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228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7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格式.docx

第四节规划基础数据

采用以“二调”成果为基础,结合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2006-2009年已批准并变更的各类用地面积,经基数转换后的成果为规划基础数据。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县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南端,临汾市西隅,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

30′18″—111°

16′57″,北纬35°

41′30″—36°

09′07″之间。

东依姑射山与临汾、襄汾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首山、云邱山与新绛、稷山、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泰山为界与吉县接壤。

地形地貌:

乡宁县境内山峦起伏,由东向西地貌形态可分为中低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县域总体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820.5m,最低海拔385.1m;

年平均气温9.9℃,年降水量平均为570mm。

水文资源:

乡宁县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为鄂河,鄂河由东向西贯穿县境在万宝山西北注入黄河,其余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以煤著称,煤田面积约1040余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51.4%,此外还有石灰石、石英、石膏、紫砂陶土、铝土矿等;

旅游资源:

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有云邱山自然风景区、黄河万宝山生态农业旅游区、峰岭天然林景观旅游区等。

二、交通及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

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4条、县道4条,共328公里。

209国道纵贯县域西部地区,沟通本县与周边县市的联系;

309国道横贯县域东北部,沟通了本县与临汾市尧都区的联系。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全县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万人,农业人口为18.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9.02%。

3、经济状况: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1.7亿元,财政总收入68595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6元。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加强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加强了基本农田的保护

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全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153.70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共计610.00公顷,实现了全县耕地的占补平衡有余;

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期间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稳定在25881.10公顷。

二、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

为配合国家生态退耕政策,加大了荒山荒坡造林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生态建设力度,2005年与1996年相比,林地净增4237.50公顷,扩大了林地规模,有效地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

三、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005年与1996年相比,全县每公顷工矿建设用地产值从79.67万元增加到181.64万元,增长2.3倍,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提高了全县的集约用地水平。

四、进一步规范完善了用地秩序

通过规划实施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用地秩序,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利用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间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规划编制时的预测,用地指标明显不足、用地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缺乏可操作的统筹安排,规划修编已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乡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结果,2005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02485.17公顷,其中农用地164428.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21%;

建设用地8651.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

其他土地29405.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52%。

一、农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2005年末,农用地总面积164428.8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81.21%。

1、耕地面积37565.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5%。

耕地中主要为旱地,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9.84%。

双鹤乡分布面积最大,占耕地总面积的15.96%。

2、园地面积4192.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7%。

其中,果园1641.93公顷,茶园169.8公顷,其他园地2381.01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39.16%、4.05和56.79%。

主要分布于昌宁镇和枣岭乡。

3、林地面积114203.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40%。

其中,有林地60062.06公顷,灌木林地29519.65公顷、其他林地24621.33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52.59%、25.85%、21.56%。

关王庙乡分布面积最大,占林地总面积的22.95%。

4、其他农用地面积8467.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8%。

主要包括设施农用地80.97公顷、农村道路2098.94公顷、坑塘水面28.9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0.54公顷、田坎6257.98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0.96%、24.79%、0.34%、0.01%、73.91%。

主要分布在光华、双鹤、关王庙等乡镇。

二、建设用地

2005年末,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651.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

1、城乡建设用地:

面积为8239.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7%。

其中:

城镇用地为682.01公顷,农村居民点6508.83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048.59公顷。

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8%、79%、12.73%。

全县人均城镇用地158.6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口为4.3万人),全县城镇工矿用地1730.6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402.7平方米(按城镇人口计)。

2、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为400.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其中,交通运输用地为387.3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3.68公顷,分别占交通水利面积的96.62%和0.38%。

3、其他建设用地:

面积为1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

三、其他土地

全县其他土地面积为29405.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52%。

1、水域:

面积为1113.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5%。

包括:

河流水面、滩涂等。

2、自然保留地:

面积为28292.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7%。

其中荒草地为22642.11公顷、裸地5650.07公顷,分别占自然保留地面积的80.03%和19.97%。

自然保留地主要分布于昌宁镇、管头镇、西交口乡、尉庄乡。

第四节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率较高,森林覆盖率高

乡宁县土地总利用率达85.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5年全县林地总面积114203.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40%。

二、梯田坡地多,河川水地少

全县耕地多为梯田坡地,坡耕地面积为37505.5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9.84%;

河川水浇地面积6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16%。

三、建设用地比率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43%,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县建设用地总量的74.6%,且分散分布,整理难度较大。

四、工矿用地分散、难以形成工业集中区

全县的工矿企业以采煤业为主,据统计全县原有有证煤矿有217个,分布于8个乡镇,布局极为分散,难以形成工业集中区进行管理,煤炭资源整合后,全县煤炭资源整合后保留29座煤矿,由于受资源赋存和开采条件影响,分布较为分散。

