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413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文档格式.docx

(精神动力)

2.开辟的条件:

(1)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葡等国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目的:

获得财富;

加强统治。

3.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过程——结合地图记忆):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

向东:

到达非洲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向西: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

伽马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4.意义:

(1)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世界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动摇了天主教的思想权威;

(4)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海外活动

主要方式是海外贸易。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达到了海上贸易的鼎盛时代,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亚洲、“新大陆”。

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典型代表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海外活动

主要手段(方式)

1)建立商业垄断公司:

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是实力最雄厚的。

2)发动商业战争:

①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战。

标志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和英国海上霸权开始确立,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17世纪末,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的海上霸权。

③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夺取法国的大批海外殖民地。

4)黑奴贸易:

原因是由于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缺乏;

方式是“三角贸易”

5)侵占殖民地: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

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后陆续建立13个殖民地。

结果:

英国在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夺取很多殖民地,18世纪末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扩张与掠夺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欧洲的殖民国家以武力作后盾,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迫使亚、非、拉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欧洲国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掠夺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过程,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

1.工业革命的形成与扩展

(1)发生的条件: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圈地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黑奴贸易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同时提供了广阔的海内外市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及其分工合作、劳动工具的改进等,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资产阶级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主要发明创造

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冶金业:

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采矿业:

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交通运输:

约翰•麦克亚发明了碎石路,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在1785年改良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工业革命使国际贸易变得日益重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进一步剌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发生的条件

政治条件:

19世纪中期,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和保证。

原料和市场条件:

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科技条件: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条件。

劳动力条件:

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电气产品纷纷涌现,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研制成功。

在此基础上,人们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式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也引人瞩目,它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重点突破:

1.关于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一是殖民扩张,一是殖民掠夺。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由于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获取的利润,远远不能满足西欧商人的欲望,因此抢掠、欺诈便成了商人在海外贸易时的惯用手段。

对金钱的贪欲,驱使西欧的商人奔向世界各地,建立越来越大的市场。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2.分析说明英国依仗哪些方面的优势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国内政治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

同封建专制统治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

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黑人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

强大的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殖民霸主,1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

1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

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它们都推动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②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欧美发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掌握了政权,对内干预经济政治生活,对外瓜分世界,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不同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③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4.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工业革命发生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这就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轮船、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

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

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为了抢占市场,进行资本输出,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不断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商业活动之外,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的供应地。

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

③金融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3)特点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

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破坏力特别强:

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二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

①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②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它们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2)结果:

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3.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社会动荡: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就任美国总统。

(2)目的:

为摆脱危机,复兴美国经济,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通过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农业政策: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③复兴工业:

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举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5)意义

新政在国内国际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作用,深远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③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

概况

原因

二战后至70年代初

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新科技成果、革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

滞涨局面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复苏、出现低速持续增长

里根刺激投资,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90年代至今

空前持续增长,2001年起陷入衰退

克林顿倡导第三条道路,对经济实行改革

2.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

(1)原因:

①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

②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逐步建立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已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繁荣景象。

其中,联邦德国的发展最令人瞩目。

3.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

(1)概况:

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到6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

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②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③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④美军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4.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战后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不仅削减乃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全部发还拆迁的工业设备,而且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朝鲜战争及战后西方各国扩军备战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和“贸易立国”等。

(2)表现:

1945—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福利国家的发展

(1)含义:

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事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概况:

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3.新经济的出现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主要特征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并存,经济迅速发展。

(四)重点突破

1.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何很快波及到全世界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2.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新政的成功即国家干预的成功,并非罗斯福个人的功劳。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主张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思潮开始涌现。

1929年经济危机充分说明,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迫使各国政府转而探索通过强化国家干预的途径来缓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向强化国家干预、兼顾自由竞争的政策改变。

罗斯福新政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次,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保障。

第三,新政的成功也与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3.20世纪30年代的三种经济体制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一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执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了商品和市场。

(3)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国家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以上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出现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其共同特征是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活动。

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第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第二,“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

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

第四,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地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5.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1)经济状况: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

20世纪50—70年代,欧美各国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推行政治改革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通货膨胀严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滞胀”转入调整复苏的时期,各国经济稳步增长。

(2)经济模式:

战后各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加强国家向投资大、风险大的重要工业部门的投资,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3)经济格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经历了三次转变。

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局面,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4)经济结构: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

资本主义各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下面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 B.结束了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C.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2.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   B.贫富差距拉大,激化产销矛盾

C.生产盲目扩大,激化供需矛盾 D.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3.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D.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4.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从1924年至1929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B.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