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673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因此,维克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实质,是用调节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的办法来保证货币的中立性,阻隔货币对于经济的重大影响,消除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重大差别。

2.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哈耶克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是:

(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

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

(2)货币保持中立时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

(3)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4)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可以看出,前面二条主要是继承了维克塞尔的思想,认为货币在经济中的最理想状态就是保持中立,任何失衡,(不管是过多或过少)都对经济发展起负作用。

后面二条则是哈耶克在维克塞尔思想的启发下所进行的新发展。

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不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而应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在哈耶克看来,变动货币数量,不论其对一般物价水平有无影响,都必然会使商品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动。

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决定着生产的数量和方向,生产结构的变化影响着经济均衡,因此,要使货币保持中立性,消除货币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形成和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必然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

只依靠储蓄扩大生产,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反之,若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扩大生产和投资,货币就将失去中立性而成为破坏经济均衡、导致经济危机的祸根。

所以,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稳定货币数量,是保持货币中立,维护经济均衡的首要条件。

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也就成为检验货币是否中立的主要标志。

  

三、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哈耶克认为,货币保持中立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

因此,货币中立是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哈耶克首先分析了货币中立情况下的经济均衡。

他认为,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这样,生产结构稳定和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以下三个比例相等:

即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的比例,等于消费品需求量和资本品需求量的比例,也等于周期内所生产的消费品量与资本品量的比例。

只要这三个比例保持相等,消费品与资本品的需求、生产和购买就不增不减,生产结构稳定,经济达到均衡,也说明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由于货币数量一定,保持了货币的中立性而对经济过程不发生影响。

但哈耶克认为,现实的经济是动态经济,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生产结构经常发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货币数量不变,同样能保持货币的中立性,经济仍然能达到均衡。

只要货币数量不变,只用人们的自愿储蓄来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虽然货币流向和生产结构会发生变动,但并不破坏三个相等的比例关系,经济可以自动重建新的均衡并有助于经济发展。

这种情况如同不存在货币的自然经济内以实物储蓄增加生产的结果相同,表明货币保持了中立性,而不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

2.货币失衡与经济失衡  哈耶克认为,在动态经济中,如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就将使货币失去中立性而引起经济失衡。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的消费和储蓄都不变,只是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量,由银行向企业家提供信用为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将使得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资本品的需求量和产量增加,出现生产期间延长,生产阶段增多的短期繁荣。

但由于已无闲置的生产资源,只能将原来用于生产消费品的一部分生产资源转向生产资本品,使消费品减少,价格上涨。

但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并没有改变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其对消费品的需求,于是,三个比例互不相等,经济均衡的条件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变,由于所能购买的消费品量下降,使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一种“强迫性节约”的状况,尚能勉强维持经济均衡。

但当新增加的货币经生产者转手而成为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毫无疑问,假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有所提高,他们将会立即致力于扩大消费,扩大到通常的比例。

”增加消费,使得对消费品需求加大,价格上升,导致部分生产资源又转回消费品生产。

致使生产期间缩短,生产阶段减少,迂回化程度降低,生产结构被迫回到原来状况。

这一变化过程,表现为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因此,货币数量增加,使货币失去中立性,不仅引起生产结构失调,经济失衡,还将导致经济危机。

四、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

哈耶克认为,如果货币数量不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是以人们的自愿储蓄来扩张生产,纵然生产结构或货币流向发生变化,也不会破坏经济稳定均衡的趋势;

但若以增加货币量、膨胀信用的办法来扩张生产,就将破坏经济均衡的条件,短期内产生的膨胀性繁荣将很快逆转倒退,酿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货币就因失去中立性而成为导致经济混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哈耶克认为,要保持货币在经济过程中的中立性,首要的一条就是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

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保持货币中立的基本条件,如何做到货币数量不变呢?

他认为必须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即货币发行有硬约束的货币制度,取消弹性货币制度。

哈耶克认为弹性货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经常使货币发行量失去控制。

在货币数量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即使货币增加与产量的增加相一致,但由于货币失去中立,仍然会破坏经济的均衡。

若实行刚性的货币制度,保持货币数量不变,那么,无论产量如何增加,都不会给经济带来害处。

总能保持经济的均衡。

因为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产量增减本身并不会破坏市场供求均衡机制,物价随产量的增减而波动正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最重要杠杆,也是经济均衡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哈耶克认为,要保持货币中立,最基本条件是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

但是,要真正做到货币中立,仅有这个基本条件还是不够的,还需有二个条件:

一是自由价格制,所有商品价格都能随供求状况而自动调整;

二是人们用货币签订的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预测比较准确的基础上。

哈耶克认为,由于许多商品的价格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同时,人们在签订货币形式的长期契约时,也很难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价格波动,致使物价体系很难灵活地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因此,要完全实现货币中立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哈耶克认为,中立货币说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帮助人们在对货币经济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把货币因素对于经济过程所起的作用隔离开来,即货币中立时和货币非中立时的不同情况;

二是提供一个政策判断的标准,货币政策应该把货币中立作为目标,使货币在经济中不致于离开中立性太远,判断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它使货币接近中立的程度如何。

越接近货币中立性,说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越佳。

五、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哈耶克认为,政府之所以牢牢地独揽货币发行权,并不是由于私人或私营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足值的、良好的货币,而是因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能使执政者从中获得利益。

它不仅可以给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长期作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而且由于经济中的各种交易都只能也必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之成为政府大权在握的象征。

这样,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就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支柱,对执政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政府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这项特权,决不会轻易放弃它。

哈耶克认为,在铸币流通时代,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并没有引起十分明显的祸患,但到纸币流通阶段,其恶果就开始显露出来。

虽然纸币最初是作为铸币的符号出现和使用的,但随着纸币流通的扩大,纸币逐渐脱离与铸币的意志。

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发行纸币,并强制人们接受它们,历史经验表明,凡是政府发行的纸币迟早都会贬值的,因为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首先考虑的不是货币的稳定,而是自身财政支出的需要,政府越是有足够的货币满足财政需求,越显示出政府的力量,所以,政府先天就缺乏把纸币发行量限制在流通所需的界限之内的自觉性,或者说,政府发行货币不具备内约束机制。

这就是经济动荡的隐患所在。

哈耶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外在力量能有效地牵制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尚能从外部制约货币发行。

但由于现代各国的司法、政治、军队等大权都被政府独揽,因此即使有一些机构名义上有权干预货币发行,实质上都是政府的傀儡,都服从于政府的意志,因而形同虚设。

正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内、外约束机制,只要对自身有利,政府就敢于滥用货币发行特权。

这种特权的滥用使货币供应量过大,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爆发。

哈耶克研究了许多史实后认为,通货紧缩是暂时的、区域性的;

而通货膨胀却是持久的、广泛性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通货膨胀的历史,而且是由政府操纵的,为政府利益服务的通货膨胀历史。

通货膨胀致使币值不稳,破坏了经济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因为货币不稳定扰乱了相对价格体系,使价格信号失真,市场不能及时地把有关信息正确地传递出去,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需求和供给就会失调,市场机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危机爆发。

从这点出发,哈耶克坚持认为:

“应当对以往反复发生的危机负责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政府干预。

”不仅如此,哈耶克认为,政府对于货币发行的垄断,保证了赤字财政政策的推行。

他说:

“正如缺少竞争使得货币的垄断者不必受制于一种正常的戒律一样,对货币拥有的权力也使得政府不必把自己的开支保持在岁入之内。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流行于社会经济学之间,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一点。

的确,由于财政部长们被经济学家告知,有赤字乃是一件好事,只要还有未被利用的资源,即使政府支出过大也不会使人民受到什么损害,于是迅速增加政府支出的任何实际障碍都被撤除了。

……政府对货币发行的控制使这一点成为可能。

这样,一方面,通货膨胀不断地把有一定实际收入的人们推进到比他们预计的高得多的课税等级之中,从而比他们所意料的更快地增加了政府的岁入。

另一方面,习以为常的巨额赤字,以及预算数字很容易被超过,这种情形又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可能要求用于其目的的实际支出量的份额。

”于是,庞大的政府开支,巨额的财政赤字与奔腾的通货膨胀合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经济。

萧条、失业、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就是这同一祸根上的几个苦瓜。

七、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益处

哈耶克认为,国定货币说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发行货币并非只有政府才能作到,私人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发行稳定的、良好的货币。

(一)首先从货币的定义来看

哈耶克认为,人们通常都接受了卡尔·

门格尔(CarlMenger)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下的定义,即货币是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

这个定义本身并没有错误,问题出在人们对它的误解上。

人们往往根据这一定义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只能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货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上金和银同时作为货币曾长期并存;

一国范围内往往同时流通几种外国铸币,在各国的边境城镇,邻国的纸币都被普遍接受是常有的事。

在一国范围内,并非只能接受并使用一种纸币,特别是当一种货币可以按一定的比率迅速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时,或者在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各种货币可以有不同程度、不同区域的流通性。

