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698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材料Word格式.docx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2)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包括现实生活中确凿的事例、历史上的典型事实、具体的统计数字、数据等。

道理论据(也可叫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义、公式、法则以及广为流传并被人们的社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3)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表述的概括性,运用道理论据要注意准确性。

论证 

(1)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2)论证方法多种多样,笼统的说有三种:

A、摆事实B、讲道理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具体的说有四种:

A、举例论证(也可叫例证法)B、道理论证(也可叫引证法)C、对比论证(可以是事实的对比,也可以是道理的对比)D、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讲道理)。

论证方法不止以上几种,但初中生只需要掌握这几种。

(3)在文中用事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

2.议论文的一般思路与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具体可分为两大类:

1.横式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2.纵式结构(层层深入式) 

3.议论文的议论方式有:

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

驳论的方法有:

驳论点、驳论据、 

驳论证。

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叙述事例富有概括力;

2.讲道理比较抽象,但也不乏形象生动;

3.语言表述具有严密性。

5.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第一步整体感知,逐段概括要点。

先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大致谈了什么内容。

然后,逐段概括要点。

具体作法是:

用一句话(一个单句或一个复句)概括一段要点。

内容简单,读后一目了然的段,可以直接概括(如有中心句的段);

内容比较复杂的段,可以先勾画重点词语,然后连词成句,适当改造一下,用来概括要点。

第二步分析结构,把握全文论点。

大致过程是:

(1)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合并同类”的方法,划分出全文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

(2)分析引论部分:

是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还是提出与中心论点有关的问题。

(3)分析本论部分:

这部分举了哪些事实,讲了(引了)哪些道理?

再归纳层次之间 

的关系:

是并列的、递进的,还是总、分、总的?

再归纳使用了哪些论方法。

(4)分析结论部分:

全文是怎样收束的?

是发出号召,再次强调论点,还是提出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

(5)在清楚了解了全文结构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明确文章的论点。

另外,读正文前审视议论文题目也是益于读懂文章的方法,这样做还可以训练联想能力、 

推断能力,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也有好处。

审题一般从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确定题目重点词语入手。

第三步揣摩语言的准确、严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语言包括:

对词语的含义要了解清楚,不能含糊;

一些指代性词语指代的意思要看明白;

要注意词语使用时的搭配和前后照应;

弄清楚一些重要句子的结构,等等。

举《怀疑与学问》中的一些语句为例:

(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2)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 

这段话语言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用语的前后照应上。

(2)句提到怀疑——发问——求解,第(3)句指出“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与上句词序照应,意义上显示逻辑关系,使表达严密。

又如第(4)句,其中“发明”、“理论”、“作风”三个词不容置换,与“科学”、“哲学”、“美术”搭配对应,准确严密。

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也使表述准确。

如第

(1)句中,“必须”与“基本”两个词的使用:

对辨伪去妄,怀疑是“必须”步骤,因为不怀疑就不可能辨伪去妄。

而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来说,怀疑则是“基本”条件,因为不怀疑,不能发现问题,新的东西难以产生,但是,不是只要有了怀疑精神,新的学说、新的发明就能产生,还需要其它条件。

这是准确表述了怀疑与创新的关系。

议论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是鲜明的,这与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的态度和所持的观点密切相关。

形式上,往往体现在句式的运用和修饰限制词语的作用上。

例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是一个肯定句,作者用“我们”和“中国人”构成复指形式,给人以强调、突出的感觉,中间传达出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子孙那种豪迈感情。

若缺少“我们”一词,成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同样是一个完整表术,但感情色彩就差多了。

阅读中要学会揣摩。

(二)议论文阅读训练题 

[1]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对文段的论点有以下四种表述,准确而简洁的一项是()(2分) 

A.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

B.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C.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 

的热忱的精神。

2.下面句子属于议论性语句的一项是()(2分) 

A.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B.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C.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D.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3.关于文段中对白求恩称呼的变化,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所以直接称“白求恩”。

B.就从事医疗工作而言,用人们的通称“白求恩医生”。

C.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则称“白求恩同志”。

D.以上三种称呼并无什么区别,只是为了突出称谓的灵活多变。

4.文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

例如工作上,白求恩__________和不少人________作对比;

在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上,白求恩__________和不少人_________作对比。

(2分) 

5.对文段对比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通过对比,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

B.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必要性。

C.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通过对比,批评党内的种种不良现象,促使党员同志改正错误。

6.将下面这个句子中的“没有一个不”改成“都”,句意是否发生变化?

