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683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染物扩散计算模式汇总文档格式.docx

He为烟轴高度(即有效高度);

T为烟轴高度修正系数(或地形系数),修正后的烟囱有效高度应该是THeoT则应按下式取值:

(2)稳定天气条件(D-E、E、F)

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当烟羽逼近孤立山体时,烟羽以临界高度Hc为界分成两部分,临界高度以上的烟羽有足够的动能爬越山体,而临界高度以下的烟羽,只能被迫绕着山体过去。

临界高度Hc可由下式确定:

Hc=Hm--u[θ/(gdθ/dz)]1/2

式中Hm----孤立山体高度,m;

Hc----临界高度,m;

θ----z高度处大气位温,K;

dθ/dz----z高度处位温梯度,K/m;

u----平均风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例如,θ=300K,dθ/dz=0.01K/m,u=2m/s,Hm=200m;

则Hc=Hm-111=89m,烟囱有效高度大于89m时,烟羽将有足够的动能爬越山体。

对于山体高度Hm已定的情况,大气越稳定,则Hc越小。

所以一般只需计算在F稳定度下的Hc,如果烟羽有效高度He>

Hc(F),则可认为烟羽能够爬越山体。

1.2点源扩散模式

1.2.1持续排放源

1.2.1.1有风模式(U10≥1.5m/s)

1.自由空间中的连续点源

实际上绝大多数污染源都是连续的,对于连续排放源,可理解为在时间上依次连续释放无穷多个烟团。

因此,连续排放源的扩散模式可以通过将瞬时单烟团模式对to从—∞到t积分后求得。

以烟团初始空间坐标为原点,下风方为x轴,烟羽轴线与x轴一直保持重合,

都是x的函数,将对to的积分变换为对(x—uT)/σx的积分,可得最基本的烟羽扩散模式:

适用条件为:

自由空间;

风速要比较大(u10≥1.5m/s);

当大气不稳定状态时,可能带来一定的误差。

2.地面反射

用像源法,假想地平线为一镜面,在其下方有一与真实源完全对称的虚源,则这两个源叠加后的效果和真实源考虑到地面反射的结果是等价的。

以烟囱地面位置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在考虑到地面反射后,污染源下风方任一点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污染物浓度C(x,y,z)由下式给出:

z=0时的地面浓度C(x,y,0),可简化为;

下风方X轴线上(y=0)的地面浓度C(x,0,0)为:

对于较低的排放源(例如He<50m,具体限值由地面粗糙度、混合层高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可直接应以上式子计算。

3.混合层反射

对于高架源,当超过一定的下风距离时,需对烟羽在混合层顶的反射进行修正。

同考虑地面反射类似,用像源法修正后,污染源下风方任一点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污染物浓度C(x,y,z)可表示为:

式中h——混合层高度;

k——反射次数,一、二级项目取k=4已足够。

4.侧面反射

详见狭长山谷扩散模式。

1.2.1.2小风静风模式(U10<

1.5m/s)

小风静风时,污染物地面浓度C(x,y,0)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η和G按下式计算:

分别是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σy=σz=

T,σz=

T),T为扩散时间(s),

的定值见HJT2.2-1993附录B3。

注意,上式中He是烟筒有效高度相对于预测点的高度。

若预测点高度坐标为z,烟筒有效高度处坐标为z0,则He=z0-z。

1.2.2非正常排放源

非正常排放是指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发生漏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

非正常排放常发生在有限时间(T)内。

以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式,对t0在有限时间T内积分,经整理后可得非正常排放模式。

1.2.2.1有风情况(U10≥1.5m/s)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ca(mg/m3)建议按下列各式计算。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有效源高为He,平均风向轴为X轴,源强为Q(mg/s),开始非正常排放时的时间为t'

,非正常排放持续时间为T,预测时刻的时间为t。

1.有风情况(U10≥1.5m/s)

t时刻任一点(x,y,z)的浓度,以持续排放源模式为基础,乘上一个系数G1,按下式计算:

t>T

t≤T

式中F——混合层反射项;

