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94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系统科学考试大纲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图的概念,图的分类,中国邮路问题,最小树问题及其解法,最短路问题及其解法、最大流问题及其解法。

  10、网络计划图。

网络计划图的制作,时间参数的计算,关键路径确定,网络图的优化与调整。

  11、决策分析。

决策的科学概念,决策问题分类,决策的基本要素,完全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标准,贝叶斯决策,效应函数与效应决策方法等。

  12、多目标决策。

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

  13、库存管理。

有关概念,确定型库存模型,随机型库存模型等。

  14、对策论。

基本概念,矩阵对策理论及其解法,二人非零和对策,多人不合作对策等。

  15、排队论。

概念,到达与服务规律,M/M/1模型,M/M/C模型,排队系统的优化等。

  16、马氏过程分析。

随机矩阵,随机过程,马氏链,状态转移过程等。

  17、随机模拟。

随机数字的产生,模拟软件应用等。

  (三)课程设置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的各项要求:

  1、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

管理科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的概念和范畴比较多,而概念和范畴又是进一步学习方法原理的基础,如果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透彻,势必会给方法的学习制造一定的障碍。

  2、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的学习是本课程的核心,在学习管理科学方法的时候,首先要搞懂方法的数学原理和相关理论,然后再学习模型的求解办法。

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要反复思考,加深理解,尽可能做到熟练自如。

  3、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建模的数学原理。

模型是管理科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把一个实际中的管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这是管理科学研究的首要步骤,为此,考生在自学的时候,应注意思考管理科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对一些经典的建模问题要学会归类处理。

  4、要掌握相关的管理科学软件使用方法。

把管理科学研究与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个普遍流行的趋势。

因此,本大纲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学会如何利用EXCEL求解管理科学模型。

  5、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能把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希望广大考生在学习管理科学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科学的含义

  1、识记:

管理科学的概念。

  2、领会:

(1)管理科学与决策的关系,

(2)管理科学的地位,(3)管理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二)管理科学发展与展望

(1)管理科学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管理科学的基本架构。

(1)管理科学发展,

(2)管理科学的主要作用。

  (三)管理科学基本特征

(1)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2)系统概念。

(1)管理科学开展研究的特征,

(2)科学研究的逻辑程序。

  (四)管理科学的研究程序

(1)管理科学的研究程序,

(2)管理科学模型的构成及结构。

(1)管理科学的研究程序,

(2)如何将一个实际的管理问题转化为管理科学模型,(3)管理科学模型的构成要素及模型的结构。

  第二章 

线性规划

  

(一)线性规划建模问题

  1、识记:

线性规划的几个经典模型。

  2、领会:

(1)线性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2)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问题。

  3、应用:

(1)资源利用问题,

(2)配料问题,(3)生产计划问题,(4)动态生产问题。

  

(二)线性规划的一般型与标准型

(1)线性规划的标准型,(3)线性规划标准型的转换方法,(3)线性规划标准型的特征。

(1)如何将一个一般型线性规划转换成它的标准型,

(2)线性规划标准型的特征。

  (三)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1)二维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2)二维线性规划解的情况。

(1)二维线性规划图解原理,

(2)二维线性规划图解步骤,(3)二维线性规划解的情况。

  3、应用:

二维线性规划的图解问题。

  (四)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线性规划的解与可行解,

(2)可行域,(3)线性规划的基与可行基,(4)线性规划的基本解与基本可行解,(5)线性规划的最优解,(6)角点,(7)最优解的判定定理。

(1)基本可行解与可行解、基本解的关系,

(2)可行解与基本可行解的关系,(3)线性规划的可行域是凸集,(4)线性规划的基本解与角点一一对应,(5)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在角点上取得到,(6)最优解的识别问题。

线性规划解的识别及其之间的关系。

  (五)线性规划求解—单纯形方法

(1)单纯形表上作业法,

(2)单纯形方法的矩阵描述,(3)判别数与检验数,(4)单纯形表的构造原理。

(1)单纯形方法的解题过程,

(2)怎样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3)单纯形方法的迭代过程。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求解。

  (六)线性规划求解—M法

(1)M法的辅助问题,

(2)M法的解题过程,(3)M法的解的判断问题。

(1)如何构造M法的辅助问题,

(2)M法的求解过程及最优解的判定。

利用M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第三章 

对偶问题与敏感性分析

  