第五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煤破坏耕地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2005年末,在采煤业发达的西坡镇、枣岭乡、管头镇、台头镇等7个乡镇,因采煤引起的地表裂缝70余条,地表下陷8处,造成70余个自然村约210.00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规划,空心村现象严重

1997-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了2299.50公顷,大部分村庄采用外延扩大方式,用地缺乏规划,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用地急待规划整治。

三、地质灾害危险点多,危房搬迁用地迫切

全县受采空区和其他类型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有37余处,涉及搬迁避让的住户3713户,人口16535人,需要搬迁用地200.00公顷。

四、水土流失状况严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乡宁县地处黄土高原吕梁山南麓,属典型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残垣沟壑区,且土地土地疏松,遇到暴雨时易发生水土流失。

200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50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0%。

县域土地质量退化现象比较普遍,区域生态环境正面临威胁。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占用耕地与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相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按照“节约与开发并举,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对城镇用地,坚持由粗放低效利用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变,防止用地浪费,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内涵挖潜、旧村改造为主,确保城乡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三、调整土地结构和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原则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立足本县实际,科学统筹和优化配置各类用地,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与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保障必要的发展用地的原则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发展用地,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用地及支柱产业发展用地。

五、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对森林等生态屏障用地和重要自然、人文遗产的保护,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乡宁县的自然环境禀赋条件,结合乡宁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定乡宁县土地利用战略为“双保、调整、统筹、调控、平衡”十字方针。

一、“双保”指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在守住上级下达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有量指标这一底线同时,重点保证国家、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及中心城区发展用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上级下达各项指标为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各类用地比例趋于科学、合理。

三、“统筹”是统筹协调县域土地利用。

以“五个统筹”为统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和管理,协调解决县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节约集约用地,避免重复建设。

四、“调控”是土地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调控政策和目标:

一是从严控制用地项目,控制“地根”(土地供应);

二是控制土地用途、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三是控制土地出让价格,保护国家及失地人利益。

五、“平衡”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执行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项目与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

补充耕地的责任单位应按照经依法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以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土地供需关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构建高效、和谐、有序、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体系。

第四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定位

全国三大主焦煤生产县之一,以清洁煤炭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黄河金三角生态旅游协作区。

二、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区位优势,“做强弱的、拉长短的、调多少的;

一产做特做优,攻林果、优畜牧、精杂粮;

二产做精做细,精煤炭、上化工、兴食品;

三产做强做大,建城镇、扩市场、优环境”;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产业:

积极发展农、林、牧等特色产业。

农业突出小杂粮、翅果、花椒、核桃、苹果、葡萄等农产品的开发;

林业积极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大力发展地方造林工程;

畜牧养殖业积极推广特色养殖业,建设万头牛、万只羊、万头猪基地,以及蛋鸡和兔业基地。

第二产业:

巩固煤炭工业,提升煤炭深加工水平,建设光华、西坡、张马三个工业发展集中区。

第三产业:

围绕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通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一心三带九点”的城镇发展模式

“一心”是以县城作为县域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三带”是豁都峪、鄂河、青石峪三个河谷地带;

“九点”是4个建制镇和5个乡。

积极推进“九点”成为次级独立中心点,适度加强该次级中心点的城镇建设并控制其辐射范围内的乡村建设,引导人口与生产要素向独立中心区集聚。

(二)沿着交通线布局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乡宁县有“罗河、三官峪、马匹峪、黄华峪、瓜峪等249条1公里以上的支流或沟道”,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乡村人口和农业经济“沿河、沿川”的条带分布,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积极引导乡村沿着交通线“串珠状”建设和布局发展。

四、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规划期内县域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75公里,完成二级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240公里;

规划期内力争建成襄—台铁路;

规划期内力争在西交口乡、光华镇、尉庄乡、双鹤乡、关王庙乡建设5个风力发电场。

第五节土地利用具体目标

根据《临汾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本规划的土地利用战略,确定本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质量不降低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

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393.33公顷;

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903.80公顷,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质量有提高。

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建设用地总规模:

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9199.25公顷和9255.41公顷以内,比2005年分别增加548.16公顷和586.12公顷。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202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8455.73公顷和8182.59公顷以内,比2005年分别净增加216.3公顷和减少74.56顷。

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2020年,全县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543.52公顷和1072.82公顷以内,比2005年分别增加131.86公顷和661.16公顷。

4、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402.7平方米/人减少到2020年的296.5平方米/人。

5、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农用地规模控制在1223.65公顷(包括“挂钩”等占用346.47公顷)以内,占耕地规模控制在833.90公顷(包括“挂钩”等占用205.48公顷)以内。

