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454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docx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题资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重点讲解】

  一、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

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

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

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从历史原因看: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说明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三大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国家性质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三大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难点分析】

  简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其原因和经验教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

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一、探索的成就

  1.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达到顶峰,但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积极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国民经济;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阶段。

  二、探索中的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3.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4.随着党内指导思想中“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试图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三、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

  1956年至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

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社会主义处于探索时期,失误和挫折是难免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

经济上的失误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致使“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等。

当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具体表现在:

  第一、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

  第二、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第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第四、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四、经验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1956~1978年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在曲折发展的,其中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错误和沉痛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6.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易混知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

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

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

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

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

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实质是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说明: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法导航】

  1.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