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Word下载.docx
《运河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河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辨别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多义字,消灭错别字。
要让学生学会识字方法,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可开办“错别字诊所”,让学生搜集、整理、纠正同学作业中、牌匾、报刊、广告中的错别字;
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些识字写字的游戏、竞赛活动,切忌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打好基础,熟练掌握
1.笔画、笔顺。
写字时,从落笔到提笔,不管中间拐几次弯,始终连着的,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笔顺是书写汉字笔画的先后顺序。
回想常见的笔画有哪几种?
常用的笔顺规则有几项?
各指什么?
2.偏旁、部首。
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
合体宇的上下左右等各个部分叫偏旁。
把相同的偏旁排在一起,称作部,这相同的偏旁就是该部的部首。
“包”字加上不同的部首可变成哪些字?
“木”字加上不同酌偏旁可组成哪些字?
3.间架、结构。
字的各部分比例大小为间架,字的部件组合方式为结构。
合体字最基本的结构有:
上下结构(思),左右结构(相),半包围结构(凶),全包围结构(国),品字形结构(轰)
(三)熟悉规律,灵活运用
1.字音。
汉字应厨规范的普通话来读。
辨别多音字的读音是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多音字一般都是多义字,所以要先看它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再确定它的读音。
如:
“这种方便面很便宜。
”这句话中的两个“便”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2、字形。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
汉字大多又是形声字,当形旁相同时,字义与某类事物相关,如带“山”字旁的字与山有关,带“穴”的字大部分与洞穴有关。
当声旁相同时,字音相近,如“消、销、逍、霄’都读xiao.
3、字义。
理解字义常用的方法,一是查字、词典,二是结合语境理解。
你说的有道理,我算服了。
“服”字,通过查字典知道,它有衣服、吃、担任、信服等多个义项,那么,在这句话中‘服’字是什么意思?
就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4.查字典。
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字义时,用音序查字法。
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字义时,用部首查字法。
以上知识规律,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要机械照搬。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纠正错别字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复习建议
1.音近字、形近字
⑴复习部首的基本表义知识。
⑵帮助学生建立字义与词义的联系,从而正确组词。
⑶进行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练习。
2.改错别字
⑴查找班级中常见的错别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练习。
⑵组织自改、小组改错字的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改错字的积极性和能力。
⑶作业设计灵活多样,留出空间,让学生主动查找自己习惯性错误,真正达到不写或少写错字。
3.查字典
⑴查字典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能力,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能。
因此,应学会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复习中应结合学生的情况经常运用,逐步养成习惯,但不必过多的进行专门的练习。
⑵查字典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部首及选择解释。
对此应结合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指导,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作必要的练习。
词语
一、复习要求
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复习要点
1、掌握学过的常用词。
2、辨析近义词的反义词。
3、学习解词的方法,掌握解词的规律,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正确搭配词语,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5、能把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
6、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词语复习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
对常用词语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应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运用。
写近、反义词,选词填空是常见的形式,还有造句,联词成文,词语搭配等都应当让学生进行练习。
1.多义词
⑴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
⑵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中提高学生解词水平。
⑶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2.成语
⑴依据教材,回忆并引导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成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以语文活动课形式,交流课外学习的常用成语,并达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⑶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兴趣,如:
成语竞猜、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游戏性练习。
⑷可以利用教室中的板报和学习园地,辟成语学习的专栏,由学生编稿、组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句子
1、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几种常见的句子,会理清词序混乱的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扩写、缩写句子。
2、会用学过的常用词语句子,要求含义正确、意思明白,结构完整。
3、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4、能辨析修改比较明显的病句。
5、能认识比喻句(只要求掌握明喻),能认识设问句、反问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
(只要求从感性认识)
6、能变换几种常见的句型、句式。
(其中“把”句句和“被”字句互换,只作为练习内容)
7、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1、句子的基本结构。
2、常见的句子。
(陈述、祈使、感叹、疑问)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4、理解句子的含义。
5、造句,修改病句,扩句,缩句。
标点符号
复习要求及要点
1、初步会用问号、句子、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和省略号。
认识分号和破折号。
2、能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并懂得占格规范。
积累
(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课内外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复习阶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自主的归类整理。
(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成语、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家名篇等。
(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
①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②说明“谦虚”的名言:
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漠》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德]尼兹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法]巴尔扎克
你愈是少说你的伟大,我将愈想到你的伟大。
——[英]培根
③描写“积累”的谚语:
千条小河成大江;
急火不如慢太阳;
聚尘土而泰山;
燕子衔泥垒大窝。
④描写“春光”的古诗: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贺之章的《咏柳》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描写“离别”的古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赠汪伦》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积累。
(1)给学校的花草树木上挂上“古诗牌”。
(2)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
学校餐厅、体育馆、图书阅览室……
阅读
一、知识概要
阅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的阅读也是如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感受、理解以及初步的欣赏、评价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比较、判断、反思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
修订大纲>
)主要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
(4)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含课文乙(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第
(1)项对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
(2)一(5)项是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重视朗读和默读,特别强调了诵读。
第(6)项是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
的发展,目前在全国部分教材实验区试用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除了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外,还从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就情感、态度而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是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在第一学段就提出,旨在强调其重要性。
此外,<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如第三学段的(小学高年级)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些表述都体现了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使<
语文课程标准>
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的是语文能力的养成,如对标点符号,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当成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
要求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常用的六种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不同用法。
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
各阶段均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因为这些知识仅仅是帮助理解课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
二、学法指导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作者的嬉笑怒骂,同时还要了解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
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
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的大体思路和框架;
第二步,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的局部——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三步,把对各个局部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符合阅读的规律。
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首先要知道文章从父母对“我”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判写起,讲到在“我”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亲对“我”所做的两种评判同等重要,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以及?
我”对父母的深深的理解。
掩卷深思,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鼓励和鞭策?
能否从中感悟出—个人成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
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
介绍事物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
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方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
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阅读<
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根据标题提出问题:
谁在向命运挑战?
他战胜命运了吗?
阅读文章后可以提问:
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
他在科学上有哪些重大贡献?
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
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
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
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
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
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
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
最后写夺桥的结果。
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
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
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
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
父亲被捕经过;
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
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
“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
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一课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
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小学生要通过朗读和诵读理解作品,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
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例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地体会这种感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规范、统一;
“体会”则是感情的把握,注重的是过程,重在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中心思想”仅仅是就文章的主旨而言,而“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阐释,后者的外延比前者要大得多。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会领悟这些词语的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能够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
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
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
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大都如此,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将相和》;
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
如阅读《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
可分四步进行阅读。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
③展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
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
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
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
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如阅读《清明上河图》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空间介绍了画面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图》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表达方式上说,将说明性文字与描述性文字相结合,语言生动,说明准确o
4.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同一作品,读者经验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作者因时间、心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目标部分,特别强调读者自身的个性体验。
比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做繁琐的分析讲解,多让学生体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