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440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Word格式.docx

4.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c)

a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b成功的用三角形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

c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

d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

5.下列一些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说法中,是中国古人说法的是(d)

a宇宙是个闭合的盒子b大地是这个盒子的平板

c大地是由一条大洋河环绕的圆盾d“天圆地方”,大地是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

1.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大约为(14000)万平方千米,我们住居在(亚洲),约有(440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陆地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约有面积(897)万平方千米。

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000)万平方千米,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约有面积(180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最小。

3.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4.航海家麦哲伦是(葡萄牙)国家人,出发港在(西班牙)国家其航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沿途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地球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

2.麦哲伦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人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是因为地球是圆的(√)

四.问答题。

1.想一想有哪些事物或者现象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

答:

人们站在海岸上,迎接归航的船只时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船离港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月食图片上明暗界线是弧线。

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是圆形。

2.是谁证实了“地圆学说”?

他是用什么办法证明的?

是麦哲伦证实了“地圆学说”?

他是用环球航行的办法证明的。

第三课课堂作业

1.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地球仪就是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b地球里有一根地轴,所以地球能绕地轴转

c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所以地球是正球体

d地球上有经线和纬线,所以地球仪上画有经纬网。

2.地轴是(c)a地球仪的旋转轴b地球的旋转轴c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d地球公转中心

3.有关经线说法正确的是(c)a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b两条经线可以构成一个经线圈c经线长度都相等d经线与纬线一样都能自成圆圈

4.下列代表经度和纬度的数字,能准确表示地理位置的是(b)a0°

90°

b180°

c180°

30°

d150°

5.关于经纬线或经纬度的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a沿同一条纬线朝同一方向前进,最后可回到原出发地b沿同一条经线朝同一方向前进,最后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c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两种,共180°

d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两种,各180°

6.关于地球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的知道地球的地貌

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D在地球仪上,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7.在地球仪上,表示海洋的颜色是(C)

A黄色B绿色C蓝色D褐色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B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C地球表面某一点位置可以用经纬度确定

D一位美国小朋友说他在美国的位置是东经116°

1.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2.赤道是(将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

3.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

三、连线题。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纬线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地轴地球自传轴

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四.判断题。

1.地球仪就是将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以后的地球模型。

2.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经线,与赤道垂直的线叫纬线。

3.地球仪上每条经线的长度不一样。

地球仪上每条经线的长度(×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东半球(√)

五、问答。

怎样制作简易地图仪?

(1)

(2)

(3)

(4)

第四课课堂作业

1.两地实际距离是2000千米表示在地图上为5厘米那么该地图的比例尺是(A、B)A1:

4000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400千米

C四百万分之一D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千米

2.在一个地图仪上测得地图仪长度为80厘米(赤道长度约4万千米)。

该地图仪的比例尺为(D)

A百万分之一B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3.在一幅比例尺为1:

2500000的地图上量得某河流的长度为50厘米则这条河的实际长度是(A)

A1250千米B125千米C250千米D750千米

4.下面四幅图中地区面积最大的是(D)

A1:

11000000B1:

2000000

C1:

13000000D1:

4000000

5.面对地球,下列确定方向的方法中正确的是(B)

A上南下北,左东又西B上北下南,左西右东C上西下东,左南右北D无法确定

1.你知道的地图类型有(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专用地图)等。

2.地图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与地理有关的各种信息,正确的反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疆界)等的分布状况,如实地表达地理特征的图。

3.看地图要注意(比例尺)(方向)(图例)三个要素和(注记)。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具体的(地理事物)。

4.比例尺有(文字法)(分式法)(图示法)三种表示方法。

5.“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6.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7.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八、问答题。

1.列表比较地球仪和地图(相同点、不同点、优点、缺点等)。

比较项目

地球仪

地图

相同点

作用

学习地理,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

制作

空间被缩小,内容有选择

形状

球面体

平面图

优点

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符合实际

使用方便

缺点

携带不便

立体感不强

2.这些地图标识分别表示什么?

★北京市(首都)◎武汉市(城市)○太平镇(乡镇、村庄)

3.在()画上下列地图标识

(  )国界( )公路( )铁路

(      )河流  (      )湖泊   (      )沙漠

第五课课堂作业

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B)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2.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C)

A青藏高原目前还在不断抬升B古代书籍记载此处是海洋C在青藏高原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曾是海洋

3.海洋中,深度最深的部位是(D)

A大陆架B大陆坡C海岭D海沟

4.导致“狮身人面像”严重破损的主要原因是(B)

A流水B风力C冰川D地震

5.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由于(A)

A流水浸蚀作用B风力浸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浸蚀作用

1.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

山地和丘陵中起伏较大的是(山地)。

3.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

4.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将下列地形名称与形态特征及海拔高低用线连起来。

山地地表起伏有大有小较高

丘陵地表起伏小较低

高原四周高,中间平坦较高

盆地地表起伏较大有高有低

平原地表起伏较山地小有高有低

四、问答题。

1.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为了保护地球与资源,人类应该怎样做?

