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40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1地形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专题地形与地质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

①陆块:

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②洋块:

常形成海洋,如大西洋、红海;海岭(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又称大洋中脊或洋脊)。

(2)板块碰撞区(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陆块与陆块相撞:

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

常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链(如北美洲海岸山脉、东亚岛弧)。

二、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类

类型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影响

举 例

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或断裂)

水平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水平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地表抬升或下沉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基本形态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岩层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核老翼新)

向下弯曲(核新翼老)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倒置地形

图示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例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原因分析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裂谷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3)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答题模板

要点:

板块交界处、挤压、张裂、隆起、凹陷、背斜山、向斜谷、火山、断块山、裂谷等。

模板:

①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受两大板块的挤压作用,岩层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褶皱山)。

②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受张裂作用,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位移,形成裂谷或海洋;上升的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的岩块形成断层谷或谷地。

③地下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三、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答题模板

要点:

 风力、流水、海浪、冰川、侵蚀、堆积。

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

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四、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

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

如“以××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

高低、起伏状况。

如“哪高哪低”“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

如“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

如多喀斯特地貌;多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广布;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2)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

地形和地貌成因一定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切不可遗漏。

如分析渭河平原的成因,一方面是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另一方面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考例析】(2018·课标I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1.A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

2.A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

3.D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

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第四次模拟)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

A.ⅠB.ⅡC.ⅢD.Ⅳ

1.B据图分析可知,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且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

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集且弯曲大,该地冲沟最发育,A错误,B正确。

故选B。

2.B据图可知,图中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

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对比图示曲线可知B曲线最吻合。

故选B。

(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四))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D.流水堆积

4.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

A.雨水和地下水B.地下水和河流水

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D.冰川融水和雨水

5.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A.生物残体B.河流携带的泥沙

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D.风力沉积物

3.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威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选B。

4.A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雨水和地下水,选A。

5.C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据此选C。

(2018·广西柳州高级中学5月冲刺模拟)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7.图中所示河段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