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0432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Word文档格式.docx

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婴儿期内身长平均增长25cm,1周岁时将增加至出生时的15倍。

③幼儿期。

1~3周岁。

幼儿生长发育虽不及婴儿迅猛,但依然十分旺盛。

每年体重平均增加约2~3kg,身长平均增加约11~13cm;

第3年身长依然以8~9cm速度增加。

(2)头围、胸围和四肢的生长发育

①头围。

大脑的快速发育起始于孕后期并持续到出生后第1年,脑细胞和脑容量处于增殖高峰期。

7~12月龄婴儿脑部的发育以细胞体积增大及树突增多和延长为主,神经髓鞘形成并进一步发育;

而脑细胞增大和大脑迅速发育一直持续到2岁,故需要足够的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

头围可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婴儿期内头围平均每月增加1cm;

6月龄时脑重增加至600~700g,是出生时的2倍;

1周岁时脑重达到900~1000g,接近成人脑重的2/3。

这一时期婴幼儿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②胸围和上臂围。

胸围和上臂围在婴幼儿阶段也快速增长。

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但迅速增长,至1周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并逐渐超过头围(头胸围交叉),反映出胸廓和心肺的发育情况。

上臂围在婴儿期由11cm增长至16cm,随后维持快速增长至5周岁。

(3)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胃肠道及泌尿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功能不够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婴幼儿口腔狭小,嘴唇黏膜皱褶较多。

出生时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量少;

3~4月龄唾液腺逐渐发育,唾液淀粉酶也逐渐增加;

6月龄以后唾液作用进一步增强。

牙齿是食物机械性消化的重要器官,婴幼儿期正是乳牙萌发的阶段,共20个乳牙;

4~10月龄开始出牙,乳牙按顺序萌出

婴儿胃容积小且呈水平位置,是食物暂时储存和部分消化的器官。

出生时胃容积约25~50mL,出生后10天起逐渐增加到100mL,6月龄后约为200mL,1周岁后增加至300~500mL;

而且贲门括约肌约束力较弱,而幽门括约肌较紧张。

该生理特点造成婴儿哺乳后容易出现溢奶现象,一次进食不能过多。

由于胃壁壁细胞、主细胞及黏液细胞滞后发育,婴儿期尤其是4月龄以前,婴儿消化道只能消化吸收利用乳汁的营养成分。

婴儿期消化器官幼稚,功能也不完善,不恰当的喂养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

11.2.1.2婴幼儿营养需要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猛,代谢旺盛,需要得到足量优质的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需要。

而婴幼儿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

如果喂养不当,不但会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而且因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成长。

(1)能量

婴幼儿总能量需要(generalenergyrequirement)包括维持需要、生长需要、活动需要和食物特殊动力需要四方面。

维持需要约占总能量60%,食物特殊动力需要约占总能量10%,其余为生长和活动需要约计30%。

婴儿1kg体重每日维持的能量需要约230kJ(55kcal),生长的能量需要约628~827kJ(15~20kcal),因此婴儿在头3个月中摄入能量的23%用于生长发育。

1周岁以内婴儿1kg体重需要的能量大约是成人2倍以上。

婴儿活动包括啼哭、吸奶和简单的四肢运动;

幼儿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同时活动量和活动方式明显增大,体能消耗逐渐增加。

按照体表面积计算基础能量代谢,个体越小其基础能量代谢相对越高。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每千克体重所需要的生长能量逐渐减少。

1周岁末生长的能量需要由初生时的62.8~82.7kJ/gBW(15~20kcal/gBW)降到20.9~62.8kJ/gBW(5~15kcal/gBW)。

能量供给不足时,其他营养素在体内的利用会受到影响。

机体不但会动用自身能量储备,甚至消耗自身组织来满足生理需要,因而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动力减弱或消失,甚至死亡。

相反,能量供给过多又可能导致肥胖。

为了保证婴幼儿期体重按正常比例增加,能量摄入应与需要量相平衡。

除此之外,还因考虑性别和气候条件对能量需要的影响。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能量日摄入量:

1周岁以内AI:

0.40MJ(95kcal)/kgBW;

1~2岁RNI:

男童4.60MJ/d(1100kcal/d),女童4.40MJ/d(1050kcal/d);

