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05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数上册反思教学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口袋,里面有很多的东西。

我请大家来摸一个圆形?

看谁能一下子摸出来。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提问:

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

  那么,什么叫圆呢?

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评析:

胡老师的新课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她能创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新颖有趣,吸引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

  二、动手操作,研究特征

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看一看呢?

请你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自由画,稍后,教师讲评学生的作业: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用了什么方法?

  生1:

我是用手画的。

师示意他举起来:

象圆吗?

有点象。

(教师夸奖他:

不用任何东西,也画得不错,基本功扎实)

  生2:

我是用硬币放在纸上,描出了一个圆形。

(还有很多学生也说是借助了双面胶等圆形的物体画出来的,师表扬学生肯动脑筋。

  生3:

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好奇地问:

那你跟大家说说:

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出来的?

  学生介绍他的画图方法。

  比较一下,谁的方法画的圆比较好?

大家一致同意用圆规的方法比较精确。

  3、现在就请每个同学用圆规在第二张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开始操作,

  在投影上,老师将一生先画好的圆进行了演示,同学进行评价。

他的线条画得不均匀,大家建议他重新画一下。

  几分钟后,学生全部完成了作业。

老师让大家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的圆放在一块,相互欣赏一分钟,可以说一句表扬的话。

  4、师:

欣赏完了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啊?

  学生说:

我发现了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老师提问: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圆的位置会不一样?

  生说:

我们把圆规的针尖放在纸的位置不一样。

对呀。

你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吗?

它就是圆心。

找出自己画的圆的圆心。

并写上字母O。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那么,又是谁决定了圆的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圆规两只脚拉开的大小就决定了圆的大小。

如果要用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只脚间的距离,小组讨论一下,该这样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圆上任意画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提问:

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什么?

  再画几条线段,这是半径吗?

  那么,现在你们明白了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5、小组比赛:

10秒钟,你能画多少条半径?

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中画半径。

  你一共可以画多少条?

半径有什么特点:

你怎么证明的,说给同桌听。

  生:

我是量的。

我是折的……

  教师进行小结:

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6、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同桌评价一下是否正确。

  7、玩一玩:

刚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个圆形的纸片:

老师忘了画圆心,你能帮助老师给找出来吗?

我把纸条对折,发现了有一条折痕,所有的折痕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

师:

你们同意吗?

折痕叫什么名称呢?

请大家看书找出这个折痕叫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出直径的概念。

在自己画的圆中,画出几条直径,看看直径有什么特点。

它与半径有关系吗?

  学生自由操作,同桌学习交流:

得出了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而且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学生继续看书。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能联系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胡老师能通过三个有机的环节:

欣赏中找圆心---讨论中找半径---比赛中知特征,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在动手中掌握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总结评价,愉快作业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作业:

边听音乐,边用学过的图形拼图。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拼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看看谁的动手能力最强)

  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评比。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数学有什么用?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外,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学生“主角”的意识。

[总评]:

从胡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能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并成功运用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精心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流程。

不仅考虑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新课的导入我们就可以看到,她的设计显得与众不同,充满游戏色彩的开始,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教学中,胡老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学习、交流探究、比赛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拓展了“圆的认识”的知识内容,并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多向性。

最后的练习设计,更加强调了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索获取新知的成绩感和成功感。

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教育故事

有爱,才有教育——我的教育故事

参加工作已有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辛酸,有喜悦,有诸多说不完的故事。

故事不会都是完美的,但却能给我以鞭策和启迪。

这是发生在我教六年级时的一个故事。

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捣蛋大王”0,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没事找事欺负同学,全班同学都惧怕他。

一次,他又打了班里的同学,我不由分说将他揪到办公室,火冒三丈的我对他一阵狠狠地训斥。

没想到,他不但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顶撞我,并冲出了办公室。

当时我被气哭了,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和耻辱。

这件事之后,我对他冷若冰霜。

而他上课再也不听我讲课,经常变着花样给我捣乱,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我的心情变糟,导致我在上课时总是发脾气,而对于我的大发雷霆,他根本就无动于衷,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下课后,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

他每天都给我繁忙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当时,我对这个孩子既无可奈何又恨之入骨,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开除他。

可后来的故事却改变了他,更醒悟了我。

那次,我打开抽屉拿作业本,发现抽屉里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

“老师,你一定非常非常地讨厌我吧,但我不讨厌你,可我讨厌你对我毫不留情的训斥”课下,我把这张字条读了很多很多遍,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该是我好好反省的时候了。

我决定找这个同学好好的谈一谈。

那天晚上放学,我和这个我一直讨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和颜悦色的心灵对话,这是我第一次非常亲切的和他说话。

在谈话中,我首先向他道歉,不该用粗暴的话语伤害他,更不该体罚他。

他好像有点受宠若惊,一改往日那副蛮横的样子,向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说自己捣乱、欺负同学都是故意的,原因就是想对我报复。

他很真诚地表示以后不会这样了。

还十分诚恳地对我说:

“老师,我喜欢今天的你,相信我也会喜欢以后的你。

到这里,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这个故事在我心里永远不会结束,它将永远鞭策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时时提醒我最可恶的孩子也有他最可爱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去尊重和热爱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应用自己的和颜悦色,用亲切的目光,用慈爱的双手给每一个学生以自尊、自信、关爱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同时,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变得眼明心亮,才会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没有爱心不配做老师,正如苏霍姆利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能化尴尬为神奇,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

教学故事

《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且听且思】我们总习惯于在学生做练习时反复提醒:

先审题,再下笔。

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学生的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仍然是屡说屡错,屡错屡说。

于是我们便常常心生抱怨:

怎么老师的话到了学生那里就成了耳边风?

