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900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观察近两年高考题,文本选文有较明显的趋向。

1、生活感悟类,这类文章哲理色彩浓。

如05北京卷《合欢树》,天津卷《看树》,福建卷《日历》,湖北卷《土地》,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以及06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重庆卷《说村落》,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天津卷《造心》,四川卷《乡村的瓦》等。

2、历史人物类。

如05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写的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等。

3、文化研究类。

如05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

06福建卷《泪与笑》等。

4、精神美学类,这类文章文笔健硕,抒情性强。

如05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06辽宁卷《杨柳》等。

5、名胜古迹类。

如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

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等。

我们可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倾向于散文(05、06年全部选文都是散文);

选文的类型在收缩;

选文的文艺性、哲理性越来越强,这类文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好设题,文本有较多的设题点,文章特点往往是披文入理,既有表层的东西的“形”可考查,还有深刻的主旨“意”可探寻。

而这里又以生活感悟类文章最为突出。

如能站在命题的高度,选择这些类别的文章加强训练,由浅入深,由形入意,阅读的应试能力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二、把握要领,注重方法面对单独的一篇文章,如何快速且准确地阅读,这是有方法可循的,如能把握阅读要领,注重运用方法,阅读定会事半功倍。

阅读中,尤要注意文章标题、感情基调及结构思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标题为纲,整体把握文意。

标题往往意味着作者的写作对像,谈论的话题,甚至中心主旨,有的还能透露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把握标题,往往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写作对象的基本态度和情感认识等,文章往往写的就是写作对象的特征、行为或对写作对象的态度评价,或围绕写作对象产生的人物事件等,所以可以说,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认真解读标题将是解开文章的一把钥匙。

标题的提示性作用归纳起来应该主要有四类:

(1)见名知意;

(2)文章的线索;

(3)点明中心;

(4)表明写作对象。

(1)见名知意。

即文题是对文意的概括。

这类文章,仔细揣摩文题,便是对文意的初步感知。

感知标题时,可作一些分解式提问。

(2)文章的线索。

我认为,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也属这类,标题的中心词是“树”,全文围绕这一线索展开,先写老人和小孩对树叶的态度,并对树予以赞美,后写树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呼吁。

在标题提示的基础上阅读文章,是可以很快理清文章思路的。

(3)点明中心。

即标题就是文章中心,总领全篇,是作者主要思想情感的寄寓地。

如05湖南《贝多芬:

一个巨人》(4)表明写作对象。

这类标题的文章是近年高考出现最多的一类,标题中看不出作者的思想态度,只是表明写作对象。

如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福建卷《日历》,湖北卷《土地》,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06重庆卷《说村落》,四川卷《乡村的瓦》,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等等。

在阅读中,我们明确写作对象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明确写作对象的特点,并着力明确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态度,从而可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读懂文意。

以05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为例,题目就是写作对象,“匆忙走路的人”的特点是: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也就是这种人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

作者在文中表明的是对这一类人的“难过”之情,因为他们不注重过程,只追求结果,而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把握感情基调,领略文章精要。

感情基调是文章的精要内容,所以,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现代文阅读考点中一直以来的热点和焦点。

以06江西卷为例(展示16、17、18、19四题)。

四题均是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关的题,只是依托的对象是句、段、篇不同罢了。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呢?

以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散文这类文章为例。

散文不要求情节事件的完整展现、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它对生活取之偶然,发之自然,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甚至一个背影一句话都可以触发作者的情思作者的联想和感悟,这时候作者抓住时机不枝不蔓地把最重要的情思感悟表现出来,所以抓文章中这类表露情思的句子是很重要的,而这类句子,也往往是后面的命题对像所在。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读文本时要动手,标出能反映作者态度情感思想认识的词句。

就像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心理颇不宁静,今晚感觉好,到了另一世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忽然想起采莲,可惜无福消受,又记起惦着江南,猛一抬头”等表明心理活动的句子一样。

高考阅读中,我们也可以教学生这样去找。

06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中“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等都是这样的句子,作者先对树的赞美,后因树被人类摧残而表现的忧虑、谴责一目了然。

再如06全国卷《绵绵土》。

在这里,还有一类句子要特别注意,它们也是表现作者情思感悟的,但含义深邃,较为隐晦,往往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命题者常常选取这样的句子要求考生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指出其具有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等。

如06高考文本中的“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中的“童话”用的就是比喻的说法,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它表达的是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3、结构思路这是阅读必须要做的,因为涉及到全文,所以这一类题往往是大题目,不可小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把握思路。

