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0561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造校本培训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Word格式.docx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以教师发展为本,一切以学校发展为本。

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教师的发展共同建构了学校发展,而学校的发展给予学生、教师发展以载体和保证。

办学追求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发现了多少人才,培养了多少人才。

所以,学校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上。

(2)、“育德为先”: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以德促教,以德促学,着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育德为先”体现在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上;

体现在丰富德育内容,开拓德育空间,创新德育载体,体现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体现在抓起始,重细节,以蓬勃的群体带动庸散的个体;

体现在加强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层次。

(3)、“责任为重”: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满怀赤诚,努力实践“为人、为师、为学”的和谐统一,在教书与育人的事业中感受幸福。

“责任为重”首先体现在爱岗;

体现在细心;

体现在勤奋。

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我校教师精心耕耘教育这方热土。

实践证明:

一名教师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要履行自己的教师责任。

(4)、“团队为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上下同欲、心有灵犀、坦诚相待、相互信赖、充分授权、以心换心,并在各自不同的行为组合中,选择最大化期望函数,最大限度降低团队出错的概率,步调一致向前进,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着眼于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学校在各种制度设计、考核要求中充分体现教育教学成果具有群体性这一特点,突出对团体意识、团队作用、团队力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教研组集体学习等形式不断促进教师间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共同进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社团、教师联谊、娱乐性比赛等丰富教工业余生活,拉近人际距离,促进感情交流,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不断强化“柳地高中是我家,我们都爱她”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团队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我们正将以下理念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团队发展我发展,团队发展我受益,我为团队做贡献”、“自动自发地工作”、“不为薪水工作”、“把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

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每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内在潜力和创造力,学校组织也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整体效应。

学校提炼形成的“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这一办学理念,自治区、来宾市专家在论证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柳州地区民族高中的办学理念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

既有前瞻性,又有科学性;

既有高远性,又有操作性。

是柳地高人的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种对现代教育的崇高追求。

全校通过对“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办学理念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开发了教师的思想和理念,提升了教师的理性追求,形成了全校的共同愿景。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这个办学理念,不仅深入了教师之心,而且化成了教师之行。

全校师生自觉践行“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办学理念,认真按照“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精神搞好各项工作和学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2 

校本培训——“让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创造了“立体分层,学研结合,宽径成才”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对教师人才资源进行特质开发、深度开发,强化教师的学习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立体分层”是我校进行教师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教师队伍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学识、能力等各个方面,是立体的分层的。

所谓“立体的”,就是指教师应该既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基本理论素养,独特的教学风格,充满朝气和活力,又具有本学科专门的理论素养及高水平的实践素养:

如教学的专业能力、教育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能力等等。

所谓“分层的”,就是指教师发展处于不同层面上,不同层面的教师在思想、理论、学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

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坚持“立体分层”原则,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对策。

“学研结合”,是我校开发教师人才资源的基本策略,即在校本培训中,实行“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我们举办的“高级教师研修班”和“中级教师研修班”,集中学习和研究“创新教学”、“优质教学”、“教学艺术”、“高效教学”和“精品课堂教学”问题,,取得了突出效果,教师已写出学习研究论文,将出版《柳地高中学科高效教学研究》一书。

“宽径成才”是我校为开发培养教师人才资源的基本套路,即在校本培训中,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广闻博采。

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增强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我们不仅组织学员学习各种理论,如“邓小平教育思想”、“国际教育新理念”、“当代认知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教育辩证法”等,而且邀请有关专家培训教师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修养和教育教学表现力。

二是开设论坛。

在广闻博采的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设教师论坛,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思维碰撞,开发教师人才的潜能。

如我们开设了新时期德育工作论坛,学校领导、教师各抒己见,详细分析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出了:

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顺势而为;

要严字当头,爱在其中,立足三尺讲坛,走进学生心灵;

要对学生宽容、包容,但不纵容;

既要人文关怀,又不要丧失原则;

要十分重视师生沟通的技巧和教育的艺术,等等,使大家深受启发。

又如,在我们开设的“打造精品课教学论坛”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以自己教学的切身体会和教师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共同探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探讨“精品课”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教学流程和评价标准,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把握技术,提出了“运用教师智慧,创建鲜活课堂,实施高效教学”的教学新目标,使大家精神振奋。

第三,规范办班。

我们先后举办了九期“教育教学教改研讨班”(简称“三教班”),对全校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

办了三期“中级教师研修班”,对中级教师进行培训;

