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8672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文档格式.docx

六、国外对网络成瘾标准的界定(以美国为例)

  1.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

  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

  8.花许多钱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

  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

八、国内对网络成瘾标准的界定: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只有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的时间比预定的时间长;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惟一方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7.因迷恋因特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因为长时间迷恋因特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如:

昼夜颠倒、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九、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网络伤害课题调研报告》表明,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以上的占37.0%。

青少年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约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的2.3倍。

22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到52.5%,网游在中小学生的应用中排列第三位,成了中小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

69.4%的青少年靠网络“减压”或“发泄情感”。

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

全国3.8亿网民中青少年占7成,其中网络成瘾者占了0.5%,约有1300多万。

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的分析

(一)外因

外因仅是被动因素,属表因,是形成网瘾的诱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包括家庭环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应试教育的后果之一;

学校对网瘾问题的不重视,没有有效的疏导手段;

3、社会方面的原因:

包括网吧的出现,网络游戏的流行、同学之间的攀比从众等。

  

(二)内因  

内因是主导因素,属本因,是导致网瘾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等。

十一、不同角度看问题

社会工作理论角度: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论:

因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关系的需求。

在有压力的情境下,这种关心、照顾与亲密的互动关系,被称为“支持”。

理论中所设及个人维系其社会认同的关系的各个网络分支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专业人士等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所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不健全有关,例如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朋友的善意劝导,社会服务机构方面的心理疏导等环节都没有达到社会支持网络所应该有的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的网络之中、介入有压力的情境和反应之间减少及预防危机的发生、导入处理压力的经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减少压力所产生的影响等功能。

心理学理论角度:

这里我们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我实现”,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

因而青少年需要从外界得到相应的爱与尊重,而许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家里感受不到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此造成他们自我认同感降低。

所以很多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他们的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重要关联。

社会学理论角度:

根据角色理论,青少年在社会舞台上会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以表现自己期望表现的角色,即理想角色,但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因为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等原因均可能导致角色扮演失败,而许多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也是与其在生活中对子女、学生、朋友等角色的扮演中遇到问题有紧密联系。

犯罪学理论角度:

另外针对一些因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发的犯罪问题我们从犯罪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从犯罪的社会原因方面入手。

社会原因主要论述教育、家庭因素,因为学校教育的欠缺,如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学业成绩好坏为标准,只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人格的养成。

再看家庭因素方面,由于家庭结构、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尤其是家庭意识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其犯罪的外因。

十二、热点问题

(一)快救救我的儿子吧,他一犯了网瘾就像换了个人,连父母都打!

”10月29日,家住城阳区红岛街道的张女士向本报求助。

据张女士介绍,她的儿子今年16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迷恋上网,到初二下学期就辍学了。

“儿子的网瘾非常大,如果不给钱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持刀威胁我们,还打破过他父亲的头。

”张女士希望能有人帮助儿子戒掉网瘾,她不想儿子的一生就这么毁了。

心康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校长王辉认为,网瘾孩子的环境大都是缺乏爱和温暖的,在学习、生活中有挫败感,所以才躲避这个世界,到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找满足。

王辉认为,把网瘾孩子关起来强制戒网瘾并不可取。

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感觉到现实生活中有爱,有温暖。

“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父母想要拯救孩子,就要付出耐心和爱心,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通过心灵沟通,借助心理治疗,慢慢引导孩子走出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

(人本主义理论)

(二)10月26日讯(见习记者何慧蓉)15岁少年沉迷上网,3年来三番两次偷拿家里东西变卖。

无奈的父母用尽各种办法,父亲甚至辞职在家守着孩子,却还是未能阻止少年前往网吧的脚步。

面对父母的劝解,少年很是挣扎,没法控制自己网瘾的他甚至企图用自杀来解脱。

看着心怀愧疚的孩子在网海中苦苦挣扎,父母苦恼不堪。

谁能帮帮孩子走出网瘾的折磨,还这个家以安宁?