G1——非正常排放项;

h——混合层高度;

扩散参数

各指数、系数的定值见导则附录B。

1.2.2.2小风静风(U10<

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m/s)情况,t时刻地面任何一点(x,y,0)的浓度为:

式中,u,v——分别为x,y方向的风速;

γ01、γ02——是小风静风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按导则附录B选取,σx=σy=γ01(t-t'

),σz=γ02(t-t'

)。

非地面点时,按He=He-z进行计算。

1.2.3单源扩散的地面轴线最大浓度

对于有风正常排放点源扩散模式,其地面浓度cm(mg/3)及其距排气简的距离Xm(m),建议按下式计算:

此解析式仅用于有风(U10>

=1.5m/s)的高斯持续排放点源,并且要求稳定度较不稳定、混合层反射可忽略等条件,其计算结果Xm必须在扩散参数系数y1、y2和指数a1、a2的应用范围之内。

例如,以1000m范围内的扩散参数计算系数和指数计算得Xm=3000m,则结果是不可靠的。

由于解析式应用范围有限,应用条件较苛刻,实际计算中常用数值法。

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可使用分段逼近法求最大落地浓度。

该原理是:

将最大浓度可能的出现范围,如下风向[0,1000000]m,分成10段共11个点位,每点求一浓度,再以最大浓度点位左、右两点位作为新的计算范围起、止点,再分10段,如此循环计算,直到每段长度小于要求的精度(如0.01m)。

一般计算几十次即可得到结果。

这种方法算法很简单,无须求函数导数,同时灵活性极强,因为对每一个点求浓度的时候,可以按调用任意模式按任意方法计算。

因此,这一方法可用于有风、小风静风、面源体源的点源修正法和非正常排放等所有单源模式的求最大浓度值。

1.2.4对源强和有效源高的修正

1.2.4.1地形对烟羽的影响

Hc=Hm—u[θ/(gdθ/dz)]1/2

式中Hm——孤立山体高度,m;

Hc——临界高度,m;

θ——z高度处大气位温,K;

dθ/dz——z高度处位温梯度,K/m;

u——平均风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1.2.4.2热浮力对烟羽的修正

1.混合层顶穿透问题

高架源热浮力烟羽对混合层并非只有“完全穿透”和“完全不穿透”两种情况,还须考虑到“部分穿透”问题。

定义P为穿透系数:

P=1.5-(h-H)/ΔH

当P≤0时,ΔH1=min[ΔH,2(h-H)/3],Q1=Q;

当P>

1时,ΔH1=h-H,Q1=0;

当0<

P<

1时,ΔH1=(2/3+P/3)(h-H),Q1=Q(1-P)

式中,Q1,ΔH1——分别为修正后的源强和抬升高度;

h——混合层高度。

2.风向切变和热浮力问题

高浮力烟羽在z方向受风向切变及热浮力的影响可按下式对σy和σz进行修正:

σ2yc=σ2y+(ΔH/3.5)2+(0.03Δα2x2)

σ2zc=σ2z+(ΔH/3.5)2

式中,σyc、σzc——分别为修正后y、z方向的扩散参数;

(ΔH/3.5)2——热浮力修正项;

(0.03Δα2x2)——风向切变修正项。

Δα按下表确定:

表风向切变修正参数Δα/ΔZ(度/m)

稳定度

A

B

C

D

E

F

Δα/ΔZ

0.005

0.010

0.015

0.020

0.025

0.035

1.2.4.3干沉积修正

1.干沉积的含义

在重力、湍流扩散、分子扩散、静电引力以及其他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大气中的颗粒物或某些气体随时会被地表(土壤、植物、水体)滞留或吸收,使这些物质连续不断地从大气向地表作质量转移,从而减少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通常,把这一与降水作用无关的质量转移过程,称之为干沉积。

