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231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Word格式.docx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B

5、孟子指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

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

1996年长沙在五一广场走马楼一带建设“平和堂”商厦,发掘出土多达十万片的三国吴简(如右图样式)。

对于这些吴简,认识正确的是

A.内容都以儒家学习为主B.楷体是简牍上的主要字体

C.数量极多的吴简表明三国时期纸张尚未十分普及D.吴简出土地即是吴国的都城

【答案】

8、《史记·

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其中包括君王的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民本仁政观念B.天人感应思想C.“大一统”理念D.封建迷信思想

9、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

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此现象说明()

A.教育奉行“以吏为师”B.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10、据《逸周书·

大聚解》记载: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选项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11、2014年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下内容与材料中“精神世界”内涵一致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③“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

右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①自然经济②宗法观念③社会习俗

④理学思想⑤皇权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13、《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先秦的《鶡冠子·

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

其民犹赤子也。

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

”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

A.以德治国B.仁政C.无为而治D.小国寡民

15、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16、《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

A.“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B.“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17、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天下一家”“大一统”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18、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

这一学说(  )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19、学者余英时认为:

从政治史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轻率地断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儒教国家”。

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法家对汉代仍然具有重大影响B.汉代儒法道相互影响互相争衡

C.汉代儒家明显具有法家化倾向D.儒教在汉代未能占据主流地位

20、董仲舒认为: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1、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2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老子D.孙膑

23、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

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2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

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

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

该思潮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5、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在君臣关系方面,他们二人主张的共同点是

A.臣对君要绝对服从,忠心不二B.君臣关系应情同手足

C.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都主张恢复周朝的礼

26、(原创)杨师群教授所著《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对百家争鸣的重要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下列评价针对孟子的选项是

A、主张专制的底层工匠B、空中楼阁的辛勤建筑师

C、专制理论的极大成者D、虚无主义的逍遥游客

27、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这种修辞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由经济形态决定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28、《孟子》有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

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29、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C.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

30、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32、《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33、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

34、学者阎步克说:

“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

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

”儒家这一思想()

A.与宗法观念相通 B.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受佛道思想影响 D.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35、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6、春秋时期孙武认为: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千万之师举矣。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由此可见,孙武的国防观是()

A.兵民乃胜利之本B.经济是国防命脉C.经济军事化D.兵农合一

37、《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39、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倒是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

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C.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0、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41、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42、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

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43、“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

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道,王道也。

王者,人之始也。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君权神授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

44、《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45、两汉时期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官之任用,“不考人才专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碟”,“家之婚姻,必由谱系”,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家谱是由政府纂修的B.家谱具有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

C.家谱蕴藏着丰富的史料D.“三纲五常”是修谱的宗旨

46、元朝统一后,以极高的礼遇对待中原著名历史人物,如兴建武成庙于枢密院,以孙子、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从祭。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以维护统治B.笼络汉族士人以缓和民族矛盾

C.统一思想以维护皇权专制D.彰显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47、《史记?

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

48、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二、非选择题(注释)

49、“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

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

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

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

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

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6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1)主张:

仁、仁政、惠民等。

原因:

政治:

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社会动荡(或社会大变革)。

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国家学说:

按公共意志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

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

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

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制度矛盾尖锐;

影响:

利于思想解放,动摇欧洲封建专制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也对北美独立战争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改造旧社会的斗争产生影响。

50、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

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

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

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

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据以上材料,

(1)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2)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1)思想:

重视道德修养;

灌输忠孝观念;

为官切勿贪腐;

重视耕读传家。

(2)因素:

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

专制统治;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

科举制度;

小农经济;

(3)对待:

观念上:

辩证看待;

方法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继承);

发展改造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据《清史稿·

选举志》记载:

“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

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

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

一仍明旧”。

学子来自官宦之家。

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摘自秦国强《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

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

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

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摘自《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材料三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欧洲与中国教育办学的主要不同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三,提取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不同:

办学主体:

欧洲主要是民间办学;

中国以官办为主。

教育内容:

欧洲注重人文学科及实用科学教育;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

培养目标:

欧洲注重培养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中国以培养官吏为主。

欧洲:

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先河;

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分)中国:

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

(2)(此问从严扣分)图一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