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6770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期中复习总结Word格式.docx

参与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的运输;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多):

参与凝血过程。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是多少?

它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正常血浆PH值7.35-7.45,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和红细胞中均含有缓冲物质对。

如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

NaHP04/NaH2PO4其中NaHC03/H2C0最为重要。

5.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哪些?

缺乏会导致哪种类型的贫血?

(1)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铁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将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白细胞有哪些类型,各型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

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中性粒细胞:

吞噬并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减轻过敏反应,参与机体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致敏作用。

淋巴细胞:

具有重要免疫功能。

单核细胞:

在血液中停留2~3天,进入组织发育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有效处理和传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7.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哪些?

血液凝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因子X的激活,凝血酶原(因子II)的激活,纤维蛋白原(因子I)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体内因素: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川:

可导致因子u、%、/、x、幻、刘失活。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与FX结合,抑制其催化活性等。

3.肝素:

可与抗凝血酶川及肝素辅助因子U等抗凝物质结合,大大提高

这些抗凝物质的活性。

体外因素

1.物理因素:

粗糙的表面、温度

2.化学因素:

枸橼酸钠、草酸胺、草酸钾

3.生物制剂:

肝素、维生素K等。

8.血型是如何鉴定的?

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A抗原和B抗原的情况,ABO血型系统分为4种血型。

医学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9.什么是交叉配血实验?

通常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

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若交叉配血主、次侧均无凝集,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若主侧凝集,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若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应急情况缓慢输血可用。

10.ABO血型和Rh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各是什么?

ABC血型:

A抗原、B抗原抗A和抗B凝集素。

Rh血型:

40多种Rh抗原(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Rh抗体

☆循环系统

.基本概念

体循环:

左心室T主动脉T中、小动脉T全身毛细血管T中小静脉T上、下腔静脉T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T肺动脉干T左右肺动脉T肺T肺泡壁毛细血管T肺静脉T左心房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

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

窦性心率:

血压:

指血管中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用帕(Pa)或千帕(kPa)表示。

1.掌握心脏的大体结构和血管的组织结构.

(二)血管壁的组织结构

r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以中等动脉为例):

『内皮,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内膜・内皮下层:

由磁结缔组织组成

I内弹性膜三由一层弹性蛋白构成的有孔

薄膜,发达。

中膜:

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

I外膜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去极化过程(0期去极化):

Na+内流,阈电位:

-70mV

★快反应细胞:

Na+通道的激活、开放、失活速度均较快,如心室肌,浦肯野细胞等。

★慢反应细胞:

无快Na+通道,如窦房结的P细胞。

2•复极化过程

1期复极化(快速复极化初期):

从+30mV~0mV持续10ms钠通道失活,K+外流,是Na+通道的失活和Ito的激活共同形成的。

Ito—瞬时外向离子流,在膜去极化到-30mV左右开放,开放后随即失活关闭,失活过程持续到2期,主要涉及K+.

2期复极化(缓慢复极化期或平台期):

曲线平坦,接近0电位水平,持续约100~150msCa2+内流,K+外流.IK1-内向整流K+电流,在0期去极至-30mV时关闭」K-延迟整流电流,在+20mV寸激活,激活慢丄型Ca2+通道,膜电位在-40mV时激活,但激活和失活过程都很长.

胞或其它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化(快速复极末期):

从0~-90mV约占100~150m§

钙通道失活,K+外流。

K+外流前半期系IK的作用,至-40-50mV失活,IKI逐渐加大,K+继续外流.

4期复极化(静息期或舒张期):

Na+-K+泵活动和Na+-Ca2咬换,恢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

3.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兴奋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至-60mV.相对不应期:

从-60~-80mV.

超常期:

从-80~-90mV.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值

2)离子通道的性状:

Na+、Ca2+通道具有静息、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

通道的功能状态改变具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4.了解心传导系的组成及其功能。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组成。

窦房结:

心跳的起搏点。

房室交界:

将窦房结的兴奋延搁一段时间再传向心室。

房室束:

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

浦肯野纤维:

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

5.掌握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内容积、压力的变化及瓣膜的开闭情况。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和动脉瓣均关闭

快速射血期:

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开

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缓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6.什么是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额外刺激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次节律性兴

奋传来之前,使心肌产生的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7.什么是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8.什么是收缩压和舒张压?

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大值,正常成年人为

13.3-16.0kPa(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正常成年人为

8.0-10.6kPa(60-80mmHg)

形成血压的主要因素:

循环血量:

体循环平均压:

血液停止流动时,循环系统中的压力,约

7mmHg

心肌收缩:

推动血液流动的原动力.

外周阻力: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遇到的阻力,产生阻力最大的部位是微

动脉.

大动脉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其回缩力是心舒期推动血液流动的继发性动力.

9.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的舒缩活动;

3.重力与体位;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10.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是什么?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回流

11.什么是窦弓(降压)反射?

其意义是什么?

指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后(在生理条件下是血压对动脉壁的扩张),所引起的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一般是指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故又称减压反射。

生理意义:

当动脉血压突然发生变化时,对血压进行快速的调节,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波动,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呼吸系统

一.基本概念

呼吸运动:

指胸廓在呼吸肌参与下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节律性运动。

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

胸内压:

氧离曲线:

表达氧分压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型。

氧分压:

氧饱和度: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量)X呼吸频率。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男性:

3500ml女性:

2500ml

潮气量:

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喉有哪些软骨组成?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杓状软骨;

会厌软骨

2.何谓呼吸?

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由三个环节构成:

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运输(气体全身循环)、内呼吸(组织换气或细胞换气)。

3.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作用和生理意义。

表面活性物质(DPL或DPPC)由肺泡H型细胞分泌

作用: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t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t防肺水肿的发生

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t防肺泡破裂或萎缩

4.0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几种?

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血液中氧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

5%;

化学结合:

95%

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占88%

2.氨甲酰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占7%

5.氧离曲线的特点及意义。

氧离曲线可根据其特点和意义分为三段:

上段:

坡度较平坦。

表明此时P0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

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不致引起低氧血症。

中段:

坡度较陡。

表明P0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解离。

意义:

维持安静状态时组织的氧供。

下段:

坡度更陡。

表明P0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对组织供氧有很强的贮备力。

维持活动时组织氧供。

6.试述调节呼吸活动的呼吸中枢所在部位及其对呼吸运动的作用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1)脊髓中有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

2)延髓中喘息中枢产生最基本的呼吸节律

3)脑桥中下部可能存在长吸中枢

4)脑桥上部具呼吸调整中枢

7.试述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外周化学感受器在PO2降低、

PCO或^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分支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机体低氧时驱动呼吸运动)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侧浅表部位。

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稳定的PH环境。

8.试述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以及生理刺激.

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稳定的PH环境。

生理刺激:

脑脊液中的H+

9.试述各种不同浓度C02寸呼吸中枢起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