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2659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格式.docx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

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

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

“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

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2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

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

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3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

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

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

“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

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

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

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

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

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4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

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

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

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

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

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

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

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

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

是一种理想人格。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

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

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

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

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

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

“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5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

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

『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

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

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