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Word格式.docx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社会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发展,虽然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
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许多重要品质,都与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关。
尤其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塑造,都与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紧密相关。
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
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学科本身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
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
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
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当然,从以上三个根据出发,无论是社会的、儿童的还是学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许多教育目标。
因此,在具体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应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上,审慎考虑。
(二)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
它包括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是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区分的。
即越上层的目标概括性越高,越下层的目标概括性越低,越具体。
1.总目标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阐发,主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
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2.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
(1)分类目标,是对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目标。
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自然地衔接和连续。
(2)阶段目标,是把社会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年龄阶段,是各个年龄阶段社会教育应达成的最终结果的表述。
它依据社会教育的总
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
不同的阶段目标之间是连续的、衔接的。
社会教育的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属于第二层次的目标,这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方案中,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对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
有的先有分类目标,然后才有阶段目标;
有的先有阶段目标,然后表现各阶段的分类目标;
有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呈现阶段目标,分类目标融于阶段目标之中。
(3)单元目标,既可指时间单元目标,也可指内容单元目标。
以时间为单位,如按学年、学期、月等划分的,称时间单元;
以内容为单位,如按主题、中心划分的,称内容单元。
两者都是把阶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单元之中,是对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即多个以时间或以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的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年龄阶段目标。
同时,单元目标为具体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前三个层次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对应性。
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和学的行为,通过师生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
如大班活动“国戏——京剧”的目标为“使幼儿大致了解京剧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
初步培养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这一目标与总目标中“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分类目标的“社会文化”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及阶段目标中大班的“引
导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它把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化。
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
这里未提及单元目标,因为单元目标可由各个幼儿园依据以上两个层次的目标自行制定,教材附录中也无法具体到这一层次。
但不管怎样,有了单元目标,就使得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更直接的依据。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指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部分。
它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对社会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教材附录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
人际关系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人(家长、老师、小朋友等)的交往过程形成的相互关系。
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规则、交往技能,以及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相互关系。
这些教育内容主要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
如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同伴间的交往,与教师的师生交往,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所提供的榜样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幼儿园与家庭相比,有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诸多有利条件。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帮助幼儿从小学习如何积极地对待别人、认识自己,如何与人和睦快乐相处,懂得分享和尊重别人,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和纠纷。
社会环境指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角的一些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机构和其中的社会角色。
如家庭和家庭成员,幼儿园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小朋友,商店和售货员、顾客,医院和医生、病人,以及家乡(城市、农村)、祖国和她的建设者、保卫者等等。
选择这方面内容,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和熟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人及他们的劳动,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视野,初步感受人们(包括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行为规范指幼儿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种行为准则。
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不随便打扰别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举止要文明,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等。
选择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内容,是为了使幼儿从小就懂得社会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通过学习,习惯于按照这些准则去行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按道德标准行动的自觉性。
社会文化指幼儿需要了解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主要包括:
社区文化,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民间节日、民间艺术,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优秀的艺术作品等。
选择社会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为的是引导幼儿从小熟悉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它们,使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同时,世界优秀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它们,鉴赏它们,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广阔的胸怀。
(二)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内容遵循的原则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厂由近趋远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首先应从幼儿生活周围的知识开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挖掘其教育价值,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扩展,以保证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相应的经验支持。
这一原则主要运用于幼儿社会环境方面的认知学习。
如自己——家庭——幼儿园——社区(城市、农村)——祖国——世界。
这样的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作用。
当然,由近趋远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根据幼儿的现实水平加以灵活把握,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远近显然已大大不同于以前的概念。
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安排应以比较简单容易的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幼儿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些内容应该安排在最后。
如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大致遵循这样一个顺序:
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及其他伦理关系。
同时,这一原则还是对由近趋远原则的补充。
如按照由近趋远是家庭——社会,但在由易至难的原则指导下,认识社区中与儿童有关的社会机构,如儿童医院、儿童活动中心等,则可以早于“初步理解家庭的基本伦理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众多的学科,是从众多的学科知识中吸取而来的,这些知识本身有难易之别。
因此,这一原则是就一个教育内容体系而言的,不同于从学科逻辑上所言的由易至难。
3.