在对中距离大气污染物输送的研究中发现,差不多一半以上的质量转移是干沉积过程引起的。

为些,对一些物理、化学特性和空气相差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例如颗粒物),或者对于输送距离比较远的高架源的浓度预测,都应当考虑其干沉积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干沉积扩散模式。

2.源亏损模式

源亏损模式主要用于粒径小于10μm易产生沉积的颗粒物或气体。

假定因各种机理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向地面的沉积通量W[mg/(s·

m2)]由下式表示:

W=VdC..........................................(4.9-79)

式中Vd——沉积速度,m/s;

C——大气污染物地面浓度,常取自距地面1m高度处。

大气污染物自烟囱出口排出后,其初始源强Q(0)因沉积作用将随下风距离逐渐减弱(亏损)。

根据式(4.9-79)可导出亏损后的源强Q(x);

因为将W从-∞到∞对y积分恰是—dQ(x)/dx,再对x积分则可得

由式(4.9-80)可见,问题的关键是给出沉积速度Vd。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为求得Vd,在实验或模式化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对于SO2,Hanna曾推荐如下Vd(cm/s)的野外实验值:

高约1m的庄稼地、城市、水面为0.7;

高0.1m的草地为0.5;

酸性土壤为0.4(干)或0.6(湿);

石灰质土壤为0.8;

干积雪为0.1。

在模式化方面,通常是把沉积速度和电流类比,假定沉积速度与各种阻力的总和成反比。

上式可用数值积分计算。

采用1小时取样时间的国标扩散参数计算结果表明,D稳定度时亏损最明显,不稳定或更稳定时亏损依次减少。

设He=100m,Q(0)为100,Vd为0.007m/s,U为3m/s,则在10000m处Q为下表所示:

B-C

C-D

D-E

Q(10km)

99.08

96.27

95.17

93.93

92.21

91.90

92.81

94.76

98.86

一般来说,3000m以内的扩散源亏损小于1%,可以忽略不计。

3.部分反射(斜烟羽)

部分反射模式主要用于粒径大于10μm的气载颗粒物。

因为这种污染物有明显的沉降作用,其烟羽重心是是逐渐降低的,此外,地面只能反射一部分的污染物。

对某一粒径的颗粒污染物,对He和Q进行以下调整后,再按相应气态物模式计算:

He(x)=He(0)-Vgx/u。

Q(x)=Q(0)(1+α)/2

式中α——颗粒物的地面反射系数(参阅下表);

Vg——颗粒物沉降速度,用STOCKS公式计算:

d、ρ——分别为颗粒物的直径和密度;

g——重力加速度;

μ——空气粘性系数。

表地面反射系数α

粒径范围/μm

15~30

31~47

60

76~100

平均粒径/μm

22

38

50

85

反射系数α

0.8

0.5

0.3

1.2.4.4湿沉积修正

湿沉积系指大气污染物因降水而减少其在空气中浓度的过程。

严格地讲,湿沉积分云中和云下两种清除机制。

在工程应用中,常把这两种机制合起来考虑。

假设大气污染物的初始源强Q(0)因降水随下风距离x成指数衰减,则

Q(x)=Q(0)exp(—Λx/u)

式中x——接受点的下风距离;

u——烟囱出口处的风速;

Λ——清除系数,S-1。

令J为降水强度(mm/h),根据实验定测量结果,对于SO2

Λ=1.7×

10-4J0.6

1.2.4.5化学迁移的修正

化学迁移的修正,在工程应用上与湿沉积类似,可令修正后的源强Q(x)等于初始源强Q(0)乘以修正因子fc。

式中Tc——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常数;

其他符号同前。

如果定义fc=1/2所对应的时间为该大气污染物的半衰期td,将其代入式(44.9-85),可得:

对于城市尺度,SO2的td≈4小时;

