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413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模块检测卷三 2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C.“维拉帕米”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维拉帕米”口服被吸收后,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而不能由血浆进入淋巴

解析 根据“维拉帕米”可通过改善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而有效缓解病情可推测,Ⅰ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很可能是患者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的胰岛B细胞,A错误;

“维拉帕米”可以口服,而且是通过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缓解病情,而非代替胰岛素发挥作用,所以其化学本质应该不是蛋白质,其空间结构与胰岛素也应不同,B错误;

“维拉帕米”是外来药物,其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根据淋巴、组织液、血浆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知,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是单向箭头.D正确。

4.(2019·

天津师大附中月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有些物质不能进入内环境,因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的pH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

C.由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有差异,故内环境的温度并非恒定不变

D.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因为垂体向内环境释放较多的抗利尿激素

解析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致使细胞内有的物质可以运出细胞,而有些物质不能运出细胞,A正确;

内环境含有酸碱缓冲物质,所以内环境的pH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B正确;

每时每刻,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并非相等。

致使内环境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正确;

垂体向内环境释放较多的抗利尿激素会使内环境中渗透压降低,而不是升高,D错误。

5.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实验的扦插枝条必须去除全部的幼芽

B.当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应用沾蘸法处理枝条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D.用浸泡法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解析 为保证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于实验的扦插枝条一般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幼芽以产生生长素,A错误;

当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适合使用浸泡法处理枝条,B错误;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C错误。

6.抵抗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类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由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

B.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识别抵抗素和胰岛素

C.抵抗素、胰岛素都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D.与只输入“葡萄糖”相比,输入“葡萄糖+抵抗素”的健康小鼠的血糖浓度较低

解析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A错误;

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抵抗素和胰岛素,B错误;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C正确;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抵抗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输入“葡萄糖+抵抗素”的健康小鼠的血糖浓度比只输入“葡萄糖”的健康小鼠的高,D错误。

答案 C

7.独角金内酯是新近确认的一种植物激素,最初是从棉花根分泌液中分离出来的,能促进种子萌发,还与生长素等共同参与植物地上部分分枝的调控,减少分枝。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独角金内酯在棉花植株中含量很多,故对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

B.独角金内酯是调节植物细胞基因组表达的一种信号分子

C.生长素控制分枝的原理:

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被抑制

D.在减少分枝方面,独角金内酯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解析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对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A错误;

独角金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通过调节植物细胞基因组表达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正确;

生长素控制分枝的原理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被抑制,C正确;

独角金内酯与生长素等共同参与调控,减少分枝.D正确。

答案 A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在植物体内分布较为均匀

B.植物激素合成和分布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C.脱落酸和赤霉素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存在拮抗作用

D.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激素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乙烯在植物体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A错误;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激素合成和分布等的多种变化,B正确;

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的萌发,因此两者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C正确;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D正确。

9.(2019·

山东临沂模考)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

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

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

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解析 如果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则细胞外Cl-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电位变化为曲线Ⅳ,A错误;

若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但不会如曲线Ⅳ所示,B错误;

曲线Ⅱ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C错误;

若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则Na+无法内流,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即如曲线Ⅲ所示,D正确。

10.(2019·

山东潍坊统考)研究表明,单侧光下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结果。

为验证这一结论,用单侧光处理燕麦胚芽鞘(如图),然后切片观察。

正确的取材部位、制片方法及观察结果分别是(  )

A.制作尖端部位的纵切片,向光侧细胞数目比背光侧少

B.制作伸长区部位的纵切片,向光侧细胞数目比背光侧少

C.制作尖端部位的纵切片,向光侧细胞长度比背光侧短

D.制作伸长区部位的纵切片,向光侧细胞长度比背光侧短

解析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实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单侧光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感光后导致背光侧、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不均,不均匀分布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伸长区引起伸长区生长不均匀。

因此要达到本题实验目的,应选D项。

11.(2019·

山东菏泽市调研)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所有细胞均需通过甲、乙、丙构成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若①中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则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C.③中的某种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D.体检报告单中甘油三酯、甲状腺激素等物质的含量一般是指其在乙中的含量

