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文档格式.docx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概念
1.1引言
中国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变成一个生态绿色大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要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视觉上的享受。
这
不但体现在建筑和艺术领域,还对于周围生活环境所表达的地域特色及历史风貌
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需要我们设计师在做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旅游地所处的地域文
化、历史风貌、民族特色等,将这些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特色的地域性元素运用
到设计中,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建筑等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景观设计传承这
种思想,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城市不再让我们陌生,别的城市不再
熟悉。
佛教文化旅游景观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景观的一个特色,佛教传入中国,深
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创造
了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资源,依凭地域
的历史文化,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高品位的、高意境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
1.1.1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产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信息化进程的
加快,人们日益淡忘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各种新兴的现代文化在冲击着各个
地区的地域文化,使得中国的地域文化遭受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学说,当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的时候,就会向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发展。
所以我研究的课题从生态学、景观设
计、景观规划、宗教、哲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佛教这一宗教文化在景观设计中
的表达方式与运用手法;
同时我们也通过文章认真分析了佛教作为一种地域文化
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与利用问题,通过对佛教传统文化的剖析提炼出一些文化元
素运用到景观设计小品中。
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播、发展都给社
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留给人们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系统,我们的佛
教文化旅游景观就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系统,准确提炼设计元素,把握城市的悠2
久历史,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表达城市的精神内涵
[1]
。
总之,把佛教地域文化与
旅游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运用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现出来。
本文以汶上的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将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与儒家文化、
运河文化相结合,来重新审视探讨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佛教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之
一,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都为我们以后研究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
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文化艺
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文化艺术遗产。
我们当今发展旅游业需要这些文
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
越来越多的佛教景观用他们特有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因此,佛教文化
景观的出现使得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佛都汶上就是旅游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例子,汶上以其悠久的文化遗
产及旅游资源引起世人的瞩目,“佛牙”的发现为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国佛教文
化提供了科考素材,对于发现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充分分析当地的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将这些历史文化巧妙的运用与景观规划设计中。
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旅
游景区的文化底蕴,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旅游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后通过分析研究佛教文化展现城市的魅力和精髓。
因为研究地方特有的文化底
蕴性、文化象征性,独特的民族风情性,并与之相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
是为了更好的设计旅游景观,更好的合理规划。
这个课题的研究以佛教文化作为出发点,试图解释为什么佛教文化在现代文化
的时代被完全包围,它没有脱掉自己原有的地域特色,而是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
色永久完整的保存下来,理性的分析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特色关系,并揭示出
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从世界的角度来
看,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和文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创新佛教文化旅游
景观特色,在我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
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有着沉重和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传承和遗产的保护。
佛教文化
景观在汶上是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历史产物,具
有“天人合一”的典型特征,也是人文生态格局与过程的典型代表。
怎样将佛教
文化的精髓提炼运用到旅游景观设计中,把潜在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景观设计
的特色创新元素,如何提升设计层面和文化品位,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1.3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系
统。
本论文采用相关基础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一些重要历史文献进
行研读,找出与课题相关联的地方文化精神
[2]
第一步,通过查找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学习一些学位论文,借鉴国内外的研
究成果等如景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文化学、旅游景观学、艺术文化学、设计
符号学、生态美学、生态旅游学和符号学等,对学科理论、概念等进行系统分析、
归纳研究。
第二步,收集整理有关山东汶上佛都宝相寺景区的背景资料为设计做准备。
第三步,我们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所搜集到的资料等进而得出结论,并
完成设计,这是我们的研究所在。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文献阅读法是我们经常运用且很实用的方法,这也被我们很
多同学所重视,这种方法能够很直接的带给我们知识和灵感。
(2)实地考察调研法。
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更直观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方法的目
的性很强,直面与景观交流,发现我们的可取之处与景观设计的不足。
从书上了
解到实地考察是我们对知识认知的一个进步,也是我们推行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
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全国佛教文化景观的一种深入考察分析,能培养我们发现问
题并剖析问题总结经验的一种能力。
(3)对比法。
对比法是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
汶上县具有特殊的文化景观,我
们通过与各地佛教景观的对比,针对佛教历史文化的特点,认真研究分析其地理
特色、地形地貌以及特有的基质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分出景观文化区,利用各种4
的特点区别出各景观文化区的新颖之处。
本文首先从静态的佛教文化入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形成发展
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其次从动态的佛教文化景观入手,理清佛教文化景观的形
成机制过程;
再次,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代表,分析其发展脉络、特征、文化感知
及其文化内涵。
最后,根据各地地形差异,设计佛教景观区域,并对比各景观文