办了四期“高级教师研修班”,对高级教师进行培训。

这些培训班,采取“学研结合”、“自主学习和统一教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研究,追求实效;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吸引力。

第四,以老带新。

我们坚持开展“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的工作,每年大约结成30对左右的对子,签定“老带新合同”。

按照“合同”规定,指导教师要给被指导教师讲解“大纲”或“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传授教学方法,审阅被指导教师的教案、批改的作业,听被指导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3节),收集学生和家长对被指导教师的意见,审读修改被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论文等等;

被指导教师要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听指导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4节),主动把教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等等。

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被指导教师,每月都要填写“月报表”,接受学校的监督检查。

“以老带新”使“老”教师人才资源和“新”教师人才资源同时得到不同层次的开发。

第五,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把教师培训引向高层次的重要手段。

我校采取了下列做法:

①建立名师工作室:

它的任务就是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学术讲座,提供示范教学,培养骨干教师。

②建立专家委员会:

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教师向着专业化目标前进,我校聘请广西师范大学王楠教授、孙杰远教授、杨华教授等和学校特级教师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专家们有计划地深入教室听课,深入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深入接触一线老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协助学校解决。

③邀请全国、省、市教育教学专家到校指导:

我们不定期地邀请全国、省、市的教育教学专家到校听课,指导教育教学;

我校先后邀请了王楠教授、孙杰远教授、黄磷生教授等30余名全国、广西和来宾市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到校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开阔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拓展了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六,硕士研修和外派学习。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固定地每年输送一批教师参加硕士研修。

截至2008年7月,我校有教育硕士6人,正在研修的教育硕士研究生6人。

我校还不间断地委派侯代忠、黄国宝、陈迈生、巫清秀、吴晓容等领导、教师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外考察学习,同时每年还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湖南、湖北等国内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通过深入扎实的教师人才资源的校本培训开发,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18人,高级教师70人,中级教师56人,中、高级职称占76.9%;

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6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b类人才40人,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研究生35人。

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小学体育卫生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1人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省级以上骨干教师41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班主任23人。

4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为我校创全国示范性高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3 

校本教研——“让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它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种形式。

学校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包括基础性的常规教学研究和提高性的课题研究两大部份。

它们都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研究”活动。

许多科研问题都是教研的问题,同样很多教研的问题也是科研的问题。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把常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施课题牵动战略,推进校本教研进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创建了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的校本教研特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在常规校本教研工作中,创立了实施“三课•三精”工程、建设示范教研(备课)组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开发了教师人才资源,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课”指“推门课”(即随时推门进教室听课都是好课)、“功夫课”(即知识功底深厚、专业修养扎实、能力培养过硬、学生兴趣浓厚的课)、“精品课”(即不论从教育教学理念,还是从课堂教学艺术哪个角度看,都是能起到示范性作用的课)。

“三精”即“育人精心,教学精耕,成果精良”。

“打造精品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在“三课•三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在2006-2007学年度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课”的号召,同时也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并把每年12月定为教学开放月把课堂向全社会敞开,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学校听课评课,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评议。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课堂有创意、有品质、有诗意,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校倡导的“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课”,这是一句誓言,同时也是一种勇气,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教研组、备课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人才资源开发的基层组织。

因此,我们狠抓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大力开展了“示范性备课组创建和评价”活动,积极打造示范性教研组(备课组),从而推进了教师人才资源群体的开发及教师集体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在校本教育科研中,实现了教师人才资源的个性开发、特色开发,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处于基层学校,我们主张“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不应该是“两张皮”,因此,我们提出了“校本教研科研化,校本科研教研化”的指导方针。

所谓“校本教研科研化”,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反思、学习、探究、提炼,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课题,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含金量”,有利于提高“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个性的发挥及特色的形成。

所谓“校本科研教研化”指学校的一切科研课题都应该以服务“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实践为宗旨,都应该与“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的“校本教研科研化,校本科研教研化”工作,2007年和2008年我校教师申报立项校课题86项,已通过结题验收34项,形成了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校本教育科研的鲜明特色,创立了我校本教育科研“一二三四五”工作体系和机制。

“一二三四五”的具体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

以创建全国示范性性高中、学习型学校和名牌学校为中心;

强化两个意识:

“科研兴校”意识和“科研育师”意识;

建立三个制度:

一是领导负责和参与制度,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制度,三是奖励科研先进和突出成果制度;

突出四个结合:

坚持教育科研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与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抓紧五个链条:

