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178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张仲景50味药证汇编Word下载.docx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

“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大枣

大枣一般不配麻黄。

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也仅仅用了七枚大枣。

可见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

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大枣10枚生姜5片。

(民间验方)

此方简便易得,是民间食疗方。

可用于恶、恶心、食欲不振而渴者。

感冒、消化道疾病多用之。

另外,本方有养胃的作用,凡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可在药液中兑入姜枣汤。

麻黄

麻黄附子甘草:

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

麻黄黄芪:

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麻黄主治黄肿,黄肿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麻黄体质:

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

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

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

易于鼻塞、气喘;

易于水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

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

舌体较胖,苔白厚腻,脉浮有力。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

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

至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一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

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

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

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适宜,并可加入干姜、芍药、甘草等。

麻黄量在10克以上,芍药30克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剂时常常会周身汗出,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

本人经验,本方加甘草、干姜、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口感也较好。

乌头汤:

麻黄9克,乌头5~10克(蜜煎),黄芪9克,芍药9克,甘草9克。

本方是镇痛剂,适用于骨关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沉紧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附子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弦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

如近代名医恽铁憔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

附子主治痛证。

一是身体烦痛(如桂枝附子汤证);

二是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证);

三是胸痛(如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

四是腹痛(四逆散,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五是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方名必效散);

六,妇人痛经也可使用附子(《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痛经)。

仲景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

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

与白术白芍云苓同用利水;

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

根据本人主持的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剂最少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在5~15克。

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附子的煎法很讲究。

如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

著者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

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

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

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

本人经验,四逆散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头癌见面色晦黄者;

合四君子汤,治疗肿瘤患者食欲不振者;

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加肉桂,治疗腹冷痛、心动悸者。

真武汤:

附子10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9克。

本方是温阳利水剂。

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本人曾治疗数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腹水难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怀牛膝,其中附子有用至30克者,白芍赤芍多同并用也要重用至各30克以上近期消除腹水有效。

乌头

《金匮要略》中所用乌头应视为草乌头。

乌头多用于痛证。

另外,乌头毒性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方可服用。

干姜

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

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渴感,或虽渴而饮水不多。

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

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1.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

2.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3.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4.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

5.部分出血性疾病。

栀子干姜汤

干姜6克,栀子6~12克。

应用:

本方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

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

著者经验方

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甘草5克,茯苓20克,大枣12枚。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

患者体质以瘦弱为宜。

理中汤加黄连,名连理汤,可用于治疗口疮、腹泻者。

生姜

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

生姜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苦药败胃。

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五两至半斤;

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三两。

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

细辛

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

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著者称为“细辛舌”。

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

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

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细辛散:

细辛9克,川芎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

(《普济方》)

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

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

《药征》:

“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吴茱萸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吴茱萸用量最大,为2升。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在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由此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经常发作的腹痛、头痛,并见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柴胡

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岳美中医案集》;

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

所以临床上具有发病呈周期性或时发时止特征的疾病,经常使用柴胡类方。

本人发现以下的患者容易出现柴胡证,使用柴胡类方也比较有效。

其特征如下:

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寒时热,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四肢常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

本人将此类患者称为“柴胡体质”。

本人经验柴胡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量在20克以上方有效。

四逆散

柴胡8克,甘草8克,芍药8克,枳实8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升压剂,并能缓解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

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低血压、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结石、月经不调等,用本方加味多有效。

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

四逆本是指四肢发冷。

四逆散所治疗的这类疾病多半平时无大病,但一到秋冬天凉,人未觉冷,而两手已先凉。

或一旦紧张和疼痛都可以出现四肢凉、手心汗多的表现。

这即是曲型的柴胡体质。

四逆散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即上腹部及两胁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

日本古代医家和田东郭也认为“其腹形专结于心下及两胁下,其凝及于胸中,而两胁亦甚拘急。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甘草9克,人参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并消化道炎症者;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症患者;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水肿口渴者,多用于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患者。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柴平煎,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甘草6克,黄芩9克,瓜蒌根12克,牡蛎6克。

