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20424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件下还可以作谓语

2•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或“多”或“逐一”含

1・物量词(名量词):

个体、集合、度

量衡量、种类、不定、借用

2.动量词:

专用、借用

3.复合量词:

物量+物量、物量+动量

动词

1•能受“不”的修饰,经常作谓语或

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1.动作行为动词

2・心理动词

2•动词受副词修饰,但不受程度副词

3•存现动词

“很”的修饰(心理动词除外)

4.使令动词

3•动词后可附上“着、了、过”

5.系属动词

等动态助词,表示不同的动态

6・双宾动词:

给予类、索取类、称说类

4•部分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少

7.能愿动词(常作状语)

量、短暂或尝试的语法意义

8・趋向动词(常作补语)

9.形式动词

1•能受“不”“很”的修饰

1.性质形容词

2•经常作定语、状语、补语,也作谓

2・状态形容词

语或谓语中心语

形容词

3•一般不带宾语

4•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不同的语法

意义

1•语法功能较弱

1.基数词:

位数词、系数词

2•主要作定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

(基数词+一定的成分,可表示倍数、分

数词

数、概数等)

2.序数词

1•只能充当定语,修饰名词(非谓形容

1.音节:

单音节区别词、双音节区别词

修饰

词)

2.意义:

性状、规格等级、产用、体

2•可以同结构助词“的”构成

区别词

“的”字结构

3•不受“不”修饰,可以受

“非”修饰

△cf名词:

不受数量短语修饰

cf形容词:

不能受“很”的修饰

cf副词:

不能修饰谓词

1•只能修饰谓词等陈述性成分,作状

1.程度副词

语。

(表范围、时间的副词还可以

2.范围副词

(总括、

限制)

修饰数量短语或数量名短语)

3.时态副词

(过去、

当时、

将来)

2•大部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些表示肯

4.频次副词

(低频、

高频、

节奏、

定否定、时间、语气的副词可以单

复)

副词

说)

5.态式副词

(情态、

方式)

3•部分副词有关联作用,可以用来连结动

6.确疋否疋副词(冃疋

、否定)

词、形容词性成分(先后、条件)

7.语气副词

(反诘、

追究、

猜测、

4•个别程度副词可作补语

折)

8.处所时间副词

1.表示感叹、呼唤、应答,同时也表

示一疋的感情或情绪

叹词

2.常做独立成分

3.也可以作谓语、状语、定语等句子

成分

1.可重叠,表多或连续

拟声词

2.主要作状语和定语,还可以作谓语和补

(象声

3.可充当独立语,也可以单独成句

1.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时空介词

虚词

介词

2.作用是引介体词性成分进入句法结构,

2.对象介词

同时标记引介成分的语义性质

3.依据方式介词

3•介词经常跟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介词短语

4.原因目的介词

5•比较排除介词

连词

1•连词连接功能的区别

2•同一个连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逻辑关系

1.词语连词

2•分句连词

1•句末语气词:

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

语气词

2•句中语气词:

用于并列成分后,表示停顿

和列举;

用于句子开头的某些成分后;

在假设分句之后

,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1.结构助词

助词

2.动态助词

3•比况助词

4.其他助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代词

指示代词

近指、远指、虚指

疑问代词

1•疑问用法

2•非疑问用法:

①任指

(周边性任指、

呼应性任指[②

虚指③列举概括

第三节现代汉语短语系统

一、短语概说

(一)定义:

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没有语气和语调的语言片段,是静态的、过渡性的语法单位

(二)构成方式:

1•实词和实词按照它们的语法功能和一定的语序组合起来

短语的结构类型

关系。

 

(八)兼语短语

(述宾+主谓。

兼语成分兼职充当前一个述宾短语的宾语和后

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

谓词性

成分具有时间上

的顺序关系。

类型:

意愿和

目的关系、给予和行为关系、

判定及其行为关系、

存在与

状况关系)

(九)同位短语

(名词性成分

+名词性成分。

前后两个成分指称的对象基本相冋

语法地位也是平等的

词性短语。

构成方式:

名词+名词、代词+名词、代词/名词+代词、名词或代词+数量+(名词)、名

词+指量短语+名词、代词+“的”字短语、动词或形容词+指量+名词

(十)量词短语:

指量词+其他词语,可以分为数量短语、指量短语、疑量短语

词语+的)

所+及物动词+的)

短语的功能类型

(一)体词性短语(指称)

(二)谓词性短语

1•动词短语(陈述说明)

动词性联合短语、以动词为中心语的状中短语2•形容词短语(说明修饰)

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状中短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述补短语、比况短语

四、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原则:

(一)功能原则:

对一个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出来的直接成分要能按照成分的语法功能进行组合。

(二)意义原则:

分析出来的直接成分要有意义;

分析出来的直接成分不仅要有意义,而且还要符合被分析短语的原意;

分析出来的直接成分要能按照成分的语法功能进行组合

(三)结构原则:

分析出来的直接成分应该是语言中允许有,并且被分析的短语也允许有的结构体

五、歧义短语

(一)词语多义

(二)层次构造相同,结构关系不同

(三)结构关系相同,层次构造不同

(四)层次构造、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

(五)层次构造和结构关系都相同,语义关系不同

第四节单句和复句系统

一、定义: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也是比短语高一级的语法单位

二、特点:

1•从构成上来说: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

大部分词、短语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交际的需要加上一定

的语气和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2•从表义上来说,句子可以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3•从语音形式来看,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这是汉语的句子同短语和词最重要的区别。

4•每个句子的末尾都有语音停顿。

在连续的话语中,句子和句子之间有较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

分号等点号表示。

三、句子的分类

1•句型: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分类。

根据句子的结构可以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类:

句类是句子的语气和表达功能的分类。

3•句式:

句式是句子的局部特点的分类

现代汉语句型系统总表

句型

特点

名词谓语句

1•名词谓语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

2•名词性谓语通常是判断性的

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

动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是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1•述宾谓语句

2•述补谓语句

3•连谓谓语句

4•兼语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陈述性的,可以作谓语。

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作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作

1•领属性主谓谓语句

2•受事性主谓谓语句

谓语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基本结构:

大主语+主语谓语短语(小主语+小谓

语)

3•施事性主谓谓语句

4•与事性主谓谓语句

5•工具性主谓谓语句

6•关涉性主谓谓语句

7•评述性主谓谓语句

8•周边性主谓谓语句

9•复指性主谓谓语句

名词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

形容词非主谓句

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

1•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即各分句彼此平行,不

1•平行式并列复句

分先后轻重

2•对比式并列复句

并列复句

2•常用排列分句语序的方式构成,也可以使用关联

词语连接分句的方式

基本格式:

A,然后B

前后分句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排

顺承复句

列,连贯地叙述连续的动作行为或事件的过程,分

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A,就是B

1•解说式

1•前后分句一般是解释和被解释、说明和被说明

2•总分式

解说复句

的关系。

意义上相互承接

3•分总式

2•解说复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

选择复句

1•取舍式(先舍后取、

1•与其A,不如B

2.A,或者B

先取后舍)

2•无取舍选择复句(或此

或彼、非此即彼)

不仅A,而且B

1•单面递进式

表达的是程度、数量、范围、时间的比较或

2•两面衬托式(正面衬托

递进复句

变化

递进、反面衬托递进)

3•三层递进式(实质上是

衬托+单面)

虽然A,但是B

1•重转式

转折复句

前面的分句(偏句)表达一种意思,

后面的分句

2•轻转式

(正句)则转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上去

只有A,才B

1•有条件式条件复句(必

前后分句之间有条件和结果的推论关系

般疋

要条件式、充足条件

条件复句

偏句在前,提出一定的条件;

正句在后

,表示在满

式、倚变条件式)

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2•无条件式条件复句(语

气最强烈)

如果A,就B

1•一致式(未来假设、

假设复句

前后分句之间有假设和结果的推论关系

过去假设)

2•相背式

因为A,所以B

1•说明式(强调原因)

因果复句

前后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推论关系

2•推论式(强调结果出现

的根据)

