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649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3)举:

皆、都。

疾首蹙额

(cù

è

促遏):

忧愁的样子。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4)极:

朱熹《集注》云:

“穷也。

”(5)田猎:

在野外打猎。

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3、试译

庄暴进见孟子,说:

“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

“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

“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

“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

宣王说:

“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

“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

“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

‘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

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

‘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称王了!

4、解读

此章主要阐明为政者必须与民众同乐的道理。

要能与民众同乐,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方式,而是统治者是否关心民生的问题。

贤明君主与暴虐君主之所以引起不同的反响,关键在于前者能施惠于百姓,而后者使民众穷困、父子妻儿流散。

儒家认为,音乐是辅助教化的重要手段,孟子之所以说世俗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是为了突出“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若必欲以礼乐洽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

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

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朱熹(《集注》引范氏说)。

5、探究性学习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提示: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

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

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

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

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

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可做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

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

“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

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王的两次回答是:

“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

“可得闻与?

”而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

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五、作业:

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提问、订正、明确)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

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

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二、朗读第1、2则

三、讲读第2则

1、补充注释

⑴《诗》云:

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

开始规划营造;

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

建造。

⑷不日:

不几天。

⑸亟:

急 

⑹庶民子来:

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

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

母鹿;

攸:

同“所”。

⑼濯(zhuo)濯:

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

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

池名。

⑿於(wu):

赞叹词;

轫(ren),满。

⒀《汤誓》:

《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

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

时,这;

日,太阳;

害,何,何时;

丧,毁灭。

⒂予及女:

我和你。

女同“汝”,你。

2、试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

“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

“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

‘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

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相反,《汤誓》说:

‘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

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

’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3、解读(视时间而取舍)

这段文章,如果以现代的眼光,从字面上去读,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这次孟子和梁惠王见面的时候,梁惠王正在王室的大园林中散心游览。

(用现代的语言或观念来说,东方说是御花园,西方称作皇家花园,或皇家私人的什么堡之类,是王室独据以赏心悦目的地方,门禁森严,老百姓只能站得远远的,看到矗立的围墙,进前不得,就是巨僚百官,也未必能随便进去的。

梁惠王站在一个大池沼上,抬头看看在树梢上栖息飞翔的鸿鸟、野雁,低头看看园中安详吃草的小鹿。

从宫里出来,接触到大自然的景象,心里觉得舒畅而快乐。

于是再看看孟子,然后对孟子说:

“喂!

你们这些讲究仁义道德的贤人先生们,是不是也喜欢这种园林风光?

是不是也喜欢这些珍奇的飞禽走兽?

这种语气,这种问话,当然是话里有话,包含了许多近于令人难堪的意思。

假如是现代你我遇到这种场面,可能掉头就走。

可是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上,不能如此。

更何况孟子,自有他的抱负和立场,不能像我们今日这样做。

所以他还是答复了梁惠王。

但从孟子的答话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修养。

尽管梁惠王的问话中,包含了轻视的昧道,而孟子的对答,还是持着郑重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他用单刀直入,似教训非教训的口吻告诉梁惠王说:

“一个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

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有了这样的园林,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而且更不能永远享受。

像《诗经》大雅篇灵台章说的:

‘当文王开始准备建筑灵台,仅仅开始计划,如何设计,如何部署的时候,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前往,群策群力,共同来从事这项工程,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前完工。

本来在最初的时

候,文王还不打算急着完成这件事,可是,由于百姓们自动自发地来帮忙,所以很快地办好了。

’灵台提前完工以后,在灵园里面游览,看到那些安静悠游的母鹿,身子胖胖的,毛色光亮夺目,在林梢飞翔的白鸟,丰润皎洁、自由回旋。

文王站在林沼的岸边玩赏时,又看到了满池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活活泼泼地在水中跳上跳下。

孟子继续说:

“这诗篇的记载,就说明了文王劳动老百姓来建筑这囿园,而老百姓却喜欢他那么做,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叫做‘灵沼’,并且很高兴他有麋鹿鱼鳖可以玩赏。

古时候的贤君,就因为能和老百姓同乐,所以自己才觉得快乐。

孟子借这则文王建灵台的历史故事,向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为君的重点——应该与民同乐。

接着,他又引用《书经》的记载,讲述了一则完全与文王建灵台情形相反的故事。

“当夏朝的暴君夏桀在位的时候,曾大言不惭地说:

‘我之于天下,就好比太阳一样,除非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自夸他的政权和太阳一样是永恒的。

可是他施行的暴政,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们恨透了他。

所以《书经·

商书·

汤誓》篇记载:

一般的百姓们,因为深深怨恨夏桀而说道:

‘你这位如同烈日似的暴君啊!

