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1204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笔试资料1Word格式.docx

分析:

除了银行门槛高的缘故外,制约中国个人支票存款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支票结算是一种信用结算,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信用作支持,必定难以推广。

我国的金融环境还很不成熟,缺乏那种严密的对个人信用的监督体制,既难以对个人支票使用过程中的违约行为作出事前防范,又难以在事后进行有效的惩罚,致使消费者个人信用不能保证,人们不敢轻易接受支票。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也是如履薄冰,为安全起见,往往要制定较为严格的开户条件,从而把大批消费者拒于个人支票账户的门外。

另外,还要对个人支票的使用附加某些限制,例如试点中的个人支票账户只有消费功能,还未涉足转账等领域,这就使得支票账户应有的便利不能充分发挥,从而难以使消费者动心。

当然,我国居民对个人支票账户还缺乏了解,银行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又非常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支票账户的发展。

案例2:

战俘营里的货币

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

香烟。

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

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入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

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地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

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

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

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角色。

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

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香烟之所以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是和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它容易标准化,而且具有可分性,同时也不易变质。

这些正是和作为“货币”的要求相一致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吸烟,但是,只要香烟成了一种通用的交易媒介,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吸不吸烟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现在愿意接受别人付给我们的钞票,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钞票本身有什么偏好,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用它来买东西时,别人也愿意接受。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在经济活动中,区别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至关重要。

是赔是赚不能看名义利率,而要看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实际利率将远远低于名义利率。

由于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因此若名义利率不能随通货膨胀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比如在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5%,而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在1988年的前三个季度居民在银行的储蓄不仅没给存款者带来收入,就连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也在日益下降。

老百姓的反应就是到银行排队取款,然后抢购,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就发生了1988年夏天银行挤兑和抢购之风,银行存款急剧减少。

中国的银行系统对三年定期存款的保值率(%)

季度

年利率

通货膨胀补贴率

总名义利率

1988.4

9.71

7.28

16.99

1989.1

13.14

12.71

25.85

1989.2

12.59

25.73

1989.3

13.64

26.78

1989.4

12.14

8.36

2l.50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银行系统于1988年.第四季度推出了保值存款,将名义利率大幅度提高,并对通贷膨胀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

上表给出了1988年第四季度到1989年第四季度中国的银行系统三年保值存款的年利率、保值贴补率和总名义利率,其中总名义利率等于年利率和通货膨胀补贴之和。

保值贴补措施使得存款实际利率重新恢复到正数水平。

以1989年第四季度到期的三年定期存款为例,从1988年9月l0日(开始实行保值贴补政策的时间)到存款人取款这段时间内的总名义利率为21.5%,而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按照1989年的全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来计算的话,仅为17.8%,因此实际利率为3.7%。

实际利率的上升使存款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他们又开始把钱存入银行,使存款下滑的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

各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可以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上市销售。

经过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来了完成这一艰难而必要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日本大概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放开利率管制的第一步:

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

日本经济在低利率水平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政策的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

但是,1974年之后,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经济结构和资金供需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战后初期形成的以"

四叠半"

(意为狭窄)利率为主要特征的管制体系已不适应这种经济现状了。

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日渐增选增加,政府成为当时社会资金最主要的需求者。

培育和深化非间接金融中介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1975年,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再度发行赤字国债(第一次是1965年)。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国债发行规模愈来愈大。

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允许国债的自由上市流通。

第二年开始了以招标方式来发行中期国债。

这样,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便首先从中期国债开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放开利率管制第二步:

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交易品种

在1978年4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在此以前,同业拆借适用于全体交易利率是基于拆出方和拆入方达成一致的统一利率,适用于全体交易参加者,并于交易的前一天予以明确确定),6月又允许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1个月以后)利率自由化。

这样,银行间市场利率的自由化首先实现了。

3、放开利率管理的第三步:

交易品种小额化,将自由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

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是要最终放开对普通存货利率的管制,实现自由化,如何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与普通存款市场之间实现对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是通过逐渐降低已实现自由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范围,最后全部取消利率管制。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货币当局逐级降低了CD(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单位和减少了大额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额,逐步实现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过渡。

在存款利率逐步自由化的同时,货款利率自由化也在进行之中。

由于城市银行以自由利率筹资比重的上升,如果贷款利率不随之调整,银行经营将难以为继。

1989年1月,三菱银行引进一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改变了先前在官定利率基础上加一个小幅利差决定贷款利率的做法,而改为在筹取资金的基础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贷款利率的做法。

筹资的基础利率是在银行四种资金来源基础上加权平均而得,这四种资金来源是:

(1)活期存款;

(2)定期存款;

(3)可转让存款;

(4)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

由于后两种是自由市场利率资金,所以,贷款资金利率已部分实现自由化。

随着后两部分资金在总筹资中比重的增加,贷款利率的自由化程度也相应提高。

4、放开利率管制的第四步:

在上述基础上,日本实质上己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之后需要的只是一个法律形式的确认而已。

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

窗口指导"

的实施;

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10月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10月,利率完全自由化,至此日本利率自由化划上了-一个较完满的句号。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过程对其他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先国债、后其他品种;

(2)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

(3)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

(4)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

第五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案例:

巴林银行的破产与金融衍生产品

巴林银行集团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该行成立于1762年,当初仅是一个小小的家族银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银行集团。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上海也设有办事处。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

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1995年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

巴林银行最后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资产只有几亿美元,亏损巨额难以抵补,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这样倒塌了。

那么,由尼克·

里森操纵的这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何在短期内便摧毁了整个巴林银行呢?

