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797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

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

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

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

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

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

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

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

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

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

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

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

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

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

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

其代表作品有: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

(05年已考)

  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首选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

《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01年已考)

[NextPage]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04年已考)

  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

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

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05年已考)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

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

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05年已考论述。

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

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

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

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

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

”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

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

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

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

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

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

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

(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

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

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

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

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

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

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NextPage]

  各史书特色及大家的艺术成就

  1.《诗经》的语言特色?

  ——答:

《诗经》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

有一些诗中也掺杂二至八言的句子。

句型富有参差变化,表达上活泼自然,有错落有致的形式美。

例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二、在章法上,保存着浓郁的民歌特色,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咏叹方法,强化抒情。

如: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睎。

”反复咏叹抒发感情,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词语来描绘感情和自然景色,造成诗歌音律节奏和谐优美。

如“凄凄,苍苍,参差、辗转”。

  四、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对后世诗歌影响很深。

如句句押韵,隔句换韵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什么是赋、比、兴?

《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

  ——答: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所谓赋、比、兴就是: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