2~3岁RNI:

男童5.02MJ/d(1200kcal/d),女童4.81MJ/d(1150kcal/d)。

推荐的数值对个体婴幼儿差异较大,但对集体婴幼儿而言,不应低于推荐值的90%。

(2)蛋白质

婴幼儿处于生长旺盛阶段,要求足量优质蛋白质来提供生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EAA),以维持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与更新,保证大脑的良好发育。

膳食蛋白质供给不足时,婴幼儿可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抵抗力下降、水肿、贫血等症状;

但高浓度蛋白质饮食也会对婴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胃肠道不适性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等。

母乳喂养时,婴儿蛋白质摄入量相当于1.6~2.2g/kgBW;

其他食物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低于母乳蛋白质,因此需要量要相应增加。

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建议,蛋白质RNI,婴儿为1.5~3.0g/kgBW,1~2岁幼儿为35g/d,2~3岁幼儿为40g/d。

(3)脂肪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出生早期体温维持的必要,摄入过多和过少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不利。

脂肪摄入超过限度,会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反之,脂肪摄入过低,会导致EAA缺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每日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适宜比例6月龄以内为45%~50%,6月龄~2岁为35%~40%,2岁以上为30%~35%。

(4)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可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并利于合成代谢。

WHO曾报道发展中国家婴儿过早或过多的米粉喂养(碳水化合物),会出现肠道植物淀粉过敏症,引起周岁婴儿的断奶腹泻、虚胖或水肿等营养不良现象。

(5)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它们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婴幼儿期较容易缺乏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以下几种。

①钙。

初生婴儿体内钙含量约08%,成年后增加到15%~20%,表明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钙的积蓄。

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钙缺乏,但近年发现部分婴儿膳食钙的补充跟不上生长速度。

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早期出现钙缺乏,并且补充钙和维生素D难以及时纠正。

②铁。

胎儿期肝脏中的铁储备可供应婴儿4个月的使用。

但母乳铁贫乏,不足以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

因此,4月龄以上的婴儿需额外补充铁,否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我国的调查指出,贫血患病高峰主要在6月龄至2周岁的婴幼儿。

缺铁除了引起血液系统的改变外,还可影响婴幼儿的行为和智力发育,严重贫血会增加婴幼儿的死亡率。

③锌。

锌是体内200多种酶的辅酶或辅基,参与机体免疫功能、激素表达、细胞分化和味觉形成等过程。

婴幼儿缺锌可表现为味觉异常或异食癖、食欲不振、生长滞缓、认知行为改变等。

(6)维生素

当三大营养素能够充分满足婴幼儿生长需要时,维生素营养对生长将显得至关重要。

①维生素A。

维生素A摄入不足直接影响婴幼儿生长速度。

婴幼儿在生长减慢之前,可先见到皮肤和黏膜受损、上皮组织角化、干眼病等。

但长期维生素A过量摄入会引起婴幼儿慢性中毒,表现出呕吐、腹泻、嗜睡、头痛、皮疹等。

②维生素D。

维生素D直接参与Ca的吸收和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稳定以及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

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囟门闭合及出牙延迟,重症者出现软骨症和佝偻病。

建议父母带婴幼儿多做户外活动,通过日光照射(以散射光为主),激发婴幼儿皮肤中维生素D原的转化,增加维生素D的功效。

3~4月龄的婴儿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D,以进行补充。

但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以避免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D引起中毒。

③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等可促进婴幼儿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而利于生长发育,其需要量随能量增加而相应提高。

婴幼儿各营养素需要量参照2000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1.2.1.3婴幼儿合理喂养

婴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充足的营养和合理喂养是培育健康后代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1)母乳喂养

母乳是人类婴儿唯一能够良好消化、吸收、利用的食品,它能够为婴儿提供健康生长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营养素,可以完全满足4月龄以下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母乳喂养还可以通过哺乳和吮吸增进母子感情,利于母体康复和婴儿的身心发育,包括动作能、语言能、应人能及应物能均明显优于人工喂养儿。

主要优点如下:

①母乳成分

a乳蛋白质:

母乳中总蛋白质含量低于牛乳,但富含乳白蛋白(lactoalbumin)而较少酪蛋白(casein),二者比例为8∶2。

由于白蛋白在胃内形成柔软的乳凝块,易于婴儿消化吸收,且乳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与婴儿体基本一致,有利于婴儿最大限度地利用;

母乳中牛磺酸含量较高,能充分满足人类婴儿脑组织发育的需要。

初乳中还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质(IgA、IgM)、乳铁蛋白(lactoferrin)、溶菌酶(lysozyme)、过氧化氢酶、补体C3及双歧杆菌因子等,均可保护婴儿呼吸道及消化道抵抗病菌及病毒的侵袭,安全渡过无抗体阶段。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腹泻率仅25%。

b乳脂(milkfat):

含量约4g/dL,以短、中碳链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乳中的酯酶能帮助乳脂消化。

富含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C18∶2)和α亚麻酸(C18∶3),能有效预防婴儿湿疹;

含有少量花生四烯酸(C20∶4)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DHA),有益于婴儿脑部及视网膜的发育。

c乳糖(lactose):

含量约7%,是母乳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乳糖在肠道发酵转化成乳酸,将肠道pH控制在45~55之间,适宜正常菌群生长,有效抑制致病菌或病毒的繁殖;

同时促进Ca的吸收。

d钙:

含量约30mg/100mL,且Ca∶P比例适宜。

在乳糖、维生素D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婴儿对Ca的吸收利用。

Ca、Na含量与婴儿的肾溶质负荷(renalsoluteload)相匹配,有利于婴儿肾对废弃物的排泄,不会增加婴儿肾脏负担。

②哺乳行为与卫生。

增进母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婴儿的智能发育。

一般健康母亲的母乳品质新鲜、无菌、温度适宜,且哺乳方便、经济。

母乳喂养曾一度被忽视。

我国1983~1985年对20个省市自治区9万余名6月龄以下婴儿进行了喂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母乳喂养率为488%,农村母乳喂养率为75%;

京、沪等大城市尚不足20%。

20世纪80年代WHO提出普及母乳喂养,期望80%的婴儿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

1992年和199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提出我国4~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率目标为40%,希望向80%迈进,推广母乳喂养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母乳喂养指导

①产后24小时内开奶,让婴儿吮吸到更多的初乳和免疫物质,益于婴儿的健康。

②早期吸吮能刺激乳母尽早分泌乳汁,提高泌乳量,延长哺乳时间。

③“按需吮奶”合乎人类饥饿时要补充食物的规律。

多数母婴会自然建立起喂奶间隔时间,通常白天吮奶5~10次,晚上2~3次。

④断奶过渡期指婴儿期从完全依赖母乳到逐步地添加其他食物。

通常从4~6月龄开始,持续6~8月或更长。

此间母乳照常喂养,直到断奶。

⑤辅食添加:

断奶食物(weaningfood)添加的顺序为先单纯后混合,先液体后固体,先谷类、水果、蔬菜,后鱼、蛋、肉。

具体添加顺序可以是:

4~5月龄,添加的食物包括米糊、粥、水果泥、菜泥、蛋黄、鱼泥、豆腐及动物血。

6~9月龄,添加饼干、面条、水果泥、菜泥、全蛋、肝泥和肉糜。

10~12月龄,添加稠粥、烂饭、面包、馒头、碎菜及肉末。

另外,为与肾溶质负荷相适应,至少至婴儿1周岁前食物应尽量避免含盐量或调味品多的家庭膳食。

(2)婴儿配方奶粉(infantformula)

除母乳外,其他哺乳动物乳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合性。

如牛乳中酪蛋白含量过高,不适合婴儿消化;