三、城乡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21.00%增加到2010年的23.34%、2020年的26.50%;

相应的城镇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19.02%增加到2010年的23.90%、2020年的29.30%。

四、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

中心城区发展用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与乡宁县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

五、土地整治力度不断加强

农用地整理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点用地得到有效整治,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采矿破坏土地得到恢复和治理,到2020年补充耕地不低于1236.27公顷(包括挂钩补充耕地407.45公顷)。

六、生态网络格局更加完善

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严格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生态林建设得到加强,县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格局不断优化,城乡宜居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第一节农用地总规模与结构调整

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总规模调整为175111.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6.48%,比2005年增加5.27个百分点。

一、严格保护耕地

到2020年,全县耕地总规模调整为36992.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27%,比2005年下降0.28个百分点。

规划期内,全县基本保护面积不低于25903.80公顷。

二、稳步增加园地

到2020年,全县园地面积调整为5008.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7%,比2005年增加0.40个百分点。

增加的园地主要来自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复垦。

三、逐步增加林地

到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调整为124350.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41%,比2005年增加5.06个百分点。

增加的林地主要来源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四、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到2020年,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876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2%,比2005年增加0.14个百分点。

第二节建设用地总规模与结构调整

以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来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规划期内,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净增加586.12公顷,规模调整为9255.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6%,比2005年增加0.29个百分点。

一、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

到202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8182.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3%。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1050.29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调整为1117.666公顷,规划期内城镇与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分别为368.28公顷和51.27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调整为6014.64公顷,规划期内面积净减少494.19公顷。

二、保障交通水利用地

到2020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规模调整为965.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8%,比2005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规划新增交通水利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兼顾地方项目。

三、适当增加其他建设用地

到2020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107.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比2005年增加96.42公顷。

新增的其他建设用地主要用于文物保护、旅游、风景名胜等。

第三节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到2020年,全县由于土地开发、建设占用等因素,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到18117.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6%。

第四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在土地利用布局调整中借鉴“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模式。

一、优先布设生态屏障用地

根据乡宁县自然生态特征,结合“点—轴—面”空间布局结构,围绕乡宁县城这一点,形成“三屏、五轴、一园、三区、二景”为主体的生态发展格局,其生态结构布局为:

“三屏”为三个天然生态防护林,即县域东部及南部的台头林场、管头林场、石景山林场,规划期间稳定三个天然生态防护林林场的总面积不变。

“五轴”为县域内五条主交通线两侧的绿色生态防护林带:

依据209国道、309国道、乡-吉、乡-襄、乡宁-西坡公路等交通走廊绿化带,与天然生态保护网和人工生态保护网共同构成完整绿色生态体系。

“一园”为城镇的园林:

结合城镇建设完善城镇的园林绿地,到2020年,规划绿地面积221.8万平方米,人均27.8平方米,占城镇用地32.00%,城镇的绿地率达到32.00%,绿化覆盖率达到45.00%。

“三区”为乡宁县城三个水源地保护区:

包括鄂河河谷樊家坪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保护区、罗河源头任家河泉水保护区、田家坡奥陶系石灰岩岩溶水保护区;

“二景”为以生态游为主题的两个旅游区:

即规划期间建设完善的黄河万宝山旅游区和云邱山风景旅游区。

二、农用地布局

1、耕地布局

乡宁县耕地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的山间河谷和沟坝地带、黄土丘陵区的黄土塬面和黄土坡面地带,这些地带地表相对平缓,水土保持好,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规划期间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北垣开展生态农业开发,在黄河沿岸开发观光农业开发。

规划期间全县耕地总面积不能低于上级下达的33393.33公顷,规划期间耕地保有量平衡见附表。

2、基本农田布局调整

乡宁县新一轮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是25903.80公顷,依据乡宁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县基本农田可调整空间,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调整范围涉及全县10个乡镇。

首先,将低等别、质量较差以及生态脆弱地区、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

其次,将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建制镇允许建设区和扩展区的基本农田调出;

将建制镇镇区、产业集聚区、及部分中心村一定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为经济社会发展留出必要的、合理的用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留出合理的用地空间;

同时,将禁止建设区内质量较好的一般农田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补划调入的基本农田质量略高于调出的基本农田质量,调整后全县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

3、园地布局

园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区,规划期间应根据气候和土壤适宜性,在北垣积极开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化生产;

在双鹤乡进行核桃园的集约化生产,在枣岭塬进行花椒和苹果及山楂的开发,在西交口乡和关王庙乡进行翅果种植及翅果油的产业化开发。

4、林地布局

要根据县域的自然地貌特征,结合县域东部及南部的台头林场、管头林场、石景山林场三个天然林场的布局,积极开展三北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