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赛课获奖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赛课获奖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赛课获奖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
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准备:
师:
PPT课件
生:
研究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整理条件。
(1)王老师国庆节到果园里游玩,农夫非常热情,他给我介绍了果园的情况:
(出示乱乱的条件)农夫伯伯问我: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感觉这里的信息怎么样?
(又多又乱)
解决这个问题这么多条件怎么办?
(板书:
整理条件)
是的,要弄清题目的意思,得先整理条件。
你能想办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吗?
整理的时候也是有要求的。
屏幕出示:
(1)理一理:
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中的条件。
(2)想一想:
为什么这样整理?
(3)说一说:
整理好以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整理内容和想法。
请大家在“我整理”这个方框里完成整理内容。
(2)独立整理——小组交流(师巡视,找典型)——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
1
展示生1:
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整理的?
你们发现了吗?
他是把有联系的条件放在了一起。
2
展示生2:
这是谁的作品?
来介绍介绍。
你们觉得②号作品与①号作品有什么不同?
(列表)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表格,更清晰了)
老师把你的方法贴在黑板上。
小结:
他们的形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把有联系的条件放在一起。
板书:
条件
3
展示生3:
这是③号同学的作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能看出与①号和②号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看来,他不仅关注了条件,也关注了问题。
问题生说,我拿掉一组。
现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愿意看这里的信息?
还是愿意看这里?
(手指)
【设计意图:
用贴近学生的情景和语言,将教学内容单刀直入,出示又多又乱的条件让学生产生整理条件的需求。
设计按要求整理的环节,开放教学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思考。
在汇报过程中,有层次有顺序地出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逐步体会整理的方法:
要把有联系的条件放在一起,注意表达的简洁,还可以从问题出发去考虑进行整理。
这样,自然地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去整理条件可以怎样操作和思考。
同时,淡化列表的形式,注重整理的思维方法。
】
2.分析数量关系。
现在你能看着整理好的信息和你同桌说说解题思路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说:
先算“桃树棵数”就问:
“你是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桃树棵数’?
”
如果学生报算式,问:
能说说具体的意思吗?
谁听明白他的思路?
根据“3行桃树”和“每行7棵”求出了“桃树的棵数”,
再根据“4行梨树”和“每行5棵”求出了“梨树的棵数”,
最后用“桃树的棵数”加上“梨树的棵数”得到“总棵数”。
(出示PPT)
他刚刚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
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吗?
(能不能从问题出发去分析)
从问题出发,要求“总棵数”就要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要求“桃树的棵数”要知道“桃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求“梨树的棵数”也要知道“梨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
无论从条件出发还是从问题出发,我们都要先求出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
(点PPT)再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得出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
其实在解决问题的时,我们都是要抓住这样重要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理清楚了,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大家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
就写在“我计算”这个方框里。
通过看着整理好的信息和同桌互说思路的环节,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整理的好处。
并在说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清数量关系。
教学中,呈现出树状图,帮助学生分析从条件想起可以怎样思考,从问题想起又可以怎样思考。
树状图可以很清晰地理清思路,最终找到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写好的同桌互相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找一生板演。
每步求的是什么?
4.检验写答。
答案是否正确呢?
我们要怎么样?
检验)
你打算怎样检验?
示范:
将求出的结果41棵当做已知条件,把其中一个条件当做问题去求解。
比如,我把桃树的3行看做问题“?
行”(拿掉贴纸“3行”,写“?
行”)怎么求解?
检验:
4×
5=20(棵)41-20=21(棵)21÷
7=3(行)
比对一下:
检验算出的3行和原来已知条件是否一样?
一样就说明算出的41棵是正确的。
你会像这样选一个条件作为问题检验一下吗?
写在研究单上。
学生汇报。
小结:
我们可以把任意一个条件作为问题检验,这里有4个条件,就有了4种检验方法,我们通常只要选取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
答案正确了,可以写答句了,一起口答。
(在“检验”后面写“写答”)
反思:
回顾刚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先——然后——接着——最后——,其中,在分析数量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课题)你能带着这样的经验继续解决问题吗?
