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264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光的直线传播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光源。

1.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3.光年是天文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光在真空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叫做一光年。

1光年=9.46×

1012千米。

二.光的反射

1.从光的入射点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

每句话都是以反射二字开头的。

这表现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法线总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夹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过发光点的像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影”和“像”的区别:

影是一片黑暗的,只是外形轮廓与物体相似,没有详细的内容,而“像”则不同,是有内容的,其外形、颜色、结构都与真实的物体一样。

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所以是虚像。

4.平面镜的应用:

潜望镜

四.球面镜

1.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

2.凹镜的特点:

①凹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②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

应用:

太阳灶;

③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凹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射出。

手电筒、汽车头灯。

3.凸镜的特点:

①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②凸镜可以扩大视野。

如汽车的后视镜。

五.照度

1.照度是表示物体被照射的明亮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是勒克斯,符号是lx;

照度的大小可以用照度表来测量。

2.对于同一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

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3.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

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即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度。

二、透镜

1.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①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②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透镜的会聚和发散不能理解为相交和不相交,而应理解为折射光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偏转方向靠拢主光轴则是会聚,远离主光轴则是发散。

5.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物 距

像 距

像的性质

应 用

变化规律

异  侧

缩成极小的亮点

粗测焦距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原理

倒立、等大的实像

缩小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原理

不成像

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同侧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的原理

物距越小,像距越小,像越小

6.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一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幻灯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插在架上。

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应该小于焦距。

*颜色之谜

1.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成的。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透过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如果能透过各种色光,则是无色。

3.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如果能反射各种色光,则是白色,如果几乎各种色光都不反射,则是黑色。

4.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热现象

一、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4.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到42℃,分度值是0.1℃.

6.不准确温度计的有关计算:

或设:

t实=at测+b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和b,然后再计算。

二.实验: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

⑴观察它的里程;

⑵认清它的分度值。

2.使用温度计时:

⑴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⑵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⑶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

一.熔化: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二.凝固:

1.凝固现象:

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三.汽化:

汽化现象分为:

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

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

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

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1.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

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

(蒸发要从

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自身的温度。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四.液化: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

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⑴降温(遇冷、放热)液化:

①雾与露的形成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

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

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1.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

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

五.升华:

1.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

2.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六.凝华:

1.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凝华放热:

附录:

①电冰箱原理:

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

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

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

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

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

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⑤云、雨、雪、雹、霜的形成:

云:

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

下落中,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雪:

云中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

    雹:

夏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霜:

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

  

1.两种电荷:

①两种电荷规定:

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毛皮摩擦过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提示: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以利用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电相斥)及验电器。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2.导体和绝缘体:

①定义: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②提示:

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大地、人体、碳(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等。

3.电流:

①电流定义: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③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

有电源和闭合电路(通路)。

④电源:

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⑤提示:

电流的方向除了规定以外,还要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及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等化学电池及发电机。

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使正级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否则会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源。

4.电路:

①电路的组成: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

②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③电路状态:

通路、开路和短路。

④提示:

第一,要求会画各种电路元件规定的符号。

画电路图的基本要求:

导线是直线,弯折处一般成直角;

各元件连接紧密,分布合理,无断离;

导线交叉连接处要注意打上黑圆点。

第二,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要求:

把导线的两端接在相应的元件的接线柱上,避免导线交叉;

认真检查,电路图和实物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要一致,连实物时,可采用“先干路后支路法”或“先通一路后补充法”均可。

5.电流:

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②单位:

安培。

1A=1C/s。

其它单位有毫安和微安。

③大小:

④测量仪器:

电流表。

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3A和0.6A,最小刻度分别是0.1A和0.02A。

用电流表测电流时,要把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线出。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实验及结论:

串联电路中I=I1=I2;

并联电路中,I=I1+I2。

6.电压: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伏特。

其它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

③常见电压:

1节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电压表。

实验室里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15V和3V。

它们的最小刻度分别是0.5V和0.1V。

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量程,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电源的电压值。