表达效果跟原句比较哪个好?

请简要回答。

答:

[2] 

《谈骨气》选段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饿人拒绝人“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

“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志气的:

看你那副面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1.为了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A.嗟来之食()B.宁可() 

2.“嗟来之食”的意思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理解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

A.这个“丢”字用的好,它刻画出那个“慈善家”可恶的嘴脸。

() 

B.如果把这个“丢”字换成“端”字,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

C.故事中没这个“丢”字,很难顺理成章地表现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 

D.“这个味道”指的是“嗟来之食”的气味。

E.“这个味道”指的是那个“慈善家”傲慢的神态和语气。

F.“这个味道”是指那个“慈善家”傲慢的神态和语气带给饿人的心理感受。

4.这段文字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印证了孟子“”这句话。

[3] 

(1)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是有限的,过多地考虑享受,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还会养成拖拉懒散的作风。

(2)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但他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3)他深刻地领悟到一条真理:

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4)如果你是一个国家干部或者先进的劳动者,还得考虑到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周围的人发生影响。

(5)当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你的生活上过分突出,就容易脱离群众;

如果相互效尤,形成风气,也就会无形中浪费国家的物质财富。

(6)一个人开始学会大手大脚花钱的时候,他总是有条界线的。

这就是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

(7)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8)大手大脚花惯了,最终被自己的贪欲击溃,以致沦为罪犯。

(9)这样的事例还少吗?

1.给这一文字划分层次(直接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2.这段文字集中论述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正面论述的如第_________句,反面论述的如第_________句。

4.作者引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格言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

[4]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

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

每月1800万的军费,400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1段有两个问句。

责问者是________________,被问者是_______________。

2段中有两个数字:

1800万,400万。

它们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中两次引用了“无法劝阻”,“劝阻”的含义,前者是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

4段中两个带“呀”的句子,要分别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气。

[5]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

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论雷峰塔的倒掉》) 

1.对打波浪线的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反问这种修辞手法。

B.作者用“塔”来比拟以法海为首的封建势力。

C.作者表达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被压迫人民一定会得到解放的信念。

D.这句话使全文的中心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2.选出对“活该”这一句分析正确的项(多项选择)。

A.“活该”二字,有“罪有应得”、“是应这样”的意思。

B.“活该”独立成段,干脆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C.作为结句,“活该”嘲讽和批判了制造镇压之塔的罪魁祸首法海。

D.“活该”表达了作者与人民一样,对取得胜利及对法海受到惩罚的欢欣之情。

E.从表达方式看,“活该”是一个抒情段;

从语法结构看,“活该”是一个动词谓语句;

从表达作用看,“活该”是一个强调段。

[6] 

荣誉和耻辱 

(1)人们只有分清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才有可能自觉地去争取荣誉,避免耻辱。

(2)而以耻为荣,荣辱不分的人,是不可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

(3)荣誉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

(4)因此,分清荣辱是争取荣誉的前提。

(5)争取荣誉,避免耻辱,总的说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叫四大人的绅士,有钱有势,有些人以能和3他(a.pān)谈为荣,其中一个专爱夸耀自己的人,一次高兴地对别人说:

“四大人和我讲话了!

”人们问他讲了些什么,他回答说:

“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

滚开去!

”这种把耻辱当作荣誉来吹(b.xū)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有些青年犯错误,以至堕落为犯罪分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懂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甚至把耻辱当作荣誉。

可见,荣辱不分,不知羞耻是十分有害的;

而知耻却是进步的开始。

马克思说:

“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

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c.quá

n)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

”例如,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受尽帝国主义欺侮蹂(d.lin)的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但是这种耻辱没有压倒我们,反而促使了我们民族的觉醒和反抗,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创立了新中国。

同样,作为个人,也只有真正划清了荣誉和耻辱的界限才能不断鞭策和鼓舞自己前进。

1.文中标号的五句话次序打乱了,下面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3)(4)

(1)

(2)(5)B.(5)

(1)(3)

(2)(4)C.(3)(5)

(1)(4)

(2)D.(5)(3)

(1)(4)

(2) 

2.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拼音填汉字,写在下面。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句子里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争取荣誉,避免耻辱,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B.分清荣辱是争取荣誉的前提 

C.不知羞耻是十分有害的 

D.知耻是进步的开始 

参考答案 

[1]1.C2.B3.D4.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

极端热忱、不是满腔热腔5.D6.没有变化。

原句好,用双重否定,语气加重,突出白求恩的精神。

[2]1.AjiēBnì

ng2.不敬的施舍3.A√B×

C√D×

F√4.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5.贫贱不能移。

[3]1.

