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散文谋篇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散文谋篇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散文谋篇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
掌握答题的思路与模式
1.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2.答题模式
(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2)文章是(?
)结构方式。
第一层写了(?
),第二层写了(?
)……
(3)文章以(?
)为线索。
开头写(?
),中间写(?
),结尾写了(?
)
(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一、整体上的谋篇布局
【命题热点】
文章的结构布局,大体可分为纵式和横式。
比如叙事散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便是一种纵式结构。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纵式结构,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深化;
如果某篇散文是按照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行文,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可称之为横式结构。
另外,还有以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段落之间呈现出因果、正反、主次、类比、叙议等结构关系。
二、开篇结尾的谋划
1.开篇的谋划
大凡好文章都讲求开头如凤头一般精美靓丽。
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题成为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型。
一般来说,开头段主要起着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的作用,具体答题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可根据文本内容,来拟定答案。
【典例传真】
例1.作者在文中所吟颂的对象是“风”,但文章开头却写了一盆银杏,请指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语段】
①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
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
季风就这样将冰心玉洁的冬姑送临。
②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
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
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
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
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
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
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节选自张绪佑《吟风》)
【解题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题意。
“吟”是吟诵、歌颂、赞颂,“风”是被赞颂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所谓题意显豁,线索清楚。
全文8个段落,有7个段落直接以风为吟咏的主体,唯第②段以银杏为陈述对象,看似游离之笔,实则着眼在风上,银杏四季的变化都伴随着季风的四时变换。
风无形无色,不便直接描写,非借助其他事物不可。
如果写的不是银杏,而是别的花草树木,其作用也是一样的。
另外,把银杏放在开头显然有引起所吟对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银杏,其用意是为了引出写作对象“风”,从而达到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进而突出风的形象的目的。
2.结尾的谋划
作家在构思散文的结尾时,往往会让其发挥或呼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或引发思考等作用。
在阅读时,如果考生注意体味结尾的作用,便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概括和欣赏能力。
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三、过渡句段的勾连
除了关注开头、结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审视过渡句、段在行文段落上的作用。
一篇散文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还相互衔接吻合。
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上下文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在结构上通常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的作用。
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例2.文中划线的句子“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
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
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
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
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节选自朱成玉《别踩疼了雪》)
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作者以“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为关节点来衔接上下文,而上、下文的内容则分别是“看雪”和“回忆妈妈”。
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侧重于启下。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对“看雪”的描述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去作铺垫。
四、行文线索的贯穿
如果把文章中选用的材料比作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金线。
作者紧紧围绕着这根金线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而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楚文中的材料是围绕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
一般来说,散文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等。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另外,还有详略主次的安排、伏笔悬念的设置等谋篇布局的技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第三板块——复习巩固(相似题训练)
【典例传真】
例1.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
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
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
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
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
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
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
那是战争中的夜景:
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
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蛾,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
“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
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
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
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
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
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选自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考查文本的“谋篇布局”,一定注意它的“特色”。
这篇散文结构上最主要的特色是时间、空间的双线结构,相交织,也就是说其行文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时间上沿着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这条线索,写了两种生活状况的交织,借此表述来传递作者的情感;
空间上从湖面上写起,重点写空中的焰火,两种物象互相映衬。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
从时间上说,是现在与过去的交织与碰撞;
从空间上说,是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
【典例传真】
例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来收束文章的好处。
)
【解题思路】
本题是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把握,具体答题时,考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理解“这样的烟花”的象征意义,然后再明确作者把把这句话独自成段及使用反问句的好处,进而体会这样结尾的作用。
比如这篇散文的题目是“焰火的变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焰火的变奏来传递不同的生活年代,最终传递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又因为“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这个反问句处于文章结尾,同时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清楚,所以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末尾句起着“卒章显志”的作用,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作者在结尾以这个反问句独成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还象征着和平团圆。
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让文章意蕴更加深远,以激发人们的思考。
第四板块——课堂要点归纳总结
课堂要点:
六、课后练习(作业):
此处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家庭作业内容紧扣课堂学习内容。
如果需要学生留在龙文写完后把作业留下的,则家庭作业需另起一奇数页排版,主要是方便把作业撕下来留下给老师检查,孩子可以把学案拿回去复习。
如不需要学生留在龙文写,则可紧接着归纳总结后布置。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
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
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
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
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
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
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
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
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
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
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
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
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
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
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
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
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
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
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
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
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
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
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
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
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
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
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
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
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
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
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赏析】
杨振声(1890─1956)字金甫,又作今甫,山东蓬莱人。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北方渔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四运动期间,他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为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
出狱后,他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负笈美国,入哥仑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
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他与朱自清一起筹办了中文系,并担任系主任。
20年代末,作为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选,他离开清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一道,给这所大学带去勃勃生机。
杨振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曾发表在《新潮》《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刊物上。
其中有《玉君》《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阿兰的母亲》《她的第一次的爱》《抛锚》《报复》和《荒岛上的故事》等。
杨振声虽然比胡适还大一岁,但是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可以看到,作为学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是非常敬重的;
他的小说《玉君》之所以获得较大成功,与胡适对他的鼓励和指导有关。
汪曾祺的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的老师是杨振声,杨振声的老师是蔡元培。
《书房的窗子》是一篇学者散文,处出透漏露出学者的情怀。
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文章开篇却说“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岂不怪哉!
原来,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这想像中的窗子又是怎样的呢?
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却独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线清淡而隐约,能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
”能让人产生独立的个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几许灵性。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窗子能“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我喜欢冬日里的南窗:
“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辉映照着人的心灵,清爽、温适,满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欢哪扇窗呢?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说明。
(3分)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本身的作用,文章名为“书房的窗子”,用意不在写窗子,而是表明一种人格和生活态度,所以窗子只是文章的线索。
还要考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在开头,就主要考虑与题目和下文的关系。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
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
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
“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
“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
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
“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
“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
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
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
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
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
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
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
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
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
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
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
“谢谢。
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债。
“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
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
“猜不着啊!
“69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
“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
”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
“你知道吗?
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
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
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
“我太开心了!
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
(摘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C.
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