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3008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抓问题Word下载.docx

指导性,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新闻媒介当然要通过积极的改革全面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无论如何,它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弱化的。

指导的方法可以改进,指导的原则必须坚持,而且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尤其是党的机关报,它作为一种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宣传工具,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职责而削弱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那么,我们的新闻工作如何实现它的指导作用呢?

就是通过发现和研究实际工作中、部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

举个例子,我们的军事训练是部队的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但要把这个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做好,又谈何容易!

领导干部认识不统一、经费存在困难、组训能力不足等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

这时候,我们如能及时提出有益的见解,提供新鲜的经验,为人释惑,帮人解难,那么我们的新闻报道对实际工作无疑就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辩证地认识新闻中的问题。

一提到新闻报道中的抓问题,有同志就开始就疑问了,部队报道不是反复强调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吗?

抓问题和下面报道矛盾不矛盾呢?

我要告诉大家,抓问题与正面报道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是搞好正面报道之必需。

坚持正面报道,并不是说不要抓问题。

如果把正面报道仅仅理解为一般地表扬好人好事,介绍一些经验做法,那至少是片面的。

我们所说的正面报道,是指有针对性的正面报道。

如《解放军报》著名记者饶洪桥(我们这次把他请了过来)采写的子弟兵的好母亲越趁妮的稿件,无疑是一个宣传新时代先进典型的正面报道。

这篇稿子只所以引起很强烈的反响,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90年代,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社会刮起经济浪潮风,导致许多战士不安心服役,“想下海挣大钱”,以及家庭拖后腿,连队假电报成堆,甚至有的家长来部队要求孩子早日离开部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趁妮老妈妈忍受着家中四人相继去世的悲痛,遭受了常人难以经历的磨难,仍然支持儿子安心服役的事迹才闪射出那样夺目的光彩,她所说的“国家是咱的国家,军队是咱的军队,咱不爱国谁爱国,咱不支持军队谁支持军队”的话才有极强的现实意见。

其实,不独这篇稿件是这样,通观我们的军事报道,可以说,凡是能引起反响、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的典型人物和先进集体的报道,一般都在于它们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所以,我们的正面报道也必须从研究问题入手。

3、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为新闻找‘向导’。

没有‘问题’这个‘向导’带路,我们就不知道要抓什么稿子,就不知道到哪里采访。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如果把写稿当成“射箭”,那么“问题”就是“靶子”,未曾抓到问题就写稿子,就是无的入矢。

有经验的记者在采写稿件尤其是采写重要稿件之前,喜欢找有关同志在一起“务务虚”,也就是不谈要去采写的稿子,而是先谈谈与这个线索有关的问题:

到底有些什么问题?

突出的是什么?

哪些已经解决了?

这不正是为自己在采访写作中抓材料、定主题、寻找“向导”的过程吗?

我们应该记住加里宁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写得平常,但是却触及了群众所关心最平常的文章也会产生很大的政治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它正好击中了当时绷得特别紧的社会的弦。

”(引自《深度报道初探》)。

现实生活中存在矛盾和问题很多,俯拾皆是,每日每时都在发生。

如同并非任何事实都能成为新闻事实一样,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值得记者研究、报纸报道的。

那么,到底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需要我们去倾注心力进行分析研究、采访报道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抓实际工作亟待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上面,我们解决了什么叫问题,那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应该抓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下面一起学习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二、抓哪些问题

明白了写报道要注意抓的问题,那么抓哪些方面的问题最好呢?

加里宁曾在《要写得真实和有趣》这篇文章里说过:

“采访过程中,要掌握着群众的那种情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这一或另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如果你说得平常,但是却触及了群众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又给予了解决,那末,一篇最平常的文章也会发生很大的政治作用。

因为它正好击中了当时绷得特别紧的弦。

如果你是击在绷得最紧的弦上,那末,当然就会得到很大反响。

”要抓住加里宁所说的“绷得最紧的弦上”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我们新闻人来说,要把眼光盯上这些方面抓问题:

1、要抓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时,应当把指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贯彻落实作为首要任务。

原因很简单,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定了了党、国家、军队建设的方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依据。

而对我们军队来说,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还必须按军委的指示精神,常常是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部队实际出发制作出来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中的具体化。

那么,我们的新闻传媒怎样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军委指示精神中发挥指导作用呢?