化区的特点。
1.1.4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于景观设计学、旅游景观学、环境心理学、佛教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
理论知识,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旅游景观特色创新模式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
系。
从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佛教文化、佛教景观、景观规划等思维方法及园林景
观学、旅游管理学、哲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比较研究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探
讨应该如何正确进行特色创新模式的开展。
文章运用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充当论文
有力的资源,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探讨佛教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创
新模式。
本文是以佛教文化为出发点,利用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探讨佛教文化景观的规划
模式,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是做到了挖掘地域特色元素,保护和开发旅游景观
资源,借鉴和学习成功的案例。
本文以中国佛都宝相寺景区中的“齐鲁文化特色新坐标”礼佛大道为研究范例。
礼佛大道全长一千多米,宽一百多米,占地面积达到了三百亩左右。
分为自然园
林景观区、自然生态过渡区、佛教文化展示区,分别突出了佛性本有、人性本净、
见性成佛的规划主题。
宝相寺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后,已接待游客300余万人
次,成为该县旅游的标志性景观。
1.1.5研究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提纲是:
1.提出基本理论概念
我们在做设计前首先要将理论、概念研究透彻,理论概念是我们规划设计、研
究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源泉,我们研究的佛教文化与5
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到目前为止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供我们研究学
习。
由于它们的来源非常复杂,内涵也非常丰富,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文
化和景观的理解或界定都存在分歧。
因此,能够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基本的概念是
讨论及实践问题的重要条件
[3]
2.设计研究
本课题对佛教文化在景观中提炼与传承的设计研究是通过对中国的佛教圣地
汶上、五台山等的历史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分析,生态环境分析表达出佛教文化
旅游景观的传承历程及未来的创新发展模式。
3.分析案例
分析国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景观特色的案例,在实地考查调研的情况下,总结
归纳、演绎推理,对典型案例的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基本理论体系,
探究旅游景观的基本模式,建立佛教文化旅游景观的创新模式。
1.2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的概念
1.2.1文化的概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源源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文明,
而在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中,又蕴含着精粹的历史文化,在我国从秦始
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开始文化真真正正的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那么
文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的概念,它其实有着很广泛的定义。
据有关人士统计,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到了一百到两百种之多。
很多的
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概
念的定义作出了解释。
在我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所累积
和创造出来的一种历史的积累,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
一种物质积累。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习惯学会的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所努
力的总成绩
更进一步说,文化来自于国家、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
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可能被叫做文化。
6
文化是在一个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文明,是在顺应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创造出来的产物,不管其前提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中任何文
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将会不断的变化,只有不断的注入
新的活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
将佛教这种宝贵的宗教文化发扬光大,不仅是
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我国的一种文化精粹,“吸取精华,去弃
糟粕”。
我们要将佛教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发展佛教文化,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美化环境,改善旅游环境,创造新的旅游商品,它在给我
们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使我们既能了解了它的历史,又能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中找到精神寄托。
1.2.2佛教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文化起源于古代印度,当时的印度正处在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的
动荡不安,战乱时有发生,那时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
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原始的不平等的种族制度。
他们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婆罗门被赋予了神的权利,是
四阶级中的首领,具有祭祀、统治人的精神及拥有神权的一族,受到第二阶
级刹帝利(贵族们)及第三阶级吠舍(商人)们拥护,所以,婆罗门在其中拥
有统治阶级的王族大臣们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随意的残害或要求
最底层阶级首陀罗(战俘、奴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其中备受各阶级压迫的
首陀罗阶级想从中挣脱出来,想不被束缚,想自由。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迫使
他们想找到一个安静的、理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地方,可是由于当
时社会人们思想的局限性,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有找到一种思
想寄托。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时有个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不愿看到首陀罗
们悲惨的生活境遇,对此产生了同情心,在拒绝世袭制的王位后,他便自行
出走外出修道,开始他以为从婆罗门教中能够想出解除苦难,解除等级制度
的方法,但最终没能使他从中获得其方法,反而更加苦闷,最终他便放弃了
婆罗门教,在菩提树下静坐几年,最终大彻大悟出了脱离郁闷苦闷的方法。
他认为自己成佛了,并在以后他活着的数年里,在印度各地传教、诵经,后7
大批的追随者组成僧侣集团成为他的弟子,就这样佛教开始逐渐在外传播,
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佛教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这时佛教也
就产生了。
1.2.3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
百多年历史。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四十二章经》以佛法传入中国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开始,
以洛阳和长安为传播中心。
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当时的很大
一部分佛经是在这个寺院里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
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
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
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出步基础。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
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
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
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
技术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
还有西行取经中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
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
