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0290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录一接触网设计规范文档格式.docx

3)针式绝缘子(抗弯)2.5;

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

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

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

2.3.1.7各类悬挂的接触线弛度(弹性吊弦引起的支柱处高度变化不计在内)均不宜大于250mm;

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运行中,接触线(被受电弓顶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按200mm计算。

2.3.1.8隧道内接触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和各项空气绝缘间隙确定。

隧道内悬挂类型宜与区间一致,其零部件应加强防腐蚀措施。

2.3.2气象条件

2.3.2.1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2.3.2.2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离地面10m高处的10min自动记录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

如气象台(站)的记录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按规定进行换算。

2.3.2.3接触网支柱及线索的风荷载应按使其产生最大风载的方向计算。

2.3.2.4接触网设计采用的覆冰厚度,应根据沿线气象记录和运营经验确定,且取整数为0、5、10、15.20mm,接触线的覆冰厚度应为上述相应值的50%。

覆冰时的气温应按-5℃计算。

覆冰时的风速,除个别强风重冰区可按15m/s计算外,其余地区应按10m/s计算。

冰的密度按00.9g/cm3计算。

2.3.2.5接触网设计的各项气温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最高气温宜采用40℃;

最高计算温度值为最高气温的1.5倍;

2.最低气温应按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低值计算确定;

3.最大风速时的气温应按最大风速时的实际值和强风季节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综合确定;

4.吊弦和定位器正常位置时的温度值按最高计算温度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计算;

5.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应较最高计算温度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小5℃。

2.3.2.6按安装和维修条件进行接触网的有关验算时,其计算温度为-5℃;

计算风速为10m/s;

覆冰厚度应为零;

安装或维修工人体重(包括工具)可取0.8KN。

2.3.3防雷、绝缘、接地

2.3.3.1应根据雷电日及运营经验,按下列原则对接触网进行大气过电压保护:

1.吸流变压器的原边应设避雷装置。

2.重雷区及超重雷区,下列重点位置应设避雷装置:

1)分相和站场端部的绝缘锚段关节;

2)长度2000m及以上隧道的两端;

3)供电线或AF线连接到接触网上的接线处。

注:

根据20年及以上的雷电日记录,用算术平均求得的平均值称该地区的雷电日N

轻雷区——N≤30d;

中雷区——30d<

N≤60d;

重雷区——60d<

N≤90d;

超重雷区——N>

90d。

2.3.3.2接触网绝缘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触网的绝缘泄漏距离,轻污区不应小于960mm,重污区不应小于1200mm;

在实现V型综合维修天窗的双线电气化区段,上、下行正线间分段绝缘子串的绝缘泄漏距离可相应增大为1200mm和1600mm。

在无确切污秽资料的条件下,应按重污区的要求设计。

2.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不应小于表2-9的规定。

3.双线电气化区段,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的距离,正常情况不应小于2000mm,困难时不应小于1600mm。

2.3.3.3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网带电体邻近的金属结构,应按下列原则接地:

1.接触网支柱宜采用集中接地方式。

集中接地宜利用回流线或保护线作闪络保护地线;

当成排支柱不悬挂回流线或保护线时,可增设辅助保护线或架空地线。

零散的接触网支柱应单独接地。

2.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桥栏杆、水鹤、信号机等)均应接地。

3.下列接触网支柱及设备应作双接地,其中一个接接地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2所规定的数值;

另一个按本条第4款的规定接钢轨。

1)站台或其他人员活动频繁处的未设架空地线的钢柱;

2)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等设备的底座;

3)架空地线下锚处。

4.接触网接地线在无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钢轨;

在有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扼流变压器线圈中性点或串接火花间隙后接至钢轨。

表1空气绝缘间隙值(mm)

序号

相关情况

正常值

困难值

1

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隙

一般情况

(适用于任何海拔高度)

450

吸流变压器处

300

2

+25kV带电体距-25kV带电体间隙

500

3

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间隙

240

4

25kV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间隙

350

5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间间隙

200

160

6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330

7

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适用于任何海拔高度区段)

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

100

75

环氧树脂绝缘元件

50

说明:

1、污秽地区的绝缘子泄漏距离增大时,表中所列的空气绝缘间隙值可不增大。

2、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海拔每增高100m,表中空气绝缘间隙均应增大1%。

3、在已建成的低净空的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正常间隙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表中困难值,重雷区及距海岸线10km以内的区段的空气间隙应采用正常值。