还以散文为例。

散文是一种非常随意、自由的文体,没有固定的模式规范,所以散文的构成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但归根结底,散文是以一个流动的方式表露思想情绪的。

有人通过对散文的结构方式归纳整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构造形态,其中最常见的是“链型构造”,指散文的形象组织是一个节节推进、层层相贯的纵向过程。

这个链可能是一条叙事链,从始到终描述某一过程;

也可能是一缕情思,展现前后相连的一条心路历程。

在这其中起连接作用的线索往往是:

(1)时间的变迁;

(2)某种体会感悟的逐层显示;

(3)“我”的活动足迹;

(4)情感的变化。

另一种常见的构造形态是“扇型构造”,这种构造没有明显的时间的纵向进程,大致在几个并列层面上展开,像一折一折的扇叶组合起来。

那么这些处于并列层次上的形象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呢?

一般常见的方法有:

(1)用片段中共有的某种性质来连缀整体形象;

(2)用特有的情思氛围来连缀各种片段;

(3)用某种或隐或显的逻辑关系来连缀整体形象;

(4)用“我”的所见所闻来连接各种片段。

05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怎么论述呢?

作者用电视等和文字对比介绍,指出“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这里的论述就是抓住性质的同与异。

05湖北卷《土地》,文章是借土地之名,表述“生命的根基”与“文化的源泉”的主题。

前文先从自己的经历,从正面来谈,人与自然生命的交流及其中的愉悦,后文立足现实生活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从反面来谈,人与土地、自然背离的结果。

这里靠的是正反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的。

例如2004年全国卷:

《大地山河》第一题:

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4分文题是“大地山河”,描写的对象是河、高原、雪,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

本文中的三幅画面,不是靠行踪,也不是靠统辖材料的情感,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

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西北高原是独特的:

河,“到了冬季水浅”,但夏季涨水,“却也实在威风”;

高原,一望平畴,麦浪起伏,而极目远望,“有的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

雪,在大野,一望皆白,“空气也清洁得好像过滤过”。

作者的这些印象、感想和想象,连接起了涉及“河、高原和雪”的所有材料。

参考答案:

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文章行文的线索。

(这里的“观感”也就是“所见”了。

这个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知识性,不很好地读几遍文章,不了解结构文章的一些常识知识,很难回答恰当。

散文的这几类线索是可以让学生去记住的。

)情感线索在散文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05全国卷冰心的《一日春光》是以一种盼春的情感为线索,04全国卷孙犁的《老家》,是以思念故乡的情感为线索。

06江西卷第19题就是这样一个题:

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这一题6分。

这个题要求的就是理文章结构思路。

做题中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句,就是抓住了展示思路的路标和灯塔。

三、熟悉套路,规范答题1、解题理念——别把文学类文章读神秘。

文学类作品因其文学的特质,往往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复杂的特殊的情感或认识,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你去品味,揣摩,而不是像听报告看报纸看数据一样直接明了。

所以有的人便高举“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旗,许多人是反对这种出题方式的,我也反对,这是个别专家的事,可悲的是我们的部分学生,也跟着迷糊了,解题能力差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都得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话都得让人懂,让人明,让人信,甚至还要让人同悲喜同苦乐,一同前行。

所有的文章都是在传达一定的信息,所有的阅读都是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这就是文章同读者的本质关联。

因此,所有的文章都得有一个共同点:

都得有一个导入,作开头的,都要有展开,作主体的,都要有收尾,作了结的,都要有个题目,做眼睛的,都得有个中心,做心脏的,都得有些废话作陪衬。

所以文学类作品,美但不神秘,含蓄但不含糊。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只是欣赏者读后的文学再加工再创作,它不属我们高中阶段的阅读赏析题的层次。

其实主观题并没有多大的主观性,答案的要点得分点全在于文章之中,全是作者中心意思写作用心的反映。

此处不是仁者见仁之时,而是要求我们赏析文章,不是让我们评论文章,“赏析”就是要求我们去发现文章的美,然后解析出文章何以美。

决不是让你乱作评论,找出优缺点,谈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赏析别人的文章,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和作者一致,与其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与其一起关注一起疑惑一起思索,让自己和作者紧紧地站在一起。

所以主观题的答题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

主观题不主观,答案就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一边。

作者意思就是正确答案,与我们大脑想像没关联。

答案就在文中那句话的前边或后边不远处闪闪发光。

如2006年高考第18题:

结合原文,理解词语“童话”与句子“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的含义。

“童话”喻指的就是前文中说到的“拥有众多鸟类和众多野兽的森林”。

“多么滑稽的一页”指的也是前文中讲到的想象人类滥伐又复制树木的极其荒唐可笑的行为。

答题时,我们以这些相关的内容为基础,再补充表述作者的感情表达,就是最标准的答案了。

2、典型试题如何作答阅读题的典型题目的答案的组织是很值得摸索的,结合阅卷体会,以下略举几例:

a、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内容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和思想.(什么是内容:

指的就是作者在文句中所提到的人事景物理情意等。

)第二,作用上,首先是结构上的作用,如开头:

领起下文,做好铺垫,制造悬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点明中心;

结尾:

总结上文,照应前文,升华主旨,突出中心。

再就是艺术手法上的作用,如对比,突出强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等。

如06江西卷16题:

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这个替换个问法就是:

文中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的内容对写秋天的落叶有什么作用?

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

(艺术手法)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内容思想)b、问特点:

凡在问中要求回答写作对象是什么样的,或要求对写作对象予以赏析,都属这一类的题目。

第一点:

是什么样的,这是其自身所本来具有的特点。

或内容方面或语言方面。

第二点:

对写作对象予以赏析,则要求结合其存在环境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效果在哪里?

效果自然是为了服务中心。

如06江西卷17题:

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题干中的“修辞手法”即是问语言特点,“表达效果”即是对中心的作用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c、问:

“这个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

要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所提的问题本身往往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第二:

看让解释的句子有几个关键词组成,往往解释出这几个关键词就是解释了句子。

3、规范作答规范不规范是就答案形式而言的,形式合乎要求并且有美感就是规范。

结合阅卷时间短速度快的体会,规范答题是非常重要的,答案精炼是一点,另外还有几点是值得一提的。

一是要学会给答案“支架子”或称为“贴标签”。

如06年高考第17题,题目是这样的: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分析题目,要回答的是两点,即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那么,答案的组织也就是两点了,贴标签式的回答是:

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等。

表达效果是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有”“表达效果是”就是这个答案的两个标签了。

二是答案该分点表述的要分点表述,并标好分点分条序号,或用“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分隔,尽量避免笼而统之的“一篇论”。

(举例06江西卷19题)三是用词简洁典型。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词语,准确表达意思,如时代热点、民族文化、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用语。

民族文化:

自我批判、精神家园、文化源泉人与自然:

返璞归真、和谐发展,环保意识、人性善恶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WWW.ZXXK.COM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WWW.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

 

现代文阅读题的复习方法探讨

——在2007年九江语文高考研讨会上的发言

瑞昌一中蔡红卫

一、明确现状,探寻实质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的难点,但从高三复习情况看,师生却抓得很少。

阅读不同于写作。

读哪一篇文章的心理活动与读另一篇的完全一样呢?

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可以模糊、对指导复习就束手无策。

 

阅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我们指导阅读复习的工作就是要做到这个“读懂”的心理过程中去,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观察近两年高考题,文本选文有较明显的趋向。

1、生活感悟类,这类文章哲理色彩浓。

2、历史人物类。

3、文化研究类。

4、精神美学类,这类文章文笔健硕,抒情性强。

5、名胜古迹类。

我们可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倾向于散文(05、06年全部选文都是散文);

二、把握要领,注重方法

面对单独的一篇文章,如何快速且准确地阅读,这是有方法可循的,如能把握阅读要领,注重运用方法,阅读定会事半功倍。

1、以标题为纲,整体把握文意。

标题往往意味着作者的写作对像,谈论的话题,甚至中心主旨,有的还能透露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把握标题,往往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写作对象的基本态度和情感认识等,文章往往写的就是写作对象的特征、行为或对写作对象的态度评价,或围绕写作对象产生的人物事件等,所以可以说,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认真解读标题将是解开文章的一把钥匙。

(1)见名知意。

(2)文章的线索。

我认为,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也属这类,标题的中心词是“树”,全文围绕这一线索展开,先写老人和小孩对树叶的态度,并对树予以赞美,后写树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呼吁。

(3)点明中心。

一个巨人》

2、把握感情基调,领略文章精要。

感情基调是文章的精要内容,所以,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现代文阅读考点中一直以来的热点和焦点。

以06江西卷为例(展示16、17、18、19四题)。

四题均是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关的题,只是依托的对象是句、段、篇不同罢了。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呢?

06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中“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再如06全国卷《绵绵土》。

在这里,还有一类句子要特别注意,它们也是表现作者情思感悟的,但含义深邃,较为隐晦,往往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命题者常常选取这样的句子要求考生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指出其具有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等。

如06高考文本中的“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中的“童话”用的就是比喻的说法,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它表达的是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3、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