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959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特征及危害。

(重点)2.以我国的洪涝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重难点)

一、认识洪水和洪灾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

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常见,灾种

(3)危害:

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洪水和洪灾

(1)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

①概念: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②危害

(3)洪灾的形成原因

①基本环节

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②洪水的成因

a.自然原因

b.人为原因可导致堤坝溃决

[特别提醒]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

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二、洪灾的防治措施

1.意义

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灾的损失。

2.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

[特别提醒] 河流不同河段洪灾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从工程措施看,河流上游应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达到调蓄洪水,涵养径流的作用;而河流中下游应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以起到规避灾害的作用。

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提示:

交通事故是人类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

2.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

提示:

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和台风最为常见。

(×)

提示: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

4.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

提示:

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5.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

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C [内涝是指地势低,积水不易排放,故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会排放城区积水区的水。

]

认识洪水和洪灾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风雾雹霜,一害也。

厉(瘟疫),一害也。

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管子·度地篇》

问题1 (综合思维)文中的“水”指什么灾害?

这种灾害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

“水”指洪涝灾害,洪灾的形成与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有关系。

问题2 (综合思维)洪水形成时是否一定有强降水发生?

提示:

不一定。

造成洪水的原因除了和区域内强降雨有关外,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以及流域内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都可能形成洪水。

问题3 (区域认知)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呈负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与流域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呈负相关的因素有植被覆盖率等。

问题4 (综合思维)如何评价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洪水的影响?

提示:

自然因素是洪水形成的主导因素,而人为因素起到了诱发和加剧的作用。

[归纳总结]

1.洪水与洪灾的区别与联系

洪水只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只有洪水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时才能形成洪灾,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具体如下图所示:

2.洪水的发生机制

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如下表分析:

1.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3)题。

(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率低,流域汇水速度快

B.河谷顺直、通畅、纵向坡度小的河道排水速度快

C.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也会造成洪灾

D.洪水发生区的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致灾的可能性和损失就越大

(3)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

①兴修水库 ②围湖造田 ③流域内植被遭破坏 ④上游山区陡坡开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C 

(2)D (3)B [第

(1)题,洪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能形成洪灾。

洪灾损失既有物质、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也有间接损失,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造成损失。

(2)题,土壤含水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慢,河谷的纵向坡度越小,河道的排水速度越慢;洪水若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

第(3)题,流域内植被破坏,陡坡垦荒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节洪水能力减弱;水库能削弱洪峰。

]

 洪水的主要防治措施

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鲧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阻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问题1 (综合思维)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

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

提示:

不是。

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问题2 (区域认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海河、淮河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

归纳大江大河防治模式。

提示:

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在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防治模式:

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河道整治,加固堤防,开辟分洪区,调整扩大洪水出路。

[归纳总结]

1.洪灾的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位

防治措施

非工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2.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2.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2.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据此回答

(1)~(3)题。

(1)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B.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 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④修建水库,开辟分洪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下列属于防洪工作中的工程措施的是(  )

A.修建分洪区

B.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

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1)C 

(2)B (3)A [第

(1)题,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

(2)题,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①②不正确。

第(3)题,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防洪预警系统都属于非工程措施。

]

(教师独具)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四个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①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②2018年5月美国夏威夷群岛发生的6.9级地震 ③2018年中国中东部发生的雪灾

④2018年5月3日河南洛阳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关于洪水和洪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暴雨和特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

B.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

C.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

D.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可能就越严重

1.D 2.D [第1题,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对人类无影响,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是人为灾害,不属于自然灾害。

第2题,积雪融水、冰凌也可能导致洪灾。

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

因此,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给人类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

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可能越严重。

]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频繁而且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洪水灾害不仅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经济损失大。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是(  )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⑤河流上游多,中下游少 ⑥夏秋季多,冬季少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

4.我国洪水灾害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洪灾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堵塞河道→洪灾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灾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灾

D.植被覆盖率高→流域汇水速度快→洪灾

3.A 4.D  [第3题,我国洪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河流中、下游多,上游少。

⑥属于时间分布规律。

第4题,植被有涵养水源作用,故植被覆盖率高,流域汇水速度减慢,不易形成洪水。

]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集,洪峰叠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5.A 6.B [第5题,图示地区是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

从图中可看出,荆江河段“九曲回肠”,该河段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该河段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第6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属于生态措施。

]

(教师独具)

教材P89活动

(1)气象灾害

①洪涝是因降雨过多或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江河决堤、山洪暴发、内涝积水不退、淹没田地、人员伤亡等水灾。

在我国,每年的6—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汛期,包括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淮河、长江、辽河和松花江等。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下游地区疏浚、拓宽河道,加固堤坝,能起到较好的防洪效果。

②干旱主要指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每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蒸发作用越来越强烈,而此时雨带还停留在我国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