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4068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隆德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对广大群众进行“三观”、“三义”、“三德”教育,通过成立“讲文明、树新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他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奉献精神。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和内容,以“讲文明、树新风”、“讲文明、献爱心”、“民族团结月”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与文化扶贫、捐资助学、生产生活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大力弘扬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公民科学素养有效增强

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乡村整体文明程度,使科教文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建成县宣传文化中心、龙泉苑广场、六盘人家文化广场暨民俗文化村、三山公园、六盘山文化城、六盘山隆德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达1.03亿元。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经费115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资金144万元,农家书屋项目投入资金23万元,村组文化活动室、民间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发放设备服装投入65万元;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配置及放映补贴投入资金68.76万元。

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资金,以奖代补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民间文化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工资补助制度,激发民间艺人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活力,争取自治区文明办的支持,规划修建城乡青少年宫3座,免费为城乡青少年提供学习教育观赏的场所。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良性投入机制。

二是加强公共场所和饮食卫生,增强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列》,对全县13个乡镇的食堂和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予以办证,发证率达到了100%,体检率达100%,办证率达100%,并经常性进行检查,监督覆盖率达100%;

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85%,且水质好,无污染;

三是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以创建自治区卫生县城工作为契机,建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公约,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

四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两基”教育工作力度。

2010年以来,全县多方筹措资金,全方位落实,加快教育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了全县教育发展大班额、学生住宿大通铺,校外住宿、仪器设备配置等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全县基本构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渗透,义务教育与幼儿教育、高中教育相贯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促进的教育发展格局,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县的验收。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文明风尚逐渐显现

以“平安隆德建设”工作为契机,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社会治安排查整治、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综治工作亮点凸显。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

大力加强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村(居)综治工作站、治保会、调委会等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8月份,固原市委、市政府在我县召开全市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现场会,对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联财中队“四抓四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联财派出所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法院沙塘法庭“三调联动”、检察院沙塘巡回检察室、沙塘镇马河村综治工作站、城关镇综治工作中心、法院文化育警、隆德政法综治网站和“五五”普法工作进行了观摩交流,推动全县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乡镇综治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以“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为目标,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抓手,全县14个乡(镇、街道)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建成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按照“五统一”程序,即:

统一受理来信来访、统一分流矛盾纠纷、统一解决疑难问题、统一调配人力物力、统一实施跟踪问效,实行“五联”即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邪教活动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事务联办工作机制,开展基层综合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三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按照开展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建立执法责任,签订责任书。

举办干部职业普法培训班,教育面达99%,农民教育面达90%以上,发放《外来人员法律手册》、《村民学法手册》各3000册,对1930名外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在普法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是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文明新风。

开展“平安隆德”专项治理活动,出动人员200人次对封建迷信及迷信用品进行清查,敢于向千年陈规陋习挑战。

狠刹婚丧事大操大办的歪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创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少数单位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工作手段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文化惠民职能发挥与文化大县地位不相适应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开展文明村镇创建

大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隆德县城关镇杨店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简介

一、基本情况

隆德县城关镇杨店村位于革命胜利之山六盘山西麓,东望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西邻隆德县城,“312”国道穿村而过,是隆德县的东大门。

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掩映、流水溪溪、民风淳朴。

历史上,秦皇汉武、唐王宋将、成吉思汗、林则徐、左宗棠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足迹曾遍及这里。

1935年10月7日。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时由此登上了六盘山。

六盘人家(杨店村)民俗文化村正是依托该地厚重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淳朴的民风而建,融合了“自然风光、民间民俗、历史传统、红色革命”四种文化,是自治区首批十个“三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

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96户总人口913人,其中有劳动力428人,党员35人,女党员5人。

共有耕地2873亩,退耕还林面积2056亩,共有各类车辆118辆,大家畜存栏43头,通自来水、通公路、电视、通通讯。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杨店村在县、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为契机,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

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实绩性进展。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避免过去喊在口上、挂在墙上的空对空的做法,党支部、村委会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勤政为民,村级领导班子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党组织活动经常,支委会每星期一次,支部会一月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一年二次,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组织健全,活动正常,充分发挥他们的各自职能作用。

村支部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考核。

村上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青年、妇女、民兵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专门负责指导、组织、协调、检查全村的精神文明工作。

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创建文明村镇,争做文明村民”主题活动,从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村民文明礼仪、社会稳定、村民和谐共处等方面展开,努力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设置政策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大张旗鼓地宣传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致富能手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道德模范,每年评选“十佳道德模范”,使科学发展观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人心,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普及,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发展农家乐旅游经济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二)优化载体,重在参与

