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569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40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文档格式.docx

②若汽车以最大速度行驶,发动机效率是50%,该汽车每公里消耗多少天然气?

已知1kg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5.6×

107J,假设进入气缸的天然气能够完全燃烧.(g取10m/s2)

命题意图:

考查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运用所学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B级要求.

错解分析:

不能将该题“化综为单”各个击破,前一问求解受阻,导致下一问盲目放弃,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解题方法技巧:

该题属“并列式”综合题,可将其化综为单,依单科知识求解.

(1)CO,方程式为:

2C8H18+(25-

)O2→xCO+(16-x)CO2+18H2O;

NOX,方程式为:

N2+O2

2NO,2NO+O2=2NO2;

(2)CH3CH=CHCH3+2O3→2CH3CHO+2O2

(3)2CO+2NO

2CO2+N2

6NO2+8NH3

7N2+12H2O

(4)汽车所受阻力是f=0.05mg=3.0×

103N

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最大速度v=

=20m/s

汽车行驶1km,发动机做动W=

=3×

106J.

消耗燃烧M=

=

=0.11kg.

[例2](★★★★)已知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2870J/mol,其中1255kJ转变为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人的运动需消耗能量.假如一个体重为60kg的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能以1/6s的时间冲出1.2m.求:

(1)计算出运动员在1/6s的时间内所做的功.

(2)运动员在这一刻将消耗葡萄糖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多少?

 

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B级要求.

(1)问中,许多考生不能将运动员的运动理想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而求解运动员的动能,再据动能定理求解所做的功,使问题无法切入.

解题技巧与方法:

该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可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的末速度为v,则由s=(0+v)t/2得v=2s/t=14.4m/s.运动员的动能为:

Ek=mv2/2=60×

14.42/2=6.22×

103J.

由于每摩尔葡萄糖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中只有1225kJ转移到ATP中,即只有1255kJ能量能为运动员提供能量,而其余的(1615kJ)均以热量形式散失.运动员需分解的葡萄糖的物质的量n=Ek/(1255×

103J/mol)=4.96×

10-3mol.故需葡萄糖的质量为4.96×

10-3×

180=0.89(g),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所需氧气为6×

4.96×

32=0.95(g).

●锦囊妙计

一、理综卷的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

纵观2000、2001、2002年全国综合卷,其突出特点可总括为:

(1)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2)重视基础,考查素质,(3)学以致用,强调与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4)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尤其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5)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适度(约占20%左右),(6)不讲究知识点的覆盖率,更无传统的热点、考点之说.

就应试策略而言,大部分试题可以运用某一学科知识进行解决,即使是学科间综合题目,大多数仍可通过“化综为单”的方式,运用某单科知识处理.

二、学科综合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思路

学科综合题,包括并列式综合题、递进式综合题及渗透式综合题.

1.并列式综合题,往往由具有共同主题的几个学科的子题目组成,子题目之间独立并列,互不渗透,每个子题目均可在涉及的单科范围内考虑,它们的整体联系不对解答造成实质性影响.对该类综合类题目的解答思路为:

审题摄取题目信息,找出子题目对应学科及知识点,将子题目化为学科内的题,按科内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完成求解.

2.递进式综合题,针对共同的主题(题干)材料,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进行设问,构成问题链,子题目间有着上下承接的关联因素.对该类综合题目的解答思路为:

审读题目主干,摄取背景信息,寻找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亦即该类题目的切入点),要注意上下子题目条件间的联系,将题目依子题目的排列“化综为单”,针对每一子题目分别按学科内的题的方式求解.

3.渗透型综合题,其共同主题体现学科间系统的包含关系,子题目间有交叉亲和的特性.解答该类综合类题目,首先要跳出学科界限,总体上多角度(多学科的角度)、多层次(从微观和宏观)分析,整理所研究的核心事物和核心变化,判断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处于哪一学科领域,待解答的问题处于哪一学科领域.第二,寻找信息条件与解答的题间的学科的知识联系和思想方法共同点(学科间交叉连接点),以此为思维起点进行思维发散,辐射索取对应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解题途径,第三,对多种学科内的解题途径优化连接,选择由已知信息到求解结论的解题思路,利用综合知识、规律进行求解.

●歼灭难点训练

1.(★★★★)(2000年理综全国)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原子量:

H 1,C12,O 16,Cl 35.5,Ca 40,Co59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

Co放射源进行了实验验证,次年,李、杨二人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Co的衰变方程是

Co→

NI+

e+

其中,

e是反中微子,它的电荷为零,静止质量可认为是零.

(1)Co与Fe同周期,它应在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

Co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在上述衰变方程中,衰变产物AZNI的质量数A是_______,核电荷数Z是________.

(2)在衰变前

Co核静止,根据云室照片可以看出,衰变产物只有

NI和

e,那么衰变过程将违背_______守恒定律.

(1)无水CoCl2为深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水合物,水合物受热后又变成无水

CoCl2,故常在实验室中用作吸湿剂和空气湿度指示剂.

吸水

CoCl2

CoCl2·

xH2O

深蓝色粉红色

现有无水CoCl265g,吸水后变成CoCl2·

xH2O119g,水合物中x的值是________.

