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98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类学文档格式.docx

7.海马型:

海马、海龙等。

8. 

翻车鱼型:

翻车鱼。

不对称型:

鲆、鲽等比目鱼。

其他类型:

(1)介于上述类型之间的类型;

(2)深海鱼类体型复杂,难归类型。

第三节鱼的头部器官

鱼的头部是外部器官中最集中的部位。

头部各器官离中枢神经(脑)最近,传导信号路途最短,相应反应更及时。

主要器官有口、须、眼、鼻、鰓孔等。

一、口

1、形状与位置:

与食性相关

(1)七鳃鳗的口象吸盘

(2)板鳃类的口位于头的腹面

(3).鲸鲨和前口蝠鲼口开在最前方,且很大

2、鱼类的捕食器官,也是呼吸时的入水通道

3.硬骨鱼的口位

(1)口上位:

食浮游生物的中上鱼,如勒鱼、翘嘴鮊。

(2) 

口前位:

营捕掠性的中上层鱼类,如马鲛鱼、金枪鱼等。

(3)口下位:

多为中下层鱼,如红娘鱼、绿鳍鱼等

3.口裂大小和形状(与捕食习性有关)

1)口裂很大:

食浮游生物,如鲸鲨、姥鲨等。

2)口裂大,齿尖利:

追捕食性鱼类,如带鱼、海鳗等。

3)口大,齿大,胃大:

深海鱼类,如角鮟鱇、巨喉鱼等。

4)口裂一般,牙齿强壮:

如真鲷、青鱼等。

5)口裂较小:

温和肉食性类,如烟管鱼、海龙、海马等。

二、须

有感觉作用,辅助鱼类摄食。

分为吻须、鼻须、颌须、颐须

三、眼

较大,与体型和生活方式有关。

无真正眼睑。

脂眼睑瞬膜瞬褶

四、鼻孔

1.圆口纲:

1个,开口于头背面中央。

2.软骨鱼类:

开口于腹面,且有些有口鼻沟。

3.硬骨鱼类:

2个,在吻部,少数只有1个。

前鼻孔进水(如雀鲷、六线鱼等),后鼻孔出水。

五、鳃裂(鳃孔)

1.板鳃类:

5—7对。

2.全头类:

外观仅1对鳃孔,1对假鳃盖(无骨骼支持)。

3.硬骨鱼类:

有鳃盖和鳃盖膜。

六.喷水孔:

大部分软骨鱼类和极少数硬骨鱼类有

第四节鱼类的鳍

鳍分布于尾部,躯干部,运动和维持平衡器官。

一、鳍的简单构造:

1.鳍:

由鳍条和其连附组织构成,包括支鳍骨及其它

2.鳍条:

(1)角质鳍条:

不分支,不分节。

如软骨鱼。

(2)骨质鳍条(鳞质鳍条):

如硬骨鱼

A.软条鳍条:

一般柔软分节。

a.分支鳍条—末端分支

b.不分支鳍条—末端不分支。

B.棘状鳍条(假棘):

坚硬分节。

C.棘:

不分支不分节。

二、鳍的形态与功能

奇鳍:

不成对。

2背鳍

② 

臀鳍:

除大部分鳕鱼外

③ 

尾鳍

偶鳍:

成对

①胸鳍

腹鳍

背鳍:

维持身体直立方向的平衡.不同鱼形态和数量不一.背鳍后面.

(1)有的着生一个或多个由一根鳍条组成的小鳍——副鳍或离鳍。

如马鲛、鲐等。

(2)有的小鳍内无鳍条,内含脂肪—脂鳍

鳐类:

背鳍失去功能,极退化,位置移到尾的后端。

魟类:

大多是消失,并在尾部演化成一条硬刺。

带鱼、鲆、鲽、海鳗的背鳍基底很长(可借助它前后移动,缓慢前进)

斑祭:

最后一鳍条延长,与鱼的跳跃有关。

鮟鱇:

第一背鳍的第一棘特长,形成一钓竿,末端膨大且能发出红蓝光,形成“诱饵”来诱获小鱼

鮣:

第一背鳍前移到头背部,且变化成椭圆形的吸盘,可借此吸附于鲨、海龟、海豚、船底等。

臀鳍:

有些鱼类有小鳍,但无脂鳍。

一般维持直立方向平衡。

功能:

①.海鳗、鲆鲽类基底很长,与背鳍配合,助鱼体运动。

②.雄食蚊鱼特化为交配器。

尾鳍:

有推进和转向作用。

形态:

鲨:

上下叶不对称。

鳐:

退化。

魟:

绝大多数完全消失。

长尾鲨:

特长。

海马:

退化,常用尾部缠绕海藻上,使身体直立于水中。

翻车鱼:

无尾鳍,背鳍和臀鳍后延相连形成“舵鳍”——边缘波曲。

弹涂鱼:

尾鳍有呼吸作用。

鲐鱼、马鲛鱼等:

游速快,新月形或叉形。

鲀类、鰕虎鱼等:

游速慢,平直形或圆形。

腹鳍:

可助背鳍、臀鳍维持身体平衡。

助升降和转弯。

腹位:

如鲱科鱼。

胸位:

如大黄鱼、花鲈等。

喉位:

如鰧科、绵鳚等。

消失:

如鳗鲡目鱼、海龙科鱼、箭鱼科等。

棘:

如三刺鲀腹鳍变成一对坚硬棘。

吸盘:

如鰕虎鱼、狮子鱼。

“鳍脚”:

如鲨、鰩类。

三、鳍式

D;

A;

C;

V;

胸鳍P;

棘条数:

大写罗马字

鳍条数:

阿拉伯数

第二章鱼的皮肤衍生物

第一节皮肤与腺体

衍生物:

粘液腺、鳞、色素细胞、发光器等

一、皮肤

1. 

表皮:

包在鱼体最外层,上皮细胞组成.

特点:

①不会角质化死亡,造成脱皮.

②分布粘液腺,保持鱼体粘滑.

2.真皮:

结缔组织组成。

其间分布血管、神经、感觉细胞、鳞、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

二、腺体(分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由上皮细胞变来)

1.单细胞腺

①. 

杯状细胞:

多数为杯形,少数球形或管形。

其分泌物入水后膨胀发粘

成为粘液,绝大多数鱼有之。

②.棒状细胞:

圆口类的七鳃鳗和鲤形目(裸背鳗亚目例外

当此类鱼被咬伤后,释放它以凶兆警报。

③.浆液细胞:

2.毒腺:

上皮多细胞构成,沉入真皮层。

(常与棘刺结合在一起)我国毒棘鱼约100多种

第二节鳞

一、鳞

1.盾鳞:

板鳃类鲨、鳐等特有。

表皮和真皮联合发生,成对角线排列。

A.鳞棘:

露在外面,尖端朝后。

B.基板:

埋在皮肤内

2.硬鳞:

发生于真皮

软骨硬鳞类和全头类。

①标准式硬鳞

②科司美式硬鳞

③雀鳝式硬鳞:

主要由硬鳞质层和内骨层组成,有少数管质层。

雀鳝属此。

3.骨鳞:

发生于真皮.绝大多数真骨鱼鳞属此。

①纵向

a上层:

脆薄,骨质;

一环环的生长。

b下层:

纤维结缔组织,柔软。

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新长的一片叠在原有的一片之下。

②横向

a(基区)前区:

埋在真皮内。

b(顶区)后区:

未被其他鳞片覆盖且外表可见到的部分。

c环片:

(鳞嵴)

d中心:

(鳞焦)

e辐射沟(鳞沟)

③圆鳞、栉鳞。

a圆鳞:

后区光滑且边缘圆钝,手摸鱼体光滑。

如鲱形目、颌针鱼目和鲤形目等.一般低等鱼类被圆鳞。

b栉鳞:

后区和边缘有细齿密生。

一般高等鱼类被栉鳞,还有一些中间类型的鱼类被栉鳞。

如鲈形目(有的鱼<

如有些鲻科鱼>

部分为圆鳞,另部分为栉鳞。

半滑舌鳎有眼侧为圆鳞,无眼侧为栉鳞)、有的鱼在某生长阶段被圆鳞,另生长阶段被栉鳞,如鯡鲤幼鱼被圆鳞,而另一部分被鳞。

④.磷式:

如大黄鱼的磷式为:

8—9

57————

8

57:

侧线磷数。

8-9:

侧线上磷数(背鳍起点到侧线横列鳞)。

8:

侧线下鳞数(腹鳍或臀鳍起点到侧线横列鳞数)。

4、棱鳞5、骨板6、骨环7、骨刺8、细毛状鳞9、短须10、腋鳞

第三节色素细胞及体色

一、色素细胞

1.黑色素细胞:

星状,含棕色的、黑色的或灰色的色素颗粒。

黑色素是蛋白质色素族(分布最普遍)。

2.黄色素细胞:

星状,脂肪色素族。

3.红色素细胞:

星状,脂肪色素族,罕见。

4.光彩细胞):

(虹彩细胞反光体)多边形或卵圆形。

内含鸟粪素颗粒。

分布于体腔膜、鳔、眼球银膜。

二、体色

1.上层色:

背侧深,常见蓝色、深蓝色或深绿色等。

腹侧淡,常见银白色、白色、淡黄白色。

2.焦丛色:

背侧深,褐色、红色、绿色、青黑色。

腹侧色淡

3.深沉色:

近海中下层鱼类,有很多呈银白色。

如带鱼。

有很多呈红色。

如真鲷、大眼鲷、笛鲷等。

4.底层色:

浅海和沿岸底栖鱼类的体色,背侧和体两侧色较深,花纹或斑点同周围环境如沙、泥、小石块和礁石等近似。

如须鲨身上有斑点,黑鮶体色为紫褐色,鳐、魟、鮟鱇背上颜色与环境色相似。

鲽有眼一侧与海底色相似。

三、鱼类的体色形态特异性

1.雌雄颜色不同

2.生殖季节“婚姻色”

3.拟态:

如须鲨、鮟鱇伏于海底,体表有许多皮肤瓣,似海藻包围的岩石。

海龙和海马在海藻丛中很象海藻。

第四节鱼类的发光器及发光

现已发现240种以上鱼类有发光器,它们大多栖于深海,少数栖于浅海。

发光器由皮肤衍生而成,形状、大小、位置因种类而异。

一、发光类型:

(一)发光器发光

1.发光细菌共生而发光

2.发光器发光:

(发光器有腺体、水晶体、反射层及色素等主要部分)如角鲨科某些种,蟾鱼科,巨口鱼类,灯龙鱼类。

二、发光原理

发光器的光腺体本身或光腺体中的发光细菌分泌的一种含磷发光液——荧光素,在一种催化剂——荧光酶作用下,被血液中的氧所氧化,荧光素即能发光

三、发光鱼类举例

1.某些鲨能发出一种强烈而绿色的磷光。

发光器很小,很简单。

2.硬骨鱼类中的大洋性大口鱼类发光器很复杂。

两侧下腹部各有一小群发光皮腺细胞组成。

有的更多。

3.金眼鲷的灯眼鱼在眼下有一大发光器。

4.松球鱼发光器位于颌下内有发光细菌。

5.灯笼鱼的发光器长在尾部,可突然发光借以迷惑追逐者。

6.鱼安鱼康鱼的背鳍变成钓竿,末端膨大能发光。

7.龙头鱼身上附有无数发光细胞。

四、发光的生物学意义

1.发光体诱引食物。

如鮟鱇。

2.防御作用。

第三章鱼的内部构造

第一节骨骼与肌肉

一、鱼类的骨胳

外骨骼:

鳞片、鳍条、棘等。

内骨骼:

头骨、脊柱和一些附肢骨骼等。

a.主轴骨骼:

头骨、脊椎和肋骨。

b.附肢骨骼:

肩带骨、腰带骨和支鳍骨。

(一)主轴骨胳

1.头骨 

(1)脑颅

a.鼻区(筛区)

犁骨:

一块在该区最前方腹面。

鼻骨:

一对该前方背面.内凹或船形,连附于中筛骨两侧。

b.眼区(蝶区,):

在鼻区之眼周围。

额骨:

1对。

眶骨:

6对。

c.耳区

顶骨1对

d.枕区

上枕骨:

1块。

基枕骨:

(2)咽颅:

位于脑颅之下,支撑着口咽腔和鳃。

a.颌弓

前颌骨1对

上颌骨1对。

腭骨1.对。

齿骨1.对。

b.舌弓

c.鳃弓:

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咽骨。

d.鳃盖骨系

鳃盖骨:

1对.

