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9823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孝感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罗斯金

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

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

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

又往往不符事实。

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

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

一致。

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

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

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

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

美感有普遍

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

拿什么

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

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

容?

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

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

陈年花雕是吃酒

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

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口渴时

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

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

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

所以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

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

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

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

变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

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

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

但是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

路。

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

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

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

线形是最丑的。

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

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

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

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是()(3分)

A.通常人所认为的“美”就是指“愉快”,就像一幅画在一个小孩或未受艺术教育者面前

受到的评价一样。

B.罗斯金曾告诉他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的一半美。

C.《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会获得罗斯金的青睐,却不会失去艺

术上的美感。

D.英国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虽然替它们勉强定义其区别,却

又与事实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罗斯金测量艺术作品是否“美”的标准,是血色鲜丽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引诱性,但是艺

术作品的“美”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可知罗斯金对“美”的评价是错误的。

B.作者在文中引用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不管是“低等感官”还是“高等感

官”,都能获得美的感受。

C.看血色鲜丽姑娘,有的人会产生美感,有的人不会产生美感,而欣赏希腊女神雕像则会

普遍产生美感,所以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感价值更高。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

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这样的“高等感官”得来的,有些也只是快感,而“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

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感觉也并非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

粹的境界中才能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

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D.与“反省”不同,“直觉”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额亦都①世居长白山。

幼,亲为仇家所杀,匿邻村以免。

年十三,手刃其仇。

居数岁,太祖②

行经嘉木瑚寨,与太祖语,心知非常人,遂请从。

其姑止之,额亦都日:

“大丈夫生世间,能以

碌碌终乎?

此行听所之,誓不贻姑忧。

”姑许之,遂从太祖行。

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

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

居三年,太祖起兵攻图伦城,先登;

攻色克济城,掩敌无备,取之。

太祖知其能,日见信

任。

岁丁亥八月,将兵取巴尔达城。

至浑河,秋水方至,不能涉,以绳约军士,鱼贯而渡。

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

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为所败。

师还,太祖

迎劳如初。

界藩有科什者,以勇闻,盗九马以遁,额亦都单骑追斩之,尽返所盗马。

贝挥巴颜

谋逆,额亦都讨而诛其父子五人以徇。

岁庚戌,太祖命将兵千,抚渥集部,降十九人。

旋乘胜取雅揽路。

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

大举来侵,总兵杜松军自抚顺入。

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军以

俟。

四贝勒日:

“界藩有我筑城夫役,宜急护之!

何为次,且示弱?

”额亦都大言日:

“四贝

勒之言是也!

”师遂进。

师至界藩,筑城夫役腾跃下山赴战,太祖亦至,指挥夹击,松军遂覆。

额亦都每克敌受赐,辄散给将士之有功者。

太祖厚遇之,始妻以族妹,后以和硕公主降焉。

额亦都次子达启,太祖育于宫中,怙宠而骄,遇诸皇子无礼,额亦都患之。

一日,集诸子宴别

墅,酒行,忽起,命执达启,抽刃而言日:

“天下安有父杀子者?

顾此子傲慢,今不治,他日

必负国败门户。

不从者血此刃!

”众惧,缚达启,入室以被覆杀之。

额亦都诣太祖谢,太祖惊

惋久之。

卒,年六十,太祖临哭者三。

顺治十一年,世祖③命立碑旌功。

(选自《清史稿·

额亦都传》,有删略)

【注】①额亦都:

全名钮祜禄·

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开国名将。

②太祖:

即爱新觉

罗·

努尔哈赤。

③世祖:

即爱新觉罗·

福临,清军人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因年号“顺治”

又被称为顺治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

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B.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

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C.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

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D.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

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帝王的庙号之一,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的男子,本文中是作为一种敬语或谦辞使用。

C.堞是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的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则可对敌人

射箭发炮。

D.立碑之风始于汉代,是通过在碑上记载逝者的成就、功绩或历史大事,来颂扬和表彰

逝者的功德、业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额亦都见识过人,与太祖交谈后,判断太祖不是等闲之人,即想追随太祖,但遭到他

姑姑的反对,额亦都对姑姑讲明理由后,最终如愿以偿。

B.额亦都带兵攻打巴尔达城,行军时遇到河流涨水,他命令士兵利用绳索渡河,其后,

又借助夜色的掩护,率先登城,作战十分勇敢。

C.明军入侵之时,四贝勒反对部队停下来等候太祖,额亦都支持四贝勒的意见,从而大

败明军。

额亦都不贪财,每次获得的赏赐,他总是散发给全体将士。

D.额亦都一生战功卓著,骁勇有谋。

他对太祖忠心耿耿,死后,太祖多次到他灵前哭吊,

后来,世祖亲自下令立碑表彰他的功绩。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

(5分)

(2)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军以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虎丘①咏黄省曾②

芙蓉近倚阖闾城,眺阁觞楼逐势城。

珠寺翻为歌舞地,青山尽是绮罗情。

岩花吐学红妆丽,谷鸟啼兼凤管声。

十里垂杨芳草岸,四时常映彩舟行。

【注】①虎丘:

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

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

还有一说是“丘如蹲虎,以形名”。

《吴地记》载:

“虎丘山绝岩

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②黄省曾:

明代著名

学者和诗人,长于农业与畜牧,诗作以华艳取胜。

8.诗的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请作简要赏析。

9.诗题中的“咏”字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

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2)在《赤壁赋》中,当游客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短暂时,苏轼用辩证的观点劝慰说:

____,____;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李白《蜀道难》中“.,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值得冒险的青春