规范管理,理论提高,专家引领,促成成果,成果转化。

本课题研究以来,教师们结合实际工作,自拟科研课题,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开展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数量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个性、创新性和指导意义。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策略与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德育新情况及对策研究》;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学校管理的实验研究(a类)》;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应用与推广研究》等研究。

在负责人(课题组长)的指导下,通过主研人员及广大教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课题成果在广西进行推广。

学校先后结题,申报和参加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和自治区级课题有十八项,来宾市级课题十项,校本课题60多项,均取得好成绩。

学校被确定为广西教育科研基地。

学校被评为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广西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第三,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遵循“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课改要求,我们组织教师开发了一批反映本校特色、体现本校育人理念与追求、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

我们通过“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

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挖掘学校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途径,组织教师扎实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大大地推进了教师人才资源的开发。

通过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我校基本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拥有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学校目前的校本课程主要涵盖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学习方法等几大类。

(1)思想教育类。

《地高学生必读》:

该课程的开发宗旨是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该课程在全校学生中开设,每周1节,主要通过班主任和政治教师授课。

该课程已正式印成教材。

《高一新生必读》:

介绍我校30多年的办学历史,讲述我校“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队为力”办学理念和在该理念指导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该课程在高一学生中开设,课时计划为12节。

主要通过学校专家讲座、领导讲话和班主任、政治教师授课。

(2)文化教育类。

《高中学科校本课程读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九个学科):

该课程是对国家学科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开设。

《金榜大学堂》和《高考导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九个学科):

该课程用于高三毕业班复习备考。

(3)学习方法类。

《三基疏理讲坛》:

该课程对各学科学习方法进行全面讲述。

该课程的课时计划是每学科6节,主要在我校高一和高三学生中开设。

学校已编写出版了教材。

2.4 

建设学校文化——构建教师成长的优良环境

我校竭力把学校打造成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学习校园与和谐校园,创设“浓化育人环境,强化成材摇篮”的学校新文化,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表率意识,提高教师育人效率,为教师人才开发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一,建设文化校园。

为推进文化校园建设,我校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我们斥巨资改造和建设校园。

建成了“花园式学校”、“数字化学校”,教师都以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竭力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一是大力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二是不断强化学校的精神文化。

三是抓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四是打造师生课余文化,拓展师生学习空间。

五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新文化的创设,培育了教师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文精神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质。

第二,建设生态校园。

建设生态校园,教师要成为“良好生态”的标本。

我们都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的行动口号,为此,课堂要构建成学生心向往之的地方,宿舍要构建成学生温馨如家的居所;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时时处处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有一种“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的亲切之感,使他们在心理愉悦的环境中顺利成长。

第三,建设学习校园。

建设学习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终身发展”的校园。

2.5 

普及信息技术——为教师插上现代教育的翅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学校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它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技术、改革学法教法,提高质量效益。

这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人才资源开发的一项崭新任务,是保证学校适应时代进步、科技进步。

适应教育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近几年来,我校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电子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建设和开通了“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教育网站”,建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学科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便携式电脑作为工作平台,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无尘化网络教学、无纸化网上办公,结束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传统教学局面。

几年来,学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十四轮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第一轮培训,普及电脑知识、掌握文字使用的基本技能。

第二轮培训,普及网络知识,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

第三轮培训,根据工作性质的差异,分别制定了职员学习目标和教师学习目

标进行培训。

第四轮培训,按照工作特点进行培训。

教师培训如何使用flash软件制作

动画课件,普及authorware课件制作。

其中班主任重点培训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学会使用excel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和班级事务管理。

第五轮培训,普及frontpage2000、dreamwearer4等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要求教师能够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并制作网络课件;

各教研组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网,为建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课堂打好基础。

第六轮至第八轮培训,根据学科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如数学组培训几何画板的使用,英语组和语文组培训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历史组、地理组和生物组培训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物理组和化学组培训3d动画制作等等。

第九轮至第十四轮培训,结合各教研组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进行专项培训。

如生物组开展《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题研究,我们对生物组教师进行了如何采集显微镜图象、如何演示微观世界动画以及根据课题需要,如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重新集成等技术的培训;

历史组进行《网络与历史课的教学》课题研究,我们对历史组教师进行了如何建立网站、如何调控学生在线反馈学习信息等技术的专题培训等。

为了使培训具有实效性,我们根据学校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以及教职工不同的年龄,每轮培训都将内容分为二到三个层面,并且每次都把切实可行的内容作为培训目标,因此,每进行一轮培训,就使教师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提高一层,切实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经过十四轮拉网式培训,我们让教师掌握了比较纯熟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插上了现代教育的翅膀。

现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大大增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