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966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Word下载.docx

此种转运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差转运。

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

包括:

  ⑴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

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

  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⑵滤过(又称水溶扩散):

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

  1、载体转运

  ⑴主动转运:

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逆浓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如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⑵易化扩散:

是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差,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

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

⑴药物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

⑵机体因素:

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

腹腔注射>

吸入>

舌下>

直肠>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口服>

皮肤。

  首关消除:

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

  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2、药物的分布:

指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⑴药物的理化性质;

⑵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型药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⑶局部器官血流量⑷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⑸药物的pKa及体液pH:

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

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⑹生理屏障:

①血脑屏障②胎盘屏障

  3、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⑴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的物质;

  ②活化-由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有毒物质。

  生物转化分两个时相:

  Ⅰ相反应:

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

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所以肝脏是发生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Ⅱ相反应:

为结合反应,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

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⑵肝药酶:

指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减弱。

  ①肝药酶诱导剂:

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强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

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地塞米松、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

  ②肝药酶抑制剂:

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

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西咪替丁、别嘌醇、酮康唑等。

  4、药物的排泄

  排泄:

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有:

  ⑴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

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于排出,碱性药物则相反;

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⑵胆汁排泄: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的方式自胆汁排泄而后进入十二指肠,再经粪便排出体外。

  肝肠循环:

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药物作用明显延长。

如洋地黄、地高辛和地西泮。

  ⑶其他排泄:

  乳汁:

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胃液:

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

  肺脏:

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唾液及汗液粪便:

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三、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概念

  药峰浓度(Cmax):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药峰时间(tmax):

给药后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

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其本身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消除速率常数(k):

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速率常数。

  消除半衰期(t1/2):

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生物利用度(F):

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清除率(CL):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浓度高半衰期长,浓度低半衰期短)。

  一室开放模型:

用药后药物进入血循环并迅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

  衡,则称此系统为一室开放模型。

  二室开放模型:

是表示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速率不同,药物首先进入分布容积较小的中央室,然后较缓慢地进入分布容积较大的周边室。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

  稳态血药浓度(Css):

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都是重复给药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⑴单次给药时,经4~6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

96%)。

  ⑵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4~6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⑶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t1/2)给予等量药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经4~6个t1/2达Css。

  ⑷首剂加倍(负荷剂量):

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t1/2特长、特短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用。

  第二章药效学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两重性、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概念。

  1、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及主要术语:

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掌握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熟悉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和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概念。

5熟悉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56、了解受体的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

  一、药理作用与效应

  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物效应: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

⑴兴奋;

⑵抑制。

  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

  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药物作用具有的两重性:

⑴:

①治疗作用:

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⑵;

②不良反应:

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地反应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

  的反应。

  1、1.治疗作用:

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可按。

治疗目的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⑴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⑵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

不良反应:

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指那些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

一般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⑴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不严重,但难以避免的。

  ⑵毒性反应:

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一般比较严重,是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可分为:

  ①急性毒性:

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②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的“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⑶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⑷停药反应:

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⑸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可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⑹特异质反应:

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⑺继发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三、量效关系

  1、剂量:

是指用药的分量,多以mg/kKg/day表示,或以mg/day,g/day表示。

(需进一步确认)。

  ⑴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

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⑵治疗量:

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⑶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⑷常用量:

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

  ⑸最小中毒量:

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⑹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2、量__________效关系:

是指用药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一般随用药剂量增加而药物效应增强。

以横坐标为剂量,纵坐标为药理效应绘制的曲线够称量效曲线。

  ⑴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数或量的分级表示,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

  ①效价强度:

指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常用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来表示,称半数有效量(ED50)。

  ②效能:

指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⑵质反应:

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

  四、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指标

  ⑴安全范围:

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是,其ED95~TD5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

  其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

  ⑵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治疗指数:

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半数致死量:

  ⑶安全指数=LD5/ED95治疗指数:

因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所以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

是ED95~TD5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⑷安全界限=(LD1-ED99)/ED99安全指数=LD5/ED95

  ⑸安全界限=(LD1-ED99)/ED99

  五、药物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药物可通过以下方面产生药理效应:

  ⑴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

  2.特异性作用机制:

  ⑴⑶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

  ⑷⑵作用于特定靶点:

受体、酶、离子通道、载体、免疫系统和基因等。

  六、受体学说

  1、受体的概念

  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为内的糖蛋白或脂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

  细胞核内,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与药物相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与之相结合并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

  配体: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受体仅是一个“感觉器”,对相应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力。

受体-配体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偶合,受体都有其内源性配体,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等。

  2、受体的特征:

⑴饱和性;

⑵高灵敏度;

⑶可逆性;

⑷高亲和力;

⑸专一性;

⑹多样性

  3、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存在的标准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受体大致分三类:

⑴细胞膜受体;

⑵胞浆受体;

  ⑶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导过程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分为四类:

  ①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②G-蛋白偶联受体;

③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④细胞内受体。

  4、激动药与拮抗药

  根据药物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可将药物分为激动药与拮抗药可将其分为激动药与拮抗药:

  ⑴激动药:

能激活受体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效应力)。

  ①完全激动药: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α=1)。

  ②部分激动药: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α<

1)。

  ⑵拮抗药:

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α=0)。

  ①竞争性拮抗药:

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高度(Emaxmax)不

  变。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

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不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右移,斜率降低,高度

  (Emaxmax)压低。

  5、第二信使

  受体在识别相应配体并与之结合后,需要细胞内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

  现已确定的第二信使包括:

⑴环磷腺苷(cAMP);

⑵环磷鸟苷(cGMP);

⑶磷酸肌醇(IP3);

  ⑷甘油二酯(DG);

⑸钙离子。

  第三章药动学

  1、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2、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重要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

被动转运、载体转运。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

  ⑴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

  散。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

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

  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pH值。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⑵滤过(又称水溶扩散,):

  2、载体转运

是借助于膜内特殊的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差,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性。

  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

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⑵机体因素: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可分为四类:

  ①消化道给药;

②注射给药;

③吸入给药;

④经皮给药。

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普萘洛  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⑴药物的理化性质。

  ⑵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

  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

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⑶局部器官血流量

  ⑷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⑸药物的pKa及体液pH:

  ⑹生理屏障:

  ①血脑屏障:

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由血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这些隔膜的细胞间紧密连接,比一般的隔膜多一层胶质细胞,因此外源性药物不易通过。

分子量大,、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②胎盘屏障:

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

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的物质;

②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Ⅰ相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

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肝脏是发生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Ⅱ相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

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等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某些药物可使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