且乳脂中饱和脂肪酸多、亚油酸少,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

并且Ca、Na、K、Cl含量高,超过婴儿肾负荷,与肾功能不相适应。

但对缺乏母乳的婴儿而言,配方奶粉尤为重要。

①婴儿配方奶粉设计原则。

婴儿配方奶粉必须依据母乳营养素含量和组成模式进行设计。

多数配方奶粉是参照母乳组成成分和模式对牛奶的组分进行调整,配制成基本适合婴儿消化特点又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乳制品。

a增加乳清粉以降低牛奶等酪蛋白的比例,使乳清蛋白∶酪蛋白比值为8∶2,接近母乳。

b添加活性顺式亚油酸和适量α亚麻酸,使其接近母乳中的含量和比例。

按婴幼儿体重添加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分别为600mg/kgBW、50mg/kgBW、60mg/kgBW和20~40mg/kgBW,使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5~10)∶1。

cα乳糖和β乳糖按4∶6的比例添加,适当加入可溶性多糖。

d脱去牛奶中部分Ca、P、Na,将Na∶K比例调整至(2.5~3.0)∶1,Ca∶P调整至2∶1,以减少肾负荷并促进Ca的吸收。

e通常强化维生素A、维生素D及适量的其他维生素,以促进婴儿正常生长发育及预防佝偻病。

f通常强化牛磺酸、Lys、Met等婴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氨基酸。

g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可用大豆蛋白生产配方奶粉,以避免过敏症的发生。

②婴儿配方奶粉使用。

母乳不足或因母亲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哺乳的婴儿可采用混合喂养(mixturefeeding)和人工喂养(artificialfeeding)方式,即以配方奶粉作为母乳不足的补充物替代母乳喂养。

较好的方法是每次哺乳后加喂一定量的配方奶粉,可避免母乳分泌的逐渐减少。

在配方奶粉的选用上,小于6月龄婴儿宜选用含蛋白质较低的(12%~18%)配方奶粉,而6月龄以上婴儿可选用含蛋白质大于18%的配方奶粉,并且6月龄以上婴儿还应逐渐添加各种断奶食物,以完成从乳类到其他食物的过渡。

(3)幼儿膳食

过渡到以谷类为主,奶、蛋、鱼、禽、肉及蔬菜和水果为辅的混合膳食,但其烹调方法应与成人有别,应柔软易消化。

(1)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

幼儿膳食应以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谷类食品为主,包括肉、蛋、禽、鱼、奶类和豆类及其制品等,餐后提供适量水果。

优质蛋白质供给量应占膳食蛋白质的1/2左右,每日供给400~600mL牛奶或奶制品;

经济较差的地区可提供等量豆浆加高钙饼干。

通过动物性食物为幼儿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Ca、Fe、Zn和I等。

(2)合理烹调

幼儿主食以软饭、麦糊、面条、馒头、面包、饺子、馄饨等交替食用。

蔬菜、鱼、禽、肉尽量切碎烹饪;

坚果如花生、黄豆等应磨碎制成泥糊状,以便于幼儿咀嚼、吞咽和消化。

WHO提出5岁以下幼儿膳食中不得添加味精等调味品。

(3)膳食安排

定时定量,每日4~5餐。

3顿正餐间增加1~2次点心。

早餐提供一日能量和营养素的25%,午餐提供一日能量和营养素的35%,零食或点心提供每日5%~10%的能量和营养素。

11214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

(1)佝偻病(rickets)

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多发病,以3~18月龄的婴幼儿多见,主要是维生素D缺乏性缺钙,北方秋季出生的婴儿发病率较高。

为预防佝偻病,婴儿自出生2周起可以补充鱼肝油,从1滴开始逐渐增加,但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应控制在400IU以内。

一般服用20天,需停服10天,以避免维生素D体内蓄积,造成维生素D中毒。

每日适当晒太阳以增加皮下维生素D原的转化,起到预防效果。

(2)缺铁性贫血(IDA)

乳是低Fe食物。

产后初乳中的Fe含量较高,但在很短时间内Fe浓度即从06~08mg/L降至03mg/L;

而胎儿体内储存的Fe仅能满足出生后4个月左右的需要。

因此,婴儿IDA多发生于5月龄及以后,发病高峰在6月龄到15周岁。

为预防IDA,婴儿自4月龄起应补充富Fe食物,如肝泥和肉末等,同时补充蔬菜汁、水果汁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帮助Fe的吸收。

早产儿体内Fe储备更少,生后应及时补充。

(3)锌缺乏症(zincdeficiency)

近年儿童缺Zn报道较多,多数为边缘性Zn缺乏,表现为食欲不佳、味觉减退、异食癖、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检验血Zn和毛发Zn含量低于正常值;

