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358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

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

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

“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一庭”即满庭。

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

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

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

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

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

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

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

”(《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

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

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

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

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

故戈载评曰:

“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宋七家词选序》)(赵慧文)

【全国新课标卷】

(陕西、海南、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8省市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

周朴(?

—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

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12.①(3分)B②(4分)

要点一:

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10分)

第一问:

教育内容: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

(略)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

北宋诗人。

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诗歌创作情况】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

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

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

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

张耒“自然”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

《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

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

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

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

“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

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14.(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

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

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

状态1分;

情绪1分;

情感1分)

【补充注释】

  ①罗床帏:

罗帐。

 

  ②寐:

入睡。

  ③揽衣:

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④旋归;

回归,归家。

旋,转。

  ⑤引领:

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

一作“衣裳”。

【赏析】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

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这一篇《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谢庄《月赋》曰:

“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

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

正如《相如歌·

饮马长城窟行》所说: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

”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

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清代陈祚明说得好:

“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

“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

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

”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

古乐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

“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

”(《古诗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

而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

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赏析2】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

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

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

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

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

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

浩月高悬,千里同照。

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

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

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写的是月夜思乡。

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的是望月怀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

《陈风·

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

“日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

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

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

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

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

“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

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

接下来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是思妇徘徊时的内心独白。

“旋归”,犹言回归。

她的丈夫远行在外,到底乐不乐?

按理她是不清楚的,这里的“虽云乐”不过是思妇的猜想之辞,不然丈夫为什么迟迟不归呢?

“早旋归”是她心底的渴望,她盼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

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

于是她来到了庭院: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

这里的“彷徨”与“徘徊”同义,作者用“彷徨”,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诗的尾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引领”原本为伸长脖子,在这里为抬头抑望。

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寄情于明月了,她呆呆地仰望着月轮,希冀得到一丝的安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还入房”三字,把思妇孤苦无奈的心绪,淋漓地揭示出来。

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终于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

全诗就在思妇痛苦的啜泣声中结束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哀思。

对于此诗,张玉穀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曾评到:

“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

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图。

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

”较简洁地概括了本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一开始便为思妇设下一个触人愁思的月夜环境,清冷的月光从床上、室内到庭院,始终伴随着她,这样情景相生,将思妇那孤苦无告的心理,“忧愁不能寐”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极为哀婉动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徐送迎)

【赏析3】

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

不,是“忧愁不能寐”。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

“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

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

”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

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

“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怎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呢?

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而我们读的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华岳,南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

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

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

韩侂胄诛,放还。

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

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

其诗豪纵,有《翠微南征录》。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