(4)

Co是典型的γ放射源,可用于作物诱变育种,我国应用该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棉花高产品种“鲁棉1号”,年种植面积曾达到3000多万亩,在我国自己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

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______,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除γ射线外,用于人工诱变的其他射线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第一艘飞船——“神舟”号搭载不少特殊“乘客”安然归来,这标志着我国搭载飞船的试验顺利完成,为以后发射载人飞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悉飞船除搭载有纪念意义的国旗外,还搭载了不少植物种子,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1)飞船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后,因特殊情况而降低了轨道的高度,那么飞船的线速度将

A.增大

B.减少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2)在回收飞船、飞船着陆前的一段距离里,飞船以v1=10m/s匀速竖直向下降落.如果同时有水平恒定的风速v2=2m/s的影响,则飞船落地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m/s.

(3)飞船进入正常运行轨道以后,因受各种射线或激光照射,飞船上的各种农作物及蔬菜种子可能发生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不变异

3.(★★★★)19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关注地球上空的臭氧层,由于化学工业中的某些排放物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所以臭氧不断减少,以致地球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层中的臭氧减少后,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破坏生态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外线产生的微观机理是_________.

A.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B.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C.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D.原子核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2)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波长在315nm~400nm之间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以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人体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的疾病是_________.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在燃烧不完全时,部分烷烃热裂.试写出由热裂产物2-丁烯被臭氧氧化生成乙醛(烟雾物质之一)并释放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4.(★★★★)

(1)在地球诞生初期,死寂而缺氧的环境造就了一批“生灵”,它们不需要氧气便能呼吸,仅靠简单的碳酸盐、甲酸盐等物质维持生命,这种小生命生活在泥泞的沼泽或水草茂密的池塘里,它们叫________,能够通过食用杂草、树叶、秸秆乃至垃圾等等,然后呼出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2)沼气是一种廉价的能源,农村富有大量的秸秆,杂草等废弃物,它们经微生物发酵之后,便可产生沼气,可以用来点灯做饭.

①煤的主要成分为C,写出煤和沼气中的主要成分燃烧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其中哪一种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少_________.

②该细菌的食料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作沼气的发酵原料.如果有一个年产5万吨的酒精厂,把其全部酒精废液和废渣用来生产沼气,每年所得沼气完全燃烧可产生1.0×

1015J的热量,若汽油的燃烧值q=5.0×

107J/kg,则这些沼气相当于_________kg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若把这些汽油用在发动机功率为P=1.0×

106W的内燃机车上,列车以108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列车能行驶_________km.

③若建立沼气发电站,可以实现把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沼气被称为_______能源.

5.(★★★★★)1999年11月、2001年1月、2002年3月,我国三次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飞船的返回舱均安全回收,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居世界先进行列.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载人航天飞船在发射升空阶段,假定在刚离开地面后的一段时间内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8g,飞船内质量为60kg的人对飞船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g取10m/s2)

(2)在飞行过程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宇航员吸入的空气中若CO2浓度过高,会导致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会引起窒息.为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在舱内保持适当的浓度,可以在舱内放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

①Na2O2②Na2CO3③NaOH④Na2O

(3)如果在舱内放置适量的绿色植物,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上述

(2)中的问题.假设绿色植物释放了Amol的氧气,宇航员吸入这些氧气,最多可以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_______mol.

(4)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假设返回舱在落地前的最后阶段沿竖直方向匀速下降.若空气阻力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返回舱的质量为m,且匀速下降区域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返回舱着地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匀速下降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转化为内能的机械能为_______.

(5)今年3月,四川省农科院精心挑选的总重200克、共38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由“神舟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携带上天,在太空飞行了7天,环绕地球108圈后带回地面.这些“太空种子”是否都可以成为良种?

为什么?

6.(★★★★★)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表土裸露,大片土地沙漠化,加上春季干旱少雨,所以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扬尘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今年的3月26日至28日,由于南下的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席卷了我国从新疆到沿海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气.据环保部门测定,在北京地区沙尘暴严重时,最大风速达到12m/s,同时大量的微粒在空中悬浮.

根据光的散射知识我们知道,从太阳发出的白光在空中经微粒散射后射向地面,在地面上的人看天空时,看到的是散射光.如果空中的微粒直径比光的波长小得多,散射光的强度跟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在白天雨过天晴后,由于空中的微粒很小,太阳发出的可见光中蓝、紫光的波长最短,被散射得最明显,所以看到的天空呈蓝色.当空中悬浮的微粒直径d与入射光的波长λ之比d/λ>0.5时,不同色光的散射强度与波长关系不大,所以在空中悬浮微粒较大时,即使是在晴好的白天我们也很难看到蓝天.晴天的条件下发生沙尘暴时,我们不能看到蓝天,就是这个原因.

(1)若在晴朗的白天出现了沙尘天气,使得天空不再呈蔚蓝色.设可见光的平均波长为5.0×

10-7m,求沙尘天气时空中悬浮微粒的直径至少多大?

