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60756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研讨展智慧 校际交流促成长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组12月份听新教师课评课材料汇总

作者(来源):

韩彩红 

发布时间:

2008-12-31

臧云竹:

孙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 

教材的大胆处理。

教材是范文,在40分钟的一堂课里,如何处理教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孙老师在设计教案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处理;

把妈妈给儿子的账单留出了空白,而且还给账单加上了方框,不仅从视觉上给学生一个无形的暗示,而且从格式上也给学生一个合理想象的提示。

所以当她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处理教材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进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匿藏文本中的某些内容,能给学生留下联想和在创造的空间,在学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这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就在生活中平凡的生活点滴。

2. 

德育的渗透。

课文虽然是外国的小故事,但蕴涵的德育却是普遍的,而且从“爱己”到“爱家人”再到“爱人”,这种德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很清晰,同学们也从课文延伸到家庭到社会,从而达到了课堂德育的教学目标。

3. 

教学环节的衔接。

教学环节能看出课堂问题设计的流程是否很通顺,过度是否很自然。

这堂课,问题的设计不多,但环节的衔接很自然。

4. 

合理有效的追问。

追问,能把学生的初步回答加以深化,能让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变成火焰。

所以追问能让学生不成熟的想法加以更完整;

既训练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堂课中,孙老师又多处追问,有谈文章内容理解的,有谈想法的,有谈字词含义的等等。

这种教学形式值得肯定。

一家之言,浅谈感受。

夏晓燕:

《生命之线》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面对逆境的作品。

本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同伴不同的两次登山的遇险经历,告诉我们“生命之线”的深刻含义。

以下我就奚校长的这节课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奚校长的这节课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一定深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2、教学过程从导入到正音、复述课文有关内容、研读讨论、学生质疑、到畅所欲言,每个环节都衔接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奚校长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和求知动力。

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向全体,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

3、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整合学科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映象。

4、教师语言准确简洁,示范规范。

5、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再集中一些,40分钟要解决如此多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有深入的思考,时间不足。

孟艳敏:

12月4日下午,我分别听了田林二中刘静老师和我校孙宁漪老师的《妈妈的账单》一课。

两位老师的课,都十分回归语文本色,没有硬性进行德育教育。

刘老师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让学生把文本当作剧本,通过选取镜头,设计场面,训练学生分析文本、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整体构架了精巧结构的同时,她也不忘进行细枝末节的点拨,对作者的用字及用字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引导。

好的课,还要有朗读。

但这种朗读必须建立在学生真正有所领悟的基础上。

所以,刘老师并没有在开始就给予安排学生进行朗读,而是在课程进行大半、学生有所感悟时才开始朗读,那样做的效果就更加好了。

课程接近尾声时,她预留的问题终于“登场”:

把材料上标题空白之处填写完整。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刘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点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由文本升发开去,思考自身的亲情之爱。

孙老师的课,另辟蹊径,从材料上就引人注意——她有意识地遮掉了妈妈账单的内容。

在教学流程中,设计妈妈的账单成为了本课的一个重点、亮点,由此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对主体的理解。

学生大多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妈妈设计了一份数额巨大的账单,虽情有可原但也说明了他们对文本内涵的不理解。

孙老师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合理提点,让学生思考原文中妈妈账单背后的深刻内涵——母爱的无私无价。

又通过朗读,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同样的,她也不忘在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对一些词语的分析深刻理解文意。

她的板书也简单精炼:

“母爱→爱母→爱人”层层递进,值得赞赏。

两位老师的课,都是在深度解毒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都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准确定位了教学目标。

让我受益匪浅。

李晓红:

听了奚校长的这节课,我想这节课执教者所呈现的魅力是一般“教书匠”无法企及的,他是有别于“教书匠”这个称谓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课的设计再到课堂的展示,他所展示的课堂魅力让我们深深的折服。

首先,在人文主义的传承上,这节课体现的非常具体深入,因为这篇文章有一个小的主题叫做“面对逆境”,对于这一主题的挖掘,奚老师运用了“文本研习”的教学手法,可以说奚老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文本研习手法的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在奚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够比较深入的理解主题,整堂课,余老师以“生命之线”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奚老师有自己的风格和亮点,就是运用优雅的举止,清新的语言,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毫无压力的进入语文教学的情境,思维也更加活跃。

