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411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0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第四节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80

第五节鄱阳湖流域林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83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85

第一节投资估算85

第二节效益分析87

第七章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保障措施90

第一节切实强化组织管理90

第二节加强政策法规保障92

第三节深化林权制度改革96

第四节建立稳定投资机制98

第五节强化科技支撑能力100

第六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101

附表1环湖区域及五大流域生态林业空间发展格局104

附表2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重点工程117

前言

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立足鄱阳湖,面向全流域,保护一湖清水,建设和谐家园,治山治水治湖治贫统筹兼顾,力争2020年,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大湖流域开发的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并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了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与目标。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林业发展,提高生态建设水平,保障林产品有效供给,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生态基础。

发展生态林业,保护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构建鄱阳湖流域生态格局、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发达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林业厅负责编制《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确定目标与任务,为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奠定基础。

鄱阳湖流域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江西境内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水系年径流量1419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的14.5%。

因此,在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中,规划范围包括江西全省。

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2012年为基本规划期,远期规划到2020年。

第一章森林资源特征和生态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森林资源特征与林业发展现状

温暖湿润的气候,为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育与保存着多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

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林业既是江西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近10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了大规模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经济持续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森林资源特征

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5万公顷。

其中:

林业用地面积1062.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7%;

非林业用地面积60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

全省有林地面积871.7万公顷,其中乔木林面积789.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0.5%;

竹林面积82.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5%,活立竹总株数150148万株。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

居全国前列。

从面积来看,乔木林优势树种包括马尾松、国外松、杉木等。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35357.2万立方米,94.0%分布在乔木林中,其中马尾松和杉木蓄积占64.5%。

二.林业生态体系增强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安全

在1994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基础上,江西省通过退耕还林、长(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绿色通道建设、平原林业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提供了更强保障。

1.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经过全省上下的多年努力,江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40.30%提高到2007年的60.05%,增长近20个百分点。

2.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全省已建立15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8个,县级130个,总面积10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

已建立森林公园99处,其中国家级36处,省级63处,总面积达44.1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

此外,已建立鄱阳湖和东江源2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试点区。

3.土地沙化得到控制:

据2004年的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与1999年的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相比,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已减少14899.5公顷,沙化土地行政单位已减少1个区29个乡(镇、场)。

4.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2001年,江西被列入全国11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之一,试点面积1900万亩。

目前,全省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5100万亩,其中重点公益林3062.47万亩,省级公益林2037.53万亩,补偿标准提高到8元/亩。

此外,部分市、县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三.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林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并已初步形成六大林业产业,即商品林培植业、以毛竹为主的竹产业、以油茶为代表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苗木花卉业、森林旅游业和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涌现了一批中(高)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竹地板、竹胶板、木雕、活性炭、茶油等产品加工企业,萍乡苗木花卉、赣南脐橙及婺源的森林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

2007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610亿元。

在加快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丰产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业建设项目,全省已建立各类商品林业基地达400多万公顷。

2.林业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2/3的人口在山区农村,2/3的县(市、区)是重点林业县,全省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拥有林地5亩。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江西山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

2007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比2006年增长14.3%,其中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594.7元,比2006年增长20.3%,林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

四.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2004年8月,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截止目前,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共明晰了1.48亿亩林地的产权,林权证发证率97.7%。

集体林地确权面积1.27亿亩,其中落实到户的自留山2312万亩,家庭承包山8083万亩,集体林分山到户率81.6%。

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全省有38个县(市)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22个县(市、区)正在建设中;

交易山林3598宗、面积65.29万亩,交易金额11.1亿元。

这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激活了生产要素,加快了造林育林进程。

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山林的利润空间明显加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全省荒山流转价格由改革前的年均每亩17元提高到50多元。

改革后的3年,江西省每年完成造林都在320万亩以上,其中2007年达到352.4万亩,创近10年来的新高,且社会造林比重达83.3%。

2.增加了农民收入,搭建了百姓创业平台。

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

通过减免税费、政策性让利和发展林业产业,加上改革拉动木竹价格上涨和林地林木升值,使得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据江西省统计局调查,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490.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增长36.6%。

36个山林资源丰富的重点林业县,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普遍增长了500元以上。

3.促进了森林保护,强化了生态建设。

分山到户后,农民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看作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林权制度改革后,江西森林案件发生数量连年下降,2006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63.4%和76.8%。

