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1854839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域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

(一)围绕一个中心持续打造,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持续打造“1+3+2”现代山地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跨镇跨村统筹协同,建设四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和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做强脆李。

做强30万亩脆李,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推动全县脆李品质整体提高。

开展数字果园、产地云仓建设,完善脆李产业链条,打造中国南方李第一品牌。

二是做优恋橙。

做优20万亩柑橘产业,重点发展纽荷尔、默科特等优势品种,适度规模发展沃柑、红美人等特色品种,打造从11月至次年5月都有优质鲜食柑橘上市的产品格局。

三是做深道地药材。

依托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构建以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相结合的道地药材产业体系,全县中药材产业规模保持在20万亩左右。

做优庙党、独活、牛膝、淫羊藿等地方优势品种,引进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企业,布局开发大健康产品。

四是做实核桃。

做实15万亩核桃产业规模,持续开展品种改良和效益提升。

开发推广核桃系列加工产品,招商引资建设核桃油等加工厂。

五是稳定发展烤烟。

稳定发展烤烟5万亩以上,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升烤烟产量和品质。

深挖秦巴山区醇甜香型生态烟产品优势,与业内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型产品。

六是提速生态养殖。

坚持规模化畜禽标准化养殖,重点推进草食牲畜、生猪高效生态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出栏山羊37万只以上、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肉牛等其它牲畜3万头以上。

科学规划建设高密度流水养殖水面100亩。

七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

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魔芋、芝麻、林下蚕豌豆、松籽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传统特色产业10万亩。

(二)聚焦两个领域持续发力,服务产业发展全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拓展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着力构建“两头在外”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朱桔膏、梨糖膏、腊肉、腊肠、火腿、剪纸、刺绣等乡土产品。

开发特色食品,开发适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

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推动龙头企业升规入统,创建加工示范企业,开展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企业引进。

继续落实好扶贫车间优惠政策。

二是全面丰富乡村旅游产业。

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打造巫大高速沿线休闲体验农业示范带。

建设以高山纳凉、医药康养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康养基地20个以上。

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台优势,全力打造10条以上“春赏李花、夏避酷暑、秋采恋橙、冬览红叶”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支持各乡镇(街道)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深度挖掘地方优势旅游资源,在交通干线及旅游观景点建设观景台、旅游公厕、自驾服务点等旅游配套设施。

积极创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三)实施三个行动持续推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

一是实施农业标准化行动。

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全程标准生产。

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积极推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实施“三品一标”认证,每年增量保持在30个以上。

创建好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脆李)、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庙党),建设好中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2.09万亩,在全县建成一批标准化、绿色化示范基地。

积极参与制定地方农业标准,推动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

二是实施产业绿色化行动。

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不低于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争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大力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在全县打造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区。

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畜禽水产无抗养殖。

三是实施农业数字化行动。

落实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举措,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质量溯源系统、园艺机器人、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应用模式,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

构建特色产品数字产地仓、云平台,推动高质量生产与大数据流通高效融合。

(四)构建四个体系持续深化,强化产业利益联结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结合地形地貌特点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及与之配套的联农带农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和合作社承上启下、组织动员力强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作价入股、经营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服务、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形式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户从“各自为阵”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鼓励建设以“家庭果园”为代表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优质家庭农场。

大力发展内生动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基层带农富农先锋。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实现“标准化”管护,做好产业保障。

分别制定脆李、柑橘、中药材、烤烟、核桃管护工作方案,让特色产业既要有管护还要管得好。

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1+3+2”特色产业技术标准,确保全县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田块。

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方式,购买专业社会服务集中开展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管护。

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在产业生产物资供给、产品快速流通方面的渠道优势,助推产业发展。

三是构建现代物流销售体系。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产地冷藏设施8-10个。

规划建设亿丰国家级水果专业市场,在江南、江北规划建设一批水果、药材产地交易中心。

立足大基地,对接大市场,完善农村电商快递物流配送网络,全面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打造功能齐全、服务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电商物流分拣中心。

依托益农信息社、供销服务网点、电商收寄点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快递进村”。

四是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

持续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入推进消费扶贫,重点推进脆李、庙党等一批县域优势品牌打造,积极参与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创建、持续壮大“脆李”、“恋橙”、“庙党”等品牌影响力。

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加强品牌维护力度。

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强化经营主体商标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结合线上线下,加大脆李、庙党、恋橙、鸡蛋、核桃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

发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优势,将其作为宣传推广全县特色产业及优质产品的重要渠道。

(五)健全五个机制持续落实,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一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加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投入保障,每年用于“1+3+2”主导产业体系扶持的资金总量不低于1亿元。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吸纳脱贫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持续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整合支持力度,全面体现“三个优先”总体要求。

建设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库,规范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渠道。

二是健全金融支撑机制。

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手段,创新推出金融产品。

用好用活县财政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

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物范围。

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

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持续加大特色产业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切实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加大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力度,围绕旱、涝、雹等方面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灾能力。

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制度,将脆李、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纳入保险目录,覆盖范围每年提升15%以上,切实保障农户收益。

建立市场调研预判会商机制,商务代销系统定期研判县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风向,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四是健全用地保障机制。

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安排6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

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五是健全人才服务机制。

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

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每年开展坐班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得低于700人。

设立产业技术专家组,向双龙镇、竹贤乡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贫困户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员就地调整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加强乡镇人员更新及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指导。

完善特聘农技员履职考核方式,确保聘用人员全面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全面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

深化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

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将特色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落实主体责任。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切实承担产业发展帮扶职责。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特色产业发展相关事项,县委农办每年承办1次产业发展现场会,推动各乡镇“比学赶超”抓产业。

(二)强化督导考核

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实绩考核督导范围,建立激励推动机制。

县考核办会同县委农办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从政策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覆盖、经营主体带动、产业质量效益等方面重点考核。

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绩效评估。

县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及乡镇要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切实落实内审制度,确保产业资金发挥应有效益。

(三)营造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

全面展示全县产业发展成效。

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

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持续开展产业发展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治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实际问题,切实体现干部担当作为,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