(一)对偶模型

(1)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

(2)对偶问题的转换。

(1)研究对偶问题的原因,

(2)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

  

(二)对偶理论

(1)对偶问题的对偶就是原问题,

(2)弱对偶定理,(3)对偶(原)问题无可行解则原(对偶)问题不可能有最优解,(4)对偶(原)问题有最优解则原(对偶)问题也有最优解,且它们的目标函数值相等,(5)互补松弛性定理。

(1)对称性,

(2)弱对偶定理,(3)无界性,(4)强对偶定理,(5)互补松弛性定理及其应用。

运用互补松弛性定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三)对偶解的经济解释

(1)对偶解与影子价格,

(2)影子价格的特点,(3)检验数与边际贡献。

影子价格的经济指导意义。

怎样利用影子价格改善经营策略。

  (四)对偶单纯形方法

(1)对偶单纯形方法与一般单纯形方法的区别,

(2)对偶单纯形表的编制,(3)对偶单纯形方法的求解过程,(4)对偶单纯形解的判定。

(1)对偶单纯形方法的解题原理和思路,

(2)对偶单纯形方法与一般单纯形方法的区别,(3)如何从最优的对偶单纯形表确定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运用对偶单纯形方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五)敏感性分析

(1)约束方程右边项变化的敏感分析,

(2)增加新的决策变量的敏感性分析,(3)目标函数系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4)投入或技术系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5)增加新的约束条件的敏感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2)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运输问题

  

(一)运输模型

(1)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2)运输问题的解的结构特征

(1)运输模型的建立,

(2)运输模型的特征。

  

(二)运输问题求解

(1)几个概念:

最小元素法、闭回路与闭回路法、位势法,

(2)初始解的确定方法,(3)最优解的确定。

(1)怎样确定初始可行解,

(2)运输问题最优解的判定,(3)多个最优解与退化问题。

运输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不平衡运输问题

产销不平衡模型及其求解。

产销不平衡的运输模型的解法。

(1)指派问题,

(2)选址问题。

  第五章 

整数规划

  

(一)整数规划的一般问题

(1)整数规划的分类,

(2)整数线性规划与一般线性规划的关系,

整数线性规划与一般线性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二)整数线性规划的经典模型

(1)0-1整数规划,

(2)布点或选址,(3)背包问题,(4)投资决策,(5)固定费用问题,(6)截料问题,(7)指派问题,(8)旅行商问题。

整数线性规划建模的方法

(1)加工任务分配,

(2)工厂选址,(3)服务布点,(4)运动员选拔问题,(5)宾馆服务人员安排。

  (三)分枝定界法

(1)分枝定界的含义,

(2)解的判断标准。

(1)分枝定界法的求解思想,

(2)分枝定界法的求解过程。

分枝定解法的解题方法。

  (四)割平面法

(1)割平面法的含义,

(2)割平面的构造,(3)割平面法的求解。

(1)割平面法的求解原理,

(2)割平面法与分枝定界法的区别。

割平面法的解题方法。

  第六章 

多目标规划

  

(一)多目标规划模型及解的概念

(1)向量间的关系,

(2)绝对最优解,(3)有效解,(4)弱有效解。

多目标规划各种解之间的关系。

多目标规划的建模。

  

(二)多目标规划的解法

(1)评价函数法,

(2)线性加权和,(3)极大极小法,(4)平方和加权,(5)理想点法,(6)目标规划法,(7)功效系数法,(8)分目标乘除法,(9)目标排序法,(10)序列最优化,(11)交互规划法,(12)线性加权和型交互法,(13)理想点型交互法。

(1)多目标规划的评价函数法的求解,

(2)多目标规划的目标排序法求解,(3)多目标规划的交互规划法求解。

  第七章 

动态规划

  

(一)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1)动态规划,

(2)阶段与阶段变量,(3)状态与状态变量,(4)决策与策略,(5)状态转移,(6)指标函数与最优指标函数。

(1)状态的性质及状态转移,

(2)策略,(3)指标函数与最优指标函数。

  

(二)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1)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2)动态规划的BELLMAN最优化原理。