无奈之下,孩子的父母向本报求助。

为了儿子上网的事,黎女士和丈夫已经苦恼了整整3年。

儿子上初中以后,就开始放学后很晚回家,整天泡在网吧上网。

“他总是说家里的网速不快,我们又限制时间,他上得不尽兴。

”黎女士说,因为这样的原因,孩子总是喜欢到外面上网。

儿子第一次偷家里的东西的时候,黎女士很吃惊,也很心痛。

那是在儿子念初二第一学期的时候,他竟然因为没钱上网而开始偷钱。

一次次的原谅,不但没让儿子回头,反而让他更加肆无忌惮。

拿了家里的2000元钱消失了整整两个星期,偷卖家里的5部手机,拿走价值6000元的项链,再到先后将家里价值4700元和7600元的两台电脑变卖,一次比一次更加过分的行径,让黎女士和丈夫更加担心:

这样下去,会不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为了控制儿子的网瘾,黎女士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丈夫辞职在家,接送孩子上下学,看住孩子。

这样的措施让孩子收敛了一段时间,可是前段时间孩子以自己长大了,需要自由为由,要求父母不要管他那么严,不要再接他上下学。

禁不住孩子的坚持,黎女士和丈夫只能同意不再接送孩子。

而从这时开始,他们又得时不时开始整夜整夜地寻找夜不归宿的孩子。

少年控制不住网瘾

称对不起父母欲求解脱

25日,黎女士的丈夫从网吧找回正在上网的儿子。

回到家后,儿子主动跟他们认了错:

“对不起,我不该这么做,我知道错了。

”低头认错的儿子说自己很痛苦,他很内疚,很想学好,但就是戒不了网瘾。

儿子说每次同学一打电话过来,他就忍不住拿家里的东西去换钱。

说完这些话,儿子开始给他们写信。

黎女士说儿子写的信类似于遗书,在信里,他写自己的经不住网瘾的诱惑,才会一次又一次地犯错。

然后,写完信的儿子从厨房拿出一把刀,搁在脖子上企图自杀。

“他说自己心里很难过,想自杀解脱。

”看到拿着刀的儿子,黎女士和丈夫几乎吓晕了,镇定下来后,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劝说。

劝了好久,儿子才放下自己手里的刀子。

看着内疚的儿子,黎女士和丈夫不敢太过激烈地指责他。

儿子本来是个听话、好学的孩子,家里现在还放着儿子以前拿的各种奖杯和奖品。

看着贴在墙上的儿子的奖状和家里的奖品,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回以前那个听话懂事的儿子,还这个家以安宁。

苦恼父母为儿求助:

谁能救他摆脱网魔?

这3年来,为了帮儿子戒除网瘾,黎女士和丈夫用尽了各种办法。

青少年心理辅导书也买了,80元钱一小时的心理医生也看过了。

但因为家庭条件限制,黎女士没办法时常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黎女士是广东人,丈夫则是海南农村人,一家人在海口都是租房子为生。

如今,丈夫辞职在家,一家四口就靠黎女士的工资生活。

为了帮孩子戒除网瘾,黎女士和丈夫经常看心理辅导书、上网查询青春期的资料。

因为儿子是老大,担心自己没有教育经验的他们也经常跟其他的朋友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一直没有什么效果。

“他喜欢吹萨克斯和游泳,我们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希望能够转移他的注意力。

”黎女士说起他们为儿子所做的种种努力,她表示自己和丈夫真的尽力了。

努力了3年,黎女士还是未能让孩子远离网瘾。

她不明白的是,儿子还未满18岁,现在海南网吧实行实名登记,为什么儿子还是能找到网吧上网呢?

而儿子的网瘾,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戒除呢?

如今,她只能寄希望于热心读者,希望好心市民能给她一点好的建议。

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犯罪学理论)

(本文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全国所谓的戒网瘾机构95%以上和杨永信的模式类似……让他们违心地屈打成招戒网瘾。

这是暴利加暴力的戒网瘾方式,我一再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干预和管理。

”陶宏开在微博互动时回答网友说道。

这也正体现出我国当年戒网瘾机构的混乱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一学生莫安(化名)两年前曾接受强制戒网瘾治疗,住院5个多月,接受电针治疗64次,花费6万元,不但没有效果,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甚至有:

“父母为什么这样,让我在广州受那么多罪,甚至恨不得拿刀杀了爸妈”的想法。

在一系列的悲剧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网瘾学校到底是拯救还是摧残?

  戒网瘾学校铁窗内的淫威

  网瘾学校的混乱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从广西南宁网瘾少年小邓在被送入戒网瘾学校十几个小时后年轻的生命就凋落了,吃药和电击作为网瘾学校最常用的手段,虽然在09年就被文化部取消掉,但在面对利益熏心的戒网瘾学校,手段或许更重要,只要把你训的小绵羊一样才能从那些爱子女心切的父母那些掏的更多的钱,而在那个封闭环境里孩子所面对的更多是陌生无情且冰冷的世界,且畏惧淫威不得不做出的明智之举。