(出示“想一想”题。
)
这是第一次正式在教材中出现检验的方法,要重视并细致教学,即把求出的问题当做已知条件,把其中一个条件当做问题去求解,求出的结果再和原来已知条件进行核对看是否一致。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解决问题不仅要看计算过程是否正确,还应检查是否符合题目意思。
另外,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到解决问题应经历哪些步骤,初步感受策略。
5.教学“想一想”。
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1)请在研究单上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去整理、思考、计算并检验解答。
(2)学生汇报。
(一生完整汇报)下面小朋友结果和他一样吗?
有了前面例题的细致、分解的分析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理的方法,检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等,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体会策略,并熟练方法。
6.回顾反思。
(1)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2)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进行分析。
)
刚刚两个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下面这题有点小难度哦,你敢挑战吗?
请大家按照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检验可以口头检验。
二、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
改编:
春江小学二年级有2个班,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六年级有6个班。
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二年级每班43人,六年级每班44人。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投影:
①条件全部列出来的;
2分小问题整理的;
3结合两个问题整理的。
有多个问题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小问题整理条件,也可以根据多个问题整理出所需要的条件,但一般不把不需要的也整理出来。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体设计意图:
通过板块式教学,明晰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目的,让学生完整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整理条件(用列表的方法将有联系的条件呈现出来,使无序繁多的信息变为简单有序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入手,找到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思考可以求出的问题,直到求出所要求的问题;
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找到必备的两个条件)——列式计算——检验写答句。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策略,应用策略,内化策略。
教学板书:
答: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学生学习评价: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情况和填写研究单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列表的方式整理条件的方法,关注条件,将有联系的条件整理到一起,并关注问题,简明扼要地将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在分析数量关系环节,能够将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两种思路说的很清晰很完善。
在检验时,也能将答案代入原题,将其中一个条件当做问题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逐渐形成并内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多数孩子由于知识点越来越清晰,策略越来越明朗,因而表现的很有兴趣,更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同时,孩子们乐于并积极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当同桌在叙述时,也能专注地倾听同桌的思路,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于完善自己的解答过程。
课后自我反思:
学生在第一学段解决过许多实际问题,都是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给出答案”的步骤进行解题的。
由于所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经历这些过程时比较容易,往往忽略其中的一两个思维过程。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已有的解题方法和经验远远不够使用。
所以本单元在突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的同时,加强理解题意的方法指导,加强分析数量关系的推理力度,加强解决问题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加强检验方法的教学和检验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产生整理需要
适当改变例题资源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较乱,让学生产生整理的心理需求,整理信息就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产生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有了整理需求,还应有方法,进而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并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
引导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培养策略意识。
二、优化感悟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感悟策略。
在学生自主整理信息之后,充分展示学生的想法,进而对策略进行优化,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同时,整理不拘泥于“列表格”的形式,而重视其实质,只要能简明扼要地整理出所需条件帮助解决问题即可。
三、形成内化策略
教学内容以板块式呈现,每个板块旨在帮助学生学习一个内容:
学会整理的方法,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学会检验的方法等等。
同时,形散而神不散,由一条主线“解决问题的步骤”将整个过程串联起来。
在此过程中,由扶到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体验整理的价值,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搭建了从方法到思想的桥梁。
从开始的整理,到看着整理的内容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再到检验写答句,逐步引导学生透过整理策略本身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2.板书设计非常全面。
整理时,从条件想起,贴出3组内容,再到从问题想起,拿去1组多余内容,能看出设计的精心。
检验时,拿掉一个条件,标出“?
”,检验后,再和原来条件对比贴出原条件,能看出备课细节很是到位。
左边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右边完整的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人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可谓别具匠心。
3.教师巧妙利用学生中原始的、整理信息时的差异资源,在对学生整理的层层对比中,凸显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从繁琐、冗长的文字到清楚、简洁的表格演变的过程,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整理的经验。
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仍能准确地抓住学生中的资源,并能有层次地处理学生的作业,能够根据学生动态的生成,更好地凸显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