如确有困难值时,则应相应采取防雷措施。

4、此表中的数据也适用于区间和站场平面设计。

表2接触网设备及其邻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类别

接地电阻

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

10

架空地线

接触网钢柱

30

距带电体5米以内的金属结构

2.3.4.1平面布置

2.3.4.1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应保证运行良好,并结合近、远期的发展综合考虑。

当预留线路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已经完成时,应预留车站软、硬横跨支柱的位置和容量。

单线腕臂柱的位置和容量可不预留。

2.3.4.2支柱位置应与车站信号机位置相互配合,不得影响信号显示。

直线区段,在进站信号机和区间信号机的显示前方,同侧接触网支柱应按规定加大其侧面限界值;

曲线区段,应按信号机和支柱的不同相对位置进行处理。

单线区段地形允许时,支柱宜设在信号机的对侧。

2.3.4.3接触网道岔柱应设在标准定位位置,即常用单开道岔的道岔区线间距600处。

当地形不允许,道岔柱需设于非标准定位位置时,直使两工作支导线的交点靠近标准定位位置时的交点。

2.3.4.4终端柱距车挡不宜小于10m。

因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支柱可没于线路的一侧。

2.3.4.5接触网支柱跨距,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导线最大受风偏斜值和运营条件确定。

在最大设计风速条件下,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的最大水平偏斜值,当电力机车受电弓工作宽度为1250mm时,不宜大于450mm。

接触网支柱最大允许跨距值,不宜大于65m。

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内的跨距应按设计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大于50m。

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和分相装置所在的跨距应较正常跨距值缩小5~10m。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5:

1,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2.0:

1。

2.3.4.6在直线区段,接触线应按之字形布置,支柱处的拉出值宜采用200~300mm在曲线区段,应根据曲线半径不同,接触线由受电弓中心向外侧拉出150~400mm。

2.3.4.7接触网锚段长度应根据补偿的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差确定。

接触线的张力差不得大于额定张力的±

15%,承力索的张力差不得大于额定张力的±

10%,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长隧道内(包括隧道间无法布置锚段关节的隧道群),对新建隧道直预留锚段关节断面,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000m;

对既有线隧道,当末预留锚接关节断面,且改建困难时,锚段长度不宜大于3000m。

2.区间双边补偿时的最大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宜大于1600m,困难情况不宜大于1800m。

单边补偿的锚段长度,应为上述值的50%。

站场站线最大锚段长度可适当加长。

2.3.4.8接触线工作部分改变方向时,该线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正线不宜大于6o;

站线及接触线在非工作支部分改变方向时,不宜大于10o。

2.3.4.9直线区段,接触网支柱内缘至邻近线路中心线在轨面高度处的距离,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正线或站线必须大于2440mm;

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站线必须大于2150mm。

曲线区段,上述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的规定加宽。

采用大型机械养护、设计行车速度大干等于120km/h路段,当路基宽度允许或地形平缓,立杆处路基加宽、挡护工程量较少时,上述距离可根据大型养护机械种类酌情加大。

牵出线在线路路基宽度允许时,上述距离宜增为3100mm。

基本站台上支柱的内线距站台边缘应有不小于1500mm的轻型车通道。

2.3.4.10在牵引变电所、分区所所在车站的所址一例及铁路局分界处应设置接触网分相装置,在铁路分局分界处宜设置接触网分相装置。

其位置的选择应满足电力机车运行、调车作业方便,供电线经路的合理及进站信号机位置和显示等要求,不宜设在大于6‰的大坡道地段。

2.3.4.11单线电气化区段,直在车站的一端(以电源侧为好)设绝缘锚段关节;

并应装设隔离开关。

双线电气化区段,应能满足上下行分别停电、检修安全,实现V型天窗、反向行车的要求,按V型天窗的停电范围设绝缘锚段关节。

并装设负荷开关或消弧电动隔离开关,纳入远动控制为宜。

绝缘锚段关节的位置可不受站场信号机位置的限制,但其转换柱的位置应设在最外道岔岔尖50m以外。

在有几个电气化车场的车站上,宜将每个车场单独电分段。

装卸线、旅客列车整备线及机车整备线,均应单独电分段,并在该处装设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

路外专用电化线路应单独电分段。

封闭的水鹤、到发线、安全线、牵出线、机车走行线等,不宜设接触网电分段。

2.3.4.12软横跨跨越股道数不宜大于8股,支柱容量允许时,宜选用预应力混凝土支柱。

对易受装卸和其他机动车辆损伤的支柱,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3.4.13在装设吸流变压器的电气化区段,宜采用杆架式吸流变压器台。