因此,在一国内流通的货币中,很难划清哪一种是货币,哪一种不是货币的分界线。

不论由谁发行,只要具有“通用性”而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都应该是货币。

所以,用通货(currency)一词要比货币(money)一词更能说明问题。

(二)从货币的用途看

哈耶克认为,货币的主要用途就是作交换媒介,具体用途有:

1.用于购买。

由于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是用货币标明的,购买者根据价格支付一定量的货币就可以完成交易。

即使使用不同的货币,只要有一定的折合比率,商人就会接受它并进行交割。

2.作为储备,用于未来的支付。

只要货币能够用于购买,不管它是由谁发行的,也都可以用于储备。

3.用作延期支付的标准。

人们以货币为计算单位签订各种契约,虽然在缔约期内通货价值的变动会使缔约各方或受益或受损,如果使用的是正在贬值的货币,那将会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反之则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

但由于借、贷常集于一方,例如企业主既是借方又是贷方,银行也是如此,所以市场力量不可能出现偏倒某一方的倾向,只要利息能适应预期的价格变动,这种临时的得益或损失最终都会趋于平息。

4.用作可靠的核算单位。

在生产和交换中,价值稳定的通货可以作为长期的可靠的核算单位,因而被人们普遍采用。

从上述对货币的定义和具体用途的分析中,哈耶克得出一个结论:

一种货币,无论是由谁提供的,只要具有通用性,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就能够作为通货用于现实和未来的支付并成为可靠的核算单位。

因此,对于通货来说,重要的不是由谁来发行,而是怎样来满足通货的内在要求,即保证币值稳定。

如果币值不稳,就很难具有完全的通用性,也无法实现上述用途。

哈耶克认为,私人银行发行货币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是有益的。

由于私人银行发行的货币受其经济实力的制约,必须全部承担其发行责任,若他们不顾后果滥发货币,直接受危害的是其自身,使其信誉下降,直至破产或倒闭。

因此,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存在着强有力的内约束机制,使得他们提供的货币具有内在稳定性和良好的质量。

这正符合经济对于货币的客观要求。

七、货币非国家化的理论

哈耶克认为,要彻底摆脱“滞涨”困境,长期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根本的出路是改革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和货币政策,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

哈耶克的设想是,一旦打破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允许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自由货币,这些私人银行为获得公众的信任并能全部承担起发行责任,必定会慎重行事,各个发行货币的银行会自行限制其货币发行量,主动维持货币价值,从而保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哈耶克对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作了三点分析:

1.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并不会形成货币种类的无限增加。

由于自由货币具有竞争性,竞争结果使真正能流通使用的只是几家信誉卓著的大银行发行的货币。

其他大多数银行不得不放弃自己发行的货币而使用信誉好的大银行发行的货币。

这样,对于发行货币的银行来说,过量发行成为其大忌。

他们必须控制货币发行量,维持币值稳定,保持足够的储备,以应付所需的各种支付,否则,其他不发行货币的银行和公众就不会选用它所发行的货币了。

  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将会从根本上引起商业银行业务政策的重大改变。

使用自由货币的商业银行虽然与发行银行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但发行银行为了维持自己所发行的货币的价值,必然设法对使用自己货币的银行业务活动有所约束,特别是严格限制派生信用票据的发行额,这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业务政策,使一切银行活动都必须审慎地进行,必须为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负全部责任。

这样,由于这些银行实际上承担支票结算的责任,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来依赖于国家中央银行的做法,而加强对流动性较少的各种资产的管理。

3.实行货币非国家化的首要步骤是向公众进行自由货币的宣传。

他认为,如同十九世纪的“自由贸易运动”一样,当前需要开展一个“自由货币运动”,通过宣传和舆论,使公众了解到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动荡的根源都在于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认识到货币非国家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最为理想的货币制度,消除对私人银行发行货币的疑虑和误解,使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去努力争取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

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就能为实现货币非国家化清扫障碍,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货币制度的改革,哈耶克也分析了其他方案的利弊。

他认为,在货币管理权仍留在政府手中的情况下,金本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靠的货币制度。

但由于金本位制尚有欠完善之处,因此恢复金本位制不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对于有人提出的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的方案,也表示极大的怀疑。

他认为,由于方案中的统一欧洲货币将由某种国家政权性质的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从上述对国家货币的弊病分析中可以推断,这种超国家的货币仍然不是私人竞争性的货币,因而不会优越于国家货币。