(1)

(2)(3)|(4)(5)|(6)(7)(8)(9)2.节俭关系到人的思想品质问题。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3)正面论述,

(1)(5)(8)反面论述。

4.不节俭会导致人犯错误。

一个人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是很重要的。

[4]1.友邦人士,军政当局。

2.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系,友邦和党国相互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3.抵挡;

镇压。

4.不耐烦,厉声指责。

[5]1.B2.ABCD 

[6]1.C2.攀嘘蜷躏3.争取——避免荣誉——耻辱4.荣辱不分,不知羞耻是十分有害的;

知耻是进步的开始。

5.B 

(三)现代文阅读测试题型例释 

词语理解题解题思路 

余映潮 

[例题] 

(一)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

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

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

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1.文中的“友邦”的指__________,“友邦”与党国是____________关系。

2.“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会‘无法劝阻’?

”在具体语境中,前一个“劝阻”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后一个“劝阻”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选自199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记得有人这样说过:

观点是文章的骨骼,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这句话很有道理。

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当然只能算是一篇坏文章;

但是,即使观点很正确,可如果材料贫乏,同样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

读到这样的文章,使人如看见了一个瘦骨嶙峋的病号,勉强从病床上挣扎起来活动一样。

观点正确而又材料充足的文章就不同了,它们好比是硬朗而丰满的健儿,朝气蓬勃,身体强壮,既有坚挺的劲儿,又有健康的美态。

文章的观点,确实是靠足够的材料才可以站得稳当和活得起来。

1.文中红色的“这样”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瘦骨嶙峋”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得稳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得起来”是指:

(选自1996年宁夏中考语文试题) 

[答题指导] 

为了有的放矢地应对阅读题中的词语理解题,我们有必要知道词语理解方面的一些 

常见的考点,它们主要是: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词语的指代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特定意思、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准确运用等等。

在具体的答题思路方面,我们主要应把握这样几点:

首先是要判断题目的查考意图。

如,对例一的第1题,根据一个“指”字,可知此题是要求解说“友邦”的特定意思;

对第2题,根据“具体语境”几个字,可知此题要求理解“劝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

又如例二的第1题,题目中明确地要求我们指出“这样”所指代的是什么,第2题的要求也很明显,是要我们解说“瘦骨嶙峋”和表达作用,第3题稍有难度,但通过题目中的“是指……”、“是说……”,也可知道这是要我们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然后是要认真熟悉阅读材料,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境对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揣摩、推断。

如例一是课内的语言材料,对第1题,我们可以调动积累,说明“友邦”指的是“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

对第2题,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推断。

很明显,日兵是侵略者,学生是被“紧急处置”者,对日兵是“劝阻”不了,对学生是不难“劝阻”,那么第一个“劝阻”含“抵抗”、“抵挡”义,第二个“劝阻”则含“镇压”之意。

又如例二,根据文段的语序,能判断第1题中的“这样”所指代的是“观点正确,材料贫乏”这样一种写作现象。

第2题中,“瘦骨嶙峋”含有“病态”、“难看”、“无力”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是说观点正确而材料贫乏的文章会显出一种病态,据此可知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说明了材料的重要性”。

第3题比较难,文中的整个句子是“文章的观点,确实是靠足够的材料才可以站得稳当和活得起来”,浓缩一下就是“观点站得稳当、活得起来”,再品味一下,“站得稳当、活得起来”是比喻的说法,“站得稳当”是指文章的观点正确、有说服力,“活得起来”是指文章的观点灵活,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答完题之后还要进行一次“反刍”。

主要看:

第一,是不是答非所问。

如例二的第2题,是要求说明“瘦骨嶙峋”一词的“作用”,不能答成词义解释。

第二,表述是不是准确。

如例二的第3题,“站得稳当、活得起来”的含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需要多斟酌几次,以准确地定下答案。

判断题解题思路 

【例题】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友邦惊诧”论》) 

对下面的分析进行判断,在括号中打上“√”或“×

1.全段文字中没有句号,全段文字由一个单句构成。

2.这段文字是针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进行驳斥的。

3.作者在批驳中着重揭露了“友邦人士”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真面目。

4.“呈文”一词在这里指下级写给上级的有关文字。

5.“我们的国府就怕了”一句中,“我们的”是反语,“怕”字刻画了“国府”的奴才 

相。

6.“一……就……”,揭示了“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讽刺了奴才反应之快。

7.“国将不国”“永远‘国’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