(1)动态规划的思想,

(2)最优化原理,(3)递推方程。

  (三)动态规划的建模

动态规划建模的基本要领。

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问题。

(1)背包问题,

(2)生产与存贮问题,(3)设备更新问题,(4)货郎担问题。

  (四)动态规划的求解

(1)离散变量分段穷举算法,

(2)连续变量的求解,(3)降维法,(4)疏密格子点法。

动态规划求解方法的解题过程。

动态规划的解题方法。

  第八章 

非线性规划

  

(一)基本概念

(1)非线性规划,

(2)可行解与最优解,(3)梯度,(4)海塞阵,(5)泰勒公式,(6)凸规划。

(1)非线性规划问题,

(2)极值条件,(3)凸函数与凹函数。

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二)无约束极值问题

(1)无约束极值,

(2)斐波那契法,(3)黄金分割法,(4)最佳步长公式,(5)梯度法与共轭梯度法,(6)牛顿法与拟牛顿法。

(1)下降算法,

(2)算法的收敛性,(3)一维搜索法,(4)梯度法与共轭梯度法,(5)牛顿法与拟牛顿法。

无约束极值问题的求解。

  (三)有约束极值问题

(1)有约束极值问题,

(2)起作用约束,(3)可行下降方向,(4)K-T定理。

最优性条件。

有约束问题的求解。

  (四)罚函数法

(1)罚函数,

(2)外点法,(3)内点法。

罚函数法的解题思想。

罚函数方法的应用。

  第九章 

图与网络分析

(1)图,

(2)有限图与无限图,(3)简单图与多重图,(4)有向图与无向图,(5)生成子图,(6)二部图,(7)连通图,(8)链、圈、环,(9)道路(回路),(10)网络图,(13)欧拉图,(14)中国邮路问题。

(1)图的同构,

(2)链、简单链与初等链,(3)圈、简单圈与初等圈,(4)欧拉定理。

中国邮路问题。

  

(二)最小树

(1)树及其性质,

(2)生成树,(3)最小树。

(1)树的性质,

(2)树的生成定理。

(1)KRUSKAL算法,

(2)破圈法。

  (三)最短路

(1)DIJKSTRA算法原理,

(2)标号的更改公式。

DIJKSTRA算法的求解过程。

(1)设备更新问题,

(2)生产安排问题,(3)管道铺设,(4)线路排布,(5)厂区布局。

  (四)最大流

(1)流、可行流与最大流,

(2)饱和弧与零流弧,(3)可扩充链,(4)截集与截量。

(1)最大流—最小截定理,

(2)最大流的标号算法。

(1)通讯系统中的信息流问题,

(2)银行的现金流问题,(3)城市交通道路的人流问题。

  第十章 

统筹法

  

(一)网络计划图的绘制

(1)网络计划图,

(2)网络计划图的构成要素,(3)绘制网络计划图的规则,(4)工序完成时间的确定。

(1)网络计划图的绘制,

(2)绘制网络计划图的注意事项,(3)如何确定每道工序完成的时间。

绘制网络计划图。

  

(二)时间参数计算与关键路线确定

(1)事项最早时间,

(2)事项最迟时间,(3)工序最迟开工时间,(4)工序最早可能完工时间与最迟必须完成时间,(5)工序时差,(6)关键路线。

(1)时间参数的计算,

(2)关键路线的确定。

  (三)网络计划图的调整与优化

缩短工程工期的基本做法。

(1)工程的时间费用分析,

(2)工程的时间—资源优化。

工程完工期的概率分析。

  第十一章 

决策分析

  

(一)决策的基本问题

(1)决策的概念,

(2)决策的基本因素,(3)风险型决策,(4)决策的准则。

决策的构成要素。

  

(二)完全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的准则,包括:

小中取大准则,大中取大准则,折中主义准则,最小后悔准则。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的做法。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三)风险型决策

(1)风险型决策准则,包括:

期望值准则,期望机会损失准则,效应决策准则,

(2)完全信息价值,(3)敏感性分析,(4)连续型风险决策,(5)贝叶斯决策。

(1)风险型决策的具体做法,

(2)敏感性分析,(3)贝叶斯决策。

风险型决策方法。

  第十二章 

多目标决策

  

(一)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的含义。

特尔菲法的具体做法。

特尔菲法在调查中的应用及调查结果的处理。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的含义。

(1)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

(2)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过程。

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

  (三)数据包络分析

(1)数据包络分析的含义,

(2)DEA的基本模型。

DEA有效性的经济含义。

  第十三章 

库存管理

  