关联与系统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不同部分、不同层次的社会教育内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使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提高社会的成效。
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与众多的学科相关,又跨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化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整合和系统化,才有可能使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这些知识之间产生多种联系,才能使它们对幼儿产生一致的、整体的影响。
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
社会》小、中、大班中所列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的活动内容交替出现。
这样的组织安排,能使幼儿获得深刻、正确的理解,容易牢固掌握,并成为统一的形成人格的力量。
4.
渗透性原则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因此,凡是有利于达到增进幼儿社会认知,培养社会情感,促使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目标的,均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教育的内容。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之中,互相结合,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整体的影响。
做到正规社会课程内容与非正规课程内容协调一致,显性社会课程和潜在的社会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同时,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还要做到具有时代感,即使是民族传统化方面的内容,也要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去挖掘其积极意义,使之符合现代先进的价值观。
做到所选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方法。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1)语言传递教育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①讲解法。
它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
讲解法是社会教育活动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幼儿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浅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引导。
②谈话法。
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
谈话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借助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分拣、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明确化。
谈话法中幼儿的提问与回答是其真实思想活动的反映,有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实质。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问的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社会认识经验为主;
2)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发散性;
提出问题后应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3)如果是集体谈话,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幼儿的提问以及幼儿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论是简单幼稚,还是复杂成熟,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并用发展的眼光作适当小结。
⑧讨论法。
它是教师指导幼儿就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具有社会性的问题、观点及认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和感受,帮助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懂得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不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使用时应注意:
1)幼儿有足够的社会知识经验,并已具备交谈的基本技能;
2)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要通过提问调节讨论的节奏,使讨论不走题;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简单评价,鼓励幼儿对问题以及其他幼儿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讨论结束时,教师简明阐述正确的观点,引导幼儿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小结。
(2)直接知觉教育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它是指教师将实物、教具直接展示给幼儿看,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表演,思考或表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使幼儿从中明白一些道理。
社会教育活动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师展示一些社会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规范。
展示给幼儿的情景可以是图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的情景。
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
②参观法。
即根据社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它能使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得到教育。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即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进行实践的一种方法。
它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行为习惯。
行为练习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景,也有教师组织的多种实践活动,如修补图书、做值日生、劳动等,还有在各种生活情景中教师组织的幼儿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文明用餐的行为练习等。
运用行为练习法时要注意,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练习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做到循序渐进;
行为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行为练习,都要注意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
活动中应给每个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仓促,要让幼儿真正在练习中体验到快乐,达到练习的目的和效果。
(4)行为评价法
行为评价法是指对幼儿符合社会言行的表现给予褒贬判断,从而使幼儿受到教育。
行为评价法可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前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亲社会的言行出现;
后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负强化作用,能纠正和制止幼儿不良的社会行为和后果。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纵向评价,注意及时评价。
(5)陶冶法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情感。
它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
①环境陶冶法,即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教育情景,对幼儿进行社会化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事物、问题尚未形成积极稳定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外部环境的熏陶,并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社会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陶冶。
②艺术感染法,即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染力,渗透幼儿心灵,使幼儿得到心灵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幼儿的情感,并使之化作行动的一种教育方法。
艺术感染法主要运用于社会领域教育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本身就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幼儿在学习、观赏中获得了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社会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选择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潜力的作品,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1)移情训练法
这里的移情,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
它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
在移情训练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
这样,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
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
社会》中的大班教育活动“他为什么哭?
”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展开讨论“小明、小华为什么会哭?
”进而提出“你什么时候会哭?
”“你哭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
”让幼儿进行回忆、想象,以唤起自己伤心、委屈、不被他人尊重时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小明、小华不愉快的感受;
接着提出“我们该怎么做?
”使幼儿产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的社会行为;
最后让幼儿分组商量设定情景:
“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该怎么关心、帮助?
结果如何?
”以巩固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产生。
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2)角色扮演法
这里所说的角色,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
角色扮演法即教师创设现实社会中的特定情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社会》中的大班活动“我是小记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通过让幼儿自己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知道与人交往时要态度诚恳,使用礼貌用语,提出一些他人感兴趣的问题等。
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往往十分投入,故而能够体验到新角色应有的情感,学到相应的行为模式。
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指幼儿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幼儿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励将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可以通过对行为模式的模仿,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
它的核心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学习即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直接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避开负强化。
即如果学习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与他人出现相同行为的欲望;
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有可能受罚行为的欲望。
运用这种方
法时要注意,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正确选择与灵活运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