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创建活动是村支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

通过开展村民读书活动、村民民主议事、广场文化、春节文化活动(社火、拔河、篮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使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繁花似锦。

一年来,村支部继续以人口法制学校为阵地,对不同人群开办各类学习班4期,进行先进文明、法制道德、优生优育、科学种田、家政学习、双学双比及外来人口遵纪守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近年来,又出台本村的“四个不准”,即:

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村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运用宣传窗、黑板报向群众宣传党的各个时期政策、新闻摘要、生活(健康)卫生知识,定期刊出,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对广大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确立了高尚的先进文化意识。

村支委针对本村村容村貌等问题,下定决心进行改造,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改建各类房屋168间,改建厕所52座,大门587座。

新建院落16道2500米,改造13户,新增绿地16000平方米,同时健全了一支清卫队伍,由原来的24人增加到人,全村主要道路清扫的“一日清”制度,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改变了全村的环境状况,消除了脏乱问题,为农家乐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积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落实,开展“创安”和“严打整治”斗争,加大综治工作的力度,加强治保工作的领导,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和义务消防队建设,并实施了定期分析和检查本村不安定因素的制度,把各种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对刑满释放人员发挥村帮教领导小组作用,采用定期上门帮教,结合当地企业牵线搭桥适当安排工作,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生活信心和领略社会的关爱。

加强信访工作,实现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和社员内部矛盾与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2010年全村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也没有出现大的不安定事件,为全村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发展农家乐,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创建民俗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为此,村支部始终把发展经济当作重中之重,专门召开旅游产业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增长。

一抓劳务输出。

到2009年年底,全村完成劳务产业总收入21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150元,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9年在继续抓好去年的基础上,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原一个500亩药材种植区的基础上,今年育苗600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六盘山红色旅游、六盘人家民间广场文化为主,当好东道主经营好农家乐,2010年旅游收入预计人均增长1000元,农家乐旅游产业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五)以计划生育为主线,创建移风易俗新氛围

一年来,我村把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当作民俗村创建工作和移风易俗的重头戏来抓,计生工作思路上仍坚持不懈地按“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的方针和原则,为强化依法管理,把计生工作列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计生办公室完善了计生协会工作,强化了外来人口计生工作,建立了外来人口计生协会,此外,对外来人口育龄妇女的孕情实行了不定期夜查家访制度。

一年来,经过一系列工作,使我村(含外来人口)没出一起计划外生育,全村出生率、人口自由增长率的指标控制数都处在全镇领先水平。

广大村民随着计生观念的转变,形成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转变支部的领导方式、方法。

注重运用民主和法制手段,在村级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起好组织、引导,实施协调、把关的作用;

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公道处事、正派为人的观念;

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形成发展合力,在村级民主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会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办法。

二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理顺两委会关系,完善村级重大事项村民大会决策制度;

积极实施村务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关注无职党员、失地农民、老年社员实际工作和生活,确保全村长治久安,将全村各项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动作轨道。

三是开展献爱心帮扶济困活动。

始终把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畅通干群交流沟通渠道,完善村各项制度,广泛开展贫困户帮扶、弱势群众、孤寡老人的救助,切实帮之困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开展汶川、玉树等地救灾捐款、“两节”慰问等。

三、文明村镇初步形成的特色

我村在上级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务实苦干,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活动,有力促进我村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个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今后我村将紧紧依靠群众,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典型示范,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文明礼仪、民主管理为落脚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顽强向上的精神,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我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面貌发生改观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依托杨店村的地域优势,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农耕文明,结合六盘山红色旅游和“高原绿岛”生态文化,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为基点对杨店村进行改造。

该项目建设共投资370万元,新建农户房屋108户540间10080平方米,青砖、青瓦、蓝色琉璃瓦屋脊,统一的建筑规格。

通过新建农户住房、拓宽硬化村级道路、绿化美化村庄、改善人畜饮水、建设公共设施等措施,建成集“旅游、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村推进先进村和旅游开发专业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大丰富了本村的内涵。

(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经过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杨店村营业的13家农家乐目前参观旅游消费人员增多、生意兴隆,统一为青砖白墙的仿古建筑,并特邀县内知名文化人士在“农家乐”外墙上进行书画创作,门楼上镶嵌了花砖等手工泥塑和砖雕作品,屋内布置了书画、篆刻、泥塑、刺绣、剪纸等艺术作品,为农家乐注入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村民从事剪纸、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人员增多,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三)文化广场展示民间文化底蕴