目的复句

为了A,就B

前后分句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1•追求式

2.避免式

现代汉语句类系统总表

句类

特征

陈述句

定义

1•具有陈述语气语调,用于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句子是陈述句

2•使用最多的句子。

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3.陈述句有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的区别

肯定句

1.从语义上看,肯定句对人或事物所作的陈述是一种正面的陈述

2.从成分上看,肯定句中或不使用否定词语,或双重使用否定词语

3.肯定句肯定的程度是有区别的

否定句

1.从语义上看,否定句对人或事物所作的陈述是一种反面的陈述

2.从成分上看,否定句中要使用否定词语

3.否定句否定的程度是有区别的

双重否定句

1.双重否定句比肯定陈述句的肯定要更为有力

2.常见的双重否定形式

△同义异形格式:

否定词+事件,如事件不希望发生,否定词表程度;

如希望发生,否定

词表否定。

1.具有疑问语气语调,用于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

2.疑问句使用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疑问格式等表示疑问

是非疑问句

1.对整个句子所表示的事情提出疑问,并且希望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可以使用上扬的语调,或使用语气词“吧”、“吗”、“啊”、

“啦”等来表示疑问(“吗”为是非疑问句专用,是非疑问句不能用

“呢”)

特指疑问句

1.使用疑问代词对事情中的各种情况进行提问,并且要求对这些提问做出针对性的回答

2.特指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所提出的问题一般被称为句中的疑问点

3.特殊的特指疑问句:

①名词性成分+呢②谓词性成分+呢(通常要有前言后语)

4•句末经常用“呢”,也可以用“啊”,但不能用“吗”

选择疑问句

1.用复句的形式提出若干种情况和看法

2.常用格式“(是)……还是……”

3•句末语气词用“呢”或“啊”,不用“吗”

4.使用选择疑问句提问时,问话人已经确定了回答的范围,但回答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正反疑问句

1.正反疑问句用谓语的肯定否定相重叠的形式或“是不是”格式来提问

2.要求答话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肯定否定相重叠),或选择性的回答(“是不

是”)

3•形式:

①主语+V不V/V没V:

②主语+V不/V没有?

③主语+谓语,V不V?

反问句

1•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特殊情况

2•反问句用于强调、追究和否定(三种情况)

3•反冋句的语气要比其他疑冋句强烈,在形式上,反冋句多米用是非疑冋句和特指疑冋句的

形式发问,但是语气要强烈得多,问话的语义也不冋

使

1•具有祈使语气语调,用于发出指令或提出要求的句子是祈使句

2.祈使句总是对在现场的人发出的,所以祈使句一般不需要说出主语,因此常常是非主谓

句,而且一般比较短小

表示命令

一般用于上对下的关系,很少用语气词,语气强烈

表示催促

多用于平级关系,常使用语气词“吧、啊”,语气比表示命令要弱一些

表示请求

一般用于下对上或平等的关系,经常使用祈使动词“请、让”和语气词

“吧”,语气比较和缓

表示劝说劝阻

多用于上对下或平级之间,多使用语气词“吧、啊”,语气较和缓

1•具有感叹语气语调,用于表达感慨感叹的句子是感叹句

2.感叹句的功能是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经常使用语气词“了、啊(包括各种变

体)”

3.经常使用高程度副词以及相当于高程度副词的代词进行修饰

4•着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和自我态度的表达,不一定针对一定的听话人发出

积极感叹句

表现积极的感情

消极感叹句

表现消极的感情

现代汉语句式系统总表

句式

特征或分类

1.定义:

“把”字句是由介词“把”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的句子

2.基本格式:

主语+把+宾语+述语+后续成分

“把

3.要求:

①主语一般要有较强的处置能力②动词表处置的意思

③“

把”的宾语指代的人

”字句

或事物都是确定的④否定副词+“把”字短语⑤介词“

把”

主要引进受事成分,也可

以引进其他语义成分

“被”字句是由表示被动的“被、给、叫、

让”