前鳃盖骨:

鳃条骨(鳃盖条)

2.脊柱

a躯椎

b尾椎

依尾椎骨最后的形态,可将尾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原尾型

歪尾型尾的三种类型

正尾型

肋骨(rib)和肌间骨

① 

肋骨:

背肋、腹肋(有颔鱼类有之,圆口纲和全头亚纲无之)

肌间骨:

细刺低等真骨鱼类有之。

如鲥、刀鲚、鲫、鳓、鲤等。

(二)附肢骨骼

1.奇鳍支鳍骨

(1)背鳍支鳍骨

(2)臀鳍支鳍骨

(3)尾鳍支鳍骨:

宽扁排列,呈扇形,并有最后三枚椎骨的髓棘和脉棘参加。

2.偶鳍支鳍骨与带骨。

支持胸鳍与腹鳍。

支持胸鳍的骨骼:

肩带、支鳍骨。

支持腹鳍的骨骼:

腰带、支鳍骨。

二、肌肉

(一)肌肉的种类

1.横纹肌:

细胞长拄状、核多收缩和放松都很快。

叫随意肌,又叫骨骼肌

(1)红肌

(2)白肌

2.平滑肌:

呈纺锥形细胞,中央有一个椭圆形或短棒状核。

主要构成消化管、肾脏、血管和尿殖器等。

3.心脏肌:

细胞形状较宽短,彼此以分支形成相互连在一起。

如网状,有节律性收缩。

(三)鱼体脂肪

1.未成熟的稚幼鱼,生长迅速,体内含脂量低,成熟以后,脂肪含量较高。

2.性成熟的鱼体,产卵前后含脂量最低

(四)发电器官

1.大约百余种

实例:

放电量最大的是电鳗(650-860V),电鲇(400-450V);

电鳐(70-80V)

3.放电的作用:

防御和攻击。

(五)肉毒鱼类

1.肉毒鱼类

2.毒素:

不溶于水,溶解于脂肪,外因性和积累性神经毒素。

我国有约20余种,分布于南海诸岛、广东沿岸、东海南部和台湾一带

3.毒素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1)因地区不同造成

(2)与生殖期有关

(3)与生长阶段有关

(4)与摄食习性有关

4.有的肌肉本身无毒,而肉内组胺酸含量较高,储藏不善,细菌污染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的组织胺和秋刀鱼毒素,超标时,使用者会中毒。

如竹筴鱼、兰圆鲹、鲐、鰤和扁舵鰹等

第二节消化器官

消化:

变食物为可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这个过程叫消化。

一、消化管:

(口——肛门开口或泄殖孔)

1.口咽腔

(1)齿

有把握撕咬、切断、压碎食物等作用。

形态与食性有关。

a.板鳃类:

分布于上、下颌上,大小和形差异大

b.硬骨鱼类:

除颌上有齿外,很多鱼类在舌上、犁骨上、腭骨上和鳃弓上皆有齿。

⑵舌(tongue)

a.圆口类:

舌肌肉发达,上生角质齿,能上下前后移动,是刮食和吮吸血肉的器官。

b.鱼类:

大多数舌前游离,可由舌弓上肌肉以舌前部上下游动。

如康吉鳗科、鳗鲡科。

有些舌不游离:

如鲤、鲻、鯡鲤等。

少数鱼舌退化或缺少,如海龙科。

3鳃耙:

有滤食和味觉作用。

a.软骨鱼类:

一般无鳃耙,但鲸鲨和姥鲨却鳃耙细密,以适应滤取浮游生物。

2.食道口咽腔到胃(无胃鱼到肠起点)。

⑴一般较短,但少数较长

⑵有鳔管与食道相连的,此处作为与胃分界处。

⑶食道囊:

如河鲀遇险时用以充气或使之膨胀。

鲳科用以磨碎食物。

3.胃

⑴依外形分五类:

I形:

胃直呈圆柱形,中央稍膨大。

如银鱼科、烟管鱼科。

U形:

弯曲呈“U”形。

如银鲳、白点鲑。

V形:

胃弯曲,呈锐角,如鲨、鳐、大麻哈鱼、鲷、鲂鮄科等。

Y形:

似“V”形,但后端突出一盲囊,如鲱科鱼等。

-]

形:

胃一般为圆形,有一个大盲囊和一个小的幽门部。

如花鲈、油魣

⑵无胃鱼

如鲤科鱼类、鳗鲶、海鲫、海龙科、翻车鱼、飞鱼科、隆头鱼科等

4.幽门垂(幽门盲囊):

于十二指处开孔。

如鲤科鱼、鳗鲡科

鲇科、银鱼科鱼无

5.肠

(1)内壁:

突起或皱褶(总褶、横褶、网状褶、分支状褶)由增大容纳食物和吸收的作用。

(2)螺旋瓣:

由褶形成

(3)肠长短依食性而异

6.肛门

板鳃类开口于泄殖腔。

硬骨鱼类:

开口于体外(位置从躯干部可移到2胸鳍之间,甚至可达喉部,如电鳗)。

二、消化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

1.胃腺肠腺埋在消化管内。

2.肝脏颜色:

含脂量高则色淡,低则深

(2)作用

a.制造胆汁

b.抗毒:

抗来自消化管毒素。

c.存储糖元。

(3)肝(胆)有毒鱼类:

a.蓝点马鮫:

含肝油毒、痉挛、麻痹毒

b.淡水的青、草、鰱、鱅、鲤等胆有毒

3.胰脏

(2)作用功能:

a.有内分泌功能

b.分泌胰液,含消化酶,消化蛋白,脂肪和淀粉等。

第三节呼吸器官与血液循环系统

B.鱼的呼吸运动

a吸水时,鳃盖向外扩张,鳃盖膜靠外界水压力关闭鳃孔,口腔扩大,水冲入口咽腔,流入鳃裂。

b排水时,口关闭,鳃盖向内压缩,口咽腔缩小,压力增大,水冲开鳃盖膜,排除体外。

呼吸频率

A.因鱼种而异:

B.因环境而异

a.增温时增大

b.缺氧时增大

c.过度活动,贪食或恐惧时增大。

d.水质变化影响:

如污染、赤潮等

3.辅助呼吸器官

(1)皮肤呼吸:

如鳗鲡、鲶鱼、弹涂鱼及黄鳝等。

(它能上陆地沿温地去他处)

(2)口腔粘膜的呼吸:

如黄鳝、弹涂鱼。

(3)鳃上器官:

如乌鳢、斗鱼、攀鲈等。

(4)鳍:

如黄鳝的幼鱼,鳍上分布许多血管,弹涂鱼尾鳍有呼吸功能。

鳔的功能:

a.比重调节作用,通过吸气,增大鳔中气量,减小鱼比重。

通过呼气,减小鳔中气量,增大鱼比重。

协助升降。

(常年迅速升降鱼类有鳔,常年贴底或活动力差的鱼鳔消失或退化。

b.呼吸作用:

多鳍鱼、弓鳍鱼、肺鱼等鳔有呼吸作

c.鳔与感觉器官关系:

鲱科、鳕科等鳔前端突出与内耳联系,能把外来振动传到内耳,起助听作用。

鲤形目借韦泊氏器与内耳相联。

d.鳔的发音作用:

a’鳔本身发音,放气发音,如鲤科的一些鱼类.

b’发音肌发音,如大、小黄鱼,发咕咕声。

c’鳔作共鸣,起扩音作用:

如鳞鲀科.

e.感压作用:

如梅童鱼.