其中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抓问题,通过针对问题提出见解对策,提供经验做法,来开阔人们的思路,启迪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军委指示精神,为其更好地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999年,全军部队按党中央的指示和军委的部署,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这是事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否在军队官兵中扎根的一件大事。

8月31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济南军区李文朝、李建生同志采写的消息——《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非补好不可》。

见到这篇稿件,许多部队自发地组织阅读学习,大家称赞它是帮助部队官兵尤其是领导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及时雨”。

为什么会收到这么好的宣传效果呢?

就是作者通过深入广泛的采访调查,抓到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中普遍存在的亟待澄清的一些模糊认识。

2、要抓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抓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道理就无需要多讲了,这方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

目前在军内外有较好知名度的军事记者江永红成名作之一是消息《“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红军指挥越打越过硬》。

此稿在当时可以说是产生了“轰动效应”的。

何以“轰动”起来呢?

就是因为当时在军事训练的战术演练中,一厢情愿盛行,一搞战术训练,蓝军一触即溃,红军一打就胜,演习如同演戏,严重影响了战术训练的质量。

所以,这篇稿件一刊登,大家都有眼睛一亮,顿时茅塞顿开之感。

这篇稿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模式的束缚,对搞好战术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88年2月21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登发的消息《沈空某旅大批新战士带薪入伍》以及关于这个问题的连续报道,也曾在部队引起热烈反响。

引起反响的原因就是这条消息指出了“带薪入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是优抚工作的新发展,同时也给部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它提醒人们,如何认识并正确对待改革中的物质利益调整已成为部队思想、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它提醒人们,如何认识并正确对待改革中的物质利益调整已成为部队思想工作的新课题。

有两则统计资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抓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

2004年,《解放军报》评出44篇好新闻,在23篇消息通讯和和署名评论中,属于抓部队经常性工作中的问题的稿件至少有10篇,占消息通讯署名评论稿的43%。

其中《沈阳军区某师训练质量问题敢曙光》、《改革中落实、落实中改革——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两实”作风访谈录》、《一份汇报材料应付七个工作组令人深思》等稿件,都是一经刊登之后便有热烈反响的抓问题的稿件。

1992年,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奖中,共评出获奖稿件62篇,其中消息、通讯及评论52篇,属于抓部队经常性工作中的问题的稿件就有28篇,占消息通讯评论的56%。

其实,有些获奖的生动感人的新鲜事实的报道,虽然没有直接指出部队建设中的问题,但却有明显的针对性。

比如《前卫报》得二等奖的稿件《“有这喜报”,债免了》,就属于此类。

此稿是针对当兵吃亏、练武无用而采写的。

正因为它有针对性,所以才显出极强的宣传价值。

翻翻我们的《解放军报》及军队其他报纸,每天在版面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这类抓部队建设中的问题的稿件。

3、要抓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事物是发展着的,情况也是不断的变化着。

就以部队的管理教育而言,随着地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薪入伍的战士越来越多。

战士入伍带薪,无疑会给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花钱大手大脚,冲击艰苦朴素传统作风,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给干部送礼,败坏新型官兵关系,等等。

为此,2006年《解放军报》抓了系列报道加以正确教育引导,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近一二年我们又发现,入伍战士中在家担任过“经理、老板”,也是新时期的“富二代”多了起来,这部分青年来到部队,既带来了许多积极因素,又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怎样化不利为有利?