等充当状语,或者由它们

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句子

主语+被+(宾语)+述语+后续成分

“被

①主语是受事,并且表示的是确定的人或事物(冋“

字句中“把”的宾语

特点基本一致)②“被”引介的成分是广义上的施事③“

被”

字句中充当述语的动词

必须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并且也不能单独使用(同“把”

字句中动词的情况基本一致)

④副词+“被”字短语⑤其他被动意义介词:

给、

叫”口语色彩较浓,

“让、归、由”被动意味稍弱。

句子的述语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叫作双宾句

2.一般格式:

主语+述语+近宾语(间接宾语)+远宾语(直接宾语

根据宾语同述语的语义关

双宾句

系,远宾语是述语的直接支配者(转移物),近宾语则是述语的间接支配者

(转移的对象)】

3.分类:

①给予类双宾句②取得类双宾句③称说类双宾句④消除类双宾句⑤存放类双宾

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某处所存在、出现、消失某些人或事物的句子

处所主语+述语+宾语

3.特点:

①主语由表示处所的词语充当,这些词语有处所名词、合称方位词、方位短语等

②表示存在意义,述语+动态助词“着、过”;

表示出现、消失意义,述语+动态助词

“了”或趋向补语③宾语一般都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宾语前面常常有“一个”

“几个”之类的数量短语定语,宾语一般都是短语充当的复杂形式

4.分类:

①表示存在②表示出现③表示动态④表示消失⑤表示破损

“是

“是”字句是由判断动词“是”充当句子述语的句子。

2.特点:

主语一般多为名词性成分,判断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成分,也可以是非名词性成分

3.分类:

①等同判断②类属判断③归属判断④特征判断⑤存在判断⑥原因判断⑦比

喻判断

“有

“有”字句就是动词“有”充当述语的句子

2.分类:

①表示“拥有、领有”意义②表示存在意义③表示估测意义

四、句子的结构:

线性结构、层次结构

句子的结构和信息分布

1•句子的结构成分可以分为主干成分(主谓宾)和附加成分(定状补)

2•通过寻找句子的主干,可以看清句子的主体结构,把握句子的含义或发现句子的构造错误

3•通过寻找句子的主干,可以看到有的句子的附加成分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句子结构的合法性和表义的准确性

五、句子的语义

一个句子表达的语义叫作一个“事件”。

一个事件是由语义成分构成的一个语义结构,这个语义结构以

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为中心。

(一)句子和句子成分的语义格分析

1•主语的语义格分析:

根据主语所表示的人和事物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的语义关系判断语义格性

2•宾语的语义格分析:

根据宾语所表示的人和事物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的语义关系判断语义格性质

3•句子成分的语义格分析:

一个句子表达的语义称为一个“事件”,对句子进行语义格分析

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语义格分析只分析谓语动词同句中名词性成分的关系

(二)句子和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

在句子中,句子成分之间具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作语义指向。

广义的语义指向包括句子中的一切带有方向性和目标性的语义联系。

狭义的语义指向只包括附加性句子成分(定状补)同句子中其他成分的语义联系。

句子成分语义联系的方向称为“指”,句子成分的语义所指向的目标叫作“项”。

“指”有单指、双指的区别。

单指:

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只有一个方向,前指或后指。

双指:

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的方向既可以指向它前面的成分也可以指向它后面的成分。

“项”有单项、多项的区别。

单项:

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只指向一个成分。

多项:

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

1•状语的语义指向

2•补语的语义指向

3.定语的语义指向

4.确定语义指向的方法:

成分分解组配法

六、复句

(一)定义: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句叫作分句。

(二)特点

1.

,首先要找到

组成复句的单

分句在意义上的关联性是组合成复句的重要条

从意义上看,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件。

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从结构上看,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互不包含,即类似的结构不能是另外一些结构的成分

3•省略现象在复句中非常常见

4.构成复句使用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种:

语序和关联词语。

语序是分句排列的次序。

分句排列的语序有时

间序、空间序、逻辑序等。

关联词语是表示分句之间各种语序的词语。

使用关联词语是复句区别于单

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三)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1•纵观全局,确定分句界限

2•抓关联词语

3.尽量一分为二

4•如果有分号的话,分号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