解析 图中Ⅰ为循环系统,Ⅱ为消化系统,Ⅲ为呼吸系统,Ⅳ为肾脏(具有Ⅳ→Ⅰ的重吸收的过程);

甲为淋巴,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

甲、乙、丙构成的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但并非所有细胞都必须通过甲、乙、丙三者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例如组织细胞从消化道中获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过程:

消化系统(Ⅱ)→血浆(乙)→组织液(丙)→组织细胞,A错误;

若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则可能会使血浆蛋白等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③中的CO2在血液中的含量过高时会刺激呼吸中枢,增大呼吸运动的强度,使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

常规体检时一般是通过抽取血液来进行化验的,D正确。

12.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

B.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C.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并改变其收缩频率

D.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

解析 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A正确。

两个离体蛙心在电刺激神经之前的生理功能应基本相同,收缩频率应基本一致(从图中也可比较得出),B正确。

由于两个蛙心是通过导管相互联系的,所以蛙心1不会通过电信号将兴奋直接传递给蛙心2,C错误。

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后,对比两个蛙心的收缩状况可知,蛙心1的收缩变慢减弱,蛙心2的收缩随之变慢减弱,说明蛙心1神经受到电刺激后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不仅抑制了蛙心1的收缩,还通过导管传递至蛙心2,抑制了蛙心2的收缩,D正确。

13.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

如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7.5

IU/L

0~45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6.0~23.0

血糖

223

60~110

甘油三酯

217

50~200

总胆固醇

179

150~220

A.此人的肝细胞可能发生了病变

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一定正常

C.此人可能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所致

D.该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 此人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其肝细胞可能发生了病变,A正确;

此人的肌酐含量高于正常值,而肌酐是通过肾脏排出的,因此其肾功能可能异常,B错误;

此人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有尿糖现象,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正确;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14.食物刺激胃壁感受器会引起胰液分泌,胃液中的盐酸进入小肠会引起促胰液素分泌,进一步引起胰液分泌。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食物刺激感受器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发挥作用

D.胰液的分泌过程既受到神经系统调节,又受到体液的调节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属于效应器,A正确;

食物刺激感受器引起胰液分泌属于反射,该过程有神经中枢参与,神经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

激素的运输属于全身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体液)调节,D正确。

15.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

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

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B.记忆细胞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D.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解析 流感病毒一般不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A符合题意;

若记忆细胞与相应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在流感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已经消失,则人会再次患流感,B不符合题意;

注射一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有特异性,如果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则产生的抗体将不能再对变异后的流感病毒发挥作用,人就会患流感,C不符合题意;

如果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抗体和记忆细胞就不能发挥作用,则人可能会患流感,D不符合题意。

16.如图为人体初次感染某病毒后,免疫系统清除该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A.细胞甲为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成细胞乙

B.病毒是胞内寄生生物,所以图示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细胞丙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

D.细胞丙除了具有图示功能之外,还具有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

解析 由于图中表示人体初次感染该病毒,所以细胞甲应表示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刺激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细胞乙为浆细胞,A错误;

图示过程中病毒并未侵入细胞,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细胞丙为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吞噬细胞除了具有图示的吞噬、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功能之外,还能摄取、处理、传递抗原,D正确。

17.艾滋病(AIDS)是由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快速分裂的结果

解析 HIV进入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发挥免疫效应,这是BC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B正确;

曲线AB段,HIV浓度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侵入人体部分T细胞,在细胞内增殖,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艾滋病病毒侵入T淋巴细胞后可破坏其结构,使其不能正常发挥免疫作用,而T淋巴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如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抗原和产生淋巴因子等,故当T淋巴细胞受破坏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C错误;

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D错误。

18.(2019·

清华大学中学生学术能力测试)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

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

狂犬疫苗是将狂犬病毒接种在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经灭活纯化而成。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被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引起细胞坏死

B.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C.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

D.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

19.(2018·

山东日照一中调研)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幼苗伸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幼苗的完整植株和去顶植株,实验测得不同条件下幼苗伸长的长度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

