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36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含答案 精品.docx

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第4讲含答案精品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

“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

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

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

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

职责

议政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以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疑难问答 问: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吗?

答:

不是。

是加强君主专制。

在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措施时要注意:

如果调整的是中央机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调整的是地方机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郡县制

①内容:

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特别提示 贵族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世袭,官僚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任命。

在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4)官吏考察:

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

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图示解史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

察举制

(1)概况: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

孝廉。

(3)特点: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和技术

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2)耕作制度:

以一年一熟为主。

(3)水利灌溉

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2.土地制度: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

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2)成就

①冶金业:

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②制瓷业: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

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

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1)运作方式:

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作用:

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

(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

5.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

形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

解决

(1)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变封国为郡;贬低王国官员地位等。

(2)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郡县的不同

史料一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史料二

秦朝疆域图

论证: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

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

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

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

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

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

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

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

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

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解题启示 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

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只有真正弄明白,才能保证无误。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论从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