以文化广场为依托,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了以民间文化广场为核心的民俗文化鉴赏区、景观水道、红军小路、停车场、公厕、供排水系统、路灯及环卫等配套设施。

民间文化广场以景观符号的形式全面展示六盘山区书画、绘画、泥雕、砖雕、剪纸、刺绣、社火等民间民俗文化,实现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的结合。

(四)农家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09年由县、镇财政投资44800元,新建56平方米的农家书屋一座,闽宁合作项目捐助65541元,配置了2360套农村实用图书和15套桌椅4个书柜,县文化局捐助7569元,配置了454套图书和2个书柜,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不但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而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也缩小了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的差距。

随着建设的不断完善,杨店村继续加强文明村镇建设,促进富裕、秀美、文明、和谐新杨店,着力打造“六盘人家”文化旅游村,将成为游客避暑休闲、娱乐、采风、体验农家生活的理想去处,成为宣传推介隆德县文化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沙塘镇张树村精神文明建设材料

张树村位于沙塘镇西,距镇政府1公里,“312”国道旁。

辖有4个村民小组,352户,1378人,现有耕地面积4680亩。

近年来,我村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认真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始终以创建文明村为契机,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按照“搞好配套建设,完善软硬件设施,注重创建活动,狠抓‘脏、乱、差’,提高村民素质,”的工作思路,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大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7年以来,我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农闲、节日时间,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解决农村基层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二、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步伐,着力建设先进文化。

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文”等公益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

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三、精神文明教育形式多样。

利用广播、电教、宽带网络,放映科教片、纪录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等,以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意识、观念和知识为重点,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民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四、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里”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农民追求真善和美,鼓励比学赶帮,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创评过程中得到新的提高。

五、社会治安良好。

在创建“平安村”期间,我村连续被县委、镇党委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村、创建平安村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等口号。

山河乡王庄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王庄村地处山河乡以西2公里,隆秦公路主干道北侧。

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312户1187人,现有耕地面积1732亩,历年退耕面积3004亩。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庄村努力开展“三个文明”一起抓,重点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教育人的方针,在精神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以闽宁书屋为依托,加强学习型村庄建设。

2009年,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王庄村在福建仓山区的援助下,建设了村闽宁书屋,并制定了书屋管理制度。

自书屋建设以来,村民学习热情高涨,经常出入书屋,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乡政府的支持下,王庄村又先后订阅了《人民日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共产党人》等报刊杂志,这些报纸杂志开拓了村民的眼界,打开了村民了解外界的一扇窗户。

通过阅读,村民更多的了解了历史、人文、科技以及社会一些重大变革,对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党的政策方针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加了村民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对乡党委、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的支持和拥护,增强了群众的是非观念,敢于破除封建迷信,敢与和各类邪教斗争,树立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王庄村的马社火传承久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一系列栩栩如生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通过历史故事,寓学于乐,增强了群众的道德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生活,增进了他们的爱国、爱家思想,以及传统的孝悌思想、诚实守信思想。

马社火蕴含的思想是隆德精神的延伸,也是王庄村村民日常道德的写照,在这种文明的传承中,先后涌现出一系列“好儿媳”、“好婆婆”等先进事迹,“计划生育十佳文明户”等先进、文明事迹,使王庄村的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文明建设。

王庄村凭借地处隆秦公路沿线的地理优势,依托新农村建设,通过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绿色长廊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现代文明建设。

随着王庄村经济不断地迈步,王庄村按照科学规划、综合实施“五清、五改、五通、五有”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利用干净、无污染的新能源建设了20御座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使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变化,实现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卫生整洁、乡村道路畅通、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安全、垃圾统一处理的目标,同时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类各项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

4、以科普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近年来,王庄村按照“科技带动、注重创新、突出优势、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健全“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村长期得实惠,青少年从小爱科学”的长效机制,以科普示范村的创建为契机,带动全村健康有序的发展,广泛宣传疾病防控、防震防灾知识、中草药栽培等先进技术,认真组织用电培训、防震减灾培训等讲座,认真组织春季外出农民工劳动技术培训,使人人有一技之长。

5、以文体活动为抓手,倡导群众健康生活方式。

利用原有的篮球场、乒乓球室等体育活动场所,在每年春节期间,王庄村都举办群众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