串联电路中U=U1+U2,并联电路中U=U1=U2。

7.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欧姆。

1Ω=1V/1A。

其它单位有千欧和兆欧。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电阻的大小和温度有关。

④电阻的测量:

伏──安法测电阻。

⑤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使用滑动变阻器时要注意阻值范围及最大电流两个重要参数。

使用前应将滑片调到电阻最大的位置。

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在金属棒和电阻线圈两端各选取一个接线柱接在电路中,才能起到改变电路电阻大小的作用。

8.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9.欧姆定律:

①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②公式:

使用公式时注意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导体(或同一电路)和同一时间的电流、电压、电阻。

10.串联电路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

④几个R串联时R串=nR,⑤串联分压分式

11.并联电路的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

,④n个R并联

⑤两个电阻R1、R2并联:

,⑥并联分流公式:

12.伏安法测电阻:

利用欧姆定律可转化为

,由此做为测定电阻的方法。

13.电功:

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

除了焦耳外,还有“千瓦时(度)”。

1kwh=1度=3.6×

106J

③计算式:

前二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后二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④测量:

电能表。

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户用电的度数。

14.电功率:

电流在单位时内所做的功。

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W和KW。

电功率的单位除了瓦特外,还有“KW”,1KW=1000KW

③公式:

用V—A法可测定用电器的电功率,P=UI。

⑤额定功率:

铭牌上标出的功率值,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值。

(如果一个灯泡上标有“36V25W”,或者标有36—25,则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6伏,额定功率是25伏)

⑥实际功率:

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值。

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无数个。

15.焦耳定律:

①文字叙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Q=I2Rt,导出公式有Q=UIt和。

前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导出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③注意问题:

电流所做的功全部产生热量,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时有Q=W。

电热器和白炽电灯属于上述情况。

在串联电路中,因为通过导体的电流相等。

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焦耳定律

,可知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正比,即

在并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相等,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

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电热器: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加热的设备,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等都是常见电热器。

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16.各种电器里都有导体,只要电流通过导体,就要发热,连续使用较长时间后,要停用一会儿,是为了散热,防止用电器的温度过高而烧坏元器件。

潮湿会降低绝缘性能,使电路工作失常,影响用电器使用,所以用电器长期停止使用,隔一段时间要通电,利用电热驱潮。

17.电热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

电热器主要由发热体和绝缘部分组成。

发热体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电流通过它时发热。

绝缘部分的作用是将通电的合金丝和电热器的外壳隔绝起来,防止漏电。

使用电热器时,主要应注意工作电压和额定电压是否相同。

若工作电压过高,电热器产生的热量过多,电热器可能被烧毁;

若工作电压过低,电热器不能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要注意电热器的绝缘部分性能是否良好,要防止使用时发生触电事故。

【疑难理解】

1.对能量的认识:

在物理学中,动和能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物理量。

在认识能量这个概念时,要紧紧抓住能量定义中“能够做功”这个关键要点,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特别是要注意一个物体具有能,不一定正在做功,不是正在做功的物体,只要能够做功,就具有能。

同样道理,一个物体具有的能的大小,可以由它能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即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对机械能的种类及大小的认识:

不同种类的机械能的形式不同,要根据其形式、特点来判断机械能的种类。

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运动;

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被举高;

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所具有能的种类。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力势能的零点。

(2)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可能是一种形式,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

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既有动能,又有重力势能。

判断物体的机械能的大小,要根据不同种类机械能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有关来确定。

动能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大小及速度大小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不同的物体,若质量不同,即使速度大小相同,它的动能也不同;

若同一物体,则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对机械能的变化、转化及守恒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机械能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分析物体动能的变化时,因为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引起了动能的变化。

在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的动能不变。

分析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时,因物体质量不变,则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的变化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

若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不变。

分析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时,就注意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而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2)物体的机械能不仅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在相互转化。

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好以下的实验:

①单摆实验;

②滚摆实验;

③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实验(课本P4图1—7)。

要分析好以下一些实例:

①人造地球卫星近地点及远地点的能量转化;

②骑车上、下坡时的能量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