本方是精神疲劳后的恢复剂。

尤适合于过度疲劳、大量出汗、饮食睡眠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

神经症、慢性肠胃炎、失眠、甲状腺疾病多用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克,黄芩5克,半夏5克,人参5克,大黄6克,龙骨5克,牡蛎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大枣6枚,生姜5克,铅丹(药房无售可不用)。

本方是调神安神方。

清代医家徐灵胎说:

“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本方证的特点是患者具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动悸、幻觉、失眠、易于惊吓等。

除癫痫外,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老所痴呆也可用。

半夏

半夏麻黄:

主治咳喘而呕者。

方如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麻黄汤。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20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

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

对于恶心呕吐水者,以及呕吐、心下悸、失眠多梦者,本方最为适宜。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10~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性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症、恐惧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临床对有强烈精神刺激诱因,见失眠多梦、且多噩梦者,本方最有效。

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水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地黄、人参,去竹茹,名十味温胆汤。

黄芪

黄芪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尊荣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

其外观特征:

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

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

腹壁软弱无力。

舌质淡胖,苔润。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这种患者,著者称之“黄芪体质”。

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

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现代应用黄芪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水肿,量可达60~100克;

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

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

白术

使用白术不论形体胖瘦,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水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水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与白术相似的有苍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

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

如后世平胃散一方,就用苍术与厚朴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

“白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茯苓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凡胸胁满、短气者,多伴有小便不利、目眩等。

理中丸条下有“悸者,加茯苓二两。

”黄芪建中汤条下有“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

使用茯苓可不问形体胖瘦,但须察舌。

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著者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水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

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仲景使用茯苓多入复方。

配半夏治眩悸,配白术治疗口渴,配猪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配桂枝甘草治脐下悸。

仲景使用茯苓汤剂量较大,尤其是用于悸、口渴吐水以及四肢肿等,而用于散剂,则用量甚小。

白术重在治渴,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能安神利水。

泽泻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滑石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圣济总录》以单味滑石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

《产乳集验方》以单味滑石治小便不通。

近代名医张锡纯说:

“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其常用滑石与生山药煎汤,治发热、泄泻以致小便不利黄短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一散:

滑石18克,甘草3克。

《伤寒标本》

本方是通淋利尿方。

本人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多用六一散加栀子、连翘、黄柏,能较快消除尿路刺激症状。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石散,其痛立息。

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防己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

水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或麻黄加术汤证;

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

两下肢水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近来发现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防己主治水也。

防己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也。

葛根

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的量最大,达半斤。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著者临床观察,葛根证多见于体型较胖,面色黄黯、四肢肌肉松软而项背肌肉厚实拘紧的患者。

如体型瘦长,肤色柔白、胸背扁平者,则应慎用。

治疗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的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葛根治渴。

《太平圣惠方》单用葛根捣汁饮服,治疗消渴烦躁,皮肤干燥。

《古今医统》用葛根配天花粉等治疗消渴肾渴,日饮石水者。

《普济方》单用葛根煮散频服,治小儿热退不止。

本人经验方:

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赤芍2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本方多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证多见头痛头晕,舌质紫黯,下肢水肿,肌肉松软者。

不少糖尿病患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病、突发性耳聋耳鸣、视网膜动脉阻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如伴有头昏、思睡可加麻黄、石菖蒲。

栝楼根

栝楼根主治渴者。

其渴感明显而且难愈,喝水不解渴,而且食欲好,大便多干结。

患者肌肉较紧,甚或拘紧疼痛,或生疮疖痈疽。

其舌面必干燥。

栝楼证是苦渴,即口干舌燥呈慢性化,日饮水渴不解。

后世用栝楼根多用于糖尿病以及外科的痈疽疔疮。

栝楼桂枝汤:

栝楼根6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本方可用于痤疮、毛囊炎以及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感染等,但原方栝楼根的用量应加大。

《药征续编》:

“栝楼根主治渴。

凡渴有二证;

烦渴者,石膏主之。

但渴者,栝楼根主之。

黄连

黄连,最大量方(4两):

黄连阿胶汤。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

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

所为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

著者称为“黄连舌”。

黄连脉多滑数或数促,如脉迟身凉者,黄连应慎用。

仲景使用黄连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除痞(1两)。

泻心汤:

黄连3克,黄芩3克,大黄6克。

本方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

黄连解毒汤:

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本方的应用以烦热、心下痞、吐血衄血及热甚发斑出血者为指征。

黄连阿胶汤: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9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

本方用于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或下利便脓血者。

以下利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便血、伤寒肠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及以出血过多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出现本方证。

“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

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

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

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

加心烦者,其应如响。

黄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口即吐”者。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

李时珍20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身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一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

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

张仲景用黄芩、黄连、大黄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

《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下血不止。

《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

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

著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适用面较宽。

不过,其血色多暗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

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炎症多见此证。

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

黄芩黄连葛根甘草汤用于脉促而利不止,黄芩黄连阿胶白芍用天腹痛而便血。

著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必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

如女必见月经色黯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鉴别。

黄芩汤:

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结、直肠炎等。

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

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

但黄芩、芍药的用量亦大,黄芩可达20克,芍药可达30克以上。

栀子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心中懊恼”一词,各家的解释都不如仲景的原话“烦热、胸中窒”明了。

烦热,即心烦不安,卧起不宁,往往伴有睡眠障碍。

《伤寒论诠释》记载,有一董姓妇女,心烦懊恼,昼轻夜重,夜间常欲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觉舒适,并有脘腹胀,如有物阻塞感,用栀子、厚朴、枳实煎汤服后而愈。

所以烦热、胸中窒以及心中懊恼等症状均为一种自觉症状,相当于胸闷、焦虑、强迫、失眠等。

与此相伴的症状为身体的热感出汗等,舌红,舌苔黏腻较厚。

山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

厚朴

大剂量厚朴主治腹胀满。

清代沈金鳌有香朴丸一方,用厚朴四钱,附子二钱,木香一钱,研末为丸,主治老人脾胃虚寒,气滞腹胀,食欲不振而恶寒者。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他年轻时每午后3:

00~7:

00腹胀,后单独嚼服厚朴2克后,两天即消失。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治疗1例顽固性腹胀,自诉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投《伤寒论》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原方,厚朴用12克,二诊而愈。

《岳美中医案》

厚朴是可以治疗咳喘的,正如元代名医王好古所说:

厚朴“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治疗咳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也必用厚朴。

特别是咳喘兼有腹满便秘、舌苔厚、脉实而滑等症状者,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厚朴是消胀除满药。

明代《本草汇言》说得很全面:

一切饮食停滞,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24克,生姜24克,半夏24克,甘草6克,人参3克。

适用于经过反复吐利以后的腹胀满。

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中毒性肠麻痹、小儿消化不良等。

厚朴麻黄汤

厚朴15克,半夏10克,麻黄12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小麦20克。

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其人多见咳喘胸满、倚息不得卧、喉中唏嘘有声,腹胀、脉浮者。

患者一般体质较好,舌苔较厚。

半夏厚朴汤

厚朴9克,半夏20克,茯苓12克,苏叶6克,生姜15克。

枳实

枳实与厚朴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胀满,枳实除坚满;

厚朴除满而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

按照目前的习惯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者用枳壳。

石膏

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温病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

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克左右。

重者一次量达100克。

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0克的。

在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

白虎加苍术汤可用于恶热自汗、大渴而小便不利者,某些风湿热、糖尿病、皮肤病可用之。

知母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酸枣仁汤:

酸枣仁30克,川芎6克,茯苓6克,知母6克,甘草3克。

本方是安神方,适用于神情恍惚、多疑多虑,睡眠不安者。

对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等见舌苔不厚腻者可用。

本人临床常与温胆汤合用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