其次,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如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先展示了四幅登山者的画图,这四幅画面中最令人醒目的是一条绳索——生命之线,这样的做法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适时地调控了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在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调整了课堂气氛,使得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乐于参与。

最后,智慧练达,妙语珠讥,显示了一个语文教师的优秀素养。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执教者深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他的教学语言是那么丰富、睿智,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且使在场的每一名听课者都深有教益。

这样的课是我们都乐于听,乐于学习的。

季雯:

听了两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生命之线》,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

1、龙琼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流畅”。

在她的课堂中处处可感受到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几乎做到了“无痕”。

她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衔接,有时她会运用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登山运动的艰险,然后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寻找“常人无法经受住的痛苦”的句子;

有时她又会适时引入短片,从“良好的经历”过渡到“那次不愉快的噩梦”,从而“揣摩西蒙当时内心的活动”。

2、奚云斐老师的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他的博学和儒雅给当时听课的所有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最后拓展部分,老师引用余纯顺等人的事例,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文的主旨的理解,让他们明确了一个人要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熠熠光彩。

一个知识渊博,能侃侃而谈的语文老师,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最向往成为的,也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设计了表格,这能非常直观地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

4、两位老师也都非常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如概括、评价、迁移等。

龙老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揣摩西蒙当时内心活动,并分层次写绳子割断前后的心理活动;

奚老师则因为所教班级学生能力比较强的缘故,对他们的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两次登山遇险的经历相似之处”,最后板书上师生共同用一些词语高度概括为:

被困高山、身受重伤、一筹莫展。

奚老师还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概括出文中人物陷入了“绝境”、“绝望”,后来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了获得生的希望的主要原因是:

我的坚强意志、团结互助生死与共。

总之,两堂课都让我学到了不少。

孙宁漪:

这次的主题是语文学科德育的渗透,语文课中本身就蕴涵了很多的德育因素,如有的介绍祖国的改革巨变,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要在恰当的时候,找到学科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而同课异构也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形式是教育理念更新的最好体现,也能对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我今天执教的课文是《妈妈的账单》,虽然这篇课文从字数上说比较短小,但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整篇文章的构思却是值得去研究的,“母爱”是个永久的主题,因为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呼吸自由空气,大创前程,母亲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懂得责任与处世,但是,面对这样的母爱,很多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用冷漠的态度接受着母亲给我们的爱,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没有一个契机让孩子们懂得去感激,也让我们的家长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

但面对这样一篇短小却让人感动的文章,怎样去教学呢?

我做了以下思考:

如何将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主题变得更加有感染力。

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教学更加有效。

如何在前人已经挖掘得很透彻的基础上,更加有新意,更加符合学科德育的主题。

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老师的个性特点。

思考其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他们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来帮我磨课,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他们的鼓励,他们的点拨,让我灵感涌现,所以作了如下设计:

在朗读中感受母爱,并对教材做一定处理,通过展开合理想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引起思维冲突,在情感上有很大的冲击。

由传统母爱主题延伸为爱人,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并充分利用原有的教材,让学生自己修改原课文内容,从而体味到爱母,爱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

从母亲特殊的教育方法引申到做人方面,使课文主题得到延伸和深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如怎样浅文深教,怎样设计问题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等,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但也是充实和幸福的,因为让我在教学上更加成熟。

严宁一:

自离开中学后就再没听过化学课,数年之后,再次踏入化学课堂,作为一名听课者,聆听了张珏老师内容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课,看着学生们对于亲手操作化学实验的跃跃欲试,不禁回想起当初作为学生时,恐怕也十分喜爱动手活动较多的物理、化学实验课吧。

听张老师的课,最深的感受便是作为一名教龄才几个月的职初期教师,教学流程脉络清晰,从导入到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再到实验的操作,新知识的归纳总结,课堂操练等,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实施教学环节。

此外,幻灯片的使用也是本堂教学的特点,与文科教学往往会存在预设限制生成的弊端相比,理科教学活动中恰当的幻灯片教学可以大大节省教书板书时间,从而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提问“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CO2?