长距离输送SO2的td典型值为4天。

1.3面源(体源)的点源修正算法

把面源的排放当作一个位于其几何中心的点源的排放,对扩散参数适当修正后,采用点源模式直接计算,用以近似代表该面源的扩散。

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有风条件(U10≥1.5m/s)。

在小风静风的条件下,面源扩散如何计算,尚未有定论,这里暂按小风静风的点源方法计算。

如果测点位于面源(体源)之外,这种近似算法较为准确,但如果测点在面源内部,则计算结果就很不理想。

比如,在有风时,位于面源几何中心上风向各点(仍处于面源内部),按这种近似算法浓度应是0,实际不然。

此外,这种算法不能反映面源的形状。

这些都是点源修正算法的不足之外。

有风条件下,对于面源或体源内部的预测点,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

,x为测点离面源上风边界的距离。

这种方法使得在有风时,面源内任意一点均有浓度。

①面源。

采用直接修正法。

如果面源的面积较小(S≤1km2),面源外的Cs可按点源扩散模式计算,只是应附加一个初始扰动。

这一初始扰动使烟羽在x=0就有一个和面源横向宽度相等的横向尺度,以及和面源高度相等的垂直向尺度。

注意到烟羽的半宽度等于2.15σy或2.15σz,则修正后的σy和σz分别为:

式中x——自接受点至面源中心点的距离;

ay——面源在y方向的长度;

H——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

②体源

当无组织排放源为体源时,地面浓度可按点源直接修正法计算;

令αy、αz分别表示体源在y和z方向的边长,则修正后的σy和σz分别为:

x——自接受点至面源中心点的距离。

如果面源或体源为非正常排放源,可按上述修正后,采用相应的非正常排放点源模式。

但当风速U10<

1.5m/s时,对于体源,可用在实际的时刻t中加一个初始时间t0的方法进行修正:

式中,ax、ay、az分别为体源在平均风向(x)、横向(y)、垂直方向(z)的边长。

1.4面源(体源)的数值积分算法

将面源(体源)分成一系列微小面源(dL×

dW),分别以点源代替这些微源,再用相应点源模式计算每一个微源对预测点的影响,再叠加所有微源在测点的浓度。

这种算法思维直接明了,算法准确,但无法用手工完成,以前计算机速度太慢也不现实,而现在的PC机的计算速度已经允许采用二次积分方法来实现这一算法,同时控制较高的精度。

设面源Ω是一封闭的区间,坐标系是以风向为正X轴,几何中心为原点,其几何中心坐标为(0,0)。

预测点在下风向X,横风向为Y,测点坐标(X,Y)。

对Ω内的任意一个点(x,y),设其代表一个面积为dx×

dy的微源,则该微源对预测点的浓度贡献为:

C(X,Y)(x,y)=Qdxdyf(X-x,Y-y)

式中,Q是面源单位面积的源强[mg/(s.m2)],Qdxdy为微元的源强(mg/s)。

f()为点源计算公式,与风速、排放是否连续、稳定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整个面源对(X,Y)的浓度等于Ω内所有点对(X,Y)浓度的叠加值,用积分式表示为:

f(X-x,Y-y)代表了面源中点x,y对测点(X,Y)的点源计算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是有风模式,也可以是小风静风模式;

可以是正常持续排放模式,也可是非正常排放的间断源模式。

还可以对源有效高和源强进行适当修正(如干沉、湿沉、化学迁移等等),总之,可以完全运用点源计算中的公式,详细见点源章节。

因Q实际上是与位置有关的(若要考虑源衰减),因此将Q归入f()函数中,形成一个新的函数F(),则C(X,Y)的浓度为:

本软件中对上式采用变步长辛普生二重积分法进行积分,计算速度约为点源修正方法的百分之一。

如果采用PⅡ300以上处理器,这一速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若计算长期平均浓度时,一般PⅡ计算机显得太慢。

为简化求积过程和方便定义面源形状,本软件中所有面源(体源)均要求是矩形,但角度可作任意旋转。

优点:

可以准确描述面源与风向的关系,即使面源的边与风向不垂直时也能较好计算,面源内部的点也能算;

可以直接使用点源公式,小风静风时也能计算。

从理论上来说,计算结果也比一般方法准确。

缺点:

计算量很大;

要求准确定义面源位置和形状。

1.5多源叠加模式

如果需要评价的点源多于一个,计算浓度时,应将各个源对接受点浓度的贡献进行叠加。

在评价区内选一原点,以平均风的上风方为正x轴,各个源(坐标为xr,yr,0)对评价区内任一地面点(x,y)的浓度总贡献Cn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r是第r个点源对(x,y,0)点的浓度贡献,其计算公式可根据不同条件选用本章给出的有关点源模式,但是注意坐标变换,(x,y,0)代以(x-xr,y-yr)。

1.6长期平均浓度计算方法

1.6.1孤立源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当平均时间超过1小时之后,由于风向的摆动,任一风方位内的污染物浓度在横向都将趋于均匀分布。

为此,可将连续点源模式对y积分,并除以接受点所在位置的风方位宽度(或弧线长度)。

对于孤立排放源,以烟囱地面位置为原点,在某一稳定度(序号为j)和平均风速(序号为k)时,任意风向方位i的下风方x处的长期平均浓度(季、期或年均值)Cijk(x)(mg·

m-3)为:

式中n——风向方位数,一般取16(2πx/16即为x处22.5°

圆心角对应的弧长);

在可能出现的稳定度和平均风速条件下,任意风向位i的下风方x处的长期平均浓度Ci(x)(mg·

式中fijk——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

Cijk——对应于该联合频率在下风方x处有风时的浓度值,由式(4.9-35)给出;

fLijk——静风或小风时,不同风方位和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下标k只含有静风和小风两个风速段);

CLijk——对应于fLijk的静风或小风时的地面浓度。

因为静风或小风时的风脉动角本来就比较大,CLijk可直接按小风静风模式计算。

式(4.9-36)中的j和k的加总数取决于所划分的稳定度和风速段数目,j的总数不宜少于3(稳定、中性、不稳定);

有风时k的总数一般也宜少于3。

在估算每个风速段的平均风速时,由于平均风速出现在公式的分母中,因而平均风速应等于单次风速倒数的平均值倒数。

其表达式为:

式中ui——第i个风速值;

N——总个数。

1.6.2多源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如果评价区的烟囱多于一个,则任一接受点(x,y)的长期平均浓度为:

式中Crijk、CLrijk——分别是在接受点上风方对应于fijk和fLijk联合频率的第r个源对接收点的浓度贡献。

Crijk、CLrijk的公式形式分别和Cijk、CLijk相同(参阅4.9.6.1),但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转换到以接受点为原点,i风方位为正x轴的新坐标系后,再应用Cijk或CLijk公式。

1点源扩散模式

1.1持续排放源

1.1.1有风模式(U10≥1.5m/s)

1.1.2小风静风模式(U10<

1.2非正常排放源

1.2.1有风情况(U10≥1.5m/s)

1.2.2小风静风(U10<

1.3单源扩散的地面轴线最大浓度

1.4对源强和有效源高的修正

1.4.1地形对烟羽的影响

1.4.2热浮力对烟羽的修正

1.4.3干沉积修正

1.4.4湿沉积修正

1.4.5化学迁移的修正

2面源(体源)的点源修正算法

3面源(体源)的数值积分算法

4多源叠加模式

5长期平均浓度计算方法

5.1孤立源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5.2多源长期平均浓度公式

2点源扩散模式

2.1持续排放源

2.1.1有风模式(U10≥1.5m/s)

因此,连续排放源的扩散模式可以通过将瞬时单烟团模式对to从--∞到t积分后求得。

都是x的函数,将对to的积分变换为对(x--uT)/σx的积分,可得最基本的烟羽扩散模式:

用像源法,假想地平线为一镜面,在其下方有一与真实源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