(一)库存决策的基本概念

(1)需求量,

(2)补充存货,(3)订货周期,(4)储存系统的费用,(5)储存策略。

(1)储存系统,

(2)储存策略,(3)订货周期的确定方式,(4)储存系统费用包括那些方面。

  

(二)确定型库存模型

(1)经济批量,

(2)最佳订货时间。

(1)确定型库存模型的特点,

(2)确定库存的几个模型。

确定型库存的经济订货量及订货策略。

  (三)随机型库存模型

随机型库存的含义。

(1)单时期无准备成本的库存模型,

(2)单时期有准备成本的库存模型,(3)随机需求与随机补充时间库存模型。

随机库存的经济订货量。

  第十四章 

对策论

(1)对策问题的组成要素,

(2)策略型非合作对策,(3)扩展型非合作对策,(4)合作对策。

(1)对策问题的基本组成要素,

(2)策略型非合作对策的特点,(3)扩展型非合作对策的特点。

  

(二)矩阵对策及其解

(1)矩阵对策,

(2)矩阵对策的解,(3)矩阵对策的解的存在性定理。

(1)矩阵对策在纯粹策略意义下的解,

(2)矩阵对策在混合扩充意义下的解。

  (三)矩阵对策的线性规划解法

矩阵对策单纯形解法的原理。

矩阵对策的单纯形解法。

  (四)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

(1)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的含义,

(2)不合作的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3)合作的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

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解的存在性定理。

  (五)n人非合作对策

(1)n人非合作对策的含义,

(2)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

(2)纳什均衡的定理,(3)n人非合作对策的求解。

  (六)不完全信息对策

(1)不完全信息对策,

(2)贝叶斯均衡。

(1)贝叶斯均衡,

(2)贝叶斯均衡与纳什均衡。

  第十五章 

排队论

(1)排队系统的组成,

(2)排队系统的表示。

(1)排队系统的构成,

(2)排队规则。

  

(二)到达与服务的规律

(1)到达的规律,

(2)服务的规律,(3)泊松流,(4)爱尔朗分布。

(1)泊松流,

(2)负指数分布的性质,(3)分布律的检验问题。

  (三)M/M/1排队模型

(1)标准的M/M/1,

(2)系统容量有限的M/M/1,(3)客源有限的M/M/1.

M/M/1系统的状态概率及运行指标。

  (四)M/M/C排队模型

(1)系统容量无限的M/M/C模型,

(2)客源无限的M/M/C模型。

M/M/C系统的状态概率及其运行指标。

  (五)一般服务时间的M/G/1模型

(1)M/G/1/∞/∞,

(2)M/D/1/∞/∞,(3)M/Ek/1/∞/∞。

一般服务时间的M/G/1模型的运行指标。

  (六)排队系统的优化

(1)M/M/1系统的最优服务率,

(2)M/M/C系统的最佳服务台数。

排队系统的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怎样一个排队系统。

  第十六章 

马氏过程分析

  

(一)正规矩阵的基本知识

(1)概率矩阵,

(2)概率向量,(3)正规概率矩阵。

正规概率矩阵的性质。

  

(二)马尔可夫链

(1)随机过程,

(2)马尔可夫链,(3)状态转移概率,(4)稳态概率。

(1)马尔可夫链,

(2)状态转移概率,(3)稳态概率分布的性质。

销售预测问题。

  (三)吸收马尔可夫链

吸收马尔可夫链。

吸收马尔可夫链的转移概率。

  第十七章 

随机模拟

  

(一)随机模拟的主要过程

随机模拟的主要步骤。

具体模拟阶段应考虑的问题。

  

(二)随机变量模拟数据的产生方法

  3、识记:

(1)均匀数据的产生方法,

(2)模拟数据的产生方法。

  4、领会:

(1)均匀数据的产生,

(2)模拟数据的产生。

  (三)模拟语言简介

  常用的模拟语言。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下面对有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使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从而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同时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掌握好教学的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试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基本上递进的等级关系。

各层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

准确掌握有关术语和概念,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的科学原理,并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和表达出来。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把握概念和方法的性质和特征,能够将概念和方法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