  “电疗”被很多戒网瘾孩子形容为“里面的王牌杀手”。

两边太阳穴、双手虎口分别被插进电针,其强度也取决于医生或教官的心情。

电力最强的时候,人会整个绷直,进入眩晕状态,那是莫安从没有经历过的“痛”。

每次电击完,被电的人都要口吐白沫。

  雕刻在心上的疤

  很多孩子因在戒网瘾机构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严重的错误留下悔恨的泪水成功的逃离那个被他们称之人间地狱的地方,但出来后父母也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改变,或许变本加厉,这种近似报复的心理让父母更加的无奈,不和自己的父母说一句话,甚至开始对自己的父母怀有敌意,仇视自己的父母把父母当敌人一样对待,一个孩子从强制戒网瘾医院回来,很平静地对父母说:

“以后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你们痛苦。

”这些是很多父母意想不到的,完全背离他们的初衷。

刻在这些孩子心里的伤害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修复,甚至最后不一定能完全修复。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儿子本来很优秀,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竟然落到被退学的地步。

昨天下午,市民郑先生致电市民援助中心本报值班室求助。

他朋友的孩子过几天就退学回家了,可网瘾仍然很大,孩子的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患有网瘾的孩子小明(化名)今年22岁,金华一中毕业后考进重庆大学。

但他在大一下学期渐渐迷上了网络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这个事情,学校给过他警告处分,家长也不知道劝了多少回。

可是孩子不听。

”郑先生说,因为沉迷网游不去上课,很多专业考试都没有通过,大二时被学校留级处理。

之后父母很着急,也询问过不少老师和专家,想过不少办法,但都不见效。

今年,小明念大学三年级,因为网瘾问题被学校下了最后通牒,勒令退学。

就此问题,记者咨询了金华第二医院心理专家黄恩。

黄恩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进行过课题研究,他希望家长能更加关注孩子形成网瘾的深层次原因。

很多时候家长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瘾本身,指责孩子,其实更应该关注孩子形成网瘾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黄恩说:

“研究表明,很多网瘾孩子的精神状态评估结果有抑郁症的倾向与可能,有的则有冲动控制障碍。

因此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上网,而应该帮忙他们找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慢慢脱离网瘾。

”(倪寒霞)

2010年10月24日上午,儒家经济文化网同CCTV商界中国﹑人民日报“大地时政周刊”湖北记者站、大洋网、大河网“大河评论”、中国县域新闻网、海南网、橙网、中国新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四川光华学院邀请到了海峡教育网执行编辑蔡新宇先生做客中国精神媒体系列群、新闻事件讨论系列群,就“关注中国青少年健康,戒除青少年网瘾”话题同群里上千家媒体的朋友进行探讨。

  在整个访谈过程访谈中,各个参与人员都就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现状、症结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从而令大家都对青少年网瘾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中,蔡新宇先生首先解释了他所理解的网瘾概念,即陶然教授提出的“网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和躯体症状。

”蔡新宇先生认为,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个小时就算是网瘾”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而针对社会上有人打着戒除网瘾的旗号来贩卖“戒网瘾药”或者是开办无证的“私人戒除青少年网瘾学校”骗取家长钱财的行为,蔡新宇先生明确指出:

“如果在我国还无法出台鉴定网瘾的科学标准,并且无法对这些治疗网瘾的学校进行相关的管理的话,应该予以取缔。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父母们往往因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缺乏关爱、不受重视就导致更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往往并不能将他们拉出网络的深渊,反而将他们越推越远。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责任不仅在互联网,还在于青少年家长。

这也就提醒了广大青少年的家长:

对孩子负责,不仅仅在于给他们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还要关心、呵护青少年的心灵,从而使其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十二、问题分析思路

今天我们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对课题进行分析:

十三、案例分析

案例:

服务对象(以下称案主)林杰,13岁,A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聪明,但学习成绩一直平平,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父亲是某局正处级干部,母亲从事服装生意,均无暇管教,委托保姆全权照顾。

初一下学期,林杰迷上了网络,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并为此屡遭父母毒打,林杰的逆反心理不断加剧,多次和父母发生言语上的冲突。

据班主任反映,林杰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

父母曾先后聘请医学、教育界人士进行治疗,但效果均不明显。

林杰说就是“只要一不高兴,我就去上网,然后就可以解脱了!