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了保护地球与资源,人类应该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

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为尽量减少地质灾害,人类应该注意什么?

多植树种草,不滥砍滥伐,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沙化。

做好地震、台风、暴雨的预报。

第六课课堂作业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D)

A.365天B30天C3个月D24小时

2.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反映了(B)

A太阳在公转B地球在自转C太阳在自转D地球在公转

3.地球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根据一年中太阳的位置建房时采光最佳效果门窗应朝向(C)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

4.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C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5.假如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就不会有(C)

A自转B公转C昼夜变化D五带的划分

6.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C)

A气候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交替变化D昼夜长短变化

7.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由于(B)

A地球不发光、不透明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D太阳绕着地球转

8.地球自转的中心是(A)

A地轴B北极星C太阳D赤道

9.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约是(D)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约是(C)月球公转一周时间约是(B)一个季度时间约是(A)

A三个月B一个月C一年D一天

1.《天体运行论》是(波兰国家)天文学家(哥白尼)写的。

2“太阳中心”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否定了(上帝造物)的谬论。

3.昼夜交替一次约为(24)小时,(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约为(365)天。

三、问答题。

1.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代表人物是谁?

地心说的观点是第一,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第二,地球是个球体:

第三,所有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一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

3.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地球是个球形的:

第二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第三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的行星都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

第七课课堂作业

1.地球上每天能最早看到日出的是(C)

A中时区B西二区C东十二区D西十二区

2.日界线是(B)

A最东的地方B新的一天的起点线C最西的地方D昼夜分界线

3.下列关于时区和日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东十一区与西十二区时间相差1小时,日期相差一天

B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当东九区是上午8点时,东八区是上午9点

C4月8日6时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时间应改为4月9日6时

D国际上规定以180°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4.位于东十二区的轮船于5月4日上午10时向东驶入西十二区,这时船上时间是(C)

A5月4日10时B5月5日10时C5月3日10时D5月4日11时

5.一个人是9月9日的生日,他想在一年内连续过两个生日,下列做法哪个能实现(A)

A在东12区过完9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12区

B在西12区过完9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12区

C在西12区过完8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12区

D在东12区过完8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12区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西AB区CD东

121110987654321012345678910

(1)A(西五)区B(西二)区C(东六)区D(东八)区。

(2)像(东)每过一个时区,时间要增加一个小时,向(西)每个一个时区,时间要减少一个小时。

当中时区为上午8点时,北京时间为(16)点。

(3)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规定了把(180°

)经线作为“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由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但跨越日界线时,时刻(不变)。

(4)为了避免一个国际出现两个日期日界线避开陆地因此是曲折的。

(5)世界上跨时区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

2.当北京是凌晨1点时,伦敦是(前一天下午5点),纽约是(前一天中午12点)。

3.要想让中国人在凌晨看到伦敦奥运会的某项赛事,必须将该赛事安排在英国时间的(前一天下午5点以后)。

4.将伦敦的某项赛事安排在伦敦时间正午,那么纽约市民在(早7点)观看。

5.2012年7月27日,于当地时间20时12分开始举行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人在(2012年7月28日凌晨4点12分)观看,美国人在(7月28日下午3点12分)观看。

1.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感觉车外树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感觉到车窗外的树木向后方运动。

2.坐在转椅上,如果顺时针转动转椅,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周围景物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3.如果把地球看做是一个大转椅,那么,地球应该怎样转才可以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呢?

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才可以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

第八课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气象站用(A)来测量温度。

A温度计B体温计C体重计D以上都不对

2.在晴朗的下午,百叶箱内的温度与百叶箱外的温度相比(A)

A百叶箱外温度高B百叶箱内温度高C一样高D有时箱外高有时箱内高

3.昼夜温度(A)

A有变化B没有变化C变化不大D变化很大

4.一般来讲,白天温度比夜晚温度要(B)

A低B高C一样D以上都不对

1.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日期

8时

12时

14时

18时

1月28日

6℃

8℃

9℃

7℃

2月2日

4.5℃

2月5日

2月12日

13℃

15℃

2月13日

16℃

2月20日

11.5℃

2月24日

14.5℃

16.5℃

12℃

2月27日

11℃

2.根据以上表格,当地这几天8时至18时中温度最高的时刻在(14时),最低温度的时刻在(8时)。

3.2月12日中,温度最高是在(14)时,达到(15)摄氏度。

2月20日中,温度最低是在(8)时,温度只有(7)摄氏度。

2月13日中,8点到14点的温度上升了(10)摄氏度,14点到18点温度下降了(9)摄氏度。

4.选择2月12日与2月27日两日的温度数据绘制曲线图。

温度(℃)

15

12

9

6

3

081012141618时间(时)5.观察温度数据表与曲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答:

(1)每日8时温度最低,14时温度最高。

(2)每日从8时到14时温度逐渐上升,14时以后温度逐渐下降。

6.太阳能热水器吸收热量的真空管为什么要斜着放置?