CK为空白对照组

A.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苗伸长量

B.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

C.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均能体现对两种植株伸长的协同作用

D.赤霉素处理去顶植株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与内源生长素的含量有关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从表格信息可以读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曲伸长量,A正确;

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幼苗伸长量均大于空白对照组,所以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B正确;

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于完整植株的效果不如单独使用赤霉素效果好,该结果不能体现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协同作用,C错误;

通过对照分析,赤霉素单独作用于去顶植物的效果不如完整植株的效果好,其原因可能是内源生长素含量低,D正确。

20.通常植株产量与细胞数目、细胞体积及植株分支数有关。

为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对“海葡萄”产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海葡萄”的离体茎段均分为若干组,分别置于盛有等量不同浓度GA培养液的烧杯中,且距烧杯底的距离相等。

每天日照12小时,一段时间后,“海葡萄”茎段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GA对“海葡萄”产量的增加具有两重性

B.GA浓度为14mg/L时,“海葡萄”分支数较多但产量相对增加率不是最大

C.GA浓度为8~11mg/L时,“海葡萄”分支数较少但产量相对增加率较大

D.“海葡萄”产量增加与GA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有关

解析 GA浓度小于14mg/L时,随着GA浓度的增加,“海葡萄”的产量相对增加率先增加后降低,但都较对照组(0mg/L)高,只表现为促进作用,A错误;

GA浓度为14mg/L时,“海葡萄”平均分支数较多,但GA浓度为11mg/L时,“海葡萄”的产量相对增加率最大,B正确;

分析曲线可知,GA浓度为8~11mg/L时,“海葡萄”平均分支数较少但产量相对增加率较大,C正确;

GA浓度为8~11mg/L时,“海葡萄”平均分支数较少但产量增长较快,由此可推测,“海葡萄”产量增加与GA可促进细胞伸长或果实发育有关,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0分)(2018·

山东青岛月考)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脊蛙(除去大脑的青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做处理

左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在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处滴加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实验三后立即实验

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    ;

实验时,除去青蛙大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

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的    (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解析 

(1)在脊蛙的脑部已被除去的情况下,实验二以及实验三、四开始时反射活动仍能进行,说明控制蛙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除去青蛙大脑的目的是排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实验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3)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有两种思路:

①依据构建的反射弧对麻醉部位进行假说—演绎,再结合实验现象进行验证确认。

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出神经,则实验四刺激部位换成右侧背部时,神经冲动仍然不能传至效应器,右后肢仍然不能运动,这与实验现象矛盾;

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则实验现象成立。

②结合实验现象进行顺藤摸瓜式分析推断。

实验三使用麻醉剂处理后,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感受器),3min后右后肢不能运动;

在此基础上立即进行实验四,即刺激部位变为右侧背部(另一处感受器),此时右后肢又能运动(直到5min后才不能运动),说明之前传出神经未被彻底麻醉;

由此推测实验三开始3min后先被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直到实验四开始5min后传出神经才被彻底麻醉。

答案 

(1)脊髓 排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皮肤内 (3)传入神经

22.(10分)(2019·

山东淄博调研)为探究细菌X侵入人体后是寄生在细胞内还是内环境中,科学家以从未感染过细菌X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步骤1

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X

给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分离T细胞

分离血清

步骤2

将感染细菌X的小鼠均分为4组,检测    

步骤3

将分离得到的T细胞或血清分别注射到4组小鼠体内

步骤4

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体内细菌X的数量

步骤2结果

++++

步骤4结果

(注:

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表示细菌X数量的多少)

(1)T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

(2)完成步骤2中的操作:

        。

(3)实验小鼠的生理状况相同、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X的天数相同,这都属于实验中对    变量的控制。

(4)乙组和丁组的结果说明            ;

甲组的结果说明细菌X寄生于    。

答案 

(1)血浆、淋巴 

(2)小鼠体内细菌X的数量

(3)无关 (4)通过体液免疫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X的增殖 宿主细胞

23.(10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    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