2.3.4.14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的铁路平交道口的通道两侧应设限界门,其高度应为4500mm。

靠平交道左右两侧的支柱宜对称布置,并设防护桩。

对称布置确有困难时,支柱距平交道中心不应小于10m。

平交道口处不宜布置锚段关节,困难时也不应在其左右两侧设锚柱。

2.3.4.15接触网通过区段,线路两侧应根据需要置断电标、合电标、禁止双弓标以及接触网终点标和安全作业标。

2.3.5支持结构与基础

2.3.5.1支柱容量应根据其工作条件,包括接触悬挂类型、跨距、所在线路状况及气象条件等组合产生的最大效应确定。

划分支柱容量等级,应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等综合考虑。

2.3.5.2钢结构杆件使用钢材的最小厚度,应符合表3.5.2的要求。

钢结构宜采用热浸镀锌或热喷涂锌防腐。

2.3.5.3钢结构杆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表3所列数值。

2.3.5.4预应力混凝土支柱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0mm。

2.3.5.5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支柱顶部位移及硬横梁的侥度不应大于下列数值:

钢柱……………………………………………柱高的1/100

环形截面混凝土柱(腕臂支柱)……………柱高的1/100

工字形截面混凝土柱(腕臂支柱)…………柱高的1/150

工字形截面混凝土柱(软横跨支柱)………柱高的1/100

硬横跨支柱……………………………………柱高的1/150

铰接硬横跨硬横梁……………………………梁跨的1/200

刚接硬横跨硬横梁……………………………梁跨的1/360

2.3.5.6支柱基础的形式,应根据支柱构造、材料、地质条件。

安装方便等因素确定,软横跨钢柱宜采用现场浇注的混凝土基础;

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宜采用整体式基础。

2.3.5.7钢柱基础项面宜高出路基面200mm

2.3.5.8接触网锚柱拉线理入土中的拉线棒,应镀锌并徐沥青等防腐,直径不得小于25mm。

2.3.5.9接触网下锚斜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不得大于60o。

2.3.5.10锚固在混凝土中带楔块的地脚螺栓,其锚固深度,在桥上不应小于500mm,其他情况下不宜小于15d(d为铺检直径)。

钱桂孔内应慎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

2.3.6附加导线

2.3.6.1选择单独架设的附加导线经路时,应少占农田,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并应考虑与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

2.3.6.2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000m,在曲线区段、高度或跨距相差悬殊的地区和重冰区可适当缩小。

2.3.6.3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的距离不应小于表3的现定。

2.3.7接触网工区

2.3.7.1接触网工区宜管辖四个区间,在隧道密集的区段宜管辖两个区间,枢纽及区段站等大站内可设置接触网工区。

2.3.7.2接触网工区位置宜选择在管辖范围适中、变电所所在站或较大的车站站房附近,并应选择与公路衔接及作业车岔线出岔较方便的处所。

2.3.7.3接触网工区应配备接触网检修作业车一辆(包括平板车一辆)。

并直配备客货两用汽车一辆。

2.3.7.4接触网工区应配备适量的日常维修和事故抢修用的设备。

工具和器材。

表3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距离(mm)

供电线、自藕变压器供电线、加强线、捷接线

回流线、自藕变压器中线、保护线、架空地线

导线最大弛度时距地面的高度

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处

7000

6000

非居民区

5000

车辆、农用机械不能达到的山坡峭壁、挡土墙和岩石

4000

导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

无风时

1000

计算最大风偏时

导线跨越铁路时

跨越非电化股道(对轨面)

7500

跨不同回路电气化股道(对承力索,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

3000

2000

不同相、不同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距离

水平排列

2400

垂直排列

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

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计算最大弛度时)

2500

边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计算最大风偏时)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隧道内接触网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统一铁路电力牵引供电系统隧道内接触网设计的技术标准,使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约能源、经济合理和方便维修,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国家铁路网中标准轨距铁路,牵引网采用单相工频(50Hz)交流制,接触网额定电压为25kV,设计行车速度不大于140km/h的电力牵引供电工程隧道内接触网设计。

1.0.3工程设计中选用的设备应能满足隧道内电力牵引的要求,并应积极推广采用技术可靠、工艺成熟、经济合理的新设备、新材料。

1.0.4隧道内接触网设计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污秽程度等合理确定,并应满足所通过的机车车辆和装载货物建筑限界的要求。

1.0.5隧道内接触网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接触网设计条件

2.1气象条件

2.1.1隧道内接触网设计的气温取值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隧道内接触网设计气温应依据隧道长度及该钱皮在隧道内的长度确定。