你什么时候才会没落呢?

你赶快没落吧!

我宁愿和你这暴君一同灭亡,也不愿再忍受你暴政的残害了。

’一个作君主的,使人民怨恨到宁愿和他同归于尽的地步,即使拥有美好的台池、鸟兽,又怎么可能安享下去呢?

孟子这样把握住机会,列举两个历史上的经验。

述说周文王是如何深得民心,所以建立了延续七百多年的悠久政权。

又相反地指出三代时期的夏桀,遭遇老百姓的怨恨,以致迅速败亡。

在我们现代读到这段书时,或者会感觉到,孟子所列举的这两个史实,其所阐明的为政原则,可以说是大家都明白的普通常识,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读古书应该注意的地方了。

我们要知道,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

一起游乐。

只有帝王的宫室。

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

所以孟子当时提出这两个史实来,就等于建议梁惠王实施我们现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

在时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种政治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的。

此其一。

同时,我们透过这一段记载,可以了解我们固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上古时候,就早已经有了这种共有、共治、共享的公天下政治思想。

自从夏朝开始,演变成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开始以后,帝王们的享受,才和老百姓有了分别。

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

此其二。

再从后世的历史看,自秦汉以下,曾经有四个时代的类似事件,都与孟子这一节的政治思想有关。

第一是秦始皇建筑阿房宫;

第二是隋炀帝造迷楼;

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岳;

第四是清慈禧太后造颐和园。

这四次著名的伟大宫廷建筑的结果,都印证了孟子在这段书里所说: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理论的正确性。

此其三。

四、探究性学习

这里有一个对比,就是举出一个贤而有德的人,以及一个不贤的人,兩人这么比较一下,你就知道这种道理了,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拥护周文王?

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討厌夏桀王?

因为一个能与民同乐,一个只是自己独乐;

独乐是不能长久的,与民同乐才能长久。

文王发政施仁要救济四大穷人,四大穷人是什么?

就是鰥、寡、孤、独。

老而无妻曰鰥:

人老了沒有太太,这叫鰥夫。

老而无夫曰寡:

年老了沒有丈夫,这叫寡妇。

幼而无父曰孤:

小孩子沒有父亲,这叫孤儿。

老而无子曰独:

等年老了沒有子女,这叫独。

在当时文王发政施仁,先救济照顾这四大穷人,要令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百姓当时感于文王对人这么好,所以就要去帮他。

复习第1、2则,预习第3则。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试译第1、2则

2、朗读第3则

三、讲读第3则

①雪宫:

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

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

不对,错误。

④ 

豫:

义同“游”。

⑤睊睊:

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⑥胥:

皆,都;

谗:

毁谤,说坏话。

慝:

恶。

⑦方命:

违反命令。

方,反,违反。

⑧大戒:

充分的准备。

⑨《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⑩蓄(xu):

爱好,喜爱。

尤:

错误,过失。

2、试译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 

“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

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

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

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

‘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 

“晏子回答说:

‘问得好呀!

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

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夏朝的谚语说:

“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

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

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

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

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

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

什么叫流连荒亡呢?

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

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

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

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

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

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又召集乐官说:

‘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

’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词说:

‘畜君有什么不对呢?