我国在北半球,太阳是斜着照到地球的,太阳能真空管斜着放置,与太阳光形成直角,吸收太阳光和热的面积更大一些,热的更快。

7.用白炽灯同时照射桌上横放、竖放、斜放的三件相同的物体并且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怎样放置的物体温度最高为什么?

横放的物体温度最高。

因为横放的物体灯泡是垂直照射的温度上升快。

说明温度上升的快慢与太阳照射的角度(即高度)有关。

8.课本第28页的实验中,如果将黑色的绘图纸换成白色的效果会怎样?

因为黑色纸吸收光和热快,温度上升快,而白色纸反射光和热温度上升慢,效果不明显。

9.晴朗的白天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晴朗的白天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气温就越来越上升。

10.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照射有什么关系?

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而且白天有太阳照射温度高,夜晚没有太阳照射温度低。

11.一天内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一天内温度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第9课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植物和动物一样能进行自由运动B每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只有一种

C只有动物才会运动D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有关

2.下列关于动植物运动的区别,正确的是(D)

A动物运动一般是整个身体的移动,而植物中只有少数植物能进行部分器官的位置移动

B动物有专门的运动结构,而植物没有

C动物有行走、奔跑、飞行、跳跃等多种运动方式,而植物运动较被动且迟缓

D以上都正确

3.(B)晚上开放

A玫瑰B夜来香C郁金香D菊花

4.(C)夜间才出来活动

A狗B猪C猫头鹰D蝉

二、填空题。

1.(昙花)夜里开花且花期最短,有个形容时间很短暂的与之有关成语是(昙花一现)。

2.(牵牛花)形状如喇叭,从晚上开放,到上午(怒放)。

3.(太阳花)见到太阳就开放,太阳下山就(枯萎)。

4.(向日葵)花盘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到西,太阳下山后花盘又慢慢往回摆。

5.(蒲公英)的叶子和花白天张开夜晚合拢。

6.(郁金香)的花白天张开夜晚合拢。

1.为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一天的变化不同?

由其身体结构决定的。

举例说明动植物的行为受节律支配。

蝶类白天活动,蛾类晚上活动,公鸡清晨报晓。

2.是什么因素在让向日葵花盘随阳光转动,蒲公英、郁金香的花白天开放夜晚合拢?

3.昼夜变化对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常见动物哪些在白天活动?

哪些夜晚活动?

白天活动的动物有:

狗、公鸡、蜜蜂等。

夜间活动的动物有:

蛾、猫头鹰、刺猬、猫、蝙蝠、蜈蚣等。

5.你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蝙蝠、蚂蚁、蜗牛是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间活动?

第10课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地形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地形形成后就不会再改变B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C地形是人类活动的结果D地貌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使地貌发生变化的外力是(C)

A地壳运动B地震C风、流水D火山

3.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说明(B)

A山上的积雪在升高B板块还在不断运动C地球在不断膨胀D地球在公转

4.造成狮身人面像严重损坏的主要原因是(C)

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化、风蚀作用D冰蚀作用

1.成语(沧海桑田)说明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可能成为陆地。

2.河滩上的卵石(光滑圆溜)而上游的高山下的石块却是(棱角分明)。

3.卵石是(流水冲刷)的结果。

4.(岩石松动)、(山体裂缝)等会导致石头从山体滑下。

5.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

1.你知道哪些地形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作用形成的?

长江三峡、白沙洲等是由于流水的作用形成的。

2.在一条河流里,上、中、下游的两岸都有一些石头,你发现上、中、下游的石头有什么区别?

这些区别的产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3.阅读长江作业第31页材料回答:

a.文章中的“游子”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雨花石。

b在雨花石的形成过程中,岩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C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金陵宝地的雨花石,为什么大多数是被磨圆的卵石?

雨花石坠入河流上游经风化破碎、流水搬运将有棱有角的岩石打磨成浑圆的卵石。

三、模拟实验,推测卵石形成的原因。

A实验目的:

B实验材料:

C实验经过(方法)

D实验结果

E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