龙信

17岁那年,我上高三。

因为有个盼望我当明星的妈妈,我需要不停地赶那些表演系的场。

一次,一个心直口快的女老师说:

“算了吧,我看她的心都没放在唱歌上。

”这样的话打

击不了妈妈。

我在某次赶考中认识了小城。

那个二级学院的考试,只剩下我、小城和另一个女生进入三

审。

晚上10点,街上人已不多,从那位老师家出来,我们两个人就那样晃荡着回家。

小城告诉

我,他想当明星,可惜屡战屡败。

我说我想做设计师,设计玩具或厨房用品,可妈妈觉得我更

适合当明星。

那天快到家门口时,小城,这样一个身体修长的少年,在路灯下略有意味地喊了我的名字:

“罗美戴,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帮你。

小城真的帮了我。

几天后,小城交给我一张患息肉的证明。

他咧咧嘴:

“我能帮你的就是

这个,声带长一块小息肉就成不了歌手。

”他妈妈在省卫生厅工作,开这样的单子轻而易举。

我把单子交给了培训老师。

考试前一个星期,在家彩排时,我唱着唱着突然声音变得又涩又钝。

妈妈惊恐地送我去了

医院。

不出所料,医生开的证明里写着:

声带过度使用,加上发声不当,长了息肉。

妈妈不肯相信,拉着我去了武汉。

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小城和他妈妈已经为我做好所有准

备。

妈妈同样在省医院拿到和市医院一模一样的诊断结果。

我和妈妈一前一后走回招待所,妈妈开了几次门都没能打开。

我在后面小声地说:

“让我

来吧。

”她站住没动,突然转身抱着我号啕大哭。

那一刻我只是象征性地露出一些忧伤的表情,

内心却绽放出一朵硕大的快乐之花。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化着浓妆对评委强装笑颜,再也不用听妈妈说“你的青春只有一次,

所以要抓住”。

那天晚上,我给小城打电话。

他妈妈说,小城已经睡下。

我知道,当第二天我离开武汉时,

小城的最后一次考试也刚刚开始。

我终于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复习期,可以为了我喜欢的设计看书到天明。

倒是妈妈还不太

习惯,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依旧对选秀节目非常感兴趣。

我以为这样平静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到高考,延续到我上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

活。

可妈妈到底还是知道了那是场欺骗。

那天,妈妈冲回家,把我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

没等

我明白过来,她已经狠狠地掴了我一耳光。

妈妈把我房间里的东西统统打碎,甚至包括她每周都会擦拭的我的那些奖杯。

那金鱼缸也

被她摔碎,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我考上南方一所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

拿到通知书后,我去了湘中的那个小城。

在外婆家,

我发现了被珍藏起来的某期文艺杂志。

封二是对一次歌唱比赛的报道,几个青春无敌的少女不

管不顾地对着镜头笑着。

获得亚军的女孩和我长得很像。

外婆说:

“这就是你妈妈呀。

我能想象,17岁的少女在湘中的某个小城期待成为大明星的样子。

她盼望着大红大紫,却

因为一小块息肉永远地把梦想停靠在17岁。

她是那么不甘心,所以,她不计后果地借用着我的

青春!

我上大三的夏天,有个饮料品牌来学校做宣传,在体育馆办了一场晚会。

我对舞台没有任

何兴趣,但我是学生会的,需要负责后台沟通。

很意外地,我碰到了17岁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

小城。

他从化妆间走出来,在后台灯光下,并不是那么闪亮到让人无法直视。

他仅仅是喜欢唱歌,到现在依旧没有太大的成就。

而我也仅仅是对设计有着好感,并没有

多少真正的才华。

大学里,我能让同学记住的不是设计的那些没有个性的娃娃,而是卡拉OK

厅里的一副好嗓子。

其实,我和小城都是一样的人。

我们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走过自己的青春岁月。

甚至我们

完成了一场青春期的交易,在大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此改变了命运。

但无论对于我还是小

城来说,都未曾把它当成是一场交易,我们只是互相成全了彼此。

那时候,我们年轻,都认为值得为自己在乎的东西冒险。

(选自《时代青年》2014年第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标题是“值得冒险的青春”,表明“我”对用欺骗母亲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

做设计师”的人生愿望,而“从此改变了命运”的做法并不后悔。

B.在考试最终只剩下三个人的时候,小城“略有意味”的喊“我”的名字说愿意帮“我”,

并唆使其母亲帮“我”开假证明,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富有心计、会耍手腕的人。

C.文中写妈妈得知了女儿欺骗她的真相时,冲回家把女儿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还狠狠

地掴了女儿一耳光。

这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妈妈受骗的愤怒和梦想不能延续的失望心情。

D.“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此处的“金鱼”看似

闲笔,其实富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妈妈始终挣扎在实现表演的梦想里。

E.本文语言简练质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符合文中的人物身份和

性格特征,小说内容既很生活化,也很有现实感。

(2)小说中写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去湘中的那个小城了解到妈妈曾经有过梦想破灭

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3)小说中的“小城母亲”是一个没有正面出场的次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的

作用。

(4)有人说,若把小说结局设计成“小城”成了明星,“我”设计有成,可能更能突出文题

“值得冒险的青春”。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

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

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

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

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

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

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医药。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

呦很快崭露头角。

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让她带领中

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那一年,屠

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

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

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

有68%,因效果不稳定而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

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

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于是她放弃了胡椒,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

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

公元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

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

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

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

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

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

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

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

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

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

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

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

乙醚提

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

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

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

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

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XX百科》)

②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

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

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

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新浪新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

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一一氯喹药物,并一直作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