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259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

十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清寄愁天上,

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

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

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章,

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

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

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

请简述。

(6分)

 

【答案与解析】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2分)

 

十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

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

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

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

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

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

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4、AE。

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

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

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15、①乐观、旷达。

(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

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

(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九曲棹歌(其二)

宋·朱熹

一曲溪边上钓船,

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

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

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

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

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拈连的艺术手法。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

(6分)

 

【答案与解析】

1.CD(虹桥并不是指抬头看见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产生了对神话的联想,而全诗也不是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赞美九曲溪之美景)

2.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一曲溪景物的赞美之情。

(2分)既有“锁翠烟”“蘸晴川”的自然景之美,(2分)也有幔亭峰仙人宴请之人文故事之神奇。

(2分)

 

十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

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

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

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

长啸一含情。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1.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0.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1.①相同点:

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2分)②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

(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2分)(意思对即可)

 

十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4.BD(选B给3分,选D给2分。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

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

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

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

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

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

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

作“向”。

⑸游侠儿:

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

自夸。

紫骝:

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6分)

 

【答案与解析】

8、C

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惋惜(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二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

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

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

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

鬓虽残,

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7分)  

 

【答案与解析】

14.答案DE。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E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5.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分)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但最终突出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分)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且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