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含答案解析版全国仿真模拟卷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含答案解析版全国仿真模拟卷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含答案解析版全国仿真模拟卷语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XX年的评估相比,20XX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
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
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
“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介绍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材料二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C.材料三对《20XX“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XX、20XX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
题目的方法是:
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
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
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D项“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错误,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家地区存在的投资风险。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
略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
化进程。
D.材料三,《20XX“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
带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C项“促进了中自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错误,原文表述为“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对于上述三则材料写法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B.“材料一”属于新闻时评,阐述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理念。
字里行间既有热情的赞颂,又有准确的数字说明。
C.“材料二”属于新闻访谈或人物专访,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概括了“一带一路”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语言形象、生动。
D.“材料三”属于新闻报告,运用对比手法,评估了20XX年“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表述严谨、有条理。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写法及结构的分析能力。
从题干“写法特点分析”可知,考查的是三则新闻的写法特点。
先看体裁归类是否正确,再细看后面的分析是否准确。
C项“促语言形象、生动”错误,材料二是新闻访谈,人物选择很典型,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说明“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平实、客观的。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两者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是做到详略得当的。
(4分)
【答案】①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材料详实,分析充分,论证合理。
②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选材单一,略去不必要的内容,简洁明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材料的选材方法的理解。
从题干可知,只考查材料一和材料二,可见这两则材料区别明显,材料一写得详实,材料二略显简洁。
“简要概括”不用具体分析。
“是做到详略得当的”要概括出选材的不同方法。
5.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6分)
【答案】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
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信息筛选的
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①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A项先给“稻束”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
可见时间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
B项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项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
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
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
“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8.“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
【答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
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
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其实就是诗歌要表达的主旨及情感。
9.诗人是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②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
③语言上,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题目中“诗”指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思”是指对人类存在的思索,两者融合就是诗歌的感性的美和理性的思考结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
世农家,有勇力。
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
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
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
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
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从平武昌。
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
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
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
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
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
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
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
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
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
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
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
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
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
十年还凤阳。
十一年卒。
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
爵除。
(《明史·
陈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是指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败”是陈德打败敌人,所以“败敌”不能分开,应在“败”前断开,排除BD两项。
“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中“同佥”是官职名,“忻都”是人名,二者是同意复指,是一个人,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原文标点为“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
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
凡三战三捷”。
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
世券,又称铁券。
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
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这是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丹书铁券”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也叫免死券。
故选B。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
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帅。
B.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
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C.
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
陈德先后随冯胜、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
陈德在江武三年,被封临江侯。
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
死后追封为杞国公。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项,陈德洪武四年随傅友德讨伐蜀地,洪武五年随冯胜征漠北。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4分)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
【参考答案】
(1)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
(2)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胶浅,搁浅;
被,受;
矢,箭;
退,退却。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状语后置句;
恃,依仗;
间,暗中;
使,派使者;
下,攻下。
14.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案】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
所以爵位被削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最后一段,“追坐”、“被镌责”、“通谋”几个词理解透彻,就能明白“爵位”被削除的原因。
【参考译文】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
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
在定远跟从太祖,以万夫长随从作战都立有战功,晋升为帐前都先锋。
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
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前往救援,击败并赶走他。
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姚平章。
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
又从大军平武昌。
在旧馆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晋升为天策卫亲军指挥使。
平定吴地后,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跟从大将军徐达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
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陈德为府事,讨伐平定群盗。
征讨山西,攻破泽州磨盘寨,俘虏参政喻仁,于是会同大军攻克平阳、太原、大同。
渡黄河攻取奉元、凤翔,抵达秦州。
元守将吕国公逃跑了,被追赶擒拿。
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
又在古城打败扩廓,敌兵八万投降。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第二年,跟从颍川侯傅友德讨伐蜀地,分道进入绵州,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的部队,乘胜攻占了汉州。
向大亨、戴寿等人逃到成都,陈德率兵追击,与傅友德围攻成都。
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再回到汴梁。
五年担任左副将军,和冯胜征讨漠北,在别笃山打败敌兵,共杀敌、俘虏数以万计。
攻克甘肃,占领亦集乃路,留下部队扼守关口后回师。
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人。
这年秋天,再次出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人,俘虏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
总共三战三捷。
洪武七年在北平练兵。
洪武十年回到凤阳。
洪武十一年去世。
追封为杞国公,谥号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
爵位被削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彭州权别驾苏颋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
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
②中台:
中书省。
③掖垣:
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
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
故选C。
16.
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参考答案】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
②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
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该题可以先确定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该句是一句写景句,“黄莺急啭”“斑马长嘶”是动态,“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
“急啭”“长嘶”都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
“落日催”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氓》中,以桑树起兴,借桑树的茂盛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之士,而在文章结尾处,也规劝刘禅应该自行谋划的句子是“
,”。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名句默写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