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
他在位14年中,4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
梁武
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
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
僧兵的援助。
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
者。
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
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
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
录。
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五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
天
禧五年(1021),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座。
南8
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
元朝蒙古族崇尚藏传佛教,但针对汉地
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朱元璋的身世有关。
据史
料载,朱元璋年少时曾因家境贫寒以乞讨为生,后出身僧侣,待即位之时自封“大
庆法王”,并亲自颂经将佛,将佛教的一些经论理论运用到建国兴邦之中,使他
成功巩固了明朝政权。
清朝时由于统治阶级大多信奉佛教,导致清朝末年出现了一大批的佛学研究
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
还对当时社会的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
代著名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
提出了新的看法,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佛教从古至今能够在许
多东方国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是佛教其本身的文化思想和宗教知识与东方国家
的文化相吻合。
因为佛教在早期受到一些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限制,所以当时的佛
教传播大多是通过西方佛经翻译过来的,古代的佛经的翻译本都是由一些各国的
传教僧人传来的。
在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
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
公元618—907年的唐朝时代,佛教在印度已经发展几百年了,也随之出
现了很多种佛教派别。
当时在唐代的中国,大人和小孩都知道的一件有关佛
教的大事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就是玄奘大师历经磨
难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学习佛教。
玄奘大师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嘉奖和
重视,并安排数千人与玄奘大师共同翻译佛经工作。
印度后期佛教的哲学,
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因玄奘大师的弘扬和发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开展佛教文化旅游也是与我国的宗教政策相适应的。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全国统战土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指出“宗教活动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
贡献。
同时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中还提出,“名山胜地的重要
寺观教堂,不但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
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永久保存
[4]
”9
1.2.4佛教、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最早产生于公元前
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是由释迦摩尼创立。
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统治时期,印度佛教文化开始向外传播,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国的民族宗教,深刻的影响
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民族文化性格。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和世界文化艺
术遗产。
我国发展旅游业以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和佛教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依托,
佛教文化这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境、鲜明的佛教特色、
高尚的文化品味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同时佛教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所
以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我国现有佛教寺院达到了几万处,宗教名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有
很高的比例,其中佛教文化遗址占有大多份额。
从以上可以得出,我国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中包括极佛教名胜遗迹,它是及其重要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开发
可以给旅游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具体为:
(1)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它的严重影响了周围的人和自然环境。
大多数的与佛教有关的庙宇都会建在风景秀丽或高耸挺拔的山林里,依山傍
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好的自然风光也会大大增强人们的观赏兴趣,而佛
家又讲究并提倡“以静修身”这种思想与广大旅游者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影响着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早期的佛教活动也可称为民间旅游活动。
我国早期的民间旅游活动又与佛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唐朝的玄奘出使
西域,是为了取得经书,在经历了沿途的艰难险阻后,在将佛法宣扬出去的同时,
同样也领略到了沿途的景观风光;
再如庙宇外的朝佛弟子们沿途进香参拜,一路
沿途一心向佛,在一心向佛的同时也在去朝圣路途上的自然风光默念心底,这些
虽不能与旅游活动画上等号,但却是旅游的原动力。
(3)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具有吸引大众的又一人文景观。
我国的佛文化源远流长,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在这里绽放,其中在我国佛10
文化的展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宏伟建筑,如:
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
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及海南南山寺等众多的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绘画壁画,
这些文化遗产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与秀丽的名山大川相辉映,创造了自然和人文
相互交融的旅游景观,为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4)佛教中的传说故事、诵经仪式及音乐是最有力的文化资源。
在众多佛教的佛经中,有很多人物都被神话了,都是在历经苦难历程之后,
通过自己的刻苦修行,最终达到了人生的极乐境界并死后成仙成佛,里面的人物
大多骁勇善战,无比威猛英勇,并有着一颗执着积极向上的心。
这些传说尽管有
些荒诞不经,但在佛教徒看来却是朝拜的对象。
对于那些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其
中的执着精神,也将激励他们奋进,其中诵经的仪式配上佛教中的音乐、悠扬的
乐声及法师们的如唱般的诵经,令人回味无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民间音
乐特性。
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多大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5)佛教文化中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投资环境的改善。
佛教文化中有许多保护环境、戒杀生的戒律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旅游地
投资环境的改善。
在佛教中杀生被认为是一种强盗行径,佛教中认为世界是由许
许多多的生命体共同组成,而每一个生命,哪怕是一只蚊子,都有它活在这个世
界上的道理,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种轮回,是一种万物生长自然规律的轮回,谁都
没有权利去杀害谁,即使它是一只蚊子,在这里也体现出了佛文化中对生命的尊
重和对环境的关爱。
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做指导,所以众多佛教圣地往往是环境
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所以这样的生态思想便于旅游业的发
展和旅游景观的转型。
1.3景观与旅游景观
1.3.1景观的概念
1.3.1.1多方面定义的“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公共环境的
景观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实现它自身的功能基础上,已与建筑一
起共同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与风采。
11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到花园、庭院、街道……大
到广场、公园,它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