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731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

对一篇文章或书先浏览一下,知道它的作者、主题、体裁、内容、结构,做到大致上有一个影响即可。

第二步:

细读。

要求学生用脑读,边读边思考:

该文章有什么新意?

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

精读。

精读的要求是仔细品味该文,分析该文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从而可以从中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吸取什么营养和教训?

精读应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方面:

做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的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

在书上做。

直接在书上可有两种记法:

(1) 

划线(圈)法。

在重要的句子下边用笔画线或划圈,也可以用划线来分段

落,以便以后寻找起来方便,做到一目了然:

(2) 

眉批法。

在书上面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见解或感想,也可以写该文章的段落

大意或中心思想。

第三种:

用本子作笔记。

首先把文章的作者、题目、做笔记的日期记下来。

其次将文章的中心、主题、段意、精辟见解、精彩词汇、句子摘录下来。

再次,把自己的读后感想或对该文的评点、评价记载下来。

做笔记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辅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质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动

脑提问题,从无疑到有疑。

经过一番思索,疑问得到解决。

于是从有疑到无疑。

这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竞赛法。

竞赛法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

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它可以把有关通过思维才能得到解决的知识通过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参加。

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3) 

训练法。

训练法有两种,即专门训练与综合训练。

专门训练是指安排专门

的课程,组织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训练是指结合教学进行思维训练,如结合语文课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结合训练不需专门编教材,不需专门安排课程,学生在学科学习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思维能力。

3、操作能力培养 

操作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操作器具的能力,包括实验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活动课,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积极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校处机构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形成的为潜在需要固定的行动方式。

习惯不仅仅是行为的表现,而且也是心理过程的表现。

学习习惯是种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在行为和心理上的表现。

学习习惯养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持久地练习才能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起:

1.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

学生越小,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刚入学的孩子,对教师的信赖性较强,这时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步进行培养,效果是非常好的。

2.学习习惯要抓具体。

学习习惯由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几方面组成。

在这几方面都要有具体指导。

例如:

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做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书面整洁,准确率高,准时完成等。

在学习方法方面:

要求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养成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复习的习惯。

在学习心理上要注意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的培养。

3.抓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定要与懒惰作斗争。

要不断地克服惰性,就要有恒心,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一抓到底,持之以恒。

4.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学生自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主人,是学习的内存因素。

教师的辅导、引导、帮助是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学校辅导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体会到、感受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辅导,把教师的要求

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三个因素:

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元认知。

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1)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个体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

学习方法很多,如阅读方法、作业方法、自学方法、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方法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学习效律就高。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能力时,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技能。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激活和维持学习活动的注意与情绪状态;

② 

在分析自己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

③ 

在学习计划执行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护或修正学习计划;

④ 

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

(3)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认识自己和认知特点,如自己的认知基础是基础扎实、较扎实还是一般?

自己的认知情感如何?

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策略中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监控、元认知三个方面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学习策略和掌握,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单枪匹马地去引导学生。

学习策略的掌握要逐步培养,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心理学百科全书》

不让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输在语文学习起跑线的几点思

不让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输在语文学习起跑线的几点思考

册亨县新场乡四面环山,乡民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他们依山而居,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新场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

由于物质文化极为落后,种种不利因素给新场乡各小学语文教学带了较大的难度。

小学生入学接触语文的那一刻,除了汉族学生外,大多的布依族学生并不会讲汉语。

如何让这些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水平不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一个边远山区教育者应该深思的课题。

小学语文是边远少数民族小学生学汉语说汉语的重要开始阶段,语文学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其他科目的成绩,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在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下面就根据本人在册亨县新场小学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探讨边远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双语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从一生下来就住在少数民族山寨,几乎没有接触汉语,连汉话都不会说,更不用提学习读书写字了。

如一开始就对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教学,这无疑是给他们上天书,将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因此,在不影响汉族小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因地制宜地运用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课堂理解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他们学会说汉语的进度。

因此,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是当地少数民族为佳,同时对于他们的教学质量和责任心应提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普通话标准,且应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二、 

注重小学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对于少数民族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用汉语口语和汉人交流,且主要靠汉语口语学习新知识。

