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680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基本上还处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没有将其提高到民族创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

  3.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师资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

但目前的状况是:

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者不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和经验。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很多教师从大学到大学,从课堂到课堂,受到阅历限制,缺乏开展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创业指导能力不高。

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创业教育只有名牌大学中才能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不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4.缺乏高质量的教材

  我国在教材编写这一方面还很滞后,这使得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职院校无法选择到合适的教材,这种局限性使得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国外已经编写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如罗伯特A·

巴隆和斯科特A·

谢恩所撰写的《创业管理:

基于过程的观点》、美国库洛特克等著的《创业学:

理论流程与实践(第6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标准。

  5.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比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比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单纯为比赛而比赛,而没有完全达到创业比赛所要求的落脚点,即付诸实施。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式

  1.科学构建创业教育学科教学内容

  体系

  该体系的宗旨在于形成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启发—创业知识学习—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和创业意志品质的科学化、系统化培养。

创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①学科课程。

必修课类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可以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意识与创业方法》《创业实务》《创业理论与技能》《创业·

创新·

创富——高校创业指导教材系列丛书》等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学习,主要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开设《商务沟通与技巧》《科技创业》《中小企业理财》《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企业财务基础》等课程。

通过这些学习,能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今后创业提供一个方法框架;

更重要的是,创业课程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论课程。

②创业主题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其着眼点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载体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同时使他们得到创业心理和道德的锻炼及养成。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自主开办公司,实现校内创业,使学生真正清楚企业如何生存及赢利,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安排,掌握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方法,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另一方面,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开发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创新型、创造型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教师到现场教学,或是让学生到现场去深入岗位,充分感受创业氛围,提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③创业体验活动。

如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家报告、参观企业、模拟公司运营等。

  2.建立系统化的支撑平台

  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个系统化的支撑平台。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与策划指导全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对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必须整合现有的工作机构,如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等,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工作,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定期沟通,共同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实现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以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

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

2009-12-715:

08 

 

字号设置:

【小中大】 

浏览次数:

620

 

马必学刘晓欢 

向丽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等课程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时,有必要对这三种课程模式的内涵及适应性进行一番分析,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校传统,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高职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 

项目课程 

双证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及其呈现方式

(一)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1]。

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了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的课程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期基本采用的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模式,而高等专科教育长期沿用的是普通本科的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课程。

随着对高职办学性质的深入探索,以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明确,这种传统的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地遭到人们的批评。

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其明显的弊端在于:

第一,它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它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第三,传统学科课程的排列顺序既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掌握。

因此,学科型课程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工学结合课程关注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核心理念回归到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本质属性。

工学结合课程关于职业能力的整体化、深层化理解,与我国的学术传统非常吻合,也符合信息化时代、学习化社会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在其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案中,工学结合课程提出了对智慧技能、理论知识的更多要求。

工学结合课程的这些特征,都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这与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是高度挈合的。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的呈现方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类型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

近几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工学结合课程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开发的“双证”课程,是一种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也属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

因此,总结多年来在“双证”课程等课程开发的经验,借鉴当今高职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三种形式工学结合的课程,研究其开发方法,制定其开发流程,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在全校广泛推行。

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一)项目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2]。

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项目课程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

项目课程的推广,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受到了欢迎,其原因在于:

第一,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是完全职业化的,与工作任务高度相关。

项目课程模式的功能,在于将学生引入工作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这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项目课程比较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无论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的程度如何,都要完成“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反馈”这一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项目课程的这一特性,符合职业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第三、项目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3]。

因为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项目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然而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原因在于:

第一,项目课程开发方法的局限性。

从三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发项目课程时,所采用的一般是CBE课程开发中所发展的DACUM方法,其基本逻辑思路是:

将一个职业划分为若干任务领域,再将任务领域划分为若干单项任务,然后确定对应于各个任务领域的综合能力与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4]。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工作中,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隐性的,是无法具体表达的。

那些针对具体工作任务领域的能力分析和培养,能很好地解决职业培训的问题,但是无法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正如有学者所言,“项目课程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当项目没有做到系统化的时候,往往只能做到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5]。

第二,项目课程中项目教学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和任务引领式的,也是基于案例式,对实践的质量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题都可被称作项目。

因而,一些专业在现有条件下有时很难找到和开发完全满足要求的“项目”。

(二)“双证”课程及其适应性分析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

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

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6]。

“双证”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其作为课程开发的特色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分了开来。

