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3199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下载.docx

『自主学习』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

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2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3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

四夷传序》『新知讲解』

1.唐与突厥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唐与吐蕃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

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

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

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

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

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3.唐与回纥、靺鞨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教师出示材料: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新知讲解』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教师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示意图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

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

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

周书·

太祖纪四》『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下表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及课文内容摘编,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章节标题

课时标题

正文子目

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

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回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七专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与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备选项中选出合适的子目序号,填入材料一中①②③④⑥处。

A.师夷长技以制夷B.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C.两次鸦片战争D.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E.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请结合所学知识,編写⑤子目下的课文内容。

(编写要求:

注意包含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等等。

逻辑通顺,史实正确,内容完整,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

(1)BCAED

(2)示例: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说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蒸蒸日上,中国则处在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正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①②③分别是BCA;

结合所

1924

学可知,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故④⑥应该是ED。

(2)⑤子目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合所学,分别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等进行叙述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1—1929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阅读上表,根据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口号”,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

阐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国人走上救亡之路。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利用西方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

19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戊戌变法运动兴起;

晚清政府以新政为口号,掀起了立宪运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国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体西用、变法自强、实业救国、预备立宪”可以归纳出论点是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及背景进行分析,如关键点: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题是民族救亡。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

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

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的,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

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

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论题: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阐述: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国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论题,据材料“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

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

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为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韩愈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朱熹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王阳明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促进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黄宗羲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结合上表信息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适应了社会变迁.

论证: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

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

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

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

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根据材料“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等相关信息,围绕主题可概括观点为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变化,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

即可。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6.尊崇伦常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

民国肇造以来,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

纲纪隳丧,流弊无穷。

⋯⋯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无改。

盖共和国体,惟不以国家为一姓之私产,而公诸全体之国民。

至于人伦道德之原,初无歧异。

⋯⋯自顷以来,人心浮动,于东西各国科学之精微,未能通晓,而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个人道德。

⋯⋯抑知立国各有本末,岂能举吾国数千年之嘉言懿行,一扫而空。

⋯⋯若任其自然,则五季之荡无法纪,复见于今,必为人类所不容,环球所共弃。

言念及此,忧心如焚。

为此申明告诫,须知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凡属文明之国,靡不殊途同归。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

当此存亡绝续之际,惟愿全国人民,恪循礼法,共济时艰。

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纲纪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

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日)

——袁世凯《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节选(民国元年九月二十

问题:

(1)联系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哪些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2)概括《通令》中所指民国以来“纲纪隳丧,流弊无穷”的原因。

(3)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通令》的颁布?

(1)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2)年少轻燥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我幸福;

醉心于物质文明,未能通晓东西各国科学之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吾国数千年嘉言懿行,一扫而空。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既能从民国初年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透视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影响,又能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观念交流碰撞这一主题,审视通令出台的历史必然性(背景:

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具有安定作用)。

通令反映了帝制推翻、中国道统遭到严重冲击、人心浮动时刻,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势力的保守一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

《通令》对社会现状的指斥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也不乏夸大虚妄之词,显然袁世凯企图借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拯救文化道统,否定、打压南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彰显北洋政府的合法性、正统性,其隐含的政治意涵不言自明。

水平2:

能依据材料就传统文化于社会变革的作用提出观点。

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有助于确立秩序井然的社会。

水平3:

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指出传统文化和伦理纲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工具。

水平4:

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袁世凯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

论述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回避问题评分项四:

组织水平1:

叙述成结构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1)结合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包括发辫、服饰、称谓、废跪拜、禁缠足等传统恶习及提倡女权等。

(2)根据材料“民国肇造以来,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

纲纪隳丧,流弊无穷⋯.自顷以来,人心浮动,于东西各国科学之精微,未能通晓,而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个人道德”从时人风气意识、传统文化缺失、对西学了解肤浅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3)首先从《通令》背景进行分析,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传统伦理道理对社会稳定的作用进行阐述;

其次,对《通令》折射的新旧观念冲突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并根据材料“当⋯惟愿全国人民,恪循礼法,共济时艰。

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纲纪之废弛⋯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从袁世凯发布《通令》内存意图进行剖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