由于边远山区的条件限制,多数地方并没有幼儿园教育,且小学生家长由于文化素质落后,无法给予他们该有的家庭启蒙教育,小学生从进入学堂的那刻起,语文教师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不仅要担当学生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角色给他们必要的启蒙教育,同时应以学说汉语口语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步入正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轨迹。

教师死板地紧扣书本,按照教材计划安排,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口语表达能力是少数民族小学生今后学好语文的关键,对于汉族小学生也至关重要。

首先,让学生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说标准普通话,适时矫正他们不规范的普通话,如当教师听到学生说普通话时把“一点点”说成“一滴滴个”时,教师应及时为他们改正错误。

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设立形式灵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身份,使用恰当的词、句和语调进行口语交流练习。

另外教师应积极为少数民族小学生和汉族小学生搭建友谊之桥,组织开展汉族小学生对少数民族小学生一帮一的学说汉语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少数民族小学生营造学说汉语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一两个月的时间扫除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交流的障碍。

三、高度重视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拼音是低年级学生识读汉字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说汉语的前提。

以贵州省册亨县新场小学为例,布依族语言中没有清辅音,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是浊辅音,他们说汉话时常常把chi说成zhi,把tong说成dong,即把声母c念成z,把t说成d,把p说成b。

因此进行拼音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对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分辨。

教师应教学生做好正确的口形,发正确的音。

另外,不管是汉族还是布依族,贵州汉语方言中都没有发后鼻音和卷舌音,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常常受方言的影响,把吃饭说成滋(ci)饭,把感情说成感琴(qin),在拼音教学时还得重视后鼻音和卷舌音的教学。

只有培养学生发正确的拼音,才能让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

小学语文学得好不好,不光看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也很重要。

这种感悟来自于大自然和生活当中,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和城镇相比,办学条件差,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居住分散。

但是却有城镇所没有的美丽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不能让学生和城镇学生一样观看历史博物馆,就让他们学会观察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操。

利用种植花草和组织一些民族舞蹈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只有让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不输在小学语文学习起跑线上,让他们和城镇小学生一样以快速的速度完成优质的语文学习,对于振兴边远少数民族落后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语文教育的进步,每一个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勤学习,勤思考,勤创新。

浅议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学

由于贫穷落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教学设施简陋以及语言障碍等原因,贵州省册亨县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一直较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一直捆扰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

边远少数民族小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无法给予小学生早期的数学知识启蒙教育。

小学生智力开发教晚,且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种种原因给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重重困境,教师必须针对这些状况,另辟新径,找到个性化的易使学生提高数学敏感度的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学20多年,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偏好课堂教学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现就一点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 

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操作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如何让他们快速理解吸收数学课堂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奥妙,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使他们在动手中认识数学。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让每个学生课下收集20颗玉米粒带到课堂,计算5+3的时候就让学生从20颗玉米粒中先数出5颗,再从剩下的15颗中数出3颗放到5颗玉米粒中,让学生数被分出来的玉米粒一共有多少颗,依次类推,运用这样的方法较容易使全班学生都快速理解和接收。

再如,在《认识分数》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拿出1个苹果和一块蛋糕叫3个学生到讲台上,并叫其中一个学生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另外两个人,该学生会将苹果划成两半,然后启发学生同等的两半苹果其中一半就是1/2,但又如何将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更深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协助下,蛋糕被分成均等的3份,然后又引导学生3份蛋糕中的1份就是1/3,两份就是2/3。

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迅速接收新知识。

二、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差生面特别大,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

实践表明:

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大部分运用口算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在四则混合运用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学生对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通过对比练习、考试奖分,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比如让几个学生模拟商品买卖,让其他学生观察他们在付钱退钱时是否出错,然后大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快速口算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但这些好方法,只适合某种特点的环境和时代下使用,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来说,教师就必须大胆尝试适合本民族的教学办法,但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我们的教学目标永远都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结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以上。

在世居的13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属于阿尔泰语系。

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

语言不通,就无法沟通和交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就更无从谈起。

汉语是国内使用频率和范围及信息承载量最广、最高、最大的语言,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际交往范围的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