当2/3铺段长度及以上位于长度大于2000m的隧道内时,设计气温可按比隧道外接触网设计气温最低值高5℃,最高值低10℃取值;

其余情况可与隧道外接触网设计气温取为一致。

2.1.2隧道内接触网的最高计算温度直为所取最高设计气温的1.5倍。

2.1.3隧道内腕臂、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时的温度宜按最高计算温度和最低设计气温的平均值计算。

2.1.4尽隧道内接触是挂及附加导线悬挂不宜考虑垂直线路方向的风荷载和冰荷载。

2.2隧道净空与限界

2.2.1当隧道净空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2B”限界时,接触悬挂及附加导线悬挂须按满足GB146.2中“建限-11”眼界及带电体与接地体、带电体与最大级超限装载货物的安全距离设计。

2.2.2当隧道净空不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一ZA”及“隧限一位B”时,接触是控及附加导线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按满足二级、困难时满足一级超限货物列车的建筑眼界及带电体与接地体、带电体与超限装载货物间的安全距离设计。

2.2.3当遇有特殊的低净空隧道及跨线建筑物在经铁道部批准的情况下,可按满足(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中“建限-2”及满足带电体与接地体、带电体与机车车辆间的安全距离设计。

2.3受电弓外形尺寸及动态包络线

2.3.1受电弓外形尺寸应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中的规定。

2.3.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中受电弓最大工作区域的规定。

2.3.3当受电弓外形尺寸和受电弓动态包络线不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GB146.2)中规定时,应由生产厂家提供实际尺寸,并必须符合隧道净空对其尺寸和绝缘间隙的要求。

3接触悬挂

3.1悬挂类型

3.1.1隧道内接触悬挂类型应优先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并宜与区间悬挂方式相一致;

当隧道净空高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简单悬挂。

采用简单悬挂时,列车运行速度不宜超过80km/h。

3.1.2隧道内接触悬挂宜采用承力索位于接触线正上方的直链形悬挂。

3.2接触导线高度

3.2.1当隧道净空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一2B”,并带电通过5300mm最大级超限货物时,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

3.2.2当隧道净空不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眼界》(GB146.2)中“隧限-2A”及“隧限-2B”时,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不应小于25kV带电体与所通过的机车车辆和货物列车间

350。

的安全距离,但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330mm。

3.2.3在海拔1000m以上的区段,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应随空气绝缘间隙的修正值增加而相应增加。

4防雷、绝缘、接地

4.1防雷

4.1.1重雷区及超重雷区,长度为2000m及以上隧道或隧道群两端的接触风应设避雷装置。

4.1.2地处中雷区,长度为10000m及以上特长隧道两端的接触网应设置避雷装置。

4.2绝缘

4.2.1隧道内接触网绝缘水平应按重污区标准设计。

4.2.2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不应小于表4.2.2的规定。

表4.2.2空气绝缘间隙值(mm)

有关情况

一般情况(适用于任何高程)

同回路自耦变压器供电线带电体距接触悬挂或供电线带电体间隙

25kV带电体固定接地体间隙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间隙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自耦变压器供电线及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在对向风吹,风速为13m/s时,25kV带电体与保护线的间隙

250

8

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知用于任何高程)

有机复合绝缘元件

l.污秽地区的绝缘泄涓距离增大时,表4.2.2中所列的空气绝缘间隙值可不增大;

2.在高程超过1000m的地区,表4.2.2中所列空气绝缘间隙值应进行修正;

3.在已建成的低净空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正常间隙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表4.2.2中的困难值,并应相应采用防雷措施。

但重雷区及海岸线10km以内的区段的空气间隙,应采用正常值。

4.2.3回流线距受电弓静态间隙不应小于450mm。

4.2.2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不应小于5000mm,单线隧道内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4000mm。

4.3接地

4.3.1隧道内接触网宜采用集中接地(接地母线)方式,也可利用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或保护线(AT供电方式)作闪络保护地线。

接地母线的引下线宜采用嵌入隧道壁内方式设置。

4.3.2接地母线应每隔约500m接一次钢轨,小于500m的隧道宜在中部有一处接钢轨。

在无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钢轨;

4.3.3接地母线引至隧道洞口处,应按本规范第4.3.2条规定接钢轨,同时在洞口处打接地极,接地极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

5平面布置

5.1锚段

5.1.1对电气化铁路的新建隧道,在下列地点应按接触网下锚要求在隧道内预留锚段关节断面及下锚洞:

1.长度大于2000m的隧道;

2.隧道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