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900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长期开发,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牧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本文主要依靠什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自然环境来等概括介绍的基础上,研究喀什地区绿洲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状况.

关键词:

喀什地区绿洲气候人口

1喀什地区的概况

1.1喀什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土地面积

1.1.1地理位置:

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陲,地理坐标东经73°

20′00″-79°

57′00″,北纬35°

20′00″-40°

18′00″。

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西靠帕米尔高原,东北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

喀什地区的西南部与三个国家接壤:

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

三国边境线长388公里。

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

1.1.2喀什地区的面积及行政区划:

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市。

总面积16.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2.74万km2。

喀什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l/12,人均十地4.4公顷。

已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7.6%(含农三师)。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

全区现有耕地1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

可利用草场11.65万公顷,已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水域面积79.9万公顷。

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每年开垦约2万公顷。

喀什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

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共有4个街道、28个镇、140个乡,155个社区、2296个村委会。

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

地区行政公署驻喀什市解放北路46号。

喀什地区行政区划:

  喀什地区  面积111794.03km2,人口387.28万人(2010年)。

  喀什市   面积 294.21km2,人口45.89万人。

  疏附县   面积3482.94km2,人口32.79万人。

  疏勒县   面积2262.75km2,人口33.00万人。

  英吉沙县  面积3420.9km2,人口26.14万人。

  泽普县   面积 999.66km2,人口19.44万人。

  莎车县   面积9036.55km2,人口74.02万人。

  叶城县   面积28928.64km2,人口42.27万人。

  麦盖提县  面积11022.53km2,人口24.12万人。

  岳普湖县  面积3165.76km2,人口15.63万人。

  伽师县   面积6600.68km2,人口38.50万人。

  巴楚县   面积18490.59km2,人口31.79万人。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面积24088.82km2,人口3.69万人。

1.2民族与人口

2010年底,喀什地区居民有17个民族,分别为;

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塔塔尔族、苗族、白族、藏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

其中维吾尔族占90%,汉族占8%,其它少数民族占2%,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约少数民族聚居区。

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87.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97%。

1.3地形,地貌:

地势是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朝塔里木盆地开口。

地形可分为平原、高山高原区。

天然地形可分三级:

一、南部高原地区为一级。

靠南有横贯东西的喀喇昆仑山,靠西有西高东低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征4000米以上。

此区川势险峻.沟堑纵横、多悬崖绝壁和冰川省山。

二、内高山向下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为二级。

海拔高度在1500m一3000m之间,个别地方长有原始森林。

三、环绕在盆地边缘的冲积平原地带为第三级,海拔高度为lOOOm—1500m之间。

地势出西南向东北倾斜,略有起伏。

1.4气候:

喀什地区处在暖温带大陆气候区。

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气候区。

一、喀什平原气候区;

此区包括喀什北部和中部广大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一11.7℃,年降水足39—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

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

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

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湿迅速。

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

二、沙漠荒漠气候区;

此区包括巴楚南部、麦盖提东部和叶城东北部。

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

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mm以下。

风沙多,日照强。

三、山地丘陵气候区:

此区包括叶城中部,巴楚和伽师北部,疏附、英吉沙和莎车西部,海拔1500-3000m的山区丘陵地带。

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长,夏季短促年降水显在70mm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

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

四、帕米尔高原气候区:

此区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寒漫长,夏季温和。

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

五、昆仑山气候区;

此区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的昆仑山地带,年平均气温也在-0℃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沙多,天气多变。

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降水多在暖季.大风多在冷季。

1.5水文条件:

全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勒、盖孜、库山河等五条.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14士5.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50亿立方米.水电蕴藏量760万kw,易开发120万kw。

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

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虽的60%一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

2.喀什地区绿洲形成的条件

2.1绿洲的概念:

绿洲在我国古代称为“沙中水草堆或水草田”,近代不少学者称之为“沃洲”或“沃野”。

《地理学辞典》指出绿洲又称“沃洲”,荒漠中水源丰富可供灌溉,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在大河附近,洪积扇边缘地带,井,泉附近及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呈带状,点状分布,绿洲上植物生长良好,与周围戈壁,沙漠景观载然不同,犹如沙漠中绿色的岛屿……经长期开发,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牧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2.2绿洲的特征:

绿洲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寓盆地荒漠,山地半荒漠之中和盆地,山地同时存在于干旱地区。