严重者有生长发育迟缓现象。

主要原因为膳食Zn摄入量不足或Zn吸收利用不良。

据调查,北京幼儿园幼儿膳食中Zn摄入量仅达到推荐量的50%,平均为每日45~55mg。

为预防Zn元素缺乏,幼儿膳食应增加富锌食品,如海产品及肉、禽、蛋等。

(4)蛋白质营养不良(proteindeficiency)

近年我国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已不多见,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轻度蛋白质缺乏。

2003~2004年在安徽阜阳地区、江苏盐城地区及河南等省出现的“毒奶粉”事件中,因为不法商人制造的无蛋白婴幼儿奶粉,导致一些人工喂养的婴幼儿极度蛋白质缺乏,出现头部和全身性水肿,甚至个别死亡。

1122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

与成人相比,3~18周岁各期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0~6岁儿童中营养不良发生率农村为192%,城市为10%;

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农村达354%,城市为197%。

2004年中国政府白皮书报告,十年中我国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

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学龄前儿童(preschoolchildren)指的是3~5周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儿童活动能力和范围增加,准备食物时除了遵循幼儿膳食原则外,食物的分量要增加并逐渐让孩子进食一些粗杂粮类食物,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1221学龄前儿童生理营养特点

(1)生长速度

身高、体重的稳步增长,使3~5岁的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速度比婴幼儿期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增长,每年身高增长约5~8cm,体重增长约2kg,神经细胞的分化已基本完成,但脑细胞体积的增大及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仍在继续进行。

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是其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营养素摄入量,能量为543~710MJ(1300~1700kcal),蛋白质45~60g,Ca800mg,Fe12mg,Zn9~12mg,维生素A400~500μgRE,其他营养素需要量参见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咀嚼和消化能力

3~5岁儿童咀嚼及消化功能仍未发育完善,膳食烹制需特别注意,既要保证营养,又要柔软、多样且色香味俱全,以增加儿童食欲,避免营养素摄入不足。

(3)膳食结构与饮食卫生

3~5岁的孩子有的进入幼儿园,他们活动能力也要大一些,除遵循上面照料幼儿的原则外,食物的分量要增加;

一日正餐3顿,部分餐次可以零食的方式提供,例如午睡后提供少量有营养的点心、水果、糖果和牛奶或汤水等。

(4)现今的营养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问题发生了改变。

城市儿童突出的营养膳食问题主要表现在,总能量摄入明显增加,其中蛋白质和脂肪所占比例超过WHO推荐的比值,肥胖儿比例上升;

农村儿童膳食能量结构基本合理,但优质蛋白质供给量有待提高。

目前的营养调查研究更进一步关注儿童微量营养素的体内变化。

据各地调查,儿童Fe、Zn及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应引起重视。

如3~12岁儿童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

广州市的调查显示有20%的儿童血红蛋白(Hb)低于120g/L(2005)。

11222学龄前儿童膳食

中国儿童人群膳食指南的建议:

学龄前儿童每日食物分量较之前应增加;

坚持每日饮奶;

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膳食制作区别于成年人。

幼儿园在国家营养师制度即将实施时,逐步配备专业营养师,针对学龄前儿童消化生理特点、身高和体重变化,有条件的幼儿园可每周制订食谱并调整一次,做到每日膳食不重样,每周膳食提供的营养素基本平衡。

操作原则:

①一日4~5餐。

3顿正餐,2顿点心(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

按时就餐,保质保量供应,既保证幼儿生长需要,同时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共同进食,相互促进食欲。

②遵循同类食物可替换性。

指导膳食合理搭配,等量互换,丰富多样,营养素供应比较全面。

建议每周进食一次富含Fe的食物如瘦肉、猪肝、猪血等,每周进食一次富含I、Zn的海产品如鱼、虾等,但需剔除骨刺,膳食优质蛋白质比例可接近1/2。

③增加进食量和食欲。

每日谷类食物摄入量可达到150~200g。

幼儿园食堂或家庭尽量做到交替花色提供幼儿主食,如米饭、八宝粥/饭、面条、饺子、馄饨、各类菜肉包、豆包等。

④饮奶。

为3~5岁幼儿每日饮用1~2瓶鲜奶(230~460mL),以增加优质蛋白质和Ca的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