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算法的概念
约1课时
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约4课时
1.2.1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2.2条件语句
1.2.3循环语句
1.3算法案例
约3课时
本章复习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体会设计算法的基本思路.
3.通过有趣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这一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
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
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
答案:
分三步,第一步:
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步:
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步:
把冰箱门关上.
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
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2)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3)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4)请写出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5)根据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算法的理解.
(6)请同学们总结算法的特征.
(7)请思考我们学习算法的意义.
讨论结果:
(1)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①+②×
2,得5x=1.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①×
2,得5y=3.④
第四步,解④,得y=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①得x=2y-1.③
第二步,把③代入②,得2(2y-1)+y=1.④
第三步,解④得y=
.⑤
第四步,把⑤代入③,得x=2×
-1=
(4)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其中a1b2-a2b1≠0,可以写出类似的求解步骤:
第一步,①×
b2-②×
b1,得
(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
第三步,②×
a1-①×
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5)算法的定义:
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
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6)算法的特征:
①确定性:
算法的每一步都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②逻辑性:
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
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地持续进行.
(7)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也就是说,算法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程序性方法.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它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得到结果.因此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1)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算法分析:
(1)根据质数的定义,可以这样判断:
依次用2—6除7,如果它们中有一个能整除7,则7不是质数,否则7是质数.
算法如下:
(1)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因此,7是质数.
(2)类似地,可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0.因为余数为0,所以5能整除35.因此,35不是质数.
点评:
上述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上述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还可以,如果判断1997是否为质数就麻烦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普适性的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请写出判断n(n>
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分析:
对于任意的整数n(n>
2),若用i表示2—(n-1)中的任意整数,则“判断n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包含下面的重复操作:
用i除n,得到余数r.判断余数r是否为0,若是,则不是质数;
否则,将i的值增加1,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操作一直要进行到i的值等于(n-1)为止.
算法如下:
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
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
否则,返回第三步.
例2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x>
0)的近似解的算法.
令f(x)=x2-2,则方程x2-2=0(x>
0)的解就是函数f(x)的零点.
“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是:
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满足f(a)·
f(b)<
0)“一分为二”,得到[a,m]和[m,b].根据“f(a)·
f(m)<
0”是否成立,取出零点所在的区间[a,m]或[m,b],仍记为[a,b].对所得的区间[a,b]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包含零点的区间[a,b]“足够小”,则[a,b]内的数可以作为方程的近似解.
解:
第一步,令f(x)=x2-2,给定精确度d.
第二步,确定区间[a,b],满足f(a)·
0.
第三步,取区间中点m=
第四步,若f(a)·
0,则含零点的区间为[a,m];
否则,含零点的区间为[m,b].将新得到的含零点的区间仍记为[a,b].
第五步,判断[a,b]的长度是否小于d或f(m)是否等于0.若是,则m是方程的近似解;
当d=0.005时,按照以上算法,可以得到下表.
a
b
|a-b|
1
2
1.5
0.5
1.25
0.25
1.375
0.125
1.4375
0.0625
1.40625
0.03125
1.421875
0.015625
1.4140625
0.0078125
1.41796875
0.00390625
于是,开区间(1.4140625,1.41796875)中的实数都是当精确度为0.005时的原方程的近似解.实际上,上述步骤也是求
的近似值的一个算法.
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算出结果,通常把算法过程称为“数学机械化”.数学机械化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实际上处理任何问题都需要算法.如:
中国象棋有中国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
而国际象棋有国际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
再比如申请出国有一系列的先后手续,购买物品也有相关的手续……
思路2
例1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
请设计算法.
任何动物同船不用考虑动物的争斗但需考虑承载的数量,还应考虑到两岸的动物都得保证狼的数量要小于羚羊的数量,故在算法的构造过程中尽可能保证船里面有狼,这样才能使得两岸的羚羊数量占到优势.
具体算法如下:
算法步骤:
第一步:
人带两只狼过河,并自己返回.
人带一只狼过河,自己返回.
人带两只羚羊过河,并带两只狼返回.
第四步:
人带一只羊过河,自己返回.
第五步:
人带两只狼过河.
算法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精确描述,有些问题使用形式化、程序化的刻画是最恰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算法时应精练、简练、清晰地表达,要善于分析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本题型解决问题的算法中某些步骤重复进行多次才能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较复杂的情境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算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合适地利用某些步骤的重复,不但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2喝一杯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
洗刷水壶、烧水、洗刷茶具、沏茶.问:
如何安排这几个步骤?
并给出两种算法,再加以比较.
本例主要为加深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可结合生活常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解决问题.
算法一: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
第三步,洗刷茶具.
第四步,沏茶.
算法二:
第二步,烧水,烧水的过程当中洗刷茶具.
第三步,沏茶.
解决一个问题可有多个算法,可以选择其中最优的、最简单的、步骤尽量少的算法.上面的两种算法都符合题意,但是算法二运用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因此这个算法要比算法一更科学.
例3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一个5等分点的算法.
我们借助于平行线定理,把位置的比例关系变成已知的比例关系,只要按照规则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完成任务.
第一步,从已知线段的左端点A出发,任意作一条与AB不平行的射线AP.
第二步,在射线上任取一个不同于端点A的点C,得到线段AC.
第三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CE=AC.
第四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EF=AC.
第五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FG=AC.
第六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GD=AC,那么线段AD=5AC.
第七步,连结DB.