某炮兵旅积极探索商品经济新形势下的管理教育问题,主动做好“富二代”的工作,对当前整个部队的行管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以及《中国青年报》都于2005年9月13日日刊登了长篇通讯《军营涌来弄潮儿》,就是紧紧抓住了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个非常重要的新问题。

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所关心、所重视而且必须妥为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抓住这类问题予以正确回答,进行正确引导,也是对实际工作和实际工作生活的一种指导。

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1988年到1989年间,《解放军报》曾在《在改革开放中办好军队医院》栏目里推出了一系列报道。

尽管其中有些稿件写得并不精彩,但仍引起了广大指点员浓厚的阅读兴趣。

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当时是全军同志议论纷纷的一个“热点”、一个“兴奋点”。

大家知道,我军的医院,过去一般不对外开放,只为部队官兵服务。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部队医院在实行经费包干的同时,向社会敞开了大门。

这是部队医疗系统的一个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的“利”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在种种不良倾向的影响下,尤其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部队一些医院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失误和偏差。

有的医院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对外服务赚钱上,使部队出现了“三难”。

于是,这个问题成了大家谈论最多、意见最大的热门话题。

报纸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赢得了读者,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报纸,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

我们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体察群众的情绪,反映群众的呼声,表达群众的意见。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置群众的反映和需要于不顾,那么,我们的新闻工具就会脱离群众,其指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4、要抓群众最为关注、议论最多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较普遍存在的,基层官兵普遍关心、议论较多、使很多人感到怵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方说连队伙食管理中的问题,基层官兵看病吃药难的问题,“灯下黑”的问题,诸如此类的老大难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还有一个时期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像干部的“离兵现象”:

这些年,部队干部在驻地找对象和家属调到一起多了“牛郎织女”不再是“七七”相会了,但随之出现了新情况,即每逢周末,就“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甚至有空子就往家里钻,连干部留营制度都坚持不了,毫无疑问,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会严重妨碍基层的建设。

有通讯员及时写出《“牛郎织女”相聚为何反添忧》的报道,真是切中时弊。

当然就报道而言,这个问题还可以接火而上,作些后续文章,比如反映某部采取执行留营制度,做到组织越关怀,自己越自觉,如下文接着就有报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

5、要抓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尝试。

这方面的问题是大量的。

像过去《解放军报》报道过的《八连“兵对兵”研究外军方法好》(2001年7月9日二版);

《不搞巡回演讲制作录像下发》(1989年3月5日);

《空中“游击队”练打又练藏》(2007年3月15日)。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怎么抓问题

我国旧新闻学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吾人四周,充满新闻,随时随地,恭候吾人。

但如何采访,始得新闻;

如何找寻,始有新闻?

则赖负吾人之‘新闻鼻’。

盖新闻虽处处可寻,但非人人可得,尤非人人可得有价值之新闻。

”这里说的“新闻鼻”,就是指新闻敏感。

而有新闻敏感才能抓住问题。

1、培养敏感性,增强捕获新闻信息的能力。

新闻敏感来自两头熟。

既熟悉上头的精神,诸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宣传动向等,又熟悉下面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诸如工作的难点、矛盾斗争的焦点、人们关心的热点等等。

所以,作为,作为记者和通讯员,就要身在基层,胸怀全局,始终站在思考问题的制高点上,具有宏观意识。

要取得思考思考问题的制高点,就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到领导者的思路上去。

一位老记者说:

新闻工作者看问题,要站在党委书记的高度。

他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宏观意识,善于捕捉那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新闻线索,选择那些于全局意义的新闻素材和写作角度。

这样的新闻作品,往往像巨石落水,影响巨大而深远。

原《辽宁日报》记者、现《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当年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的新闻,正是他站在全局高度采写的好作品,《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对推动全国农村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的经验之谈是:

“作为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取材。

审不了时,就度不了势、度不了势,也就取了不材。

”新闻干事、报道员缺乏宏观意识在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前,往往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不是看不见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物,便是抓些鸡毛蒜皮,甚至采写出不利于全局利益的报道来。

宏观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闻干事、报道员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吃透“两头”上下功夫。

要认真学习钻研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政策水平,要经常走点“上层路线”,借助领导者的智慧,还要锻炼从党报文章中抓新闻动向的本领。

熟悉“下情”是能否抓住重大问题的关键。

对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就很难准确地掂量出新闻事实本身的份量和价值,也就不大可能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迫切需要解决些问题,所谓新闻指导性也就失去了客观基础。

所以新闻干事、报道员必须深入基层,心入基层,真切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2、准确地对新闻信息做出评价和选择。