”时,屏幕上一下子显示出9个化学方程式,在逐渐筛选的过程中,又将不适合在实验室操作制得的方式隐去,老师轻轻一点,不用满黑板的书写。

当然,幻灯片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提高效率同时也要求教师备课充分,每一步的显示都了然于胸,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出示提示或者答案。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热情的呼应令我羡慕不已,同时也在思考,因为有兴趣而喜欢,因为喜欢而去钻研,如此学习,何愁学业不能精进。

所以在钻研教材、埋头备课之外,我也要努力思索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手段。

夏红芳:

十二月四日,终于挤在人堆里有幸听了奚校长的课《生命之线》。

听完之后,很有点什么想说一说。

首先,奚校长的导入就与众不同。

在出示好六幅和登山有关的图片之后,问学生:

“在这几幅画面中,哪一个登山用具最显眼?

”学生回答“绳索”,之后,顺利引出课题“生命之线”。

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接着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张表格,建议同学们用其中的要素比如“时间;

地点;

同伴;

同伴对我的态度和行为等”复述我的两次冒险。

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很快就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段文字,复述环节也顺利通过。

最精彩的可能还是课的最后环节。

当理顺了“生命之线”精神层面的意义之后,奚校长用七分钟的时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被校长的滔滔不绝和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折服了。

从杨利伟到余纯顺到《老人与海》中的圣迪亚哥到阿波罗的遇难,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般的我们的老师对文本挖掘到生命的深层含义之后文章就算结束了。

而奚校长用自己的深度和厚度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的最深处。

这一点,恐怕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反思自己的。

“生命之线”到底有多长,我想答案就在校长的课里。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都听到这样的课。

汤毅明:

《妈妈的帐单》记叙了彼得向妈妈索要报酬的经过,在妈妈无声的教育下,彼得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博大,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了自己“以金钱衡量感情”的错误。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学设想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从故事情节的铺垫、展开高潮结局入手,梳理情节与品味词语同时进行。

其二,思考,妈妈的和彼得的帐单有什么不同?

然后,一步步按部就班的教下去。

但是,孙老师把两者兼而有之,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预习中的资料、感悟带到课堂上来讨论交流。

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时,把妈妈写的那份帐单的内容遮掉,让学生揣摩,思考“妈妈的和彼得的帐单有什么不同?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来,讲出这样写地理由并讨论达成共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亲情和金钱哪个更重要的认识。

加上妈妈的帐单在原文中零芬尼,给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

懂得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

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博大。

再次,又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词句的理解上有的方矢,在作业的安排上有所选择,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无私深切的爱,在行文中通过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叙述视角展现。

教师也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课堂上,让学生领略了文学艺术的震撼力。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以载道”。

韩彩红:

12月4日,经过认真准备的几堂语文课如期开课。

几位语文老师既能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无痕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课上得大气、精彩,着实让人佩服。

上《妈妈的帐单》一课的分别是田林二中的刘静老师和园南中学的孙宁漪老师。

两位老师都能从各自任课班级的教学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虽然是同文章却上出了各自的风采。

刘静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彼得”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妈妈帐单”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孙宁漪老师重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合理地补写母亲账单的内容,通过两份帐的对比,进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从而学会更好地去爱别人。

两位年青的老师以堂课为阵地都体现了学科德育的有效性,突出了本次研讨活动的重要主题“校际联动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探讨。

上《生命之线》的几位老师更是善于挖掘文本的显性育人因素,立足文本,在品读文章的语句上下工夫。

通过学生沉浸文本,圈划表现主人公身处绝境却不气馁的有关语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体会,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文本,最后理解“生命之线”的深刻含义。

特别是奚云斐校长的这堂课,深受专家们的好评。

奚校长他自己也说道:

“参加同课异构,自己非常重视,先后四次备课、五次修改”,足见其备课的扎实、有效,富有一定的深度。

奚校长的课堂语文味浓厚,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作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不断修正自身的答案,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得,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德育目标的融合自然,没有标签的痕迹。

不但引导学生要珍惜生命,还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让生命绽放绚丽的色彩。

奚校长的良好教学风格和教师魅力给我们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非浅。

王义贞镇中学语文衔接课研讨会评议记录

来源:

安陆市王义贞初级中学 

作者:

匿名 

发表日期:

2010/1/139:

54:

04 

阅读次数:

500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评议记录

整理者:

刘春华

时间: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地点:

王义贞镇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

魏宗涛(课题领导者);

陈建敏(语文课题领导者);

刘春华(语文课题主要负责人);

陈传凯(语文教研组长);

罗德金、王艾雄(授课者);

参加的初中语文老师还有:

胡晓静、姚丽萍、张伶俐、李爱玲、孙桂玉、郭艳玲、蒋建华、孙茂林、李剑;

参加的小学老师有:

郭远忠、李锡莲、朱秀萍、李菲。

一、魏宗涛讲话

1、阐述本课题的意义

2、概述“衔接课题”实施的基本情况

3、对本次评课提要求

总的要求是结合课题计划,结合课标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来点评今天这两节课。

具体来说,小学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学课标的心得,学中学教材的体会,听课后的心得,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去做?

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

中学老师则应该考虑,小学生到中学来后,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中学老师、小学老师该如何更好地合作?

二、授课者说课:

(具体见教学设计)

1、罗德金

2、王艾雄

三、老师评议

1、郭远忠

今天听了罗老师、王老师的课,我收获颇多。

首先课堂流程自然流畅。

两位老师设计的环节大致有创设情境,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赏读,拓展迁移等环节。

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情绪的调动都做得很好。

在这里我想谈谈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首先我们比较注重字词教学,即使预习中要求学生学了,课堂上还强调。

接着会有整体把握,深入课文理解,体会文章感情。

在理解课文时,大都也是从朗读中抓重点词句来理解。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对迁移拓展抓得不够。

2、李锡莲:

这次来初中听课收益不少。

像罗老师的课,设计合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

学法指导比较到位,指导性比较强。

读课文,品佳句是亮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对发散学生思维大有好处,值得学习与提倡。

3、朱秀萍

很感谢,有了这次学习机会,真的很难得。

因为能力不够,我评不出什么来,那就说说,我学到了什么吧。

像我平时的教学,总是讲得太多,让学生去读,去说的时间很少。

以前我总认为学生能力有限,不会读,不会悟,现在我明白了,不是这种模式不好,是我们做得不够。

王老师的课,选的是鲁迅的作品,很有难度,我上语文课最怕的也是鲁迅的作品,现在小学六年级换了新教材,有一个单元都是鲁迅的文章,我还真的不知怎么办呢。

王老师的范读很成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这里我提个问题:

钻研教材时,我们老师是不是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

如果我们是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

4、李菲

这次来镇中学学习,很荣幸。

这两位老师各有特色。

罗老师亲切自然,王老师激情满怀。

具体来说,罗老师以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浅显,避免学生畏难的情绪的产生;

理解文章,重点抓住“分歧”来突破,设想较好;

品析语言也不错,能够抓住学生的回答深入下去,教学机智就产生了。

但是否考虑一下“散步”为文题的好处呢?

王老师的课抓住一个“情”字来实施,先用歌曲激趣,点燃学生的感情;

接下来极有感情的范读,是课堂的亮点;

抓住笼罩全文的感情来体会文章的感情,继而推出全文的思想感情。

“情”一字贯串,课堂流程自然流畅。

是否考虑结合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呢?

毕竟鲁迅写作的时代与现在有远的距离,学生理解不了。

读了课文学生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虑:

作者对踏坏弟弟风筝之事为什么背负这么大的精神包袱呢?

5、刘春华:

我们这次语文活动的中心任务是探讨中小学衔接的。

那么如何衔接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读方案上的部分文字,包括内容、方法与基本构想。

)我还想与在座的语文老师谈点感想,一个语文老师该研究什么?

一是教材;

二是课堂;

三是学生。

教材的钻研是少不了的,这个大家也明白,对于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每一个语文老师要烂熟于胸。

譬喻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修辞、语法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像魏书生老师一样,我们语文老师心中应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知识树才好。

对于课堂,我强调几点,先是从“整体感知“入手,抓文本的主要事件,主要内容,主导情感,这个大方向不能丢。

再者“语言的学习”也很重要。

语文就是要学习语言文字的呀,这是个核心问题。

语言的学习包括“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及其运用”。

课堂上的学习,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其实我们每一节课都是如此,听什么,老师听学生的语言表达,思想流露,情感价值观取向等;

学生也听,听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