’‘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3、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4、解读

 雪宫是齐宣王的正宫之外的别宫,其中有苑囿台池,畜养着禽兽。

齐宣王对有此乐趣很自豪,但是,又感觉到多少有点不安,所以会问贤德的君主是否也有此乐趣。

这样的问话,其中或许含有一个意思:

自身恐怕不能算是贤德的君主,如果贤德的君主也有这样的乐趣,似乎自己这样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孟子给了齐宣王肯定的回答,但是,立刻把话题转开了:

关键在于有人能得到,就有人得不到;

有得不到的人就会非议自己的长上。

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人非议其长上,而在于身居长上之位者不可独得其乐而使庶民不得其乐。

从礼义上来说,身居下位的人,如果因为自己有所不得就非议其长上,固然不应该;

身居上位的人,如果只知独享独乐而使身居下位的人不得其乐,也不应该。

但是,如果身居下位的人不能安居乐业是由身居上位的人所造成的,那么,就怨不得他们非议了。

身居上位的君主,本来就是要担当起使庶民安居乐业的责任,这就需要使庶民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快乐,需要解决庶民的忧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从而乐于看到君主得到他应得的快乐,乐于为君主分担忧愁。

君主能心怀天下之人而尽心尽力使之安居乐业,能为天下之人接触忧患,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快乐,不把个人的忧患转嫁给天下之人,那么,必然能使天下之人归附向往,王道也因此而必然能得以实现。

雪宫之中的苑囿台池,无非是寻求享乐之处。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问宰相晏子,怎样修养治理才能使自己像前代君王一样可以巡游名山大川,晏子首先肯定齐景公的问题,所肯定的是“像前代君王一样”,但是,所要劝谏的是“巡游名山大川”。

无论是贤德的天子还是贤德的诸侯,都不是以享乐性的“巡游”为目的,而都是为了天下国家百姓之事。

天子巡狩诸侯,是为了考察政治之得失、考察诸侯是否尽职尽责。

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向天子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

天子以及诸侯,其职责都是遵奉天命而保全民生,因此,诸侯的法度是,春季要去视察耕种情况,秋季要去视察收获的情况,并非仅仅为了督促春耕秋收,更不是为了漫游享乐而劳烦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百姓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往往会有君主忘记甚至违背上天所赋予的使命。

第一,为了争霸而兴师动众,夺百姓的衣食而供给军队,劳烦百姓而使之不得安宁,其结果是上下侧目而视,互相怨恨,乃至揭竿而起。

第二,不顾上天的保民使命,而只顾奢侈享乐,不是随波逐流而忘记根本,就是好高务远而忘记根本;

不是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就是嗜酒而没有节制。

其结果是诸侯给自身制造麻烦,给自己造成忧患

既然齐景公希望像“先王”一样,那么,就应该像“先王”一样“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也就是说,不要有上面两种情况。

齐景公究竟如何选择,虽然晏子可以阐说劝谏,却无法替代齐景公做决定。

开明的君主,接受善言,接受劝谏,并且付诸实施。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劝谏,能够在国中大力推行戒令,因为自责而离开宫廷而居住到郊外,并且开仓放粮而对不足的人给以补助,这是君主开明的体现,是庶民和国家的希望。

齐景公能真诚接受晏子劝谏,不仅体现在确实付诸实施,而且还为此专门制作乐舞,表彰晏子的劝谏。

五音有宫商角徴羽,五音所对应的是君臣民事物,《韶乐》是圣王帝舜时代的雅乐,乐舞以《徴招》和《角招》为名,表明齐景公所重视的是事和民,并且有效法帝舜之意。

君臣共同构成一个朝廷,共同担当奉天保民之责,理应心同而志同。

然而,历代的悲剧往往因为君臣相互排斥,从而导致朝廷不和、百姓不安。

晏子能诚心诚意阻止齐景公的欲望,成功谏止了齐景公的错误想法,正是爱君之意,正是尽责之行。

在此,孟子向齐宣王如此劝谏,然而,可惜的是齐宣王终究未能奉行,所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齐国君臣民,而且还有王道仁政的进程。

5、讨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民本思想,那么,这和孟子说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有什么不同呢?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然后他们之间有不同点。

孟子讲的是作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强调的是“王”;

与此同时,孟子的忧乐观是群体主义忧乐观,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而范仲淹主要讲的是为天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强调的“士”的责任。

无论是孟子的还是老范的,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是一码子事情。

四、小结

易中天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