当然,要能抓住问题,除了树立宏观意识、熟悉两头之外,还要养成分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头脑里建立个“问题库”。

有了问题库,常常会使我们左右逢源,本来打算采访这件事,会无意发现脑子里的另一个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著名记者刘长永谈了他的一次采写过程:

有一次,他去某部采访一位连长的带兵事迹,其时《军人誓词》刚刚颁发,某部七连给每个干部战士印发了一份,并在3月6日进行了宣誓,可事隔10多天后,党支部对28名战士进行《军人誓词》抽测,有12人说不完整,2人一点答不上。

为什么这些同志举了拳头,宣了誓,连誓词内容都忘了呢?

针对这个问题,连队通过请革命老前辈讲传统,在全连认真进行了一次《军人誓词》教育。

他觉得这是个好题材,立即写了篇消息:

《举了拳头就要实践七连请革命老前辈讲传统学习军人誓词》,很快在《解放军报》报一版头条刊用。

此外,新闻干事、报道员还应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求异思维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写出人所未言的新闻作品。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对长期被人们认为正面的道理,从反面进行探索,即“倒过来”想一想,求证其不足之处,从而阐发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

例如,一篇《减少浪费还是浪费》,说的是某单位开一个会原计划花一万元钱给与会者买纪念品发给大家,节约了5千元买了些低档次纪念品发给大家,节约了5千元,有同志据此写了报道,表扬节约了5千元的举动。

而另有同志则“异其义而升华”,说这5千元花得冤枉,本来也是不该花的,虽说减少了浪费但还是浪费了。

读罢真令人有别开洞天的感觉。

还有报刊上出现过的这些题目:

《“无可争辩”的争辩》、《教练与“叫练”》、《居高应“怜”下》等等,都是通过求异思维抓出来的好作品。

3、对新闻进展态势要有科学的预测性。

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对这种事物的演变规律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规律是预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表”。

不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又怎么能揭示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呢?

而且,预测还需要对事物此刻的进程和局势有清醒、准确的把握。

对此刻的进程不了解,就谈不上预测下一步的发展。

而对此刻进程的了解,必须依赖于认真的调查。

还比如,形成新闻敏感必须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亦即能从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某一题目、某一做法生发开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浮想联翩,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抓到新的题目。

如果现实生活、实际工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你所联想得来的问题也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好,就没有任何用处,就是“元效联想”。

那么怎样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呢?

也只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更重要的是,联想一般来说必须有两极相撞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

你脑子里早就装着这样的情况和问题,正在考虑研究解决的办法,那么类似的事物、类似的办法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才能触类旁通,联想成功。

对实际情况一点不了解,对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研究的人,是不可能有新闻报道方面的频频出现的丰富的联想的。

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不仅是提高新闻工作者全面素质之必需,也是增强新闻敏感之必需。

四、抓问题存在的问题

曾经有新闻干事对我说过:

“你说,写报道就是抓问题,我觉得我写的稿子还是抓住了问题的,可就是见不了报,这是咋回事?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决定一篇稿件能否见报有多种因素。

倘若一篇稿件真正抓住了问题而没能见报,除了文字功底没过关之外,这恐怕你抓“问题”的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认为存在如下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主题老,没个性。

新闻贵在新。

稿件缺乏新意,放“马后炮”,纵然抓住问题也是白搭。

比如,拿年终教育训练考核成绩的报道来说,如果在报纸正准备反映而又尚未刊登这方面的稿件之前,你的稿件中写的优秀率即使只有90%,也是“雪中送炭”。

但当报纸刊登过这类报道之后,即使你的优秀率是99%,也是“雨后送伞”。

这并不是说考核成绩一旦报过就不能再报了,问题在于你写的稿件,是否揭示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问题。

比方说,从训练成绩好看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从训练成绩好看训练改革的深入发展,等等。

至于考核的其它方面,当然也还有好多问题可以报道。

如果你能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抓住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寓意较新的问题写稿,你的稿件就很有可能“命中”。