在信息时代,也可以通过学习汉语来掌握大量信息。

我们年级共有学生357名,少数民族学生有 

23名,其中维、哈学生平均每班4---5人。

在对这些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多名学生认为在汉语学校中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口语交际和写话,都希望在这方面得到帮助。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也都认为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差异性。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与用母语学习的学生一样对待。

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对汉语的领悟性较慢,久而久之他们就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望而生畏了。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少数民族儿童个性特征发展的特殊性

各民族儿童的认知发展、思维特征虽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发展规律。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少数民族儿童个性特征(即精力、求知欲、上进心、有恒性、独立性、自尊心、自制力、焦虑性、幸福感和社交性等)的不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找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的原因,采取有效手段,规范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在口语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闯过“语言关”。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困难的原因分析

“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

在汉语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心理障碍、文化障碍、技能障碍这三大障碍造成的。

心理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学龄前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入学后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这一方面可以直接受到汉语的系统教育,刺激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实现从母语向汉语过渡。

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心理受到严峻的考验,经常体验到学习的失败,师生会时刻指出他们言语中的错误,在课堂中会因为他们朗读和回答问题时,发音和表达的错误,而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他们也常常因为不能把心里想的用言语完整地表达出来而苦恼。

同时他们也总是无意识的以汉族同学为镜来鞭策自己,而增加焦虑。

如果经常得到其他同学特别是教师的较低评价,那么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会缺乏成就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

在交际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会丧失练习的兴趣,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差,发音不准确,害怕万一说错了,会受到同学的耻笑或老师的批评,丧失了说话的信心,陷入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中。

这种自卑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感到汉语学习太难太累,最终产生惰性心理,不愿多动脑筋,该练的不去练了,该说的不去说了。

文化障碍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前提,文化也使他们通过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获得一定的价值取向,并培养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文化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内容和认知发展水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会在其语言上打下烙印,并顽强地反映出来。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学校后,要适应汉族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使用适用于汉族文化的教材。

这会由于少数民族儿童知识背景不同、民族感情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而感到学习内容深奥或难以接受。

如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那么多的意思;

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这种文化差异,造成民族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阻碍着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技能障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维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种,二者在语音和语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在口语表达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的音不易发准

汉语辅音中有zhch 

sh 

r四个舌尖后音,学生不易发准。

如chī 

n(吃饭)“ 

ch”发成“ 

q”。

zhōngguó

(中国)“ 

zh”发成“j”。

2、读不准声调的调值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声调,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有些词的声、韵母完全相同,仅仅由于声调不同,便具有不同的含义。

而民族学生的母语中只有句调而没有声调。

如①“我已经通知了全班同学。

” 

把这个句子里的“tōng zhī”读成“tǎng 

zhì

”;

②“请你把杯子拿来。

”把这个句子中的“bēi zi”读成“bè

i zi”。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能力的对策

1、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尊重,赞许和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注意自己课堂语言的使用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

对于学生的回答肯定时适当加以赞扬和鼓励,比如说:

“好的,非常好!

2、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的品德和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好一门学科,这就是一种感情迁移的现象。

因此通过师生情感达成师生之间的双方理解十分重要。

教师要在课堂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样他们觉得自己跟老师的关系很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这让他们更加努力好好学习,取得的成绩越大就越能提高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

只有学生能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才能感觉到语文的实用性,于是,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尽量让语文走进他们的生活。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由浅入深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看病、采访、评论、写日志、微博等,借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语文。

这样让学生把所学语言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4、开展竞赛,调动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将竞争机制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场景变化成竞赛拼读学词,来一个拼“词语大王”竞赛,猜谜语大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再用积分加以鼓励,效果会更佳。

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适当的竞赛活动,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

让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等,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产生兴趣。

每逢各种节假日都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简要讲解一些节日的来历、风俗等等。

这不仅使学生了解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吃饭,穿衣服,婚礼,葬礼,文学,艺术,历史等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6、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法数不胜数,但激发民族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学生演讲。

教师可要求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演讲稿,把演讲内容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的积极性。

(2)展开想象。

教师给学生出课文标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可将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