绿洲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2.2.1环境上的封闭性

绿洲大部分布在洪冲积扇扇缘,河谷地带和河流沿岸。

绿洲的水源,绝大部分来自于高山的冰雪融化或降水量形成的径流。

新疆三大山脉中夹两大盆地,大山中又有不少谷地和盆地,盆地套盆地,盆谷相连。

这种环境很容易形成和外界隔绝,造成自我封闭。

2.2.2地域上的分散性

绿洲不可能离开高山和荒漠孤立存在。

绿洲只能在水,土,光,热,地形等自然因素最佳结合部位形成。

喀什土地面积达总面积16.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2.74万km2。

已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7.6%。

2.2.3生态上的脆弱性

随之气候变化,河流改道,加之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加上自然灾害,水源枯竭,使绿洲的土地很容易转向沙漠化,盐渍化等绿洲有兴盛走向衰落。

人为的开发利用稍有不慎,重返荒漠化的可能性时刻存在。

荒漠绿洲化是相对的,非长期的;

绿洲荒漠化是绝对的,长期的。

这就决定了绿洲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改造建设绿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2.4功能上的高效性

绿洲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频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商品流是通过高投入,高输入和高产出,高输出有序的进行。

功能的高效性是绿洲真正的内函,是维护,发展绿洲的内在力量。

喀什地区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6.91%,却集中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人口的经济活动,有力地支援了荒漠区和山区的开发建设(如:

叶城县,塔什库尔干,麦盖提县,巴楚县等)。

2.2.5气候上的特殊效应

绿洲气候是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气候,绿洲周围的戈壁,夏季在阳光照射下,增温迅速,绿洲由于自身的蒸散和蒸发消耗大量的热量,地表又被植被覆盖,增温较慢,戈壁,沙漠上空加热的空气通过大气平流或局部地环流作用,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凉的逆温层,使上下层空气的热力交换难以进行。

喀什地区年平均气温山区为2-10℃,平原为+11℃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山区约100mm,平原40~60mm。

2.3形成喀什地区绿洲的自然环境

2.3.1东亚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隆起是形成干旱气候的决定因素,尊定了产生荒漠景观的大背景。

东亚西连地球上最大的亚欧大陆,东临地球最大的太平洋,由于大陆和海洋在物理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显著地季风气候。

夏季季风给我国东南部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夏季季风的降雨很难达到深居内陆的喀什地区,在冬季受蒙古令高压的侵入和控制,变得干燥寒冷,气候处于长期干旱之中。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逐步隆起抬升,海拔高度平均超过4000米,不仅阻挡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北上,也使东亚季风环流更明显。

此外,新疆其他的山体也已上升到上当高度,严重阻碍东部和南部海洋上的水汽进入喀什地区。

青藏高原使塔里木盆地南侧的西风气流受边界摩擦和绕流效应,形成辐射场,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在盆地中部产生隆水,天长地久,高原对气流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促成稳定补偿下沉运动,雨量稀少,加剧了高原北侧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加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

2.3.2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是加剧干旱气候的重要条件,造就了绿洲的外部环境。

1.喀什地区远离海洋,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1)喀什东至太平洋2500~4000km,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2)南至印度洋1700~3400km,喜马拉雅山和平均高度达4000m的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运行高度只有3500m的西南季风。

(3)北到北冰洋2800~4500km,北方气流虽可越过较低的阿尔泰山到达新疆喀什,但来自北冰洋的是干冷的气流,水分含量少,只能在天山以北产生少量降水,没能在天山以南产生江水。

(4)西至大西洋6000~7500m,距离遥远,但新疆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处于盛行西风带,对流层上部的西风气流终年通过喀什地区上空,可从大西洋带来一定水汽,遇到高山阻挡时,可形成一定降水,这是喀什地区的主要的降水来源。

2.地表水和地下水

喀什地区水系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系的源头都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水分的融冻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

各河都为融补型河流。

全区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条。

喀什地下水的动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

地下水径流主要补给区是在洪积扇、冲积扇。

各大河流在出山口后的砾质洪积物上大量渗漏,其渗漏量约占河水的30%以上,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形成的主要来源。

地下水运动规模在上游扇形地上主要为补给形成区,至下游则为蒸发消耗区。

3.冰川

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

在帕米尔东部山地,冰川总面积达2200km2。

其中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冰川面积就达635km2,冰层厚度达100m,几乎整个山体都被冰层所覆盖。