”这里的不高兴包括学习上的苦闷、与同学发生别扭、与父母的争吵等等。

根据以上个案简况可以总结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会涉及到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同的青少年网瘾问题,原因也各有不同。

因此,对于每个研究对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本案案主林杰在

在家里感受不到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自身的价值认识又存在偏差,如此造成他自我认同感降低而形成了网瘾。

其中在家庭方面更是影响深刻,因为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父母急于求成或者求胜心切,对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

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其逆反心理不断加剧,最后使得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逐渐丧失。

在案例中当问及林杰对其父母的评价时,

林杰:

怎么说呢,不好说,他们太忙,只会给我钱,从来不指导我学习,还希望我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你不知道,班里很多同学都是爸爸妈妈亲自指导,他们有人管,成绩当然好了。

我爸我妈要是管我,我肯定也是前几名。

你肯定早就知道了,我爸有时还打我,我有点恨他,但是又怕。

他越是打我,我就越不服他,就越不想学习,只好去上网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在林杰网络成瘾问题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亲手把孩子送入了网络的虎口。

显然,长期缺乏正确的引导,父母对林杰自身价值需求的了解却缺乏,直接造成林杰缺乏一定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而屡屡暴打又进一步加剧了逆反和背叛心理,以至于其甚至极端地认为“父母是可有可无的人”、“一回家就像作噩梦一样”等等。

当前,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很多家长盲目排斥网络,或多或少地对网络有着非理性的看法,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而会更加激发他们去接近网络。

当问及最初是怎么知道和学会上网的?

林杰回答:

那还不容易?

电视、报纸都铺天盖地地介绍:

网络多好、多方便啊,带给大家多少好处啊,还有很多同学在班里炫耀自己是网络高手。

你要是不动心才怪,反正我们班很多同学第一次都是别人带去上网的。

另外,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

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

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从林杰自身角度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

采访中发现林杰意识朦胧,动机单纯,语气也颇为谨慎。

根据采访判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林杰存在学习障碍。

在没迷上网络之前,林杰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但是没有明显的提升,后来自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学习的动力,而接触网络以后所带来的满足感使其难以控制自我。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林杰之所以“网络成瘾”不是某种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有自身的、家庭的,也有学校的、社会的。

因而其解决方式需要全面统筹,也即逐一介入,否则很难彻底治疗。

例如,即使家庭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不良的社会因素仍在兴风作浪,基于他自身的价值认知,那么他的网瘾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

反之也是如此。

十四、

一般的说,分析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以上初步分析,以及以往传统治疗网瘾的方法的对比后,我们制定出一套治疗服务方案:

在与林杰建立专业关系并获取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为其提供各种青春期问题辅导和咨询,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同时协助林杰营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林杰的全面、健康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以平等、接纳的原则,与案主进行沟通,建立专业关系,切入点可选取其兴趣(比如网络),逐步取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

这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基础,也是突破口。

其次,在获得案主的接纳和认可以后,就需要进一步全面了解其思想观念、心理和情绪问题,比如对父母的真实看法,有哪些心理需求、情绪上的变化等等。

这是制定针对性目标和改变计划的必要基础。

然后,通过深入的沟通,采取多种方法纠正案主错误的价值观念、不当的心理等,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最后主动愿意戒除网瘾。

在了解案主的现实需求的同时,也还需要介入父母,了解他们的观念和心理,并且使其逐步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正确地引导和关爱。

使父母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及时改变了原有的观念,愿意主动配合治疗工作。

尤为重要的是,针对案主的各种治疗计划需要其父母的大力配合和监督,因为原则上说他们是和案主最亲近的人,条件最为充分。

再次,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征得案主同意的前提下,协助制定改变计划,比如业余生活计划、学习计划、上网时间控制计划等,并且在家长的配合下,监督实施。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对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针对案主的实际情况,笔者为其制订了以下计划和具体内容。

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成熟,他们对独立的诉求和渴望日益强烈,希望自己被看作是成年人,但却又不具备独自承受压力和决策的能力。

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迷茫、束手无策,或者选择逃避,并会不断地尝试通过其它途径去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而虚拟的网络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因而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病理障碍。

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策划一些情景模拟演练活动,目的是改变青少年对家庭和社会的看法,逐步增强责任感。

2.提供学习辅导

不可否认,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升学、考试等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而一旦学习上遇到障碍,就极有可能造成情绪和行为失控,学习态度骤然改变。

因此,需要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林杰成绩一直平平的因素实质上还是归咎于学习方法不当,尤其是,缺乏父母的引导,并且很少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为此,在提供心理辅导的同时,还经常要为其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3.提供人际交往辅导

自身性格内向,加上成绩一般,使得林杰与同学和同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至于除了几个“铁哥们”以外,很少与其他人交往,而正是这几个“铁哥们”引导林杰开始上网的,直至成瘾。

对于这一点,应与校方联系,尝试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鼓励林杰加入了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比如书画社、足球拉拉队等等,通过适时的引导,协助其克服人际心理障碍。

4.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5.积极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不难看出,以上几个方面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个体进行的各种辅导,无疑有利于增强案主的自身能力。

而正如前文所述,青少年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