第八步,过C作BD的平行线,交线段AB于M,这样点M就是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
用算法解决几何问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帮助我们得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应多加训练.
知能训练
设计算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是否有实数根.
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
a,b,c.
第二步,计算Δ=b2-4ac的值.
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Δ≥0成立,输出“方程有实根”;
否则输出“方程无实根”,结束算法.
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特点是:
具有很好的程序性,是一种通法.并且具有确定性、逻辑性、有穷性.让我们结合例题仔细体会算法的特点.
拓展提升
中国网通规定:
拨打市内电话时,如果不超过3分钟,则收取话费0.22元;
如果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则超出部分按每分钟0.1元收取通话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计算.设通话时间为t(分钟),通话费用y(元),如何设计一个程序,计算通话的费用.
数学模型实际上为:
y关于t的分段函数.
关系式如下:
y=
其中[t-3]表示取不大于t-3的整数部分.
第一步,输入通话时间t.
第二步,如果t≤3,那么y=0.22;
否则判断t∈Z是否成立,若成立执行
y=0.2+0.1×
(t-3);
否则执行y=0.2+0.1×
([t-3]+1).
第三步,输出通话费用c.
课堂小结
(1)正确理解算法这一概念.
(2)结合例题掌握算法的特点,能够写出常见问题的算法.
作业
课本本节练习1、2.
设计感想
本节的引入精彩独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里进入本节的学习.算法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基础,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本节设置了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仔细体会反复训练.本节的事例有古老的经典算法,有几何算法等,因此这是一节很好的课例.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程序框图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为了更好地学好程序框图,我们需要掌握程序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熟练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1.熟悉各种程序框及流程线的功能和作用.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通过比较体会程序框图的直观性、准确性.
数学重点:
程序框图的画法.
数学难点:
4课时
第1课时程序框图及顺序结构
我们都喜欢外出旅游,优美的风景美不胜收,如果迷了路就不好玩了,问路有时还听不明白,真是急死人,有的同学说买张旅游图不就好了吗,所以外出旅游先要准备好旅游图.旅游图看起来直观、准确,本节将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思路2(直接导入)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1)什么是程序框图?
(2)说出终端框(起止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3)说出输入、输出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4)说出处理框(执行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5)说出判断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6)说出流程线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7)说出连接点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8)总结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线和它们表示的功能.
(9)什么是顺序结构?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
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2)椭圆形框:
表示程序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终端框(起止框).表示开始时只有一个出口;
表示结束时只有一个入口.
(3)平行四边形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又称为输入、输出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4)矩形框:
表示计算、赋值等处理操作,又称为处理框(执行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5)菱形框:
是用来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否成立,根据判断结果来决定程序的流向,称为判断框,它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
(6)流程线:
表示程序的流向.
(7)圆圈:
连接点.表示相关两框的连接处,圆圈内的数字相同的含义表示相连接在一起.
(8)总结如下表.
图形符号
名称
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
赋值、计算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
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
连接程序框
连接点
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9)很明显,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三种逻辑结构可以用如下程序框图表示: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例1请用程序框图表示前面讲过的“判断整数n(n>
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程序框图如下:
程序框图是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这里只是让同学们初步了解程序框图的特点,感受它的优点,暂不要求掌握它的画法.
观察下面的程序框图,指出该算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个累加求和问题,共99项相加,该算法是求
的值.
例2已知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分别为a,b,c,利用海伦—秦九韶公式设计一个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已知三角形三边边长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
),其中p=
.这个公式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先算出p的值,再将它代入分式,最后输出结果.因此只用顺序结构应能表达出算法.
第一步,输入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a,b,c.
第二步,计算p=
第三步,计算S=
第四步,输出S.
程序框图如下:
很明显,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它是最简单的逻辑结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下图所示的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已知a1=3,输出的b=7,求a2的值.
根据题意
=7,
∵a1=3,∴a2=11.即a2的值为11.
例3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的程序框图.
利用我们学过的顺序结构得程序框图如下:
这个算法步骤具有一般性,对于任意自然数n,都可以按照这个算法的思想,设计出确定线段的n等分点的步骤,解决问题,通过本题学习可以巩固顺序结构的应用.
有关专家建议,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左右,这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有利无害.所谓通货膨胀率为3%,指的是每年消费品的价格增长率为3%.在这种情况下,某种品牌的钢琴2004年的价格是10000元,请用流程图描述这种钢琴今后四年的价格变化情况,并输出四年后的价格.
用P表示钢琴的价格,不难看出如下算法步骤:
2005年P=10000×
(1+3%)=10300;
2006年P=10300×
(1+3%)=10609;
2007年P=10609×
(1+3%)=10927.27;
2008年P=10927.27×
(1+3%)=11255.09;
因此,价格的变化情况表为: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钢琴的价格
10000
10300
10609
10927.27
11255.09
顺序结构只需严格按照传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将问题解决掉.最后将解题步骤“细化”就可以.“细化”指的是写出算法步骤、画出程序框图.
如下给出的是计算
的值的一个流程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i>
10.
(1)掌握程序框的画法和功能.
(2)了解什么是程序框图,知道学习程序框图的意义.
(3)掌握顺序结构的应用,并能解决与顺序结构有关的程序框图的画法.
习题1.1A1.
首先,本节的引入新颖独特,旅游图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程序框图的意义.通过丰富有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程序框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程序框图的兴趣.本节设计题目难度适中,逐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是一节好的课例.
第2课时条件结构
我们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