这份试卷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不经意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自我反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认读提示语是多么重要。

这种体验远比老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它绝非只是学生停留在表面、承诺在口头的应答。

【且听且思】也许应该感谢那位眉头紧锁的女孩,是她的迟疑使得课堂在那一刻峰回路转;

也许还应感谢那位瘦瘦的男孩,是他的坚定使得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学生们的思考让教学有了生成的空间。

但再深入仔细地想想,仅仅有了生成就足够了吗?

如果华应龙老师缺少智慧独到的眼光,缺乏“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的思想,那么即便是面对再多的生成也会熟视无睹!

试想,若不是华老师的关注细节———发现了女孩的迟疑;

若不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给了男孩表达的机会,也许上述这些有价值的生成都将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我们的声音中,一种以“权威者”的身份妄加评判的声音。

【且听且思】“这题没有答案!

”初闻此言,满心震惊!

平心而论,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已习惯于出有答案的题目,学生也已习惯于解有答案的题目。

正是因为习惯于这种定式,所以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题目本无答案时,才会在震惊中领会出题者的深意。

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

透过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是否该再次认真思考——何为“数学思想”?

何为“有用的数学”?

我想华老师的这堂课已作了绝妙的诠释。

让我们为这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数学化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片断及评析

片断一:

复习准备

黑板上出示:

“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

4”后,

教师提问:

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1:

男生有3份,女生有4份,一共有7份。

生2:

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

生3: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者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倍

[点评]

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常见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或者从整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法引入。

但这一堂课,教师独具匠心,选择了比与分数等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只出示了“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

4”一句话,引导学生联想,沟通了整数、分数和比等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思考、探索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知识上、心理上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

片断二:

尝试探究

“六

(1)班有学生42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

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请同学们把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交流一下。

生:

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

4,在六

(1)班42人中,男生有3份,女生有4份,一共有7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男、女生的人数。

男生:

42÷

(4+3)×

3女生:

42÷

4

=42÷

3=42÷

4

=6×

3=6×

=18(人)=24(人)

XX同学先把3:

4看作男生占总数的3份,女生占总数的4份,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解答,很好。

同学们还有其它解法吗?

我是根据男生与女生人数3:

4,想到男生占42人的,女生占42人的,再根据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男生人数:

48×

=18(人)

女生人数:

=44(人)

以上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

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求到男生18人后,女生人数可以

18×

=24(人)

男、女生共42人,其中男生18人,那么女生人数就是:

42—18=24(人)

很好!

这样求男生人数更简便。

3、强化解题思路和方法

这道题是根据两个量的比,把总数分成不同的两部分,由于同学们对3:

4的理解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下面请你们把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自己说说,再同桌说说。

4、验算

师;

你们是否检验过了,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看看它们的人数和是不是等于42人(18+24)。

算算它们的比是不是3:

4(18:

24)。

由于在旧知的复习中,教师把学生的认知已引到了“最近发展区”,因此,在例1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产生新旧认知冲突,通过联想、类比、推理、论证方法,把有关知识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验算的方法,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自我建构。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片段三:

比较深化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它们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种解法把3:

4转化成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份,先求每份数,再求男、女生人数。

第二种解法先把3:

4转化成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分别求男、女生人数。

对!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两种解法都可以看作先求每份数。

在第一种解法中,哪一步先求每份数大家都理解,而第二种解法中,哪一步先求每份数呢?

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并进行全班交流。

42×

可以看作42×

×

3其中“42×

”表示求每一份的人数。

“42×

”中的“”还可以看作7的倒数,所以第一种解法中的“42÷

7”和第二种解法中的“42×

”都表示求每份的人数。

根据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2×

=其中的“”就是求每份的人数。

大家都说得很好!

从分数、倒数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等各个方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希望你们把这些学习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比较反思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之间的异同,能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实现数学化的途径之一。

教师在比较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中,学生比出了解题思路不同、方法不同、结果相同,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教师指出了不同中有相同的成份,即先求每份数,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进行思考讨论,这是一个挑战性非常强的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问题,但大多数同学从分数与除法、比的关系,倒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及法则等方面作了判断与推理,沟通了数与式、式与式以及它们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把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概括与提升,使学生从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数学的整体化,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法的认识又提到了新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