血液有毒鱼:

我国现知有两种——鳗鲡、黄鳝。

第五节神经及感觉器官

一、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组成

2.脑:

小脑和延脑。

(1)端脑:

嗅脑(由嗅球、嗅囊和嗅叶组成)、大脑组成,是嗅觉神经中枢。

(2)间脑:

嗅觉、味觉和其他类型感觉兴奋的调节中枢。

(3)中脑:

视觉中枢

(4)小脑:

身体活动协调中枢。

(5)延脑:

味觉、皮肤感觉、听觉、呼吸、色素调节的亮化中枢等,并对消化循环等内脏有调节作用。

二)外周神经(

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连接中枢神经和皮肤、肌肉及内脏器官。

(三)植物性神经

专门管理内脏平滑肌、心脏、内分泌腺、血管扩张或收缩等活动,与内脏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密切联系。

二 

、鱼类的感觉器官

有感觉水流的方向和强度,也能感觉水中振动。

2.听觉器官

位于小脑两侧,为骨质囊包被,内耳充满淋巴.主要有听觉和平衡功能。

3.嗅觉器官是内陷

功能

a.嗅觉能接受低浓度化物质的刺激。

b.利用嗅觉寻找、辨别食物。

c.鉴别水质,识别同种、查觉敌害等。

4.味觉器官

口、唇、头、体侧、尾部、舌外、咽、鳃区,有的海洋鱼类鳍上也有

5.视觉器官

(1)鱼眼的构造

(2)鱼眼的视觉:

a.可视距离:

较小,由于水密度大,消光率大,同时晶状体为球状,缺少弹力,调节表面曲度能力差,因此只能看到较近物体,大多能看到1M以内物体,最大视距15M。

b.视野宽阔:

单眼视野宽,双眼视野为二单眼视的交叉视野,窄些。

第六节尿殖器官

3.渗透压调节:

(1)淡水鱼类:

体液浓度高于体外,属高渗型。

水份会不断经半透膜的鳃和口腔膜进入,通过排尿排出休内多余的水份——高渗性调节。

(2)海水硬骨鱼类:

体液浓度低于海水,属低渗型。

水分会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

通过大量喝水,补充体内水分,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份。

如鳗鲡每天饮水50—200ml/kg。

(3)海产软骨鱼类:

血液中含尿素多(2%以上),体液浓度高于海水浓度,属高渗型。

体外水份会不断经鳃进入体内,降低血液浓度,排尿量增加,血液的尿素会降低,进入的水分降低,排尿量又会降低,尿素浓度又会升高,因此尿素是鲨鱼的主要渗透因子。

如星鲨排尿0.9ml/kg。

1、鱼类的性别

a.第一性征

b.第二性征

2.雌雄同体:

(1)软骨鱼类极少,少斑猫鲨。

(2)硬骨鱼类中,鲈形目,鮨属有几种鱼,且能自体受精,线纹鱼科、拟线纹鱼科、隆头鱼科、鹦嘴鱼科、鲷科等。

3.性逆转

如黄鳝:

胚胎性成熟,一直为雌体。

成熟产卵后,卵巢内部变化,变为精巢,下个生殖季节,即产精子,变成雄性。

如石斑鱼:

有此现象。

三、生殖方式和生殖习性

1.鱼类的繁殖力:

如翻车鱼3亿粒,海鳗18—120万粒,带鱼2.5—3.5万粒。

2.生殖方式:

(1)卵生

体外受精:

a.浮性卵:

如翻车鱼

b.粘性卵:

如鲱鱼。

鲱的粘卵性

c.沉性卵:

如大麻哈鱼。

体内受精,体外孵化:

如一虎鲨、猫鲨、真鲨、鳐等,

(2)卵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孵化,营养靠卵黄,呼吸靠母体。

白斑星鲨、鼠鲨、魟、鲼、食蚊鱼、海鲫、绵鳚、剑尾鱼等。

(3)胎生:

胎体与母体发生循环关系,营养不仅卵黄,而且靠母体供给。

如灰星鲨、鸢魟、鸢鲼等。

3.亲鱼对后代保护:

(1)体外保护:

如大麻哈产卵于坑中,受精掩埋并护卵。

鳑鮍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

鰕虎鱼、杜父鱼、鳚鱼在贝壳、牡蛎壳、岩隙石下、海藻上等产卵,雄鱼护卵。

(2)体内护卵:

天竺鲷,受精卵含于♀口中,幼鱼出生后在母体头附近,一但危险即进入母体口中。

海鲶受精卵在口中孵化,海龙科一些雄鱼腹面有育儿囊,受精卵在其中孵化,卵粒上有雄鱼的粘液和血管,以保证胚体的呼吸。

三、变态发育。

1.仔鱼与成鱼完全两样,这种复杂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