其原因在于,第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劳动力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保证。

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法定工具,决定了培训和考核的水平。

“双证”课程一方面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内涵)的课程,另一方面还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途径。

“双证”课程比一般职业教育课程更具有标准的规范性,接受“双证”课程教育的学生,更容易满足企业需要,能很快从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位置[7]。

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第二,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双证”课程的重要内容,“双证”课程具有职业技能方面的很强的针对性;

同时,“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

“双证”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包括了职业资格要求与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综合,又包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

这些特点正好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然而,“双证”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并不能代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主流,这是因为“双证”课程还存在许多难以超越的局限性。

其表现为:

(1)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开发的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的动态特性。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符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对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进行划分的依据,标准反映了企业雇员必须掌握的、并能应用于专业实践的知识。

这些标准要制成文件,并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认可。

这种按照标准取得的资格实际上是一种过去时的能力、格式化的能力、固化的能力。

[8]仅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开发的课程,将滞后于职业的发展,难以体现职业的动态特性。

因此,“双证”课程更适合于职业院校为社会开展的培训,其目标直接指向职业性就业。

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双证”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别由劳动、人事、行业部门管理,加上各种引进的“洋”证书,这些证书对应的层次、取证对象虽有所区别,但是有的专业类别相应证书的种类、数量非常多,而有的专业类别却无相应证书。

“证出多门”、“无证可取”、“取证容易”的现象同时存在。

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的职业资格制度,致使证书所反映的职业资格标准缺乏权威性,给基于职业资格平台的课程开发带来了混乱,“双证”课程的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学习领域课程是当前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

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9]

学习领域课程一经传入我国,即受到我国高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其原因在于: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吸收了模块课程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课程目标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不再仅仅是获得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技能,[10]与此同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采用职务问卷分析(PAQ)、工作要素分析(JEM)、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和关键事件分析(CIT)等工作分析方法,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进入企业,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工作过程,[11]这有利于挖掘出工作过程中更加深层的知识、技能要求。

这些原则和方法,正体现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这与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是高度挈合的。

然而,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的实践,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许多局限性。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只是一个课程框架,其要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开发行动导向的实施方案。

德国一贯发展的是教学论,行动导向作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教育领域。

[1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要得以普遍实施,必须要有完整的教学材料作为支持。

由于,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关于行动导向的具体教学方法理解得并不是很深入,教师多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课程实施的方案,他们还很难编写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

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即使进行了一些实践,其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

第二、产学合作的制度性缺陷,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障碍。

学习领域课程是针对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传统的以科学性和基础性的学习为出发点的课程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尽管如此,“双元制”仍然是学习领域课程得以实施的强有力的制度背景。

在德国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每年必须接收一定实习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而其他企业则需向行会缴纳一定的资金作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就是说所有的企业必须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3]在“双元制”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真实的企业岗位。

而在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约束企业配合学校的产学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许多学生找不到真实的企业岗位,无法真正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

第三、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现状难以满足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

在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框架教学计划,是在国家层面完成的;

而其微观设计——学习情境,仍然是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完成的。

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5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经过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后才能从业[14]。

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企业工作的经验,很难教会学生做企业的实际工作。

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较高,如果采用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教学,必然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如何面对这种变革,也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四、我国教育的惯性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和习惯。

在德国,行动导向作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在所有类型的教育领域中实行,包括项目教学法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是对国民学校常规教学加以补充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普通义务教育时,即已熟悉和理解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在德国每年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同龄人的三分之二,学生并没有低人一等的失败感。

因而在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时,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他们更习惯于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普遍缺少创新意识。

同时由于高考录取等制度性的安排,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

因此当一种基于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方法需要他们适应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结语:

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对我国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仍然是全新的事物。

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优点、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从院校专业设置的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课程模式作为自己的主流模式,同时综合运用其它模式的优点和长处,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校传统,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作者:

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单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9,(9):

88.

教育部长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开“药方”

2010-3-2515:

30 

5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记者谢湘 

李剑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自问自答说:

弱在校企合作。

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工夫、也是必须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和以往年度工作会有所不同,这位新部长没有对职业教育工作作长篇大论的部署安排,只是集中讲一个问题——校企合作。

他说,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

这两点的核心是一个,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

袁贵仁认为,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袁贵仁表示,现在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中国也不例外。

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

反过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问题,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据袁贵仁透露,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推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

在本次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发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