(2)沙尘暴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的最高浓度达到5.8×

10-6kg/m3,悬浮微粒的密度为2.0×

103kg/m3,其中悬浮微粒的直径小于10-7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北京地区出现上述沙尘暴时,设悬浮微粒中总质量的1/50为可吸入颗粒物,并认为所有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直径为5.0×

10-8m,求1.0cm3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是多少?

(计算时把可吸入颗粒物视为球形,计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3)没有沙尘暴时,风能是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利用风力发电机发电就是利用风能的有效途径.已知风力发电机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40%,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某风力发电机风车的有效受风面积为5.0m2,此风力发电机在风速为10m/s时的输出电功率为多大?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图40′-1

1.

(1)如图40′-1,设心脏每次推动血液前进的位移为l,血液受到心脏的压力为F,由压强公式F=p0S可知,心脏起搏一次对血液做的功为W=Fl=p0Sl=p0V0,V0就是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则心脏的平均功率为

P=

W=1.4W

(2)每分钟心脏输出血量为

V=nV0=75×

70×

10-6m3=5.25×

10-3m3

心脏主动脉截面积S为

S=πr2=3.14×

(1.25×

10-2)2m2=4.9×

10-4m2

所以:

v=

m/s=0.18m/s

(3)此人循环血量为V1,所以

V1=

L=4.5L=4.5×

10-3m3循环一次的时间为t=

×

60s=51s

(4)形成原电池时,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故

负极:

Zn-2e=Zn2+

正极:

O2+4H++2e=2H2O

2.

(1)CO;

烃(碳氢化合物)

8NH3+6NO2

7N2+12H2O;

4∶3

(2)毛细血管;

扩散;

呼吸运动(Ⅲ)

(3)4CrO3+6H2SO4+C2H5OH→2Cr2(SO4)3+2CO2↑+9H2O

(4)模拟司机以与汽车相同的初速度v0撞上气囊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v0/t=100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气囊对模拟司机的平均作用力为F=ma=3.0×

气囊对模拟司机冲击压强的平均值p=F/S=3.0×

104Pa.

[歼灭难点训练]

1.4;

27;

60;

28

(2)动量(3)6(4)基因突变;

X射线;

中子(流);

紫外线

2.

(1)A

(2)2

(3)B

3.

(1)B

(2)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

(3)CH3-CH

CH-CH3+2O3→2CH3CHO+2O2

4.

(1)甲烷菌;

甲烷

(2)①C+O2=CO2;

CH4+2O2=CO2+2H2O;

沼气

(1molC和1molCH4燃烧产生的CO2都是1mol,而C的摩尔质量小于CH4的摩尔质量,所以燃烧相同质量的C产生的CO2多,并且产生大量废渣对环境污染较大,甲烷对环境污染少)

②m=Q/q=2×

107kg

∵W=Pt,∴t=

=1×

109ss=vt=108×

109/3600kW =3×

107km

③生物;

5.

(1)5.4×

103

(2)①(3)A/6(4)

;

mg·

(5)不是

通过太空辐射进行诱变育种,只是提高了基因突变频率,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事实上,从太空舱带回的种子必须经过种植、观察、选择,少数(或无)植株若出现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这些植株才可能成为优良品种.

6.

(1)因为d/λ>0.5,所以沙尘的直径d的最小值为d=0.5λ=2.5×

10-7m.

(2)沙尘暴天气时,1m3的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粒的总体积为:

V=m/ρ=2.9×

10-9m3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体积为V′=V/50=5.8×

10-11m3

每一个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体积为:

V0=πd3/6=6.5×

10-23m3

1m3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为N=V/V0=8.9×

1011个

所以1.0cm3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为n=8.9×

105个

(3)1s内吹到风车上的空气的体积为:

V=Sv

这些空气所具有的动能为:

Ek=

ρVv2

风力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为:

P=ηEk=η

ρSv3=1.3×

103W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39高考开放型命题求解与思维发散

所谓开放型命题,是指命题的题设条件、解析策略或题目结论具有开放性(多元而不惟一)特点的命题.

1.(★★★★★)试设计一种估算你家电视功率的方法.

2.(★★★★★)某学生为了测量一物体的质量,找到一个力电转换器,该转换器的输出电压正比于受压面的压力(比例系数为k),如图39-1所示,测量时先调节输入端的电压,使转换器空载时的输出电压为0;

而后在其受压面上放一物体,即可测得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输出电压U.

现有下列器材:

力电转换器、质量为m0的砝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各一个,电键及导线若干、待测物体(可置于力电转换器的受压面上).请完成对该物体质量的测量.

(1)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力电转换器的输入电压可调,并

图39-1

且使电压的调节范围尽可能大,在方框中画出完整的测量电路图.

(2)简要说明测量步骤,求出比例系数k,并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m.

(3)请设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例1](★★★★)电阻R1、R2、R3连接成图39-2所示的电路,放在一个箱中(虚框所示),箱面上有三个接线柱A、B、C.请用多用表和导线设计一实验,通过在A、B、C的测量,确定各个电阻的阻值,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用所测值表示电阻R1、R2、R3.

图39-2

考查实验设计创新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