慕士塔格东坡的可可西里冰川,西北坡的羊布拉克冰川,公格尔山北坡的克拉牙——克拉冰川等,都长达20km,气势磅礴,景观奇异。

喀喇昆仑山分布着巨大的冰雪层和冰川,其中著名的音苏提冰川,长40.2km,是中国最大的代冰川之一。

这些冰川为喀什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3喀什地区绿洲的形成演变规律

3.1喀什绿洲形成演变规律

绿洲的形成发展既受自然换进的因素影响,也受人为作用影响。

天然绿洲是在无人干预状况下,以水为主导因子而塑造成的自然生态景观,河流流向和流量变化是起兴衰的关键。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干旱区绿洲发生巨大的变化,绿洲演变从受控于人类活动方向转变。

绿洲形成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3.1.1原始绿洲阶段

包括天然绿洲时期和人类活动早期。

天然绿洲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干旱沙漠的出现而伴生的。

我国干旱区体能然绿洲的出现始于第四纪中期。

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格局基本定型,极端大陆行干旱气候已形成,出现大面积荒漠。

在荒漠中适宜的地貌部位,水土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段,生长着良好的植被,保持天然的绿色生态系统,形成原始的天然绿洲。

它随着自然环境特别是水分条件的变化而演变。

3.1.2古绿洲阶段

从狩猎为主的原始农业到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绿洲的影响日益广大。

绿洲农业除了给定居的居民提供了食物之外,也提供了交换商品粮,绿洲经济已显示出一定的分化,即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分离。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自西汉开始移民屯垦,使原有的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汉唐时期绿洲灌溉农业及园艺生产已相当发展。

因其用水局限在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两方面,规模不大水资源尚有剩余,绿洲处于繁荣和发展阶段,尽管有的绿洲古今位置不尽相同,但从汉唐时期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分布基本格局已经奠定。

3.1.3老绿洲阶段

我国西北干旱区屯垦历史悠久,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逐步增加,绿洲面积日益扩大,水资源由剩余逐步转入饱和利用;

清朝前期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开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原来汉唐绿洲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面积的扩大,绿洲的人口规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绿洲灌溉农业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灌溉体系,绿洲内水资源利用渐趋紧张。

3.1.4新绿洲阶段

自1949年后,随着西北干旱区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田水利化措施的实施,用水类型和规模突飞猛进,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绿洲的扩大一般是与人口的增长成正相关。

由于生活和灌溉用水同步增长,所以兴修水利是建设新绿洲的前提。

人工绿洲的建立使干旱区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但若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改善的环境可能再度恶化。

3.2气候变化

气候的干湿冷暖导致干旱区绿洲水源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表景观分布。

气候干冷时期,高山冰川消融减少,平原水系缩小,湖泊退缩;

而气候暖湿时期高山冰川消融加强,平原水系扩展,湖泊扩大。

对比绿洲废弃的年代与气候的波动变化,不难发现古绿洲大量废弃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明显变干,沙漠化速率上升,尘暴出现频繁,湖泊退宿的时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绿洲的兴衰起着明显影响。

同时,气候不仅通过影响水源供应直接对绿洲的兴衰产生影响,而且通过与其他社会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对绿洲废弃产生间接作用。

3.3水系的变迁

一定数量的水资源只能孕育一定面积的绿洲。

在气候干冷时期平原大范围的河流后退水系缩小,可导致绿洲的萎缩,荒废。

在气候条件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河流改道或河床下切致使引水困难,也会使绿洲废弃。

3.4人类活动导致绿洲变迁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改善灌溉系统(修渠,打井)熟化土壤,栽培作物,营造林木,使绿洲扩大。

与之相伴的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人口增长造成的需求增长为了满足需要,人们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造成土地盐渍化,沙漠化,引起绿洲退化。

其主要表现:

一是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增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和绿洲萎缩。

二是干旱区土壤母质含盐量高,灌溉不当产生土壤盐碱化。

新疆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受盐碱化的危害(陈华,1987)。

三是由于政策性失误及人们为燃料,建材之需所驱使,往往使绿洲边缘的植被遭到破坏。

伴随着绿洲边缘区生态脆弱地带荒漠植被的严重破坏,风沙侵袭绿洲,沙漠化现象使绿洲生存受到威胁。

四是人类掠夺式开发与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了人类开发绿洲的失败,造成绿洲的毁灭。

五是战乱与灾害导致已开垦土地的废弃,从而造成地表沙化,绿洲的缩小与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