而且因它超越国界,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若管理不当,后果将比国家货币更糟糕。

因此,最好的,唯一的出路是把货币发行权给私人银行,由他们向经济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货币,这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八、通货膨胀的成因

哈耶克认为,要找出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首先必须对通货膨胀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清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不是通货膨胀,哈耶克认为:

“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过度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他认为物价上涨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关键看其原因何在。

如果是货币数量过度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如果不是货币数量过多,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就不是通货膨胀。

在哈耶克看来,并不存在“成本推进”等供给因素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只要货币数量不增加,无论是较高的工资,还是较高的石油价格,或是一般进口品的较高价格,都不能抬高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

  因此,哈耶克的结论是:

只有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定义出发,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货币数量过多。

货币数量过多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那么,为什么货币数量会过多呢?

哈耶克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执政者把发行货币看作是力量的象征,是实现政府意志的保证。

增发货币不仅可以给政府带来丰厚的利益,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且是执政者追求个人名望的一项保证,是权力的标志。

因此,执政者本身就存在着增发货币的内在冲动力。

第二,第二,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为执政者任意增发货币提供了条件。

哈耶克认为,仅有执政者的货币发行冲动,而没有政府垄断发行权这一条,政府的意志就不会得以实现,而在政府垄断发行的条件下,政府的意志就很容易实现了。

第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的货币发行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认为,政府具有内在的货币发行冲动,货币的垄断发行又为这种冲动变成现实提供了条件。

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理论基础为之助威,政府的行为是会有所收敛的。

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恰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给政府实现自己的意志提供了借口,使政府“名正言顺”地持续推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哈耶克尖锐地批评了凯恩斯。

九、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

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

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1.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之所以起重要作用,是由于一切价格都以货币表示,一切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换手段,市场通过货币把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有关的当事人,使各生产者,消费者按照市场的指示去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中立性或者说货币的稳定性是市场信号真实和顺利传递的前提保证。

只要排除货币干扰,每个人就能在自由交换经济中根据获得真实的信息并作出选择,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市场将调整对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资源将被引导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中去。

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正常发展。

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2.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不可能在长期内解救大规模失业。

他认为,失业是由于各种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分配同生产那些产品量的劳动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出现了矛盾。

这种矛盾的出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调整,矛盾可自行缓解。

当然,新的矛盾可能再度出现,但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矛盾总是可以解决的。

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均衡的神奇功能不是简单的头脑或聪明的科学家所能测算出来并加以取代的。

哈耶克认为:

“人们决不可能知道决定这样一种市场秩序的一切因素,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要有什么样特殊的价格和工资结构才能使各处的供求相等。

”因此,任何人为地调节市场供求的努力都成为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力,不仅不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他认为,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的结构已被搞乱(通常是由于垄断的或政府的价格制定所引起),而要恢复一切部门劳工供求的一致,就需要改变相对的价格和工资,转移一些劳工,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货币的稳定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货币稳定,就能及时、顺利、真实地传递各种市场信息,调整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正确地引导劳工的部门转移,恢复劳工市场的均衡。

但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能增加就业的效果是暂时的,一旦通货膨胀结束,或当它不再按足够的比率增加速度时,这些就业将会消失,并将引起新的失业。

因此,用增加总需求的办法来保证长期内充分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哈耶克看来,由于通货膨胀一方面改变着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货币分配,另一方面引起对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这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追加的货币供应,必定导致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相对力量的变化,对需求的这些变化,必定导致相对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向与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的分配的改变。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货膨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了劳工许多错误的信息,把他们暂时吸引到一些工作岗位上去。

这些被误导的劳工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继续进行。

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的劳工人数就越多。

这并不是因为没有通货膨胀他们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被通货膨胀误导到暂时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去,这部分就业在通货膨胀放慢或停止之后就会再次消失。

因为,“在经济体系的某些方面连续注入追加的货币量,能在那里创造暂时的需求。

而当货币数量的增长停止下来或放慢的时候,再加上预期物价不再继续上涨,或长势减慢,这种需求必定终止。

而追加的货币量的连续注入,会把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入就业,这种就业只有在货币数量按同一速度继续增长或者加速增长的时候才能维持下去。

但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就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在过了一些时间之后,它只能靠一个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彻底混乱的通货膨胀率来维持。

哈耶克认为,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已把经济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或是悬崖勒马,或是全面崩溃,别无它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