4.维护了林区稳定,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山林权属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这次改革中,江西各地充分发挥民间调解机制的作用,对历史遗留的6.66万起山林权属纠纷进行了全面调处,目前已完成6.41万起,涉及纠纷面积512.2万亩,纠纷调处率达96.2%。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

5.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改革,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职责进一步廓清,履行职责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执法、管理、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加强。

林业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全省林业行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彻底结束了林业部门长期靠规费供养的历史,各级林业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和履职方式转到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五.林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

1.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建国以来,全省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400多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60项。

已颁布林业行业地方标准2项,建立省级林木种子监督检验站1个、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2个、高等林业院校2所。

省、市、县均设有林业科技推广机构。

2.林业执法机构日益完善:

全省已基本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法制机构体系。

省林业厅机关设立了政策法规处、林政资源管理处,成立了独立的省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木材流通监督管理局、林业工作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等林业执法机构;

各市、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全省共建立406个森林公安机构、103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209个木材检查站、926个乡镇林业工作站。

3.林木种苗建设得到提升:

1998年起江西省开始实施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到目前已启动实施项目54个,其中苗圃项目19处,面积560公顷;

种苗示范基地1处,面积149.6公顷;

良种繁育中心1处,面积123.3公顷;

良种基地11处,面积1121.8公顷;

采种基地22处,面积6202.9公顷。

4.森林防火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省设立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机构119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107个;

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107支;

组建森林防火护林协会30668个,参加农户707160户。

建有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10个,其中6个国家级森林防火储备库。

建立了森林防火超短波无线通讯专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林火联网实时监控。

5.森林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全省已建成林业有害生物联防区3个,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综合防治体系。

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森防检疫站108个,设立了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6个、省级重点测报点67个、市级系统测报点110个,一般测报点2792个。

6.林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省政务网构建省、市、县三级联网的主干网,实现全省林业部门的互联互通,涉及省厅中心、11个市林业局、95个县林业局和18个部分直属单位共计125个点。

以省级中心机房数据大集中的存储模式确保数据安全和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节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西林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森林质量低和生态功能不强、林产业规模小和资源利用效益低、平原林业资源少等问题,不能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障的需要和林业生态发展要求。

一.森林质量不高,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江西省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大,全省林分平均郁闭度不到0.5;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分每亩平均活立木蓄积量2.8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7%;

从树种结构来看,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比重小,针叶林占75.8%,阔叶林仅占24.2%;

从龄组结构来看,幼中龄林多,成熟林少,幼中龄林占87.7%,近、成、过熟林仅占12.3%。

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1.土壤保持功能较弱:

与江西省应具有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相比,针叶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明显较弱,“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形象描述了高覆盖率和低功能之间矛盾。

据2000年遥感调查,江西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3472.19平方公里,占遥感调查总面积的20.03%。

2.水源涵养功能不强:

较幼中龄林和人工针叶林相比,成熟林和江西省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强。

而目前江西省幼中龄林和人工针叶林多,且低产林和稀疏残次林比重大,致使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不强。

3.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差:

森林的过度利用和湿地的开发,导致野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物种丰富的天然常绿阔叶林被人工针叶林所替代,目前75%以上的森林为针叶林,且大多为人工针叶林。

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差。

4.森林病虫害危害增加:

由于针叶林面积大,江西是全国森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300万亩左右,对生态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成为生态建设最薄弱环节

江西森林分布不均衡,人口少的山区绿化程度高,人口稠密的21个平原和半平原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6.2%,最低的县还不到4%,绿化水平非常低,与全面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平原绿化总量小:

江西平原绿化建设总量仅相当于山东的21.6%、河北的31.9%、河南的41.8%、安徽的41.4%和江苏的42.9%,与平原绿化发达省份差距很大。

2.城镇绿化档次不高:

老城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城市外围生态防护圈薄弱,绿地布局不合理的情况突出。

城镇绿化水平品位低,总体绿化水平与上海、江苏等地相比差距很大。

3.乡村绿化水平低:

全省农田林网建设面不广,树种单一,经济效益差,群众积极性不高。

全省村庄绿化率不足10%,个别县市乡镇绿化率只有8.1%,绿化水平不高。

4.通道绿化层次不高:

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已突破2500公里,但高速公路两侧林相不整齐,绿化档次不高。

