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867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长度单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养成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核心问题

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

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出示

1、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都拿到了自己漂亮的数学书,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二页,谁能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呢?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

那是因为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

⑴把你的厘米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⑵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并举例说一说生活

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⑶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估测它有几厘米?

再与同桌合作量一量,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

学生根据情境图,认真观察。

 

用拃作单位测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整理问题答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通过量课桌长度,出现了测量结果的不同。

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自主探究

10ˊ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整理答案;

若有疑问,可以合作交流谈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必要时候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整理问题的答案。

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及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

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

交流完善

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第一个问题从

(1)刻度线

(2)数字(3)厘米尺上标注的“厘米”或“cm来引导学生汇报,从而认识厘米尺。

第二个问题注意让学生多举一些实例,教师注意倾听,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第三个问题教师引导:

注意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

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就是几厘米。

找4~5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

点拨深入

1、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1)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

(3)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看从0到3的长度

是几厘米,从O到7呢?

2、在测量物体长度时

(1)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让学生自由发言。

动手操作,尝试测量。

在理解1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尺子上1厘米到底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和用尺量体会测量的本质——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

基础训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

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

延伸提升1ˊ

课下选择尺子和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认识米

在活动中体会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米,逐步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知道1米=100厘米。

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预留

汇报

用厘米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都是多少厘米

指两名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学生完善、纠正、评价。

巩固所学内容,会用厘米尺来测量长度,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1、同学们刚才用厘米尺测量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如果在大家用厘米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

⑴仔细观察米尺,用手估量一米大概有多长?

⑵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⑶拿出已经准备好的长绳,测量出一米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测的?

找一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长度

独立思考、整理问题答案

从厘米引入,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

自主探究8ˊ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整理答案:

若有疑问,可以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初步感受1米的表象,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教师点拨。

1、第一个问题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可提示利用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加深对1米的认识)。

2、第二个问题在探究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时,引导学生们观察尺子刻度,找到方法去数。

如:

问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

或1厘米1厘米的数,多少个1厘米是1米?

3、第三个问题要巩固测量方法,让学生测量准确。

每小题让3~4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点拨深入5ˊ

1.教师集中讲米与厘米的区别: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去估一估。

⑴完成做一做的题。

⑵说一说生活中一米的实例。

学生估一估,试一试,想一想,并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通过操作、练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从而达到本课的目标。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先独立思考,在与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同桌合作量一量。

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们学过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多方面的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

主备

单位

主备教师

负责

领导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线段具有什么特征?

1、教师出示两根不是直的毛线,问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3、出示问题:

(1)线段具有什么特征?

(2)请你找一找,书中的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3)你能量出5页的线段长度吗?

并说说怎样测量的?

(4)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由两根线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段是“直的”特征。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整理答案;

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1、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次观察实物特点,让学生们心中始终贯穿线段是“直的”而且可以量出长度。

2、第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测量较短物体的方法,然后再去测量线段长度。

3、第四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可以提示书中小精灵的语言,必要时强调方法。

每小题找2~3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感受线段的特征以及如何画线段。

1、教学线段特征时,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页做一做习题第1题

2、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6页做一做练习题第一题

学生画一画,做一做

通过比较,感受线段与曲线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理解,又通过操作活动巩固了画线段的方法。

拓展反思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将线段画的又准又快呢?

学生思考画线段方法。

帮助学生再次回忆画线段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

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订正。

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独立完成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解决问题

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通过推测、比较,形成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究法、讲授法

不借助尺子来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指五名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学生完善、纠正、评价。

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问题出示2ˊ

1、教师小黑板出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例8),同时说:

“同学们能够用这么多种方式表示了1厘米、1米的长度,可见大家对前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你们能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三个问题:

①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分析怎样解答?

③反思回顾解答合理吗?

学生认真倾听

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使学生自主去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整理问题答案;

若有疑问,进行讨论。

3、提示学生反思回顾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交流完善8ˊ

预设1:

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表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

预设2:

利用自己的身体作单位,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

第1小题让2名学生回答,第2小题让3~5名学生回答,第3小题让2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拨深入8ˊ

大家都能够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我非常赞同。

请你们继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P7做一做(把小鸟的脚印换成橡皮的宽,篮球场的长换成教室的长)

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对判断单位有难度的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实物再进行对比、估测判断。

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根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拓展反思2ˊ

请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再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同桌总结归纳后质疑。

通过反思、质疑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基础训练4ˊ

小黑板出示

选一选:

厘米、米

1、门高约2()。

2、1根筷子长约20()。

3、水杯高约12()。

4、一座楼房高约40()。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

延展提升6ˊ

数学书P9第8题

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设计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题目。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实际经验、估测方法、长度表象加以判断。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提升的能力。

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