我们首先需要对金融衍产品(亦称金融派生产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买卖期权、期货交易等都可以归为此类。

具体操作起来,又可分为远期合约、远期固定合约、远期合约选择权等。

这类衍生产品可对有形产品进行交易,如石油、金属、原料等,也可对金融产品进行交易,如货币、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

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

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新加坡巴林公司的里森,正是对衍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灭了巴林集团。

里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结果使巴林银行成为衍生金融产品的牺牲品。

巴林事件提醒人们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

扩大银行资本,进行多方位经营。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银行集团,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资本基础,进行多方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这样才能加大银行自身的安全系数并不断盈利。

第六章金融体中介概述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的母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和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宣布合并,这一消息给国际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这次合并之所以引入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涉及1400亿资产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合并,更重要的在于,一旦这次合并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合并后的实体将成为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大超市,从而使“金融一条龙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

花旗公司原为全美第一大银行t1996年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后,屈居次席。

旅行者集团是——家总部设在纽约的老字号保险金融服务公司,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中的一员。

早期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丁美邦经纪公司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投资金融服务领域。

1997年底又以90多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至此,旅行者的业务已包括投资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业信贷和财产及人寿保险业四大范围。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命名为“花旗集团”(Citigroup)。

旅行者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坦福·

韦尔和花旗公司董事长约翰·

里德同时担任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

根据协议,旅行者集团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1股,花旗公司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2.5股的方式获得新公司的股份。

合并完成后,原来的两家公司特务持新公司股份的50%。

根据两家公司原来的财务及业绩计算,新组成的花旗集团1997年的资产为7000亿美元,流通股市值超过440亿。

以市值而言,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新组成的花旗集团将集中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信贷、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营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及地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等业务。

韦尔说,新集团将成为一家经营全球多元化消费者金融服务的公司,一家杰出的银行,一家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家全球性投资银行及证券交易公司,一家具有广泛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即将合并的消息在世界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欧、日对此极为不安,欧洲舆论呼吁欧洲金融界尽快采取类似的兼并行动以防止美国金融界独霸全球;

日本认为,花旗集团的出现使日本中小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同时也将冲击亚洲金融界。

可以预料,花旗集团的出现将在美国乃至世界的银行与金融服务公司之间引起新一轮的兼并和合并浪潮,从而形成更多业务广泛的金融集团公司。

第七章存款货币银行

案例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

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

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

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

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

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在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丁挤兑行为。

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

其中包括:

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

第八章中央银行

美联储简介

20世纪以前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中央集权的恐惧。

这不仅仅体现在宪法的制约与平衡上,也体现在对各州权利的保护上。

对中央集权的恐惧,是造成美国人对建立中央银行抱有敌意态度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传统的美国人对于金融业一向持怀疑态度,而中央银行又正好是金融业的最突出代表,美国公众对中央银行的公开敌视,使得早先旨在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以管辖银行体系的尝试,先后两次归于失败:

1811年,美国第一银行被解散,1832年美国第二银行延长经营许可证期限的要求遭到否决。

随后,因其许可证期满在1836年停业。

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停业后,由于不存在能够向银行体系提供准备金并使之避免银行业恐慌的最后贷款人,这便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麻烦,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全国性的银行恐慌已成为有规律的事情。

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曾爆发过银行恐慌,1907年银行恐慌造成的如此广泛的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大量损失,终于使美国公众相信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来防止再度发生恐慌了。

不过,美国公众基于对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敌视态度,对建立类似英格兰银行的单一制中央银行,还是大力反对的。

他们一方面担心华尔街的金融业(包括最大的公司和银行)可能操纵这样一个机构从而对整个经济加以控制;

另一方面,也担心联邦政府利用中央银行过多干预私人银行的事务。

所以,在中央银行应该是一家私人银行还是一个政府机构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由于争论激烈,只能妥协。

依据美国传统,国会便把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带有制约和平衡特点的制度,写入了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从而创立了拥有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体系。

当初建立联邦储备系统,首先是为了防止银行恐慌并促进商业繁荣;

其次才是充当政府的银行。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金融世界的中心,联邦储备系统已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世界货币结构的独立的巨大力量。

20世纪20年代是联邦储备系统取得重大成功的时代。

当经济出现摇摆的迹象时,就提高货币的增长率,当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扩张时,就降低货币的增长率。

它并没有使经济免于波动,但它的确缓和了波动。

不仅如此,它是不偏不倚的,因而避免了通货膨胀。

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形势的稳定,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典型的跨国中央银行。

它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的产物。

二战之后,处于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之间的欧洲各国走上了互相联合以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于1951年签订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

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迄今为止一体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地区经济集团——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也就是今天的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

欧共体成员国于1991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正式提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MU)的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在共同体内实现只有一个中央银行、一种单一货币的欧洲货币联盟。

1994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欧洲货币局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它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未来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作框架的设计工作。

在1988年5月2日至3日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根据《马约》规定的入盟条件,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率先取得了加入欧洲货币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