全省县乡村道路111187公里,大部分道路尚未绿化,部分交通干线沿线林相较差,仍有部分荒山、火烧迹地没有绿化。

三.林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生态产业体系还未形成

江西林业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林业资源大省地位不太相称,与林业发达省份相比,无论是从总量看,还是从结构看,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上,林业产业存在规模小、起点低、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少,林业产业效益低,林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从2006年林业产业结构来看,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呈现出初级产业的典型特征。

林业加工企业存在“小型企业多、龙头企业少;

一般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粗放型企业多,高科技含量企业少等问题。

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和林业产业的外延没有得到有效拓展,林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生态产业体系还未形成。

对油茶、毛竹等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不够,林业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林比重小,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对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

四.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造成严重损失,灾后恢复任务艰巨

2008年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省森林受灾面积5350万亩,因灾损毁木材1200多万立方米、毛竹3亿多株,直接经济损失达112.69亿元,占全省受灾损失的37.3%,是各行各业中灾情最重、损失最大的,尤其是以林为主的山区林农今后五年将面临大幅度减收,一部分林农将出现因灾返贫。

林业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补植补造任务重。

全省5350万亩受灾林地中,280万亩需要重新造林,1220万亩需要进行补植造林,1109万亩毛竹林需要通过加强施肥、保笋育竹进行恢复,2741万亩森林需要采取严格封山育林促进自然恢复。

二是灾后重建资金匮乏。

全省灾后森林恢复需要60多亿元。

三是部分林农信心不足。

一些因灾损失较大的林农和林业大户,对发展林业感到担心,认为林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对今后三五年家庭收入来源感到非常茫然,灾后恢复森林的信心不足。

五.林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强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刚刚打破,新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林权结构分散与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产权交易与林权管理不相适应,林木采伐管理、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与林农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快配套改革步伐,尽快建立适应林业发展的新机制。

1.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加大。

林改之后,林业经营呈现多元化趋势,点多面广,进一步加大了森林资源管理难度。

各项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比如森林采伐、林权管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迫切需要建立与林改相配套的管理措施。

此外,林业执法重叠交叉、各自为政问题突出,没有建立协作机制,配合不到位,执法合力不强。

2.林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林业建设靠国家投资为主体,造成了林业投资渠道单一。

林改之后,社会投资逐渐成为林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如何引导好、规范好、发挥好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进一步健全多元化投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促进流域和谐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鄱阳湖流域主要由五大水系构成,流域是江西省的典型地理单元,但目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上游地区保护、中下游地区受益;

贫困山区人民保护、平原发达地区受益。

然而,破解这一矛盾的生态补偿机制至今尚未建立,影响区域平衡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西的进程。

4.林业科技研究推广力度不大。

全省林业科技研究基础平台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自主创新不足,科技成果储备不够。

林业科技的激励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林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真正适用型技术不多,林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5%,传统的林业生产和粗放的经营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林业人才匮乏。

林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问题突出,人才引进存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人才教育培养力度不够,加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尤为迫切。

6.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林业发展基础薄弱。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预防和防治体系尚不健全,林业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林业基础设施对林业两大体系的建设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国有林场和基层林业两站基础设施落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林场的面还比较大。

第二章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战略目标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以保障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为核心,以五大流域为依托,优化林业格局、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完善林业支撑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健康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生态保障。

二.规划原则

(1)流域统筹原则:

从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根据资源特征、立地条件、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确定流域生态林业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分区管理。

在全流域合理布局生态保护范围和林业生态产业基地。

(2)生态优先原则:

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严格保护天然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并以提高森林质量为重点,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目标提供生态保障。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发展林业经济,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提高林业经济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贡献,强化林业经济在山区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4)产业集约化原则:

在保障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潜力,以林业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构建林业资源生产、加工、综合利用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提高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机制创新原则:

完善林权改革和生态补偿政策,创新政府引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生态林业发展机制,为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保护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三.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6);

(2)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国家林业局,2006);

(3)林业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9.20通过,1998.4.29修改);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0)《江西省森林条例》(2007.3.29通过,2007.5.1实施);

(11)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4.2);

(12)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

(13)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2006.5);

(14)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5-2010年);

(1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2008.5)。

第二节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为了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的发展思路是“优化生态格局,增强生态功能,发展生态产业,保障生态安全”,提出“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两个作用、建立三个机制、实施五大工程、发展六大产业”的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为中心;

强化两个作用: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高林业资源效益,以强化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山区经济的支柱作用;

完善三个机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林权流转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

实施五大工程:

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平原林业建设工程、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发展六大产业:

毛竹产业、油茶产业、森林旅游业、工业原料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