反之,人云亦云,跟在报纸后面亦步亦趋,得到的只能是摇头叹息。

问题之二,是主题散,不集中。

或者说是大而全,全而空。

曾经有很多报道员给我发过一些稿件:

甲乙丙丁,面面俱到。

问题排横队,观点一大串,事例一大堆,一个内容讲几个问题,看起来,“完整全面”,结果是什么都想说,什么也没说清楚。

如有一篇稿件,报道某部党委重视抓好文化教育的事,第一段写的是认识问题,第二段写的是以干部为重点,第三段写的是加强组织领导,第四段写的是学习成果。

每一个大问题里写了几个小问题,真可谓车有车道,马有马道,头头是道,句句在理。

不过,这样的稿子究竟能给读者什么启发呢?

我以为应该学学摄影的人,根据光线、景色、人物特点诸种因素,选定一个最满意的角度,把它拍摄下来。

也就是说根据材料本身和现实针对性,选择某个侧面、某个角度,将它写深写透。

这样,既有利于主题具体化,又有利于抓出生动的材料,突出报道个性,而且由于角度小,采写也方便,出手也快,增强了时效性,容易上版面。

问题之三,是欠挖掘,缺深度。

有的稿件,乍看抓的问题不错,但细读觉得不解渴,不过瘾。

用一句行话说,是抓了个“半拉子问题”。

比方,我看到一篇稿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发扬我军“兵教兵”的光荣传统。

应该承认,这个问题是提得很好的。

但稿件里对新时期如何实行兵教兵这个人们急欲知道的关键点——即最主要的问题,虚晃一枪,一笔带过。

这篇稿件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没能解决问题,下场自然也不会妙。

当然,有时有的稿件只要能提出问题,不一定解决问题,也是能够见报的,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说来,新闻稿件不仅要提出问题,还应当告诉读者怎样解决问题。

问题之四,是抓的问题技术性太强,缺乏普遍指导意义。

有关技术业务方面的报道较为突出。

比如我过去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些来稿:

如何组织戈壁露营训练;

同敌“夜猫眼(夜视仪)”斗争的几点体会;

山地进攻中怎样组织班的科目等等。

由于报纸与各种专业性杂志和技术刊物不同,不具体去探讨和报道某项训练的具体做法。

主要是宣传军委关于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引导部队训练的方向,因而这类技术太强的稿子一般极少被采用。

那么怎样提高训练稿件的命中率呢?

有同志说,跳出技术科目写训练中的人,把笔触着重放在写人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觉悟和水平上。

我看这不失为经验之谈。

《解放军报》记者江永红采写的《罗团长的训练观》(见《解放军报》1987年2月12日头版),写罗团长从深圳华丽宫大酒楼侍者的训练想到部队的训练,并受到启发进而推动部队训练改革的事迹,生动有趣,问题鲜明,思想性就很强。

这样抓训练报道的方法是可借鉴的。

问题之五,是缺少辩证法,抓的问题有一定片面性。

比如,80年代的时期,《解放军报》曾经登过这样一篇稿件:

某团为每个退伍战士购买一根扁担,一条麻袋,以便大家携带行李。

消息发出后,其他单位的一些退伍战士就拿着报纸找领导:

“看看人家为退伍战士办实事,你们为啥不给咱也办点?

”使这些单位的领导很被动。

我觉得这个团给退伍战士购买扁担、麻袋是一件好事,但事情虽好却不宜在报上宣传,因为各单位的情况不一样,也许这个团家底厚一些,能拿出这笔机动费用,别的单位家底薄,拿不起这笔钱。

报上宣传无疑是公开提倡,一些单位办不到,就容易引起退伍战士的不满。

当然,这篇稿件编辑部没有把住关见了报,他们是有责任的。

可见,搞报道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站在局部看问题,要善于把自己抓的问题放在全局上看一看,放在党的方针、政策上看一看。

看看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其社会效果如何。

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哪些问题该写,哪些问题不该写,心中自然就有底了。

问题之六,是时效性不强,“货”不紧俏,影响上报。

报纸上每个时期总有一个时期宣传的中心,由于版面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抓,先登什么,后登什么,不登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